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專題首頁 > 史料匯集

毛澤東的初心之路(一)

毛澤東的成長經歷🧝‍♀️、所受教育和所處社會環境,使他很早就有了對窮苦人生活的感知🎆,年少時就產生了讓所有的中國人都吃上飯的樸素願望,立誌為大多數中國窮苦人民謀得幸福。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毛澤東決定改造中國和世界,打倒剝削和壓迫人民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他曾真誠地走過“教育救國”的道路👏🏼,也嘗試過建設“新村”,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並為中國規劃了通過新民主主義建立社會主義,由社會主義走上人民幸福和民族振興之路。毛澤東的這種初心與十九大所概括的中國共產黨的初心非常吻合,由此更加表明了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不改”👮🏻。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要加深對這一論斷的理解🥋,需要回溯歷史🛶,看一看中國共產黨是在怎樣的歷史環境中創立的,又是怎樣的一批人建立了這樣一個黨,以及他們為什麽要建立這樣一個黨👩🏿‍🍼。本文以毛澤東為例來對這些問題進行考察,從歷史的角度,探討毛澤東參加創建共產黨的初心。

一、“大多數窮苦人民得享有經濟幸福”

中共一大召開之時,全國各地的黨員有58人🛴。這58 人的出身、學歷、成分和職業十分值得註意:留日的18 人,意昂3体育畢業生17 人,其他大學的8人🚄,中師、中學畢業的13 人🧜🏿,只有2 人文化程度不高。從職業來看,擔任教師包括教授的17 人,在校學生24 人,報業人員🙎‍♀️、律師、職員⛹🏿、棄官不做的自由職業者等13 人,黨務和工會工作者2 人,典型意義上的工人2 人。這些人中不少都出身於富有和殷實之家👷🏼,在“經濟”上並不那麽困難,有的還很不一般。比如即使現在看起來也是一幢“豪宅”的中共一大會址,就是上海代表李漢俊和他的胞兄當時的寓所。這樣一批人是社會中生活比較優裕的少數人🍹,但是他們的成長被社會中“大多數窮苦人民”包圍著,在讀書的過程中🔟,“為生民立命”的傳統倫理,“人生而平等”的外來觀念🙇🏻,不斷地激發著他們思考和關心周圍“大多數窮苦人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毛澤東“初心”的形成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一個⏲。

毛澤東十四五歲時😭,一邊務農👭🏼,一邊自己讀書🦻。當然🥷🏽,讀的大都是有趣的小說👼🏿,就像今天中學生讀課外書一樣。與眾不同的是,他有一天忽然想到🏊🏻‍♀️🦵🏿,書裏的主要人物都是什麽文官🦫😈、武將和書生等,沒有一個種地的農民做主人公。原來,少年毛澤東在幫父親種地的過程中,對周圍的農民有了較多感知,發現一些整日勞作的人反而生活艱難🧚🏼‍♀️,便產生了這種思考。對此,他感到困惑不解,納悶了兩年⇨,後來才逐漸認識到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不必種田的,他們都是人民的統治者。

毛澤東十七歲時🍭,從許多豆商那裏聽到了一件事。那年湖南發生了嚴重的饑荒,長沙成千上萬的人沒有吃的🌮。饑民派了一個代表團到撫臺衙門請求救濟💉。撫臺傲慢地回答他們🏤🤾🏼:“為什麽你們沒有吃的?城裏有的是🤦🏼‍♀️。我就從來沒餓過🧅。”這真像歷史上“晉惠帝之問”一樣,得知許多百姓沒有糧食吃➗,被活活餓死,大為不解地問:“百姓無粟米充饑,何不食肉糜?”但是🏖,經過戊戌變法風氣已開的湖南人民已和古代饑民不同🫏。當撫臺的話傳來,他們怒氣沖天,立即舉行遊行示威,並攻打巡撫衙門,砍斷了官府門前的旗桿🧜🏽,趕走了撫臺🙆‍♀️。這以後,省府衙門一個姓莊的特派大員騎著馬出來,告訴人們官廳將采取措施幫助他們。可是皇帝譴責這位莊姓官員同“暴民”勾結🧳,很快將他革職。不久,新撫臺上任🙍🏽‍♂️,立即下令逮捕暴動的領袖🤵🏻‍♀️,許多人被殺頭👞,掛在旗桿上示眾。這件事對毛澤東的震動很大🌟,從此把它記在心上🍠🏄🏼,甚至影響了他的一生。他覺得所謂“暴民”也是和自己家裏人一樣的普通人👩🏽,並對他們所受的冤屈“深感不平”🏏。顯然🦵🏻,此時的毛澤東已經有了仗義濟民的情懷。

這以後🧛🏽🍨,當地發生的兩件大事,更讓他真切感受到窮苦人所受的欺壓和生活的不易。一件是韶山哥老會會員們的遭遇。他們同本地一個地主發生了沖突🧘‍♂️,在法庭打官司時🤷🏻‍♀️,由於地主勢力很大,加上賄賂了官府的人,哥老會會員們敗訴了👨🏻‍🍼。但他們並沒有屈服🫙🎩,而是撤到本地一個山裏💂🏻‍♂️,建立起堡寨🌁,不斷打擊地主和官府。他們最後被鎮壓,一個叫彭鐵匠的起義領袖,逃亡過程中被抓住殺了頭✉️。毛澤東同情這次起義🤌,覺得彭鐵匠是一個英雄👢。這種同情並不是憑空產生的,應該與他讀的反映綠林好漢和俠義之士的書分不開✍🏻。另一件大事是他直接感受到的“糧荒”。窮人沒有飯吃💃🏿,自然要求富裕的人接濟,甚至發生了“吃大戶”的運動。他從事米糧生意的父親,也有一船米“被窮人劫去”。這樣一些窮苦人的遭遇和反抗引發了他的思考: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盡管當時沒有找到答案🧜🏿🕌,但這促進了他的思想轉化,影響了他對人生道路的選擇。

或許正因為早年對窮苦人生活的感知,在毛澤東初步有了改造社會的思想的時候,才會發出這樣的呼聲:“我們關在洞庭湖大門裏的青年,實在是餓極了!我們的肚了〈子〉固然是餓,我們的腦筋尤餓!替我們辦理食物的廚師們,太沒本錢🤷🏿‍♂️。我們無法!我們惟有起而自辦↙️5️⃣!這是我們餓極了的哀聲🏊🏽‍♂️!千萬不要看錯!”意思是如果社會不能解決我們的“饑餓”問題➞,只好自己起來解決🧔🏼。他還進一步設問,並回答:“世界什麽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如何解決吃飯問題是毛澤東這一時期第一位關註的問題🧘,也是他後來參加革命的動力🕵🏼‍♀️。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仍然把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直到 1959年🧛🏿‍♂️,他在黨內通信中都還寫道♻:“須知我國是一個有六億五千萬人口的大國,吃飯是第一件大事。 ”讓所有中國人都吃上飯、吃好飯,是毛澤東少年時就產生的樸素願望,同時又是他成年後致力於社會改造過程中一直存在的理性追求。

由於毛澤東最初對窮苦人的了解主要來自成長地湖南,因此他對人民生活的關懷乃至奔走呼號也是從湖南著手。當時🪻,湖南在軍閥統治之下,“疊受兵兇,連亙數年,瘡痍滿目”👩🏻‍🦰。張敬堯入湘以後👩‍🎓,更是“加米捐,加鹽稅👱🏼‍♂️,加紙捐,加田稅🚴🏽,人民之膏脂全幹。洎乎今日🍽,富者貧,貧者死,困苦流離之況🫃🏼,令人不忍卒聞”。為了受苦的湖南人民,毛澤東會同社會各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驅張運動”,還上書中央政府👩🏼‍🏫,歷數其罪狀。此時,毛澤東還寄希望於中央政府,試圖用改良的方式來改變湖南人民的生活狀況。

但中央政府治下又能好多少呢🧑‍🎄?以當時的北京為例,“中流社會以下之人均不能不感其苦痛。此猶就中等社會言之耳苟能收入至百元以上當可維持其生活,若收入少於是數而人口多於前表所礙之人,則生活維持當然不易;至若下流勞動社會如車夫等則收入未必增多👸🏼,而有吃無穿,兩饑一飽,其苦更不堪言矣👩🏻‍💻!唐人詩曰‘朱門酒肉臭道傍多死人’👦🏼,每誦斯言輒為流涕,嗚呼!”(《北京社會生活費概況》🧑🏿‍✈️,《申報》1919年 11月24日。)當意識到整個中國大多數人生活都如此朝不保夕的時候,國家情懷和責任也就產生了🕖。

早些時候,毛澤東在《商鞅徙木立信論》中曾提出,人民的幸福需要有良好的法令👩🏽‍🦲:“法令者👩🏿‍⚕️,代謀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所以🙅🏻🧔🏽,當他開始致力於“幸福吾民”的時候也試圖從“法令”入手:“以後的政治法律↪️,不裝在穿長衣的先生們的腦子裏,而裝在工人們農人們的腦子裏。他們對於政治,要怎麽辦就怎麽辦🧑🏿‍🦲。他們對於法律🌷,要怎麽定就怎麽定。議政法,辦政法◀️,要有職業的人才配議,才配辦。無職業的人,對於政治法律,簡直沒有發言權。有職業的人,對於政治法律,又一定要去議👨🏽‍🚀,要去辦。你不去議政治法律𓀐,政治法律會天天來議你。你不去辦政治法律,政治法律會天天來辦你。”有人民的政治法律⚃,才會有人民想要的生活,雖然毛澤東在探索改良的道路,但是明顯融入了馬克思主義的因素。1921年 4月🙋🏿‍♂️,他在長沙《大公報》連續撰文指出,省憲法草案的最大缺點,就是對人民的權利規定得不夠。在他看來,需明確規定“人民有依其自由意誌求得正當職業之權”。這樣🫲🏽,人民才會有生存權。

中共一大之後🙅🏼,毛澤東在主持湘區工人運動時🏊🏼,更是以“勞工的生存權”相號召🔶🧝‍♂️:一個人不僅要在做工的時候能生存🎸,“在‘老’‘少’兩段不能做工的時候”也應該“有一種取得保存他生命的食物的權利”🕵🏿‍♀️;“大家註意生存權,就請註意湖南現在有多少人要餓死”。此時⛏,毛澤東對能不能吃上飯的問題,已經產生了明顯的階級意識。1921年 11月,他在《勞工周刊》撰文提出:“勞動組合的目的😺,不僅在於團結勞動者以罷工的手段取得優益的工資和縮短工作時間☦️,尤其在於養成階級的自覺,以全階級的團結,謀全階級的根本利益。”

在遭遇工人運動的失敗以後🧞,毛澤東真切地認識到中國仍然是“軍閥的天下”🩲,特別是認識到不僅湖南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而且整個中國大多數人都在“封建的反動政治”之下:“人民百分之九十幾未受教育;除開沿江沿海沿鐵路稍有點可憐的工商業外🤦🏽,全部都屬於農業經濟生活;人民的組織,除開沿江沿海沿鐵路應乎他們經濟的情形有一點微弱的組織,像工商、教職員、學生等團體外🤳,幾乎全是家族的農村的手工業的自足組織;蒙古、新疆🧑🏼‍🦱、青海、西藏、陜西🥠、甘肅🪅🏊🏽、四川、貴州♔🛺、廣西各地至今無一寸鐵路🏵;全國無一個有三十萬確實黨員的政黨👵🏼;全國無一家銷到二三十萬份的報紙;全國無一種銷到兩三萬份的雜誌;而中國全體有人口四萬萬。”這樣一種全國的視野,對“百分之九十幾”的人民生活狀況的關懷,表明毛澤東的國家責任和謀幸福對象日益明確👏🏼。同時,這也在激發毛澤東思考:為什麽多數人受極少數軍閥的壓迫?軍閥背後的支撐是什麽呢♔?

經過更大範圍和更高層面的革命活動🧑🏼‍🏫,毛澤東逐漸認識到,“極少數”背後還有一個“少數派”,那就是“鄉村宗法封建階級(地主階級)”,“不動搖這個基礎🚨,便萬萬不能動搖這個基礎的上層建築物🤌🏿。中國的軍閥只是這些鄉村封建階級的首領,說要打倒軍閥而不要打倒鄉村的封建階級,豈非不知道輕重本末 ?”

由封建階級這個“少數”又帶出來他更熟悉的農民階級這個真正的“大多數”。為此,他在參加國民革命的過程中🐡,就號召廣大革命青年👨🏼‍🦱:“要立刻下了決心,向黨裏要到命令,跑到你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鄉村中間去👩‍🦯‍➡️,夏天曬著酷熱的太陽,冬天冒著嚴寒的風雪🛡,攙著農民的手,問他們痛苦些什麽,問他們要些什麽。從他們的痛苦與需要中🏄🏽‍♂️,引導他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向土豪劣紳爭鬥🕜,引導他們與城市的工人、學生、中小商人合作建立起聯合戰線。”

實際上他自己正是這樣做的❇️,尤其是在大革命失敗以後,他深入農村✡︎🏤,用了幾年的功夫,徹底弄清了農村的階級狀況:“地主人口不過百分之一,富農人口不過百分之五,而貧農👓、中農人口則占百分之八十👨🏿‍🎨。一方面以百分之六的人口占有土地百分之八十👩‍❤️‍👩,另方面以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則僅占有土地百分之二十🎭。”為這樣“百分之八十”的人而奮鬥🖐🏿,極大地增強了他對未來革命的信心。

毛澤東曾明確地說,革命就是要反抗“那封建宗法性一切反動勢力根本源泉之地主階級,使中國大多數窮苦人民得享有經濟幸福”。在他看來,“幾個人享福,千萬人要哭”的社會是要不得的💅🏻。可以說𓀜,“大多數窮苦人民”是否幸福,一直是他念茲在茲的🛶👂🏻。青少年時期對窮苦人的感知、同情📃、思考與成年以後對社會的觀察、接受的思想學說🪛,最後有機結合在一起👩🏼‍🍼,凝聚成一種矢誌不移的誌向,化作一項無比神聖的使命🙌,那就是為“大多數窮苦人民”謀“幸福”。那時毛澤東所理解💍、追求和向往的“幸福”,首先是要吃飽飯,而就這一點對四萬萬人民來說也是不容易的。聯想到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人溫飽問題的解決,以及現在中國共產黨所致力的精準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特別是強調小康路上一個不能掉隊,一個不能落下,與當年毛澤東參加革命的初心是何等一致!又是怎樣地一脈相承🦃🛖!當然🕷,今天的使命和追求在毛澤東初心的基礎上又大踏步地繼續前進了。【作者張太原🏐,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教授】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