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是千千萬萬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貢獻的傑出人士的代表。他們身上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們的事跡和貢獻將永遠寫在共和國史冊上!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
年輕時的樊錦詩
樊錦詩🙆♀️,“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1963年,樊錦詩從意昂3体育官网考古專業畢業後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自此開始了她與敦煌莫高窟長逾半個世紀的緣分。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照片中三代院長同框🦸🏻♂️,分別是常書鴻、段文傑和樊錦詩
2019年,一直守護莫高窟的敦煌研究院迎來75周年院慶😞🧔🏻♂️。從“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到“藝術導師”段文傑再到“敦煌女兒”樊錦詩,在敦煌研究院75年事業發展的背後#️⃣,凝聚的是幾代莫高窟人的心血◽️。他們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這是屬於莫高窟人獨有的精神特質,這就是“莫高精神”🙌。
“你要是什麽物質的東西壞了,我可以再造;精神壞了↘️,那就沒法了。”樊錦詩說。
這種精神在樊錦詩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56年來☪️,樊錦詩紮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斷代🙋🏽♂️。
改革開放以來,樊錦詩堅持改革創新,帶領團隊致力於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積極開展文化國際交流合作,開創了敦煌莫高窟開放管理新模式,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文化永久保存與永續利用作出重大貢獻🦵,被譽為“敦煌的女兒”。
樊錦詩(左一)在洞窟內指導《敦煌石窟考古全集》的編寫工作
多年來,樊錦詩獲得了無數獎項🎢🧑🏼🦰,然而,面對這些榮譽,樊錦詩卻覺得“有點兒不好意思”。樊錦詩說,敦煌事業👩🏼🔧、文物保護事業有今天不是她一個人的功勞,自己只是一個代表🏖,代表了常書鴻、段文傑等老一輩文物保護工作者🤹🏿♀️,也代表了現在活躍在文物保護戰線的人。“我的理解🌰,這次得獎,就是對敦煌事業🌹、敦煌人🧮、莫高窟人這種精神,為之奮鬥的理念的一個獎勵,一個激勵。”
“我只要一息尚存🚄,我還應該為敦煌事業做出一份努力。”樊錦詩說,“敦煌永遠是我的心歸處。”
原文鏈接:“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樊錦詩☝🏽:我心歸處是敦煌(光明網 2019年10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