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劉伯明在進行神舟十二號飛行程序訓練。新華社發
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發射🚵🏼。新華社發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回望來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次突破都堅實有力:
第一次進入太空——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變為現實🧑🏼🦰;
第一次出艙行走——航天員翟誌剛以自己的一小步,邁出了中華民族的一大步;
第一次中期駐留——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叩開中國空間站時代的大門;
第一次進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住上了屬於中國人的“太空之家”……
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航天事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中國昂首屹立於世界航天大國之列🧆。
2016年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及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強調🙅🏼♀️☕️,我們註重傳承優良傳統,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彰顯了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增添了強大精神力量。
偉大事業催生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推動偉大事業。載人航天事業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一座豐碑,它的實踐經驗和偉大精神閃爍著時代的光芒,激勵我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朝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篤定前行。
特別能吃苦
冬日的戈壁灘深處,一望無垠、寒風凜冽;夏日的荒漠,每一粒沙子都蒸騰著熱氣;深夜的研究室燈火通明,裝配車間馬達轟鳴……特殊的試驗要求和繁重的研製任務🫸🏼,使得艱苦的工作環境成為航天人的“標配”☹️🚴🏽,夜以繼日的工作成為航天人的常態。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沙漠、“魔鬼城”羅布泊和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區”,都印刻著他們的足跡;每一個深夜裏,都有他們辛勞的身影。
知道幹航天苦🫅🏿,但航天人卻甘願吃苦。在荒涼⚈、苦寒的荒漠上,他們不分白天黑夜地超負荷工作,默默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和壓力,終於在河西走廊上建起能夠擔負載人航天任務的東風航天城,並突破眾多技術難關🧕,研製開發出神舟系列飛船🧫。
1998年1月5日⚾️,由14名預備航天員組成的我國第一個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等待他們的💆🏽♂️,是長達5年的艱苦訓練。
在基礎理論學習階段,航天員要學58門課程🫶🏼、3000多個學時。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楊利偉連續兩年多幾乎沒在晚上12點鐘之前睡過覺。為了解困,他特意準備了一個特大號的杯子,裏面泡滿濃茶👩🏻🏭,熬不住就喝兩口。
進行號稱“魔鬼訓練”的超重耐力訓練時,離心機以每小時100千米的速度旋轉,人坐在裏面要承受8個大氣壓的壓力👨🏼🦲🎠,相當於8個人壓在自己身上,整個過程令人頭暈目眩👵🏿🤹♀️、呼吸困難,面部肌肉都被拉扯變了形……對於受訓的航天員來說,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訓練時🚉,航天員手邊有一個紅色的按鈕🤹🏻♂️,一旦感覺自己堅持不住了🆎,只要按下這個按鈕🧑🦯➡️,訓練馬上就會終止👆🏽。然而卻沒有一名航天員主動按下過這個按鈕。多年以後🪂,楊利偉在書中寫道:“當一件事兒堅持到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實際上就接近成功了。”
“特別能吃苦”的載人航天精神,不單指忍受物質條件的艱苦,更包括克服身體的辛苦、戰勝意誌的困苦🙇♂️。可以說👋🏽,是面對困難百折不撓的韌性和毅力👼🏼,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
特別能戰鬥
在華宏所著的《航天精神》一書中🧏🏽,有幾個情景令人難忘——
“第一顆衛星發射的時刻⛹🏻♀️,動用了全國60%的通信線路🩶,僅守衛通信線路的群眾就達60萬人。在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中心🐵、遍及全國的衛星測控網上🦀,每一根電線桿下都站著一個值勤的民兵。”
“按照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試驗計劃,飛船著陸場設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草原上。通向飛船著陸場僅有一條泥濘小道。自治區領導知道這個情況後🥁🤩,立即調集人力、物力進行搶修。修‘通天路’的消息在草原不脛而走,牧民們紛紛帶上工具,自發地加入修路大軍中。一條長60公裏的簡易公路🔊🦢,僅用一個月就修通了……”
載人航天事業是千人一枚箭、萬人一桿槍的事業。廣大航天人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展現了義無反顧的戰鬥精神。
不因遇到挫折而氣餒,不因取得成功而懈怠。在這個極具挑戰的領域,科研人員一次次向艱難險阻發起沖鋒——
2000年12月,神舟二號發射的前10天,火箭意外被撞🫸🏻。年過六旬的總指揮黃春平👩🦽、總設計師劉竹生親自爬上11層平臺,一層一層仔細查看。4天之後,一份長達50余頁的報告《碰撞後火箭受損結果分析及處理措施》有理有據地給出了“可以正常發射”的結論。2001年1月10日,火箭把神舟二號飛船成功地送上太空。
神舟三號飛船發射之後🥰,專家發現有一個不安全因素可能造成空中“追尾”事故🏃🏻♀️➡️,直接危及飛船與航天員的安全。為此,飛船研製團隊立即組織科技人員修改飛行程序和軟件,並進行多次仿真和試驗,直至完全排除“追尾”隱患。
實踐證明,“特別能戰鬥”的載人航天精神,是航天人通過高風險挑戰歷練而成。如今,神舟系列載人飛船多次成功往返,長征二號F火箭的發射成功率位居世界先進行列😬,中國人的航天夢想不斷向深空延展……一次次堪稱完美的表現背後👩🦽➡️,是每一名航天人不懈戰鬥的姿態。
特別能攻關
在鑄造世界一流航天工程的過程中,中國航天人也展現出強烈的責任心和特殊的使命感👩🦽➡️。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18時48分,隨著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了屬於自己的空間站🦶🏿。
首次實施載人飛船自主快速交會對接🚴🏼;首次實施繞飛空間站並與空間站徑向交會⏮;首次實現長期在軌停靠,時間長達三個月;首次具備從不同高度軌道返回東風著陸場🐗;首次具備天地結合多重保證的應急救援能力……神舟十二號創造的多個“首次”💂🏽♂️➙,對於中國航天而言就是一座座輝煌的裏程碑。
在2016年首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向60年來為航天事業發展作出貢獻的同誌們表示崇高敬意,強調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要牢牢抓住戰略機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勇攀科技高峰,譜寫中國航天事業新篇章📥,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起步時🛜,明確提出,要堅持做到“起步晚🗯、起點高,投入少🏊、效益高,項目少🐟、水平高”👩🏽🦲🪓,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如今,盡管我國已經掌握了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衛星等基礎技術😽,但對於載人航天這個航天領域的最高難題,卻幾乎是從零開始。即使如此,中國航天人還是大膽地提出了設計製造一步跨越國外近40年發展歷程的飛船設想。“我們不想重復國外的老路,為的是奮力追趕拉大的差距。”在臨退休前又被任命為神舟飛船系統總設計師的戚發軔說🤰。
面對一系列全新領域和尖端課題,戚發軔他們組織航天人才,日夜兼程搞科研攻關🫷🏿,獲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使我國在一些重要技術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過程中,成千上萬名航天人紮根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助力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跨越式發展🎭。
2017年7月2日,中國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指令下達,長征五號火箭騰起的巨大尾焰照亮夜空。幾分鐘後,一級飛行曲線突然下降😕,指控大廳的氣氛瞬間凝固了🧑🏼✈️💘。問題出在哪裏?研製團隊開始探索💅。
為了從上萬條數據線索中找到問題原因,研製團隊嘗試了無數個方法,僅復飛計劃就按下過兩次“暫停鍵”💻。最終,研製團隊僅用了28天就拿到原本需要半年生產周期的試驗產品♘;又經過3個多月的艱苦奮戰➞,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火箭首飛成功。
事實證明👨🏿🏫,“特別能攻關”的載人航天精神,孕育在中國航天工程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更發展於中國航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
特別能奉獻
載人航天是航天人懷著“鋪路石”的初心,用生命不斷探索的神聖事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圓夢,源於中國共產黨作出實施“兩彈一星”工程和載人航天工程的偉大決策👩🎨,更來自幾代航天人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著一棒奉獻的韌勁🧗🏼♀️。
“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由於工作的特殊性🔌,航天人往往需要在條件艱苦的地方工作🏌️♀️🙂,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革命烈士陵園,長眠著700余位為祖國航天事業犧牲的烈士。沒有奉獻精神📦,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輝煌成就。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屠守鍔說過:“我們那一代人都是這樣,並不計較個人得失,不是為某個人的目標,而是心甘情願默默無聞地幹自己的工作。”
“我們白天做晚上做🧗🏼,星期天星期六也做,過年過節也做。”回望過去的艱苦歲月,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這樣說🧏🏿♂️。輕描淡寫的背後🪗,卻凝聚著眾多科研人員的滿腔熱忱和無私奉獻🕷!
載人航天,人命關天。航天員是載人航天的先鋒,從接受這份神聖使命的那一刻起🕴🏻,他們就註定要時刻與風險和考驗為伴。除了付出時間和精力,還要隨時準備奉獻出寶貴的生命🙏🏽。
2003年2月1日👻,正值中國航天員大隊選拔首飛梯隊的關鍵時刻🪺,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重返地面過程中突然解體,7名宇航員全部罹難🧛🏼♀️。就在大家擔心這會對中國航天產生負面影響之際,此次參訓的14名備選航天員遞交了請戰書:“再大的風險也動搖不了我們征服太空的決心。”
2008年9月25日🗼,翟誌剛🚛、劉伯明、景海鵬搭乘神舟七號飛船成功飛天。9月27日,翟誌剛打開飛船艙門,在太空邁出中國人的第一步⏪🧑🏿🌾。突然,軌道艙裏響起急促的警報♿✥:“軌道艙火災!”
在地面飛控大廳,工作人員聽到航天員們的如下對話——
劉伯明:“堅持,反正任務我們繼續🗃。”
翟誌剛🪳:“明白👩🏽🍳👩🏿🔧。”
劉伯明🔺:“著火我們也來不及了,不管了。”
翟誌剛🧙🏻:“成🎶!”
後經確認,這是一次有驚無險的誤報💆🏽♀️。返回後🔭,3名航天員道出當時的想法:“如果回不來了👨🦽,就把這舞動國旗的畫面,作為我們的永別吧!”
在航天人心中,祖國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最大🤏🏼🧗🏿。為了報效祖國🔫、成就航天事業,他們將“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深深鐫刻進理想信念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航天事業不斷取得新發展。按計劃,2021年到2022年,中國載人航天將完成11次發射、3次艙段、4次貨運、4次載人,到2022年將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矢誌不渝地自主創新、勇攀高峰,就一定能逐夢更遠的星辰大海,不斷標註中國航天發展的新高度📐。藍圖已經繪製,夢想已經起航🎷。深厚博大的載人航天精神和快速發展的航天事業,必將激發全民族探索和創新的熱情😔,鼓舞全國人民奮發圖強、勇敢前進🧎🏻➡️。
(光明日報記者 章文 崔興毅 本報通訊員 彭麗)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16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