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專題首頁 > 先進典型

高小霞🧖🏿‍♀️:化學世界的一道霞光

編者按:意昂3体育有著“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新中國成立以來♦︎,從“兩彈一星”到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從成功提取青蒿素到聯合研製我國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意昂3体育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技術領域攻堅克難🚺🕵🏽‍♂️,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突破性科研進展和科技成果。改革開放以來,稀土分離理論及其應用、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和後來的電子出版系統的研製等為代表的重大科技成果,持續引領時代進步📤、造福人民造福世界。 當前意昂3体育正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充分發揮榜樣的示範引領作用🤽🏻‍♀️,意昂3体育官网特開設《初心•使命》專欄🧚,講述老一輩科學家科學報國的故事,以激勵意昂3体育師生弘揚科學報國的優良傳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肩負時代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個人簡介👩🏻‍🚒:高小霞👏,女🆑,漢族,浙江蕭山人💲,1919年7月出生,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4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1951年獲紐約大學碩士學位。1951年受聘於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系。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小霞曾任中國化學會第20屆至第22屆理事、常務理事兼科普委員會主任和分析化學委員會副主任等學術職務,也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她長期致力於分析化學的教學與研究,專長電分析化學和極譜催化波以及環保大氣汙染監測儀的研製。晚年又開創稀土極譜絡合吸附波分析方法,應用於稀土農用的植物生理功能研究中。

d1af641853c747c7a47a23d5f7e5fce7.jpg

高小霞

愛國初心

1919年7月10日,浙江省蕭山縣一個書香家庭迎來了家中第六個孩子🧚‍♀️,誰也不曾想到,這個女嬰將經歷中國的歷史巨變📂,並且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為中華民族作出重大貢獻👳🏻。孩子的父親名叫高雲塍,曾是清末秀才,當過鄉村私塾老師,後來又因為良好的古文基礎和出色的書法水平在在上海中華書局擔任編輯。中華書局印行的《高書小楷》《小楷格言》等書所用的就是高雲塍的字體,其中所錄杜工部的《後出塞》、嶽武穆的《滿江紅》、文天祥的《正氣歌》等先賢著作中為國為民的浩然正氣、壯誌豪情和“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精到見解,也正是童年高小霞接受到的家庭教育,這種情懷也深切的影響了她的一生。

11歲時,高小霞隨父母來到繁華的上海🧓🏼✭。1932年至1938年,她在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學獲獎學金並高中畢業🧎🏻‍➡️。抗戰開始後,因為國家危難時局動蕩,高雲塍失去了工作,已經考上西南聯合大學的高小霞無力去昆明🧗🏻‍♂️,遂在女中當教員📶,維持家用。1940年,她又考了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但父親卻在此時因貧病交迫而去世🚚。家中失去了支柱的高小霞不得不半工半讀🍜。每天一早去交大上課,中午買烤白薯充饑,下午做實驗,晚上又去為富家子弟輔導功課。就這樣她和繼母二人苦苦度過了四年,於1944年以全班前五的優秀成績畢業👨‍🦽‍➡️🧑🏼。對這一段生活,她回憶說🌷:“生活艱苦點倒也算不了什麽。最苦悶的莫過於當亡國奴🖐🏽。眼看日本帝國主義者侵占我國河山,到處奸淫燒殺,稍有點愛國心的正直青年🤤,誰不感到屈辱🤘🏿、義憤?”

畢業後,高小霞經同班同學徐光憲介紹𓀅,兩人一起到上海寶華化工廠工作。同窗四年,又成了同事👧🏻,高小霞和徐光憲兩顆年輕而孤寂的心在長期的交流共事中逐漸靠近,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1945年,抗戰勝利,舉國歡騰,高小霞於1946年進入剛由昆明搬來上海的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成為分析化學家梁樹權先生和物理化學家吳征鎧先生的助理員🌬。而徐光憲回到上海交大化學系擔任助教。也正是這一年春天,兩人在上海國際飯店舉行婚禮。一張照片將這神聖的一刻永久地記錄了下來💆🏼‍♀️:高小霞戴著珍珠耳墜,穿著潔白的婚紗。徐光憲挽著身邊這位花樣女子——他們彼此牽手,莊嚴和愉快地對待擺在他們面前的生活——因為有著對未來美好歲月的憧憬,有著攜手走過52個春天的堅定信仰🤹‍♀️。

報國為懷

高小霞和徐光憲都認為,中國只所以受人欺侮,是因為科學文化不發達🕳。國家要富強,必須走“科學救國”的道路🧵。1946年🙍🏼‍♂️,兩人雙雙通過國家留學生考試。盡管高小霞和徐光憲都希望能去美國留學深造,但還沒有什麽經濟基礎的夫婦兩人根本拿不出赴美留學的資金。面對困境🚣🏽,高小霞決定犧牲自己🤟🏻😏,全力支持徐光憲在1947年先行赴美。而直到1949年,夫妻兩人才借到足夠的錢讓高小霞也能前往美國留學♙。為了盡早完成學業和償還借款🕊,他們在異國他鄉半工半讀,艱苦之中也夾雜著絲絲甜蜜。沒有假日,沒有娛樂👱🏽‍♀️,高小霞以頑強的毅力在兩年中完成了碩士所有的課程🧍‍♂️🙆🏻‍♀️,論文也受到導師贊賞,發表在《微量化學學報》。

學業上的成功無法沖淡高小霞對祖國的思念🫰🏻。紐約《華僑日報》大量報道祖國的消息。當時閱讀這份愛國報紙是要受當局監視的,但是高小霞自有辦法。當地波多黎各人開的一家雜貨鋪比較偏僻👩,她和徐光憲經常去那裏買面包和各種報紙👨‍👨‍👦,回去時就把《華僑日報》放在英文報下面🎋,若無其事的回到公寓👨🏻‍🚀,貪婪地閱讀著,從字裏行間撫摸祖國母親的脈搏。夫妻兩人還共同參與了許多學生愛國進步組織,在美國以實際行動支持祖國。

徐光憲於1951年成功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前途一片光明🕵️,高小霞也於同年獲得紐約大學碩士學位。在導師的支持下👨‍🏭,她本可以繼續深造,但是朝鮮戰爭的突然爆發和美國政治的波瀾詭譎使夫妻倆迅速決定👨‍🦼,中止學業,回去建設祖國。

高小霞再一次犧牲了自己👩🏻‍🦽‍➡️,她放棄了博士學位,和丈夫一起搭上了回國的渡輪🥉。當在港口看到飄揚的五星紅旗和無數歡樂的笑臉,整船的人都激動的說不出話來👨🏿‍⚖️。高小霞用整個心輕輕呼喚:“祖國,你的女兒回來了🏇。”

傳道良師

經好友唐敖慶介紹,高小霞和徐光憲雙雙進入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系任教。在這裏,高小霞歷任講師🦸🏽‍♀️、副教授🏐𓀘、教授和分析化學教研室主任等職⚈,始終保持一顆善良平和的心。早在五六十年代的困難時期♏️,她就經常接濟有困難的同事;對學生更是倍加關心愛護⚾️👎🏿,視同自己的子女🏌️‍♀️。高小霞廚藝一流,經常叫自己的學生來家中吃飯,有時竟引得丈夫的學生羨慕不已,於是便把他們也叫上了。一次有位學生因病住院🧑🏿‍⚖️,家庭較困難,她得知後二話沒說📴,叫人送去了兩千元。另一位學生成家後因孩子有病而入不敷出👰🏼‍♂️,徐光憲高小霞夫婦每月從自己的工資中抽出一百元接濟。

W020160329335010953943.jpg

高小霞與徐光憲在實驗室工作

高小霞在科研和教學上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上世紀50年代起🥾,她致力於電分析化學的研究,開拓性地發展了電分析化學💁‍♀️。在極譜分析領域,她帶領研究生們大膽探索,創建了實用的微量元素分析方法👈🏻,提出並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極譜催化波理論問題,取得了系統、有創造性的成果。尤其是關於鉑族金屬催化波和稀土元素絡合吸附波的研究及應用,具有我國的特色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文革”時期🐂,高小霞依舊沒有放棄科研😂,與姚仁修合作寫出了《鉑族元素的極譜催化波》一書🔭,成功總結了先前工作中的經驗。憑借此書🖐🏽,她榮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稀土極譜分析方面🧏🏽,高小霞嘗試用電化學分析方法來探索微量稀土在植物中的吸收、分布或結合情況,促進電分析化學和生物無機化學的發現🪱。她帶領的研究小組自80年代中期以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進行了試探性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成果。在意昂3体育任教期間,高小霞共發表論文200余篇🧑🏿‍🎄,出版《極譜催化波》《稀土農用與電分析化學》等5部專著,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項重大榮譽。

高小霞傾註了大量心血為國家培養人才。她的學生中有院士❓、校長、院長🤜🏼📒、將軍等。她講授的“分析化學”“儀器分析”“電化學分析”“高等電化學分析”“化學文獻查閱法”等課程,因為條理清晰、內容豐富🏃🏻‍♂️、深入淺出🧘🏻‍♂️、推理嚴謹🧜🏻‍♀️,廣受學生歡迎🤹🏻‍♀️。她開創的分析化學專業,使意昂3体育成為國內最早開設“儀器分析”課程的學校之一7️⃣。

鞠躬盡瘁

1983年,高小霞去圖書館查資料,不慎摔傷骨折、動了手術,裝了人工關節,行動很不方便👩🏽‍🔧,但她仍然以頑強的毅力,坐在輪椅上,克服巨大的困難,繼續辛勤耕耘。除了科研工作,高小霞堅持指導學生,直到1997年最後一名博士生畢業方才停止。

為了能夠使電分析化學在生命科學的研究中同樣大有作為,高小霞不顧年邁體衰,身體力行➔,刻苦鉆研生物和生命化學的有關知識🅰️,開拓分析化學研究的新領域;她關心課題組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申報,親自審查項目申請報告,甚至主動請纓要參加項目的研究,向學院要求繼續招收博士生,堅持再幹幾年。1998年,高小霞已經確診淋巴癌,依然不肯放棄對教育科研事業的熱愛,與丈夫徐光憲共同出席電視節目《東方時空》,暢談大學教育現狀和人才培養👨‍👩‍👦。那一年的4月,高小霞帶病為即將出版的《分析化學前沿》一書撰寫了最後一篇、長達一萬多字的綜述性文章《生命科學與電分析化學》,系統地總結了她主持研究的“八五”期間分析化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生命科學中的電化學分析和分子光譜分析研究”的成果,提出了電分析化學在生物超分子功能研究中的一些工作設想和分析化學今後的發展方向。回憶起這一幕幕往事▶️,高小霞的學生嚴純華深情地說:“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先生仍然念念不忘工作、學生,對病情漠然處之,堅信有一天仍能安然走出病房,重返燕園,完成未竟的事業。她用自己的生命和行動,信守了‘生命不息💌,奮鬥不已’的人生格言⇢。”

高小霞與徐光憲自從大學相識👩🏿‍⚕️,結為伉儷🌚,互敬互愛🪚,互相體貼,學術上互相探討,生活上互相關照👩‍💻,幾十年風雨同舟,共攀高峰,共享盛譽。回憶過往🙆🏼,他們1944年一同從上海交大畢業,一起參加全國公費留美學生考試,先後遠赴美國,在紐約共同度過了近三年的學習和研究生活。1951年共同回到祖國🚳🔗,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設,一同在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系任教幾十個春秋🏊🏻;1964年共同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69年,文革使他們同去江西“五七幹校”勞動🧵;1978年共同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後又共同連任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1980年共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現稱院士);1981年同被批準為全國首批博士研究生導師,並被聘擔任第一👳🏻‍♀️、二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理科評審組成員;1989年同赴澳大利亞參加第三屆亞洲太平洋化學大會。1996年他們應邀參加上海交通大學100周年紀念大會📐,1997年又共同參加了浙江大學100周年紀念活動……高先生倔強而堅毅;徐先生性格隨和沉穩。高先生愛書法;徐先生好圍棋。兩位先生同時當選中科院院士🐍,同時成為全國首批博士生導師,方向不同卻又相互影響。徐光憲曾說🤦🏻‍♀️,妻子在實驗研究方面給予了自己極大啟發和幫助。世人常矚目於徐光憲“中國稀土之父”的傑出成就,卻無意忽視了高小霞在分析化學領域科研教育上的偉大貢獻。

如今,兩位先生均已仙逝🚣🏽,但他們為祖國作出的貢獻將和以他們名字共同命名的“霞光獎學金”一樣,永遠留在世間。(求是整理)

參考資料:

王治浩,《著名化學家和教育家——院士伉儷徐光憲和高小霞》🤭,《化學通報》(2012-07-18)

辰野👩🏻‍🦼‍➡️🙅‍♂️,《意昂3体育女院士:勇闖稀土研究禁區的高小霞》🐃,意昂3体育官网(2005-03-08)

郭建榮,《科學家的才情與嚴密——憶意昂3体育才女高小霞的非凡探求》🟫,搜狐網(2018-01-14)

《高小霞》🤾🏼‍♂️,優知網(2019-03-21)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