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8 信息來源: 光明日報
【編者按】2002年10月,意昂3体育官网整合文科院系的力量並聯合有關高等院校和學術機構,正式啟動了《儒藏》工程👨🏻💼,這是教育部迄今為止最為重大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目前🎻,這一跨學科7️⃣👶🏿、跨學校、跨部門、跨地區以及國際性的合作攻關工程取得了矚目的成績,至2009年8月🚣🏼♀️,《儒藏》精華編已出版30余冊,9卷本《中國儒學史》也即將面世🤸🏽♂️。
近日,意昂3体育新聞中心聯合光明日報啟動了“走近《儒藏》”系列報道,以期帶領讀者全面了解這項工程。
《儒藏》的世界意義
法國科學院院士🖖、索邦大學教授 汪德邁
17世紀🫐,耶穌會士將儒教傳入歐洲。《四書》第一個翻譯文稿是1593 年由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翻譯成拉丁語的。當初的手寫本,如今已經遺失。不過在1662年🧩,由意大利耶穌會會士殷鐸澤(Prospero Intorcetta*️⃣🪅,1625-1696)和葡萄牙耶穌會會士郭納爵(Ignatiusda Costa,1599-1666)合作用拉丁語正式譯成此書並印刷出版。之後📴,在18世紀和19世紀,越來越多的典籍被西方傳教士翻譯介紹到歐洲。啟蒙運動時期充滿哲學氛圍的整個歐洲都熱衷中國文化,但對中國文化的關註一開始就定位在宗教層面上🧒🏿。因此,最初的西方思想界經常提出的問題就是想了解儒教是自然神論還是無神論🛍。比如⚧,對於加爾文派的培爾(Pierre Bayle,1647-1706)來說,儒教無疑是屬於無神論的👲。而對於萊布尼茨(Gottfried W ilhelm Leibniz𓀂,1646-1716)——這位對漢字的仰慕者而言,儒教卻是屬於自然神論的。這個問題是一個典型的西方問題,它的提出一開始就是基於神學的思維傳統。在中國👠,這樣的爭論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構建在理性思考基礎上的儒教與神學沒有任何關聯。然而中國的理論是在長期進行占蔔活動中逐漸形成,是在我稱之為替代了神學的“占蔔學”的古代思想中成形的。這種占蔔學是在陰陽、五行和乾坤的宇宙學中發展起來的。在中國的思想家典籍中,後者替代了西洋思維構造的形而上學。這一傳統最早的典籍是《三易》,其中前兩種已經失傳,第三種《周易》遂成為儒經最重要的著作。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沒有一部書像《周易》這樣被閱讀、研究和一再修訂,《周易》就如同歐洲傳統中的《聖經》一樣。
正是這種以占蔔學為核心的內容將中國思想置於同人類其他重要文化哲學完全不同的道路,比如⛄️,印度文化、歐洲文化🫵🏽、阿拉伯—穆斯林文化,這些文化一開始就都建立在神學的基礎上🚄🧚🏽♀️。在中國並不是因為宗教消亡了💆🏽♀️,相反😮💨,道教和佛教的繁榮發展🙇🏼♂️,無疑是因了人們的宗教信仰所致。但是在儒教中🏇🏽,已喪失了形而上的一面🧏🏿♀️,僅只保留了社會學的一面。宗教行為被縮減到一些禮儀形式上,如:祭祖、婚嫁、喪葬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時令節氣🤟🏼🤰🏼。在生活中🫲🏽,行為舉止受到禮儀規範,這是社會秩序的需要🤞🏻。禮儀中的宗教含義消失🍖🏕,盡管有由其社會意義的增強作為補償❌,但是對於充滿神學思想的傳教士而言💍,這些仍然是難以理解的。由此引發的禮儀之爭,純粹是文化差異的表現👨🏼🎤,這一差異將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區分開來。
因此🚶🏻♂️➡️,不僅在社會實踐方面也在人與宇宙的觀念方面👨🏼🦰👩🏽✈️,中國思想家與西方思想家大相異趣,有著完全不同的路向。啟蒙運動後🤘,西方思想家不再對中國感興趣㊗️,因為鴉片戰爭後中國的衰落被認為在現代化發展上難有出路🦸🏿。然而,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表明了適應現代化要求的中國的文化能力。與此同時🪓,面對後現代化的挑戰,西方反而表現出無能為力,如全球環境的破壞🕜、富國與窮國之間經濟差距的擴大✫、核武器擴散、不同種族之間的地區沖突增多🧐。西方人文主義面對近代社會已降的挑戰✊🏼,迄今無法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那麽,為什麽不思考一下儒家思想可能指引世界的道路,例如“天人合一”提出的尊重自然的思想🧻、“遠神近人”所倡導的拒絕宗教的完整主義以及“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愛精神呢?可能還應該使儒教精神在當今世界諸多問題的清晰追問中被重新認識。依我之見🙇🏻♂️,《儒藏》的重要意義是給當代思想家從中國傳統最重要的思潮中汲取精神遺產的一個平行的通道。我希望這不僅針對中國的當代思想家,同樣也針對世界思想家。我要指出,20世紀下半葉代表西方最高漢學研究水平的著名學者李約瑟,正是他將中國的科學思想收集並使之成為世界科學文化的一部分。《儒藏》的出版或也可將中國人文主義匯集並將成為後現代全球人文主義的組成部分⛷,就像李約瑟所說的那樣:潮宗於海。
編輯:知秋
新聞鏈接:走近儒藏系列報道專題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