• 大模型時代的範式變革——“新工科下午茶·學科交叉沙龍”第七期活動舉行

    5月17日下午,“新工科下午茶·學科交叉沙龍”第七期活動在百周年紀念講堂四季庭院內舉行。本期沙龍由新工科建設辦公室、社會科學學部辦公室主辦,學科建設辦公室協辦,聚焦“大模型時代的範式變革”主題進行研討。沙龍由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黃璜主持,來自計算機學院ℹ️、工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社會學系、外國語學院、哲學系🐮、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經濟學院、醫學部及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共40余個單位的70余名師生現場參與研討。

    活動現場

    活動視頻花絮

    學科建設辦公室副主任王誌恒在致辭中表示,近期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模型技術應用引起了廣泛關註。意昂3体育官网依托學科交叉優勢,由多學科視角入手🕌,從組織機構🏓、人才隊伍、人才培養等方面布局人工智能領域發展,並將“數字化智能化+”作為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布局的重大交叉學科項目之一。在此背景下,我們需要著重探索如何通過學科交叉促進“從0到1”的模式轉變與原創性成果的產生🐇。

    計算機學院教授黃鐵軍以“通用人工智能”為題,介紹了大模型技術的產生背景👨🏽‍⚖️、發展歷程⚛️、基本原理😻😓、智能能力及發展方向。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是指在人類智能所有方面都達到人類水平🌬🏂,能夠自適應地應對外界環境挑戰,完成人類能完成的所有任務的人工智能。OpenAI公司於2015年成立🙌🏽,以AGI為最終目標,2019年起聚焦大模型,並於2022年11月發布ChatGPT,引發轟動👩🏽‍🚀。ChatGPT的基本原理是無監督預訓練,通過海量數據“刷題”,用前K個單詞預測第K+1個單詞,自監督地訓練深度神經網絡🧑🏽🫸。它是人類語言能力的投射,可以說“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當參數規模達到數百億時,出現了“融會貫通”的“湧現現象”🫸🏿。同時👦🏿,它在認知能力上前進了一大步⛎,具備跨學科整合、想象、編程、數學、辨別、交互等通用智能能力🦜,也表現出了誤導和操縱等負面能力。他表示🌳🤯,大模型是在無標註大數據上產生的“文化智能”👨🏻‍⚖️,是發展AGI的路徑之一,此外還有從未知環境中學習的“具身智能”和復製生物神經系統先天結構的“類腦智能”兩條發展路線🔰。未來,AGI將從信息智能拓展到實體智能🦐,從“靜態融通”到“動態湧現”🙎🏿‍♀️,能力將更加強大。他預測,到2045年,真正的AGI——超人“電子大腦”有望實現。

    計算機學院教授、計算語言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穗誌方以“數據驅動與知識驅動融合的人工智能方法”為題作報告🎠。GPT系列經歷了從預訓練模型(GPT,GPT-2)、超大規模基礎模型(GPT-3)再到超大規模“通用”模型(ChatGPT,GPT-4)的發展階段。她指出,當前階段的大模型仍然存在著三大局限性,一是以解釋性差、可信性差和過程難以幹預為特征的黑匣模式,二是需要數據驅動、泛化性不足和難以適應環境的知識鴻溝🍮,三是測試難度、測試信度和測試效度不足造成評測失真。前兩者導致大模型出現幻覺現象、社會偏見、內容毒性等缺陷。如何將人類語言知識、世界知識與神經網絡模型內在的隱式知識等多源異構知識相融合,有效提升神經網絡模型的準確性、安全性、可靠性?課題組著力研究數據驅動與知識驅動融合的人工智能方法,形成基於知識神經元的預訓練語言模型知識建模與分析、基於神經知識庫的可解釋隱式知識增強、基於精準需求理解的顯式知識增強🦊、數據驅動與知識驅動融合的大型語言模型幻覺消除等研究成果。針對評測失真問題,課題組發展類人機器語言能力評測體系,並組織了空間認知語義理解任務和基於前提認知的跨模態推理評測任務。

    社會學系教授邱澤奇以“數字化與文科範式革命”為題🕗,分析了文科三次範式革命的演化歷程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動作用。他指稱的文科包括“對精神的挖掘”的人文學科和“對規律發現”的社會科學。他指出,判斷文科範式變革有三個必要條件:一是資源/素材🤱🏽,二是處理素材/資源的技術/方法,三是從前兩者獲得的知識創造/積累👰🏻‍♂️,即視角/理論。文科的第一輪範式革命是人類有了文本、圖像等可記載知識的載體後發生的變革,是人類整體性知識創造和積累的開始🔉,可被稱為“學術革命”,本質上是知識精英個性化地對人文和社會屬性進行非計量的刻畫與解釋,此時🤘🏼,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還沒有分離🪮🌔,甚至與自然科學也沒有分離💵🤦‍♀️。第二輪範式革命是從素材的計量化開始的💅🏽🤽🏻‍♂️,可以稱之為“計量革命”🌞,本質上是科學家群體個性化地對人文和社會屬性進行基於計量的刻畫與解釋🫱🏼。精確計量把自然科學從整體性學術中分離出來,統計技術的引入和發展把社會科學從人文學科中分離出來,形成了學科化的知識創造與積累格局➾。但是🤸🏿‍♂️,學科化的人文與社會科學不過是對整體性人類社會的一幅幅認知拼圖,與自然現象不同,社會始終是一個互動的整體💇🏻‍♂️。數字化提供了把人文和社會屬性轉化為數值數據的機會🙅🏽‍♀️,也提供了一個重新以整體方式認識人類社會的機會👨🏽‍🦱🥱,讓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走向新的綜合,催生著第三輪範式革命——“智能革命”。他認為,智能革命包含素材像素化、像素數據化、數據理論化、理論智能化四個階段,後三個階段甚或四個階段的發展可能與人工智能技術之間形成深度互構,並基於人機互動形成智能的知識體系,即“理論智能化”⛹🏻‍♀️,人在這個進程中的貢獻會越來越變成理論智能化的供體👧🏻,而不是綜合體。

    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彭鋒以“關於智慧劇場的設想”為題🦒,展望了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賦能下未來劇場的可能形態。在傳統劇場中👨🏻‍🌾,觀眾與舞臺的距離及觀看角度的局限影響了觀劇體驗🖐🏻。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多攝像頭特寫、360度任意視點觀看等技術成為可能👇🏼,為智慧劇場克服上述局限性提供了解決方案。同時,智慧劇場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古典美學認為藝術和日常生活之間存在“第四堵墻”,藝術被看作是特別的事,藝術體製將審美與生活隔離開來👦🏼。但現代藝術一直在嘗試將藝術與生活結合,藝術家們一直在努力沖破“第四堵墻”,讓藝術接入社會✳️;而全息投影卡拉OK等技術創新也讓社會接入藝術成為可能🍜。未來,智慧劇場可以通過AI視頻摳像等技術實現角色扮演,滿足普通人與明星同臺演出的夢想🧆;也能夠像演戲一樣玩劇本殺、像寫小說一樣拍電影,並最終實現“一句話就能拍大片、人人都能當導演”的終極目標。

    國家發展研究院助理院長♧、長聘副教授黃卓以“AI大模型在金融中的應用前景”為題作報告。他認為,ChatGPT標誌著人工智能應用跨越奇點📹,進入智能湧現階段。在智能化成為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趨勢的背景下,以AI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引領我國金融科技從應用創新驅動階段進入技術創新驅動階段,金融行業也為AI大模型提供了人機交互😈、邏輯推理8️⃣、大數據分析、內容自動生成等豐富的應用場景。他介紹🧚🏻‍♂️,AI大模型在金融中的應用包括智能化運營、量化投資和智能投顧以及智能風險管理三大方面。在智能化運營方面🚴🏼‍♂️,能夠借助AI大模型實現智能營銷🧜‍♀️、智能客服🕉😤、智能運營和投資者教育🌿。在量化投資和智能投顧方面🌘👩🏻‍🦲,AI大模型一方面可以幫助分析師和基金經理研判市場趨勢、生成研究報告😈,提升計算機編程和大數據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輔助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業務🪑,對長尾投資者進行快速財富畫像,並為投資者自動實現個性化的最優資產配置。在智能風險管理方面,AI大模型不僅能夠運用於反欺詐,還能夠通過降低普惠用戶的融資成本、降低金融機構的風控和合規性成本以及對接監管科技實現風險控製與風險管理。

    報告分享環節(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依次為:黃鐵軍⛹🏻、穗誌方👱🏽‍♀️🤛🏿、邱澤奇🧣、彭鋒🌹、黃卓)

    在交流討論環節中,嘉賓們圍繞大模型的研究路徑、倫理風險和能力評估,藝術未來的發展形態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大家認為,大模型最終將成為服務於所有用戶的基礎設施,個體研究者雖不具備超大規模的算力和人力資源,但其針對具體科學問題的探索對推動大模型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倫理問題具有特殊性和復雜性,但科技向善始終是處理好技術發展與人類關系的國際共識;需要針對大模型形成更加類人的🎧、關註模型內部機理和聚焦人類認識的評估方法;在人工智能生產能力的無限性和人的需要的有限性的雙重作用下,不同的學科視角對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前景持有不同的觀點🟩。

    活動合影

    往期回顧🍅:

    第6期:工程與材料專場之工程與材料學科中的交叉與創新

    第5期✏️:百度飛槳專場之AI&Environment

    第4期🥦:生物智能與機器智能

    第3期:設計學:藝術🙎🏻‍♀️、科技與人文的融合共建

    第2期:總體國家安全觀視角下的網絡安全

    第1期:科技考古之考古學與信息學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