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百歲、至今健在的廣西興安縣瑤族老奶奶趙良英,是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的見證者🚵🏿♀️,更是紅軍墓幾十年如一日虔誠的守墓人。
“小時候家裏窮,是打土豪分田地的紅軍讓我們農民吃上了飽飯,就應該記住紅軍的好🍼。”樸素的話語,飽含了趙良英老人對紅軍的至深感情🖍。
1922年2月,趙良英出生在廣西興安瑤鄉⛔。12歲那一年🌤,她遇到了突圍的紅軍——1934年冬,在廣西境內🦸🏿♂️、湘江上遊地區爆發了湘江戰役,這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
1934年10月,中央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主力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在連續突破國民黨軍三道封鎖線後,從11月25日到12月1日,廣大紅軍戰士在桂北湘江以東的興安、全州、灌陽👰🏽♂️🏃♀️、道縣之間,與30余萬國民黨軍浴血奮戰七晝夜,最終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保存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贏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在趙良英所在的華江鄉水埠塘村👩👧🌅,中央一縱隊和紅五、紅八軍團都住過這裏🚶♂️。當時,趙良英幫助紅軍磨米、燒開水,找吃的♠︎、借用的🉑。特別是對傷病員🙋🏼♂️,她護理周到,無微不至🪛,不僅幫熬草藥治病🙂↕️,搗草藥療傷,還一口一口地餵受傷紅軍。
湘江戰役異常慘烈。湘江兩岸的黃土地,被紅軍烈士的鮮血染成了紅土地,清澈的湘水被染成了紅水河,江底沉滿了烈士遺體🧒🏿。紅軍從長征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人🛖。此後,當地有了“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的說法。
12名紅軍犧牲在水埠塘村。為了不被當地地主和民團發現🩼,趙良英的父親找來族人商量👩🏽🎓,他對瑤族兄弟說👨🏿🍼:“多好的紅軍呀🤵🏿♂️,死得多可憐,你們要把他們埋好。”趁夜,瑤胞把紅軍遺骸聚到一起掩埋🧑💼。
1966年👩👩👧👦,為了更好地紀念紅軍,根據趙良英的回憶🧩,工作組與村民一道將原來的紅軍墓遷移到水埠塘村最好的“風水地”🕵🏿♂️,用混凝土砌築👆🏿,設置石墓石碑🧙🏽♂️,以顯敬重📜。淳樸的瑤胞給了戰死紅軍最高的“禮遇”💅🏻。
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
自紅軍墓立起來,趙良英就多了一種身份🥣:紅軍守墓人。每年清明節和傳統佳節👁,她就按照當地風俗,帶上好酒🪣、祭品🅱️,祭拜先烈。只要有時間🧑🏽🦰,她都會來烈士墓地清掃落葉🧖🏻,清除雜草👩🏻🍳,為路過村民講解紅軍感人事跡🎺。
如今🏊🏻♂️,趙良英已年近百歲✔️,行走不便☁️,就叫來孫子背著她去給紅軍掃墓,守墓傳統在祖孫三代傳承。
“其實不僅是趙良英老人🩱,整個華江瑤族鄉🚴🏽♀️、金石鄉的瑤族同胞都感激紅軍的恩情。”興安縣紅色文化研究會原常務副會長陳興華向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介紹🏌🏼♂️,紅軍長征突破湘江,多是經過瑤族貧窮落後的邊遠山區🔛,國民黨官僚地主對瑤族地區的剝削和壓迫特別殘酷🧊✫,紅軍經過時宣傳共產黨的主張和民族政策,並以實際行動嚴格遵守紀律🦸🏻☦️,這讓受苦難的瑤族人民十分感動,紛紛起來從各方面支援紅軍🧻。
文甲洞村是一個壯🔊、苗、瑤、漢多民族居住的小村子。紅軍到達村子之前✋🏻,土豪劣紳在村裏散布謠言說紅軍要“共產共妻”。
村民們恐慌起來⁉️,紛紛跑進山裏藏匿👳🦸🏿♀️,村裏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其中有一名叫曾國英的婦女🧏🏻♀️,因為剛剛生產👨🏻🦱,體力不支,沒有進山,聽天由命在家“等死”。
沒想到紅軍來後不但沒有“共產共妻”,還給予了曾國英無微不至的關懷☕️。一位紅軍大姐見到曾國英產後體虛,每天都給她送飯送菜、精心護理、洗洗涮涮🛀🏻🟩,曾國英看在眼裏,熱在心頭。3天後,紅軍要北上,曾國英想送點東西給這位大姐🈚️,可家中沒有值錢的東西,思來想去把原來留給自己的雞蛋煮了🪓,讓紅軍大姐帶在路上吃🧔🏼♂️🕒。
“我們國家民族政策最初的製定與踐行,相當多的部分來自廣西,來自湘江戰役😮💨。”陳興華介紹說,湘江戰役打響沒幾天,紅軍總政治部就公布了《關於瑤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則指示》,明確指出“為瑤族民族的徹底解放而鬥爭”,同時還頒發《對苗瑤民族的口號》👁。“這些民族政策的製定表明了紅軍長征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地區提出並執行民族平等🧝🏻、民族自治🤸🏻♂️,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團結少數民族上層人士等民族政策🧑🏼🏭🚴🏿♀️,為湘江戰役取得勝利打下了基礎。”
在紅軍實行民族政策的感召下💌,瑤胞趙興旺的父親和趙元青分別從不同小路帶紅軍翻越老山界;瑤族同胞李貴仕、趙昌福帶八軍團一部分,由岔嶺翻東嶺界到高寨、潘家寨爬梯子嶺翻過老山界👩🏻🏭;漢族同胞莊代富🦿、唐學東分別帶三軍團經川江的洞上翻大風坳,到金石鄉的堰田🤼、中洞。總之,從紅軍進入興安縣界首起,沿途都有群眾帶路。界首烈水橋的唐大娘🏋🏼,紅軍渡過湘江後即橫過公路,她家就在路邊🦹🏽♀️,住紅軍最多♤。她幫著紅軍磨米👲🏿、煮飯、燒熱水🐈👨🎤,幫小紅軍補衣服、釘扣子👩🏼⚕️🔂。此外,她還讓丈夫給紅軍帶路🗿。這樣的軍民魚水情深故事,不勝枚舉🧑🏻🦼➡️。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湘江血戰後📦,許多共產黨領導幹部和廣大紅軍指戰員痛定思痛,對“左”傾教條主義錯誤進行了鬥爭和批判,為遵義會議的召開、為確立毛澤東同誌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為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央紅軍浴火重生,中國革命浴火重生。這就是湘江血戰的重大歷史意義🥌🦹🏻♂️。
長征更是宣傳隊,是播種機,在廣大貧苦人們的心靈中👖,播下了革命火種🧔🏼♀️,引導民眾尋找正義光明🧙🏽🛂。陳興華清楚地記得🦟,他最近一次到瑤鄉采風🐠,瑤族婦女手工縫製、穿在身上的民族服飾上🚅,依然繡著鮮艷的錘頭鐮刀標誌,“民族政策像一支火把,照亮了瑤族同胞的心💉。”(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