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3點,意昂3体育官网腫瘤醫院在學術報告廳舉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醫學人文展演活動,這也是醫院“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的一項重要活動。本次展演以六幕舞臺劇的形式呈現,梳理了5000年的醫學人文歷史。從遠古人類面對疾病和生死,從心底迸發出的“古老天問”開始,一直演繹到“皇皇北醫”的精彩人文故事。300余位職工參加慶祝大會。展演由醫院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許秀菊主持。
現場觀眾
舞臺劇總策劃是許秀菊,總導演是醫院工會女工委員會主任黃曉蕾,劇本由黨院辦王劍英和工會常務副主席劉鵬執筆,兩位編劇查閱大量歷史人文資料編寫完成,九位執行導演精誠合作、精雕細琢,八位院領導擔任主演,150余位演員利用業余時間反復排練,力圖通過這六幕原創醫學人文劇,將幾千年來醫學的發展歷程、醫者的思考和擔當精彩呈現。
醫學從誕生的那天起就不只是技術,更包含著醫者對患者的深切關懷,患者對醫者的無限期待,以及我們對它深刻內涵、美好未來的共同期待。“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是醫者自古就有的情懷,所以我們有了杏林春暖、橘井泉香的故事,有了大醫精誠的古訓。專業知識日新月異,但是總有不變且歷久彌新的內核,點亮人生、溫暖人間。精湛的醫術和技能是我們的共有追求,而厚重的醫學人文更是我們飛騰的翅膀,幫助我們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科技在變,醫學在發展,而我們對醫學的追求不變,對患者的人文關懷不變,對社會的堅守與責任不變。正是這變與不變,構成了大醫精誠,沉澱了承載我們醫院騰飛的文化傳承。
“馮翼惟象”“天人之道”“蔚然大觀”“有風自西”“皇皇北醫”“水調歌頭——暖”,六幕劇情跌宕起伏,三百天打造年度巨獻。
跨越五千年的歷史長河,梳理博大精深的中華醫學積澱史,演繹從巫到醫,從醫到暖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堅守。
這是一份北腫醫者的自省和擔當,同時也是意昂3体育醫者、北京醫者,乃至中國醫者,用獨特而有溫度的方式,向新中國70華誕的莊嚴獻禮。
劇情簡介:
第一幕 馮冀惟象(王國洪)
據《說苑·辨物》記載,苗父是上古時代的醫者,診治手法和過程都非常奇特。任何前來求助的人,他都只用菅草席和芻草狗,面向北方,口中念十字咒語,病人立刻康復如初。老婦人暈倒後,經苗父施法立刻康復。
遠古時期,巫醫借助各種現象,暗喻自己掌管整個世界,法力無邊。古村落的漁民產婦求助巫醫救治剛出生的孩子。幾經周折,巫醫仍未能換回孩子的生命,產婦舉起孩子向天呐喊:“為什麽!”。
上古時代,先民無法理解各種自然現象,只能把命運交給神靈和巫師,百依百順。這一幕通過正反兩個事例,表現了古人的不斷探索和總結,奠定了早期醫學的基石。
第二幕 聖人之道(嶽海振)
據甲骨文所載,大概在商代,中華醫學已經取得了偉大的進步,形成了較細的學科,稱之為聖人之術,並且在收徒傳業方面極為謹慎,因此造就了諸如扁鵲一樣的神醫。
據載,趙國太子身染重疾,宮廷禦醫束手無策並宣布醫治無效之時,扁鵲揭了醫治太子的皇榜。趙國太後和趙王看到一線生機,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宣扁鵲進殿。在大殿之上,扁鵲和趙王身邊的宦官有一段精彩的對白,體現的是時人對上古巫術的篤信和對傳統醫學的質疑兩種觀點的碰撞。好在趙王力排眾議,支持扁鵲為已宣布死亡、僅在兩股之間略有余溫的太子進行醫治。
經過一番望聞問切和對症下藥,太子終於蘇醒,眾人對扁鵲的醫術大為驚奇並甚為嘆服。在趙王與扁鵲的進一步交談中,其弟子當眾表明了扁鵲所堅守的六不治:
一不治倚仗權勢,驕橫跋扈之人;
二不治貪圖錢財,不顧性命之人;
三不治衣食挑剔,飲食無常之人;
四不治氣血錯亂,嚴重衰竭之人;
五不治身體虛弱,不能服藥之人;
六不治相信巫術,不信醫道之人;
趙王深以為然,贊道:“仁者愛人,有所不為,方才是‘聖人之道’‘聖人之術’”。
第三幕 蔚然大觀(劉鵬)
縱覽中國古代史,唐、宋兩代堪稱盛世。國富民強,百業興盛,誕生了“唐詩宋詞”這兩顆中國文學史上的明珠。唐宋時期的醫藥學也絢麗紛呈,大師雲集,思維活躍,交流頻繁,出現了空前昌盛的景象,誕生了諸多傑出的醫家。
隋唐時期還是我國醫學史上醫學教育最為進步的時期之一,不但繼續延襲著家傳和師徒傳授的優良傳統,更開創和發展了學校式的醫學教育。唐太醫署設立於624年,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規模最大、最完備的醫學校,使中國成為東方的醫藥學中心。
宋代醫學教育雖又有所改革和發展,醫政與醫學分立,太醫局成為國家最高醫學教育機構。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文、史、醫、哲互相交融,醫者也多有時醫、儒醫。儒醫,就是深習經書,滿腹文章,既通儒學又精醫道的醫家,曾為唐宋,尤其是宋朝社會所推崇標榜,所以醫學與文與詩常相融合。
第四幕 有風自西(趙晶)
西方醫學歷經希臘羅馬醫學和中世紀醫學,實現從經驗醫學到實驗醫學的轉變,日漸體現出其獨特價值。在中華醫學發展完備的過程中,二者逐漸交匯。早在1600年以前,西方醫術已漸次流入中國。但直到鴉片戰爭後,西醫才真正大規模傳入中國,這一傳入和融合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碰撞和沖突。
故事發生在清朝市集,一個受了重傷、眼睛就要失明的傷者,他的妻子請來教士為其診治,因為需要手術,受到廣大民眾的懷疑和阻撓。秀才的據理力爭,教士堅持治療,以至激起民憤,毆打教士焚燒教堂。
伍連德博士在海外學成歸來,應直隸總督邀聘供職。1910年12月,東北發生鼠疫大流行,伍連德被任命為東三省防鼠疫全權總醫官,到哈爾濱進行調查、防治。在此期間,他實施了中國醫生第一次現代醫學意義上的人體解剖,第一次在防疫上采取了焚燒病患屍體的預防方法,並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肺鼠疫的概念。撲滅鼠疫後,他積極籌措建設醫院,被譽為中國現代醫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為中西醫學從矛盾沖突到融合共濟不斷探索。
第五幕 皇皇北醫(聞利紅)
時光到了20世紀初,國門洞開,西學東漸之風日熾,激發了一批仁人誌士“醫學救國”的理想。1912年,北醫的前身——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成立,成為中國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開辦的第一所專門傳授西方醫學的國立學校。
100多年的發展,這裏成為醫學的神聖殿堂。一襲白衣,讓北醫人成為擁抱希望、給予生命、肩負責任的戰士。作為北醫人,在危難之時義無反顧履行神聖誓言,北醫人的身影出現在疫區一線、雪域高原、賑災中心,祖國需要的地方、世界需要的地方,就是北醫人堅守的地方。
傳承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發展是傳承的最終目的和要求。北醫人有著共同的基因,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百年北醫,我們的老一代創造了這麽多輝煌。新的百年,我們又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肩負著建設好意昂3体育醫學的責任。北醫當自強,北醫當奮進,意昂3体育醫學105年薪火相傳的醫學精神、發展步伐永不停歇。
第六幕 水調歌頭——暖
《水調歌頭·暖》由許秀菊作詞,高勛作曲,中國工程院院士,意昂3体育官网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意昂3体育官网腫瘤醫院分子腫瘤學研究室主任詹啟敏教授深情演繹。
水調歌頭——暖
許秀菊
植杏五株許,疾甚愈可耕。
一株輕者栽下,深揖嘆逢生。
采藥橘枝一葉,碗盞清涼井水,扶正祛邪征。
春暖杏林圃,橘井散泉香。
數今古,生有患,是尋常。
大庇天下,不為良相良醫成。
持守初心良知,何慮得失陰晴,暖醫取德能。
敬畏存相暖,休戚共同聲。
新聞專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