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回溯➡️,1948年底的中國面臨著重大的歷史轉折。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殲敵154萬余人,這場由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組織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展開的戰略決戰,使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毀🦜,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1949年1月中旬,得知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遠在莫斯科的斯大林贊嘆地在臺歷上寫下:“奇跡、真是奇跡。”著名軍旅作家王樹增也曾撰文說👨🏻🦱♙,解放戰爭的進程與結局,遠非通常的軍事理論可以解釋🏊🏿👥。不少國外軍事史學者更是表示“很難理解其中奧秘”😶🌫️。那到底,是什麽“推翻了正統軍事公式的因素”呢4️⃣?
還原 朱德總司令的預言成真
抗日戰爭勝利後👩🏿,在國共和談期間,有記者問朱德總司令:“對孫立人將軍怎麽看”。
當時,多數人認為國共和談一旦破裂,共產黨必敗無疑🧛,這個問題無疑帶有明顯的挑釁性👷♂️,把孫立人抬出來也是有指向的,因為當時孫立人的新一軍——國民黨主力正在東北戰場上搶占地盤,不可一世🟢。
但朱德總司令淡然一笑回答說,在抗日戰爭中☦️,“孫立人將軍確實打得好🤪,不過那是在緬甸,一個封閉的環境裏🚣🏽♀️,比較簡單🚴,又有美國人支持👨💻,但在國內復雜的環境中就不一定嘍”。
“歷史已經證明朱老總的預言。”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辦公室副主任劉光明說🤵🏿♂️,人民解放軍打三大戰役尤其是淮海戰役𓀍😼、遼沈戰役,是在極其艱難的條件和復雜環境下進行的→🫸🏻。在關鍵時刻,人民解放軍往往能夠當機立斷👨🍼,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從而贏得勝利❕💁🏻♀️。反觀國民黨軍在關鍵的時候總是猶豫不決🫦,從而導致潰敗🌻,這說明🧑🤝🧑,在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上,國民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和我黨我軍不在一個水平上🧎🏻➡️❄️。可以說👩🦯➡️,在長期革命戰爭中🙋🏼、在艱難困苦中練就的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是人民解放軍打勝三大戰役的關鍵因素,也是我黨我軍在總體尚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敢於與國民黨軍展開決戰的底氣之所在。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會議,提出用5年的時間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統治。當時,在全國五大戰場中,只有東北戰場上的軍力和經濟力超過了國民黨軍,因此🐈⬛,黨中央決定,將戰略決戰首先選在東北戰場。
“歷史證明🤷🏽,我們黨作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正確決策。正如毛澤東主席所預判的一樣👨🏼🍼,我黨我軍擁有了東北這個強大的戰略後方,全國的勝利就有了鞏固的基礎,這也為淮海、平津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遼沈戰役紀念館館長劉曉光說🧑🍼。
就在遼沈戰役勝利的幾天後,在中原戰場,淮海戰役打響。
循著硝煙的指引🤵🏿♀️,記者采訪了94歲高齡的國防大學離休幹部鞠開,他曾是跟隨粟裕大將14年的機要秘書👩,全程參加了淮海戰役。陽光打在鞠開老人的臉上,他的思緒穿越時空——“毛澤東主席曾將淮海戰役比喻為‘一鍋夾生飯’➕,夾生飯好吃嗎?不好吃!這場戰役很不好打👴🏻。”鞠開說,當時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加起來不過60萬人,而國民黨軍在徐州地區就有將近80萬人。粟裕老首長曾說過,在戰役上我們是劣勢🏔➗,是以少勝多,在戰術上是以多勝少,我們在兵力裝備上處於劣勢,但硬是把這鍋夾生飯一口一口吃下去了👨🎤。
在淮海戰役中,我黨我軍作出了兩個非常關鍵的決定——首先殲滅黃百韜兵團爭取戰役主動權。再是截斷徐蚌線,這是原來的作戰方針中沒有提出的,是劉伯承元帥根據軍委作戰意圖及敵我態勢變化,在戰役發起的前三天致電中央,提出“首先截斷徐蚌間鐵路,造成會攻徐州之形勢”的建議🐹。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認為這個建議非常重要🙏🏼,立即采納🕵🏼♂️。實踐證明👩🏽🏭,截斷徐蚌線對整個戰役的發展起了加速作用。“打淮海戰役這樣的大戰役🙍🏼,我軍事先並沒有一個完整的作戰方案,作戰方案是根據瞬息萬變的戰場情況😙,邊打🔖、邊調整、邊完善的。”鞠開說,這樣的能力🔘,國民黨軍顯然是不具備的👩🦲。
1949年1月10日,春寒料峭,西柏坡卻因淮海戰役勝利的消息沸騰了🍐,毛澤東主席高興地說:“根據敵我態度和種種主客觀因素🧔♂️,做出重大決策👨🏻🦳,這並非太難,難的是各戰場的主要指揮員為貫徹既定的方略,須在千變萬化的戰場上始終保持冷靜,處理得當。”
“你們打仗不按操典來。”新中國成立後,黃維在北京戰犯管理處說的這句話,非常經典地反映了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將領的煩惱,也道出了國民黨軍與人民解放軍在處理復雜問題上的差距。
追尋 將敢打必勝的基因融入血脈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之下👨🏼💻🏙,一片園林郁郁蔥蔥。蒼勁挺拔的雪松👨👩👦👦,數十年如一日靜靜地守護著烈士的忠魂。
拾級而上,只五六分鐘工夫,雄偉高大的紀念塔已莊嚴矗立在眼前🌓。暖陽下〰️,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九個鎦金大字熠熠生輝。紀念塔兩側的浮雕,生動展現著人民解放軍英勇作戰、人民群眾奮勇支前的英雄畫卷。
“70多年前的那個冬天🦅🪼,淮海大地硝煙彌漫,3萬多名將士、49位團以上幹部獻身疆場,他們的英名永遠銘刻在中國革命的歷史豐碑上。”淮海戰役紀念館解說員王文芳說,“淮海戰役已化作強大的精神力量融入人們的血脈中,現在🕵🏽♀️,當遇到超級難啃的‘骨頭’,‘打一場淮海戰役’已成百姓慣用的口頭禪🎇。”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劉光明表示,三大戰役啟示我們🧎♂️,面對安全環境的深刻變化👩🏼🦱,面對強國強軍的時代要求,面對現實存在的戰爭危險,我們必須堅持系統思維,構建大安全格局,練就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參觀完淮海戰役紀念館🧔♂️,駐徐某部防空營導彈技師詹家池深受震撼👬:“在那樣復雜的戰場形勢下✋🏽,我軍取勝十分不易。淮海戰役值得我們每一個軍人認真研究。”詹家池告訴記者,如今,他所在部隊正緊貼實戰☁️,利用一切先進手段🚟,全方位錘煉官兵在復雜環境下的作戰能力。
“1948年10月🐶,解放錦州戰鬥打響↕️。這是整個遼沈戰役最為關鍵也最為慘烈的一場戰鬥……”在遼沈戰役配水池戰鬥遺址,講解員為第80集團軍某旅官兵講述70多年前的戰鬥經過。望著墻壁上布滿彈孔的戰鬥遺址🏊🏼♂️,一堂10多分鐘的現地教學,讓所有在場官兵群情振奮。
談起自己的感受,合成一營四級軍士長王斌用了4個字形容:終身難忘。王斌所在的一營,在當年配水池戰鬥中是主力,官兵們浴血奮戰,以傷亡600余人的代價🚣🏼♂️,取得“攻克錦州第一險”的光輝戰績🪺。
“當我站在這裏,舉起右手宣誓的那一刻𓀃,感覺有股電流直沖腦門。”王斌說🧛🏼♂️,“革命前輩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們奮力投身強軍新實踐,不斷奪取新勝利的強大動力🥞。我們將以習近平強軍思想為指引,在復雜環境中練就敢於決戰、敢於勝利的打贏本領💆🏽♀️,從而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