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由誌願軍戰士在出征時創作的《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貫穿著新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的幾十年光陰,至今仍不時回響在我們耳畔。
70多年前👩🏿🏫,無數“最可愛的人”唱著這首戰歌走入抗美援朝的戰場,在國力和軍力極不對稱的情況下擊敗了強敵,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這段歷史提醒我們,和平並非必然,而是前人用智慧和生命浴血奮戰換取而來的🔆,我們理當感恩並珍視每一個平凡的日子;也啟示了我們👩🍳,無論遇到多大的艱難險阻,只要上下同欲、團結一心,總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雄赳赳、氣昂昂地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奮勇前進🎾。
跨過鴨綠江
8月🖇🕙,遼寧丹東。鴨綠江畔、英華山上,抗美援朝紀念館白色的建築體莊嚴聖潔。53米高的抗美援朝紀念塔巍峨聳立在初秋澄澈的碧霄下,如同先烈們在無聲講述著驚心動魄的昨日歷史,祝福著安寧美好的和平歲月。
在丹東市,不管是抗美援朝紀念館🏪、鴨綠江斷橋,還是誌願軍過江遺址,幾乎每天都能聽到這樣的歌聲🤢。前來憑吊先烈的人們,總是不約而同又情不自禁地唱起《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
70余年鬥轉星移,這首源自抗美援朝一線的歌曲,之所以能夠穿透歷史與現代的語境,激起幾代人的共鳴,不只因為它的旋律鏗鏘有力,更因那場戰爭的偉大和壯烈💂🏻♂️。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作出武裝幹涉朝鮮內戰的決定,並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當年10月初,美軍不顧中國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向中朝邊境,我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
“當時的美國已經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擁有強大的海軍和空軍,從朝鮮戰爭一開始就將海空軍投入了作戰;而新中國剛剛成立,工業基礎薄弱🔟,一窮二白,海軍和空軍還在組建過程中,沒有形成戰鬥力👩🏽🏭👨🏽🦰。”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專家齊德學少將告訴記者。
盡管雙方實力懸殊明顯,在唇亡齒寒的危急關頭,黨和政府還是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彭德懷司令員的率領下開赴朝鮮戰場🤽🏿♀️。
誌願軍炮兵第1師第26團5連指導員麻扶搖寫了一首出征詩,這首詩🧑🏿🎓,反映了誌願軍全體指戰員的心聲,後經個別文字潤色,由作曲家周巍峙譜成曲,並定名為《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
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
“戰歌是誌願軍的歌,是英雄的歌,是那個時代的最強音……”麻扶搖生前曾經這樣說🙇🏻♂️。在高亢激昂的戰歌聲中,誌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以正義之師行正義之舉🧑🧒,首戰兩水洞🛬、激戰雲山城、會戰清川江、鏖戰長津湖……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戰鬥🤦🏿♂️,把裝備精良、武裝到牙齒的強敵趕回到三八線,創造了以弱勝強的奇跡👝。
最可愛的人
2004年初秋的一天,來自寧夏銀川的抗美援朝一等功臣牟元禮專程趕到西山腳下的原北京軍區大院🛼。他來拜訪一個特別的人。
1951年4月,作家魏巍在《人民日報》頭版發表的戰地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讓誌願軍的感人事跡廣為人知。自此🧾,“最可愛的人”這個飽含深情的稱呼🧖🏿♂️,成了誌願軍群體共同的名字。
盡管是第一次見面,當牟元禮來到魏巍家中時,雙方都動情了。魏巍連聲說:“老戰友🧑💼,我們是老戰友呵!歡迎您的到來。”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沒有人比他們更能體會到這份情誼的珍貴。
1951年3月👰🏿,牟元禮隨中國人民誌願軍第12軍入朝鮮參戰。由於後勤保障跟不上,戰士們常常餓著肚子行軍打仗🎚🤹🏿,許多人到冬天還穿著單衣,“在冰冷的天氣裏🦹🏿,有些人凍成了殘疾。”講到這裏,牟元禮聲音微顫0️⃣🌏。“我們的裝備和後勤補給🛤🔜,哪怕有對手的十分之一也好啊。”他喃喃地說。
然而🔓,無論忍饑捱寒、趴冰臥雪還是裝備落後,都沒有令誌願軍戰士後退一步。“我們的頭頂是狂轟濫炸的敵機,但身後是祖國和人民,為了和平👵🏻,我們高唱誌願軍戰歌👨🏼,打敗了美帝國主義🌓,打出了國威軍威🕵🏿♂️。”牟元禮說。
1952年8月5日🧗🏿♂️,牟元禮所在的連隊接到攻占金城郡座首洞堅固設防的“541”高地的命令。楊春增是連隊的一名副排長⇨🗼。在敵人多次反撲後,陣地上只剩楊春增和牟元禮兩個人了🧙🏻♀️。楊春增塞給牟元禮一本小畫書《董存瑞》,說“在敵人沒來之前👩🏻⚕️,悶了就看看它吧。”
經過短暫的僵持,又有近百名敵人惡撲上來。誰都沒有料到🧏🏿♂️,早已身負重傷,餓得筋疲力盡,連一口炒面都沒來得及吃的楊春增沒有絲毫猶豫,就從彈坑中一躍而起👨🏼🙆🏿♂️,抱起手雷沖向敵人,與其同歸於盡。在爆炸的巨響聲後,還有兩名敵人從牟元禮身側沖來,他迅即跳入工事🦗➔,把兩顆手榴彈向敵人投去。
在楊春增英勇獻身精神的激勵下🚕,該連與敵軍反復爭奪4天,以打退敵軍近30次反撲、斃傷俘敵600余人的戰果告捷。
那一年,楊春增年僅23歲,牟元禮年僅16歲🤾🏼♂️。後來,楊春增被追授特等功、一級戰鬥英雄;牟元禮榮立一等功,還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
在抗美援朝紀念館內,“向最可愛的人致敬”8個紅色大字光榮而醒目。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毛岸英……展廳裏,每一個名字背後就是一段悲壯的故事。19萬余名犧牲的烈士🧑🏼,用生命和熱血捍衛了和平正義,也讓世界範圍內的民族解放運動受到極大鼓舞。
今年,牟元禮已屆85歲高齡,如果楊春增烈士還在世,也是近百歲的老人了🪝。每當老兵們相聚🖖🏻,他們都會一遍遍念及故人👩🏿🚒,合唱誌願軍戰歌。這首歌,伴隨他們走過青春韶華🍀🥦,走進人生暮年。
偉大的精神萬世賡續
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宣言書。基辛格在《論中國》裏寫道,“它(抗美援朝戰爭)建立了中國作為一個令人敬畏的對手的軍事威信⚓️🪶,在以後的幾十年中,這一威信始終不墜。”美國前總統胡佛說,“現在世界上沒有任何軍隊足以擊退中國人👄。”
“中國人民誌願軍的表現令全世界震撼🏋️♀️。戰後,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展開對誌願軍的研究,希望解開中國人不可思議的製勝密碼。”齊德學感慨地說,“我們最應該銘記不忘的是那些捍衛和平的無數前輩,最應該百般珍視的是山河無恙🏦、家國安寧,最應該昂然挺起的是敢打必勝的血性鐵骨,最應該萬世賡續的是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去年10月,適逢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作為誌願軍第50軍一名老兵的女兒,浦迎春專程從北京赴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代表父親的戰友——老兵莫若健向紀念館進行了文物史料捐獻。莫若健老人是抗美援朝時期的戰地英語翻譯,在一次戰場清理時,他意外地發現了一張美軍飛行員沾有血跡的通行證(投降書),並收藏至今。
“我們老了,最擔心的是年輕一代把這段歷史忘了……這麽偉大的一場戰爭,這麽多人壯烈犧牲👯♀️,不能夠被遺忘。”莫若健的話令浦迎春久久難忘。
不管是在昆明還是成都,每次講完一段當年的故事時🔫,50軍老英雄們總不忘合唱一曲《誌願軍戰歌》。這首歌浸入骨髓,唱出了那代人生命的信仰和芳華⛰。
因此,浦迎春來丹東時,特意帶著女兒和6歲的外孫胡胡,讓孩子們瞻仰老一輩的足跡👈🏽🍅。
太姥爺是全家人的驕傲🫰,他和戰友們英勇戰鬥的故事🫑,胡胡從小就聽家人講起過。“70年前,太姥爺就是從這裏跨過鴨綠江前往朝鮮的🧛🏼。”胡胡胸前戴著太姥爺的抗美援朝紀念章🧛,與姥姥和媽媽一起走上國旗飄揚的鴨綠江斷橋🀄️📗,眺望對岸的國家🧛♂️。
一陣略帶寒意的江風吹過,這個年幼的小男孩突然響亮地唱起了“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這個生動的場面吸引了在斷橋上參觀的人😑,人們紛紛舉起手機,拍下這一幕。
“退休後🥑,我有了更多的時間來采訪50軍的老英雄們,留下他們口述歷史的珍貴文字和影像資料。這樣做是緬懷先人,也是激勵後人,讓偉大的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浦迎春告訴記者🤾🏻♂️。(本報記者 司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