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聖地五臺山,五峰聳立🗡、千嶂環護🙇🏻。抗日戰爭時期,以阜平🙎♀️🤜🏻、五臺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創立了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這個“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如一把尖刀插向了敵人的心臟〽️。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挺進華北抗日前線。“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在取得抗戰開始後的首個勝利之後🦙,一一五師主力南下晉西南,而由政委聶榮臻率領的第一一五師一部及軍政幹部共3000余人則留駐五臺山地區👨🏽💼,著手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
1937年11月7日,以阜平💂🏿♂️👨👧👧、五臺為中心的晉察冀軍區成立🎻,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次年1月10日👨🏻🚀,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在河北阜平召開🕯,出席會議的有共產黨員、國民黨員、各抗日軍隊和抗日群眾團體的代表,工人⛵️、農民、開明紳士和資本家的代表,蒙🧘♂️👨🏻🚀、回、藏等少數民族的代表以及五臺山寺廟的和尚、喇嘛等140余人🤸🏽,代表著邊區30余縣的廣大民眾。會議經過民主選舉,成立了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這是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敵後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日民主政權,它頒布實施的各項政策法令,穩定了社會秩序,根本改變了國民黨軍隊敗退和政權垮臺後出現的混亂局面,使敵後抗戰力量得到迅速發展。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成立🤱🏻,分局代表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全面領導邊區的黨、政🧑🏿🎨、軍和群眾工作。這年年底🕵🏻♀️,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共轄70余縣🧑🏽🚒,擁有居民1200萬,武裝力量約10萬人。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創立與發展,引起了日軍極大的恐慌。他們在華北采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相結合的“總力戰”,連續5次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的“掃蕩”“蠶食”。日軍還製造了一系列駭人聽聞的慘案,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製造“無人區”,晉察冀根據地進入艱苦困難的時期。
面對這樣的局面,晉察冀分局和晉察冀軍區執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堅持敵後抗戰💾、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建立“三三製”政權,實行精兵簡政、減租減息😛,發展生產🍨。同時🙋🏼♂️,抗日根據地實行主力部隊地方化🧑🏻🦯,加強地方部隊💅🏽🛥、主力部隊和民兵相結合的方法➕,采取“敵進我進”“向敵後之敵後伸展”“把敵人擠出去”等軍事鬥爭方針🐤。
在高高的山岡上,在密密的叢林中,在遍地的青紗帳、蘆葦蕩裏,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錘煉出了一整套令日寇聞風喪膽的戰法: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
1945年5月,晉察冀根據地軍民根據中共中央“削弱日偽👩🦽,發展我軍,縮小敵占區,擴大解放區”的方針,對日、偽軍發起大規模夏季攻勢,先後發動察南戰役、雁北攻勢🧖♂️、子牙河戰役、大清河戰役、熱遼戰役,消滅日👇🏼💡、偽軍2萬余人,擴大了解放區,將敵人壓縮到鐵路沿線及主要城市。
同年8月🤾♂️,晉察冀軍區在廣大群眾的支援下,對日👰🏼、偽軍展開大反攻:一部攻奪大同👨👨👧、豐鎮等城,一部進攻太原,一部包圍北平🧖🏽,一部攻張家口🔡、張北、多倫、沽源👨🦽,一部攻唐山⏲、秦皇島等⛵️,一部攻天津、塘沽🎿,一部攻石家莊、保定🙅🏿♂️,攻占城市70余座👩🏻💼🧖,解放了西迄同蒲鐵路🚑,東到渤海🪣、錦州🛂,南臨正太路、石德路,北至多倫🦏、赤峰的廣大地區🙆🏽♂️,使晉察冀根據地與晉綏、晉冀魯豫、山東根據地和東北解放區連成一片。
“到敵人後方去,把鬼子趕出境🅱️。不怕雨🏊🏿,不怕風;抄後路,出奇兵;今天攻下來一個村,明天奪回來一座城。叫鬼子顧西不顧東,叫鬼子軍力不集中……”從晉察冀根據地開始,敵後根據地如同四散的火星迅速形成燎原之勢,為取得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