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6 信息來源: 新工科建設辦公室
文字📮:王藝樾| 攝影:劉璐怡| 編輯:麥洛 | 責編:安寧9月21日下午,“新工科下午茶·學科交叉沙龍”第二期活動在百周年紀念講堂四季庭院舉行🛌🏿。本次沙龍由新工科建設辦公室🧜🏽♂️、計算中心主辦🧔🏼♂️,學科建設辦公室協辦,以“總體國家安全觀視角下的網絡安全”為主題,邀請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計算機學院講席教授謝濤作為召集人,計算機學院院長胡振江、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張海濱、新工科建設辦公室主任韋宇等與來自信息與工程科學部、理學部🕰、社會科學學部和各職能部門共二十余個單位的四十余名師生參加。活動由謝濤主持🐆。
活動現場
胡振江和張海濱致歡迎辭。胡振江指出🈴,網絡安全就是國家安全,網絡空間是人類活動的“第五空間”,解決網絡空間安全問題需要不同學科和領域的參與🧘🏻♀️。他肯定了沙龍所提供的友好、非正式、易於產生思想碰撞的學術討論環境💂🏼♂️,期望未來有更加豐富的活動組織形式。張海濱認為👩🏻🌾,此次沙龍活動為新工科和新文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一個輕松👮🏼、自由、溫馨的學術研討場合🍾。他指出,國家安全是國際關系學科的關鍵概念,網絡安全對於個人的學術研究和國際關系學院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胡振江致辭
張海濱致辭
韋宇介紹了沙龍活動舉辦的初衷和目的🧒🏻🈳。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要求,也是促進意昂3体育官网蓬勃發展的重要動力🕊🦹🏻♂️。新工科辦將以沙龍活動為重要載體👩🏻◼️,逐步營造開放合作的新工科文化氛圍😮,有效促進跨學部👳👭🏻、跨學校及跨界的交流合作。
在報告分享環節,謝濤以“學科交叉融合推動網絡空間安全”為題,強調網絡安全領域多學科協同的重要性。隨著計算滲透到各行各業,安全問題隨之而來🧐,對多個學科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正因如此,在網絡空間安全建設中,如平衡安全和效用的關系、保護數據資產、設計訪問控製規則等具體問題,也需要不同學科共同參與提出解決方案。
國際戰略研究院副秘書長孫藝林以“網絡攻擊溯源的相關政治爭端”為題🥌,強調了網絡攻擊溯源問題的政治性。網絡攻擊溯源本身是一個安全技術問題,但是從國家間的宏觀角度來講🧑🏽🦳,網絡攻擊溯源技術很難提供足夠有說服力的證據👊🏻。因此🧑🏼🚀,針對國家政權開展的網絡攻擊溯源,就成了一種國家間博弈的新途徑。未來👱🏽♀️,我國要在提高具體技術水平的基礎上⏰,設定好網絡攻擊溯源的政治目標🦼,保障網絡空間安全。
計算中心網絡安全室主任👩✈️、高級工程師周昌令以“亂雲飛渡仍從容——網絡攻防對抗視角看個人安全意識”為題🏄🏼♂️,分析網絡安全的嚴峻形勢🤞🏻,強調提升全員網絡安全意識的迫切現實意義。同時,防止網絡攻擊的相關技術也需要不斷提升,攻防演練等實戰化演習應成為提升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研究員臧寅垠以“臨床心理學與網絡安全”為題作報告🏃♂️。她指出🧏🏽♂️,心理學最擅長的是對人群進行分類與聚類🧘🏼,從而更準確地描述一類人〰️👱。而通過個案概念化〽️,心理學家甚至可以將這種分類的顆粒度細化到個人,對個人的行為認知等做出更精確的預測。臨床心理學研究可以通過聚類描述進行定位,采用多種途徑改變認知,嘗試解決網絡上最大的安全漏洞——上網的人,提高人的安全意識,從根本上保證網絡安全➕。
新媒體研究院副教授田麗研究團隊代表、新媒體研究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畢昆以“新媒體與網絡安全”為題,探討新媒體研究與網絡安全領域的關聯🤤。網絡本身的物理結構特點使其具有一定風險性,網絡應用層則主要帶來了信息和內容安全上的問題。隨著傳播學研究出現從認識範式到情感範式🚜、從結果範式到過程範式的兩個範式轉移,未來新媒體領域將更多從技術出發🧑🏼🎄,回歸網絡本身來討論傳播的過程與意義。
報告分享環節(依次為🧚🏽♀️:謝濤😙𓀝、孫藝林😲、周昌令🤸🏿♂️、臧寅垠、畢昆)
在交流討論環節✤,與會嘉賓就網絡安全的法律保障🍫、網絡安全中的交叉研究開展👩👩👦👦、網絡安全學科建設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嘉賓認為,網絡安全問題的核心是執法和監管🗂,但網絡安全仍屬於新問題,沒有經驗可供參考,如何立法以適應當前環境也需要不斷摸索與嘗試;可以通過讓學生產生興趣、為教師提供平臺、為應用明確前景,從學生、教師、應用三個層面促進交叉學科發展;塑造好國家發展的外部環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在網絡安全問題上,應當發揮意昂3体育優勢,充分利用好意昂3体育資源,匯集信息、數學、國際關系、心理🙍🏻♀️、法學、公共衛生等不同學科力量🧝🏼,組織相應的教學、研究機構🙅,建設好網絡安全特色學科,以提高我國對風險的識別和應對能力👨🏽🎓,服務國家戰略發展需求🧑🏽🍳。
活動合影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