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觀點
龐慧敏:從HPV疫苗的信息推廣看健康傳播中的信任問題
學者簡介
龐慧敏
山西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專業,獲博士學位。德國多特蒙德工業 大學國際新聞研究所訪問學者,並被聘為客座講師,2015年入選山西省高校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支持計劃。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早期肺癌篩查計劃”傳播策略與政策實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中美醫患新聞報道比較研究》(已結項)以及省級項目多項,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在北京論壇2020•健康傳播分論壇上,龐慧敏老師分享了她的論文,《信任與健康教育介入:對我國中西部某大學女生HPV疫苗接種的認知行為影響研究》。
借此機會,我們對龐老師進行了采訪。盡管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們對龐老師的采訪只能在線上進行,但龐老師的溫婉隨和依然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最初僅準備探討HPV疫苗在中西部的使用問題,但訪談中龐老師以此為出發點,以小見大地闡發了整個健康議題在傳播中的信任機製問題。她廣博的學識和開闊的思維讓我們嘆服不已。
以下是與龐慧敏老師視頻采訪完整記錄的轉述,整理如下:
Q:龐老師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們的訪談。首先想請教您,您最初為什麽想研究與HPV相關的話題?
龐慧敏:一方面是受了我的研究生張婧倫(本次分享的匯報人)的影響,她是18級的學生,想做關於女性的健康傳播議題。2018年,HPV疫苗處於即將在大陸傳播開來的階段。盡管當時HPV疫苗還沒有進入大陸,但有很多的女生,包括我朋友的孩子以及一些年輕的朋友,已經去港澳打疫苗了。
所以,我們一開始把研究地域放在國內與周邊國家,婧倫也做了訪談和前期的實驗研究。但由於各種事情的堆積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我們的報告還未做完,疫苗已經被引進到了我國東部地區。於是我們轉換了研究方向,縮小了研究範圍:從女性到女大學生,再到中西部地區的女大學生。我們更想關註在疫苗還沒有普及的地區,人們對HPV是如何理解的,怎麽去推廣HPV疫苗,如何提高大家對HPV疫苗的信任度等問題。
Q:我們也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社交媒體是重要的信息傳播渠道,但大家對社交媒體的信任程度反而不高。您是怎麽看待這一問題的?
龐慧敏:在我做的健康傳播的研究裏,大家信任程度最高的信息來源是醫院和醫生。因為健康信息本身屬於一種科技信息,且與人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密切相關。
互聯網的特性在於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傳播,健康信息作為一種軟性信息,敏感度較低,不會有更多的人對信息進行審核。這導致雖然我們能從新媒體上非常容易地獲取健康信息,但重點在於如何甄別真偽。所以,我們遇到健康問題之後,不會直接信任從網絡上查閱到的信息,而是去找專業機構進行求證,然後才會對自己的身體采取措施以保證自己的健康。
Q:也就是說大家先從網絡上獲得健康傳播的信息,再去找信任的渠道求證。那麽醫院本身是否可以建立自己的面向大眾的宣傳系統,例如建立自己的公眾號,直接發布權威信息,從而提高傳播的效果?
龐慧敏:醫院之所以很難進行健康信息的傳播,首先是因為它主要關系到國內醫院經營運行模式:一方面在於醫生少,病人多。尤其"好醫院"裏的病人更多,優質醫療資源相對不足,最終易導致醫患比例失調。
從我們自身的生活經歷來看,得病後的我們總想去醫療資源最好的醫院,因此醫改中的分級醫療體系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實際上仍然沒有解決醫療資源相對集中的問題。
信息傳播也是如此,我們希望獲得好的醫療機構信源的信息,但專業醫生的數量和時間都是非常有限的,上層的醫院在醫療資源都已經缺乏的情況下,更缺少渠道和精力去進行信息資源普及。
而另一方面,醫院的這種狀況也容易導致醫患矛盾的發生,加劇患者對醫生的不信任,也限製了醫院的健康普及工作的推進。
其次,之前大眾對社交媒體的了解更多,缺乏對由專業人士組成的宣傳系統的認識。例如張文宏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也一直講健康傳播,但當時他得到的關註其實是不足的,直到新冠疫情期間他才家喻戶曉。
最後,盡管媒體也會邀請一些醫生,但媒體的盈利性促使他們必須進行廣告經營、產品推廣,這自然而然降低了媒體的可信度。
Q:所以醫院本身負擔較重,再兼顧健康信息傳播的難度較大。那麽新媒體能否改進自身,提高大家對新媒體的信任呢?尤其是讓中西部地區減少健康信息的獲取障礙?
龐慧敏:東部地區的人們了解的信息多,可能與東部地區醫療資源豐富有關,東部地區擁有的疫苗等醫療資源更充足。
其實新媒體的傳播本身沒有界限,但接收信息的人會受到自身的觀念限製,從而阻礙了新信息的傳播。所以熟人在這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例如東部地區的同學給中西部地區的同學宣傳HPV,或者親自去東部地區打HPV疫苗的同學回來向同學們宣傳HPV。
所以新媒體要想更好的傳播信息,也要註意做好社群傳播。就像丁香醫生、好大夫網等平臺,專業人群聚集在這些網絡社群,為非專業人士提供可信度較高的信息。當社群成員對信息感興趣,信息傳播會更加有效。另一種是患者社群,通常是患某一種疾病(尤其是癌症)的病友們組成一種社群,患者們憑借自己與醫生交往的經驗,在社群裏交換信息、分享經驗。也會有醫生加入到這種社群裏,定期在社群中進行健康傳播的宣講,患同一種病的人會對這樣的宣講非常感興趣。
Q:您之前的分享指的意見領袖更多的是醫生和媒體人,剛剛提到的患者社群也是相對封閉的一個小圈子?是否可以建立現實中的、相對沒有範圍限製的社群?它的傳播效果如何?
龐慧敏:線上線下都是社群傳播的重要形式。當前社區的意義越來越重要,社區醫院就會在社區進行健康傳播。現在新冠是很多人群共同關註的大病種,但現實中日常的病種是很多的,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關註不同的病種,你說的“範圍限製”其實更多的是一種“針對性”強的優勢。
Q:讓我們再回到女性健康的問題上來。我們了解到,女性在衛生條件差的情況下會更容易患宮頸癌,所以使用質量好的衛生巾也是預防宮頸癌的一種措施。在疫情期間發生了“姐妹戰疫安心活動”,為抗疫的醫務工作者捐贈了大批衛生巾,解決了她們的燃眉之急。以及前段時間華東政法大學發起“反對月經羞恥,設立衛生巾互助盒”的活動。在網絡傳播下,這些活動得到了眾多高校的迅速響應,您怎麽看待傳播在其中起到的效果?
龐慧敏:我認為這是關註女性健康、關愛女性的一種表現。像是在大學裏推廣安全套的使用,我認為這同樣是一種健康行為的推廣。
傳統意義上的健康傳播強調健康的、科學性的推廣。例如宮頸癌的篩查,它於2010年左右技術成熟,並在全國地區免費提供篩查,最重要的是它能夠給農村婦女提供免費篩查,讓農村女性提高健康意識。這既是一種科學認知方面的傳播,也在文化方面促進了健康知識的推廣。衛生巾互助活動雖然不符合傳統的健康傳播定義,但它也是一種文化行為,也能從側面推動健康傳播的發展。
寄語:“新冠疫情讓大家對健康信息、健康傳播的關註度顯著提高,這是好事。但我們應該真正潛心去做健康傳播研究,而不只是因為它擁有當下的熱度。只有我們真正熱愛健康傳播這門學科,才能真正做出有助於健康傳播的研究。”——龐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