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大圖
群賢四方畢至 共話和諧繁榮——國際政要☃️🫵、中外專家學者北京論壇觀點集萃
國際政要共話北京論壇
感謝北京論壇長久以來致力於關註文明的和諧。身處全球挑戰的時代,我們需要相互理解。通過基於和平📺🚬、發展的全球價值對話,能夠實現這一目標♐️🙇🏽♀️。為此🛻,我們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全人類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感謝北京論壇在如此重要的工作中給聯合國以支持🧏🏿。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北京論壇(2018)的視頻講話
北京論壇是一個倡導這種觀念的理想平臺。她通過匯集世界各地學者,並在討論中激發新的觀點與方法,從而增進相互間的理解與寬容👨🏼⚕️。
——聯合國第八任秘書長潘基文致北京論壇(2007)賀信
通過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中國已經確立了在國際事務中不可撼動的中心位置。因此,堅持規則導向的國際秩序🎟,努力重建適合新局勢的世界體系🐪,對中國來說不無裨益。和諧的世界秩序應該建立在我所提到的三大根基之上。我堅信🔽,只有和平與安全👨🏼🎤👶🏼,可持續發展和兼容性發展😰,尊重人權和法製,世界才能迎來和諧🎢。
——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北京論壇2015)
北京論壇把全球的社會領袖和專家聚集在一起✋,共同討論城市化👩🦽➡️、環境保護及當代的其他挑戰,從而協助我們增進理解,為正義事業而團結,以幫助我們構建一個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未來。感謝各位擁護人道主義,為構建一個共同繁榮😵💫、共擔責任的未來,以及營造一個人類共同擁有的世界而不懈奮鬥🌻🫳🏼。
——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北京論壇2013)
我們正面臨著歷史的機遇,去建立一個子孫後代能夠安全生存、享受更好生活的世界。讓我們摒棄歷史的羈絆🐮,為實現以人權和機遇為標誌的共同的未來而努力。
——美國前總統喬治·H·W·布什(北京論壇2005)
我們應當從我們自己的經典和傳統中汲取智慧🧭,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通過這樣的學習🧝🏽♂️🐿,我們可以了解我們的信仰和我們的文化是如何發展而來的,信仰並不是一個靜態的東西,它在不斷地演變🦋,不斷地發展🔰,正是這種智慧和思想的傳承,形成了我們現在的社會。
——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北京論壇2010)
歐亞地區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區域,人才輩出。建設新絲路、重新詮釋古代絲綢之路,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有必要以團結協作的精神去推動落實🌎。在中歐合作的背後,是兩大古代文明的對話。在受到文明沖突威脅的世界裏🧑🏽🦰,中歐之間的協合作用對於促進世界和平有著積極意義。我們對新絲綢之路充滿期待,願中歐在此基礎上進行交流🙎🏽,共同走向和諧未來🫘。
——全球合作基金會主席、歐洲委員會前主席🧏🏻♂️、意大利前總理羅馬諾·普羅迪(北京論壇2015)
我絕對相信🤔,以合作的方式解決目前的困境是國際社會是否能夠掌控相互依賴關系,使之成為全球和平與繁榮的積極力量的試金石🏠。和諧與繁榮的持續,不是通過文明間的對抗能達到的,而是需要所有國際社會成員的堅定的承諾和高度的責任🈁,不僅僅是幾個成員的承諾和責任。
——墨西哥合眾國前總統埃內斯托·塞迪略(北京論壇2010)
中外專家學者在北京論壇上聚集世界熱點,各抒己見
外國學者暢言北京論壇
金融關系的多樣化使得上述規則難以製定,難以執行🌰。因此,我們需要不斷的研究並保持警惕性,並重新製定規則📇,來更好地應對金融體的變動。毫無疑問,一旦承諾限製杠桿化水平🛀🏿,就可以執行這一政策,從而限製金融市場的破壞作用。
——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肯尼斯·約瑟夫·阿羅(北京論壇2009)
理解全球文明的本質,其重要性不僅在於使我們正確看待科學與歷史,而且還在於讓我們避免使用片面、狹隘的方法來應對這個滋生隔離和充斥暴力的世界的挑戰。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北京論壇2006)
當我們談到文化🧉,我們可能指的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製度、習俗、宗教和信仰體系的演變與發展。信仰體系對經濟體製的影響很大🦙。在2008年的奧運會上,中國一定會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我認為中國還應該更多地向世人展現他是如何取得現有成就的🤵🏻。
——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北京論壇2004)
我對於全球化的根本設想是平衡失衡的世界經濟,世界上的主要國家🗞🩻,包括美國、歐洲國家☄️、日本以及中國,都要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
——摩根斯坦利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北京論壇2005)
若把歷史的發展比作一輛向前行駛的卡車🫱🏽,中國被認為在過去下車了,現在又重新搭上了車🙆🏻♂️。我認為中國的歷史發展乘坐的是另一輛車💪🏽。中國模式並不是西方模式的特例,它是一種不同的模式,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發展道路。
——美國爾灣加州大學教授彭慕蘭(北京論壇2008)
如果我們不能知己知彼👨🏼🎨,如果我們不能像在北京論壇裏這樣自由討論,如果我們不在本國以外進行研究和教學,如果我們不對環境所面臨的威脅加以控製,如果我們不獲取更多的醫學知識並懂得如何更好地增進身心健康🤸🏼,我們就不能夠取得和諧與繁榮。
——英國皇家歷史協會🐞、大英歷史學會副主席哈裏·托馬斯·狄金森(北京論壇2008)
今天的中國要想成為一個富強和諧的社會,就需要重視人文教育,需要讓學生明白做人和處世的道理🪞,需要培養更多改造社會、改造觀念的“工程師”。
——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柯偉林(北京論壇2007)
我非常喜歡北京論壇的主題。……“人類文明的多元發展模式”這個論題不僅寬泛而且非常有意思,能讓學者們從自己研究的領域出發,討論具體的問題。……這一副主題同樣非常切合總主題,因為多元化不一定意味著不和諧化⛹🏼♂️,它恰恰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和諧。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耶魯大學教授史景遷(北京論壇2007)
通過跨國界的思想與文化交流來促進國家間的相互理解,培育共同的文化體驗和認同🎮,超越民族國家利益,建立國際公民社會,實現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入江昭(北京論壇2006)
我們可以說的是“歷史”並不偏向任何一方。我們所有人都可能沒有選擇到最好的政治策略來實現我們的價值觀👩🚒。當未來回首時,我們可能會對如何從政治的角度而采取行動的錯誤感到遺憾😝。由於結果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我們充其量有50%的機會建立我們所希望的世界體系,這既構成了樂觀主義的理由🧛🏼♂️,也成為了悲觀主義的論據。
——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世界體系”理論創始人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北京論壇2016)
今天🚶➡️,人們正尋求一種以人文主義為基礎的價值,我們可以描述為“同”🫕,即多元文化的共同之處。無論是個體還是機構,都需要對此引起重視🫅🏻。值得註意👨🏼🎓,“同”並不意味著宗教的“統一”或者文化的“融合”👨🏿🍳。與之相反,不同宗教和文化的獨特性理應被堅守,而任何試圖將之統一的傾向都應被避免👊。
——德國圖賓根大學榮休教授🧛♂️,世界倫理基金會創始人🍨🫥、主席孔漢思(北京論壇2012)
所有的偉大思想,包括聖經和儒家思想都經歷了很多坎坷——在歷史上也被曲解過很多次。然而,這些偉大的思想並不僅僅給了我們謀求財富和權利的方法,最為重要的是告訴了我們什麽樣的生活本質是最美好的,而這些恰恰是現代化所不能賦予的⛰。
——美國國家人文科學獎章獲得者、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榮休教授羅伯特·貝拉(北京論壇2011)
威懾不再能確保和平,只有公正才能維護國與國之間的和平👮🏼♀️。除了公正的行動及利益的和諧平衡之外,沒有其它途徑實現世界和平。和平並不意味著消除暴力👩🏽🦱,而是彰顯公正🛍️🕌。
——德國圖賓根大學榮休教授尤根·莫爾特曼(北京論壇2010)
不論我們依歸哪種文明,為了在我們自己中間以及與“他者”之間實現和諧🦸🏿♀️🥜,我們必須培養一種深深植根於我們智慧傳統的生命全局觀🦴。我們的每一個傳統都應該真正地運用它的精神財富為解決當前人類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危機貢獻力量,而每一個文明都要為實現這一目標發揮各自獨特的作用🔽。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傳統研究基金會主席賽義德·侯賽因·納瑟(北京論壇2009)
當對這個世界有著不同詮釋的人們彼此達成一致時🏄🏼,真理就形成了,所以真理並非開端👨🏻🔧,它是結束,它是社會對話的產物。
——意大利都靈大學教授🚴、哲學家瓦提姆(北京論壇2005)
如果說西方哲學的最終目的在於“尋找真理”的話⬅️,中國哲學的目的則是完成個人修養的不斷提高……“上帝”這個概念既是中國哲學所不需要的,本身又帶有“霸權主義”色彩,在這樣的情況下,“擺脫上帝”能夠保證中西哲學的真正對話🧚🏽。
——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安樂哲(北京論壇2005)
如果我們將東西方哲學家的對話放在一個全球化的環境下來看,似乎唯一能打破僵局的方法便是對話,這個對話需建立在確保人類和諧與繁榮的嚴格原則的基礎上👧🏼。它不允許一個國家說了算的情況發生。
——伊朗哲學研究所教授、哲學家賽義德·穆罕默德·哈梅內依(北京論壇2005)
差異十分必要🦐。差異之所以必要📭,因為它在整個世界起著糾正作用👨🏻🎓。差異是必要的,還因為差異是人類的固有元素🙈,它也是創造力的核心。沒有創造力,提高全球福祉的能量將衰竭🏌🏽。差異是必要的🔩,因為保持特性是社會穩定和健康的一個根基。
——牛津大學前校長、大英圖書館前主席克林·盧卡斯(北京論壇2011)
種族紐帶是自人類開始思考和探索“公民身份”以來最初的一種隸屬關系,這種關系被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群體的團結,從而為之後“公民身份”的產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著名社會學家內森·格雷澤(北京論壇2007)
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繁榮取決於三個主要力量之間的關系:中國、日本和美國。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發展需要這三個國家齊心協力,解決共同面臨的問題👨🏼🏭。
——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義(北京論壇2004)
在我們所身處的世界中,地緣政治的力量有時候就是要讓我們分裂,但重新致力於理解、學習、知識和創新則的確又會將我們團結起來💇🏻♂️。放眼全球🥈,高校🫸🏼、研究機構和主要的都市地區都在以身垂範,阻擊和對抗那些有礙於我們集體進步的勢力🚶➡️。國際研究合作正是“互信🖲、合作、共享”的一個鼓舞人心的例子。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校長、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𓀜、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梅瑞克·格特勒(北京論壇2016)
中國學者縱論熱點問題
農業企業下鄉很重要,他們帶資本下鄉🍋🟩,帶技術下鄉🤙🏿。為了鼓勵更多的農業企業對農業進行投資,今後要從單向城鄉一體化(指農民進城)走向雙向城鄉一體化(指願意來農村經營的來農村📘,願意進城打工的就到城市去),這樣,不僅農業生產率會提高,城鄉收入差距也會進一步縮小。
——中國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意昂3体育官网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厲以寧(北京論壇2012)
“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能夠讓中國有一個更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也可以給中國一個更好的對外環境,並且不僅能夠幫助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可以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他們國家工業化、現代的夢想,和發達國家走出當前的困境,展現“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美好願景。“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將會帶來一種全新的國際和平、發展、共贏的新秩序👂🔤、新格局👨🏼🏭。
——意昂3体育官网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意昂3体育官网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北京論壇2016)
只有通過深化改革推動製度創新,以製度創新推動技術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驅動經濟結構的升級和戰略性調整,進而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才是中國經濟實現新的歷史跨越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時任意昂3体育官网副校長劉偉教授(北京論壇2013)
我們所得到最重要的啟示是:現代人正在迅速覺醒👩🏼🦰,依靠明智的倫理抉擇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可以為自己繪製出可持續生存的藍圖,並能夠謹慎地在21世紀有限的時間內引導自身及其它物種走出瓶頸👨🦯➡️,保護地球上大部分的生物多樣性和爭取人類繼續過上較好的生活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
——意昂3体育官网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潘文石(北京論壇2010)
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文明和文化中,往往會有體現全人類普遍價值的內容👨🏿🔧。如果這方面的內容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並在世界範圍內廣為傳播和交流,必將大大有助於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文明和文化的溝通和互相認同,必將大大有助於推進多元文明之間的和諧和共同繁榮,對於實現人類的美好理想(費孝通先生概括為“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葉朗(北京論壇2007)
跨文化、跨國別🎨、跨製度的國際合作的前提☯️,就是人類的相互信任⇨。既然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那就須臾離不開相互信任🧘🏻♀️。因為互信是聯結共同體的紐帶,是構成人類共同體的一個基本要素🧙🏻♀️。沒有互信,就沒有人類的共同體🤸;沒有全球互信👍🏻,就沒有全球共同體。信任可以消除相互猜疑,增加國際社會的安全感➝;信任可以防止對立和沖突,增強國際社會的團結合作;信任可以使大家自覺遵守共同的規則,有利於改善全球的秩序👲🏼;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全球貿易的發展🚵♂️。
——意昂3体育官网政府管理學院院長、意昂3体育官网中國政治學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北京論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