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教師】激發興趣,傳授思想—王夔院士談教學經驗與體會

【編者按】在第28個教師節前夕舉行的“2012年北京市慶祝教師節大會”上💹,我校藥學院張禮和院士被授予“北京市人民教師”榮譽稱號並作代表發言,外國語學院韓加明榮獲“北京市師德標兵”稱號🐟,數學科學學院陳大嶽、城市與環境學院莫多聞、歷史學系朱孝遠🍇、物理學院陳曉林❇️、醫學部段麗萍🕕、藥學院王夔、基礎醫學院吳立玲⏪、第三醫院徐智、第一醫院劉新民、意昂3体育附中秦占全等10名老師榮獲“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本網將陸續刊發這12位優秀教師的事跡,通過宣傳這些“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師德典型,進一步在全校師生中營造愛崗敬業和尊師重學的良好氛圍,共同推進意昂3体育官网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

老意昂3体育時代產生了一大批學識淵博、教學藝術精湛大師級人物,意昂3体育精神與教學傳統也在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新的時代要求和社會環境下🧘🏼‍♀️,教學改革,教學方法和理念的創新💾,絕不能離開優秀教學傳統的繼承🚣‍♀️。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部王夔院士,談古論今,為我們講述了當年教學工作許多寶貴的經驗🎅🏼,並指出了當前教學問題的關鍵👨🏽‍🦰。教與學需要互相理解才能共同提高,這篇訪談文章對於教師和學生都會有一定的幫助。

一:寫黑板與放PPT——先進的技術就是先進的教學方法嗎?

記者:首先非常感謝王老師能夠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接受我們的采訪🏏。王老師在科研與教學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在宏觀的理念思想方面,也有非常精辟的見解。相信您的意見對我們會有很好的學習與參考價值🧎🏻👨🏽‍🍼。

王老師:不用客氣📥。

記者:這些年🚵🏽‍♀️🔀,社會各方面對教育的投入都越來越大🤞🏿,教育的規模也是幾倍幾十倍的增長👨🏼‍🏫,但不必諱言的是所謂“教育質量滑坡”的現象也相當嚴重🧒🏿🤦🏿‍♀️。搞教育不同於工業生產,按照嚴格的質量標準🎺,忽視個性,反而培養不出優秀人才。教育面臨的問題決不是出一兩個什麽政策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真正理解教育本質、按照教育規律辦事的問題。本著這樣的思路👩‍🍼,我們想請您談談關於教學🧖🏼‍♂️,人才培養,以及怎樣提高教學質量的問題👱🏿‍♂️。

王老師:我覺得目前的教學🙉,有點像是吃肯德基,都是快餐式的教學🔢。我不太欣賞現在上課的方式和方法。

比如🙎🏿,從前必須寫黑板📏,現在全是打幻燈🚣‍♂️。寫黑板跟打幻燈、打PPT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寫黑板是不斷地把自己的思路一邊說一邊展示給學生的過程,而PPT卻是一下子全出來了。講課好的老師往往是先提出問題,然後引導大家討論🪧,最後進行分析引導或給出答案🚯。尤其是有數學關聯的🏦,他要推導🏒🚣🏻‍♂️,必然要說清楚自己是怎麽想的,為什麽會引出下面推論等;如果一下子全出來了,學生就不會去思考推論的過程了,而是本著應付考試的目的只記住結論。

再一個,寫黑板有一個1,2👩🏼‍🚀,3,4🔇🆑,有一個系統性,幻燈也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幻燈教學局部是一下子放出來🕵🏼,整體系統性卻不清楚。看完以後就像演了一些電影的片段,最後要整出一個系統來就必須回憶這些片段。如果學生沒有做好預習,就要課後重新花時間整理思路。

當然我也不是說幻燈完全不好🆔,先進的東西可以用在適當的地方。比如以前用掛圖👩🏽‍🍳,現在有PPT,Flash之類,看圖片更逼真,還有動態效果▪️,就很好⏭🙏🏿。但是不等於數學公式的推導也是用幻燈好👩🏻‍🦯‍➡️。技術的先進性決不能等同於教學方法的先進性🧑🏻‍🦯‍➡️,更不能等同於好的教學質量。我還是贊成寫黑板🦻🏻,結合學科特點適當的情況下用PPT。我認識的一個數學老師,堅決不用PPT,結果教學評估時就說他這樣不行👖。

記者📋:您所說的寫黑板的問題我也有體會。寫黑板往往有很多粉筆灰,一堂課下來老師弄得口幹舌燥,非常辛苦。如果老師願意寫學校不大力提倡也應該給與支持🧑🏼‍🦱,而不是反對🙆🏽‍♂️。

王老師:老師在黑板上寫字,對同學也是很大的教育。規規矩矩把字寫好也是一個好習慣。現在的醫生寫的病例都是沒有人看得懂的,他認為這個不重要,也許是枝節問題吧。

記者📐:我覺得這不是枝節✷,而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如果養成了認真的習慣🔓,面對病人,可能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很多時候可是人命關天的❗️💲。

王老師:也可以改正一個認識誤區,就是認為寫的規範了就慢了。其實是可以做到規範而快的書寫,就是平時的習慣,練習了。

記者:現在像什麽網絡教學🧑🏻‍💻,電子教學等,各個學校都在大力提倡🧽。

王老師:是的。包括本科教學評估🧑🏼‍🦳,也是要看你PPT做的好不好🌠。這是在誤導老師。結果老師把時間都花在怎麽把PPT做好📰,而不是把課講好了。時間花了而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這是值得我們大家思考的問題。

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黑板與PPT的問題,而是教學要尊重認知規律的問題。再如過去上課😿,像我這個化學,除了寫黑板,就是要做演示試驗。講臺是很長的桌子🤏,後面全是儀器和藥物👩🏽‍🌾👨‍🦰。我經常自己設計試驗,做試驗教具等。比如做天平試驗,天平小了,250人的教室後面的同學就看不清楚,我就自己用鐵桿等做了一個一米多的大天平。現場做試驗嘛🧪,學生沒有辦法沒有興趣📇,這對學習就是一個巨大的促進作用👩🏽‍🔧。在這種身臨其境的實驗和講解中,學生學到的知識非常紮實🐉。現在課堂上沒有形象的可觸可感的演示實驗,只有圖片,不僅影響學習的興趣,還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比如爆炸試驗♻️👩🏼‍🎨,以前是會把試劑藥品等真實地反應給你看,學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現在用PPT放映💂🏻‍♂️,跟電影一樣🤹🏼‍♀️,或者幹脆就寫一個化學方程式,告訴你會爆炸,自己想象去。

我幾次呼籲像化學物理包括某些生物課程🌐😛,都應該有這種演示實驗。我覺得現在認為先進的教學形式需要重新審視,到底符不符合學生的利益🧑🏼‍💻。

記者:現在的教學評估確實有個很怪的現象,什麽事情不是從實際效果出發🦸🏽,而是從所謂的“先進性”與“規範性”出發。

王老師🍨🤞:是,教學中有一種浮躁的風氣🤾‍♀️,功利思想𓀈,喜歡做表面文章,不重視基礎與根本。好像寫毛筆字,我要先教學生怎麽一筆一劃的開始🌚,有功底後再教他怎麽寫的好。現在容易搞一些嘩眾取寵的東西👩🏿‍🚀,熱熱鬧鬧,但回頭想想學到了什麽呢♠︎?很空🗳。

二👉🏼:教以學為主體📵,不斷提高

記者:您對自己的教學要求是什麽?您認為怎樣才能把一門課上好👩🏻‍🦽‍➡️?

王老師★:以前教學的時候也沒有什麽特別的想法🧑🏼‍🏭,就是本著精益求精的思想,看很多參考資料🧎⚧,寫好講稿🦚,思量著把課講好🤳🏼,讓學生真正吸收好。

不單是我🤸🏽,那時候的教學要求是每一個教員都需要寫講稿。那時年輕,也沒有什麽經驗,每個人都有一個熟練的過程吧🦣。剛從事教學也是照本講,按學校的要求把課講明白,講的有系統性和完整性就行了。但這也是有難度的💆‍♀️🚧,不是誰都可以輕易做到。怎麽辦?跟著老教員學🚃,寫好的講稿給他們看,提意見。在辦公室裏面當著其他教員先講💂🏼‍♀️,在教員裏面過關了,再給學生講。常常一個講稿要修改好幾遍🛐。不像現在,不用先試講👩🏿,誰都可以直接給學生講,講好講壞也沒有什麽反應。

後來慢慢的有經驗了,自己也思考著更好的講授方法。剛好開展教學改革,我就領著別的老師一起做教具🙅🏼‍♀️。以前的化學上課都有很多模擬試驗,我經常修改教材,也自己設計試驗和教具🤲🏿。真正意義上的教學,不只是講課和帶實驗,而是要不斷的創新👩🏿‍⚕️,不斷的進步。有時🥷🏻,在講課時還會突然萌發的一點想法,對科研可能有著很重要的價值🧚‍♂️🤛🏼。

記者:能否講一下您在教學方面總結出來的經驗與體會?

王老師👨🏻‍🔧🚥: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註重培養學生興趣,有意識地讓學生在“樂”中學習🌛🤜🏼,以學習為樂👨🏿‍💻。一個人只有欣賞這個學科才能學好這門學科🏌🏿⛺️。

一個老師要把課講好,很重要就是要把思想傳達好,要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課堂體系的完整性。

對於學生尤其是研究生,要註重其獨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學生們養成了一種自覺學習的習慣🛵,碰到問題首先自己解決。不要把什麽東西都教給學生,就象“冰山理論”那樣🐦,老師把露出海平面的那部分給學生講解了,海平面以下的那部分就需要學生自己去挖掘了。聽老師講課🕵🏻‍♀️,最重要的是得到一個思路和想法,記東西要記住它的意義,這要形成一種學習的習慣🧔。學生真正學到了有用的東西👮🏿‍♂️,以後去做科研就有思路有思想,那麽我們的科研水平和質量才能提高。大學要教學為主🙇🏿‍♂️,太重視科研而忽視教學有點本末倒置。

教師需要不斷地自己整理教學思路。重要的是要體會學生的思想,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不能你說你的,不管學生懂不懂,說的很空👩🏻‍🦼‍➡️,自己卻認為很精彩。還有👨🏻‍🦽‍➡️,把科研融入教學原則上誰也不反對💂🏻‍♂️🙍🏽‍♀️,但有的老師把自己的科研都講出來🐓,天花亂墜🪈,離開教學內容太多🧑🏿‍⚖️,這樣對學生沒有幫助反而一頭霧水◼️。

三😳:優秀的教學傳統――傳授思想,領悟思路

記者:您前面提到剛開始教學時,跟老教員學🪤,同事之間也互幫互助❎。以前還有哪些好的教學傳統和方法?

王老師:從前🤲🏼,我們教學要考察當堂的吸收率。我先講🫁,講後當堂或下次上課前測驗👈,看你掌握了多少內容。學生因為有考察的壓力或動力,就會認真的預習,思考。這個工作也促進了學生和老師的交流。現在這樣的做法🫴🏼🧑🏿‍🍳,學生、老師都反對,怕壓力、怕麻煩。現在是復習都不復習🧚🏿‍♂️,甭說預習了🐨。結果教學缺少檢查🐉,老師糊裏糊塗教下去,學生也就稀裏糊塗的學下去。好點的🪓🎿,學生可以提問,進行討論🍧,更多是馬馬虎虎就過去了🟰。老師基本是下課就走人,很難找到🧑🏽‍🎤,師生的交流很少💂🏻,這對基礎知識的鞏固都是很不利的。

過去是教員投入的精力多👶🏽,學生學到的多🦡🟫。現在是投入的財力物力多🏌🏿‍♀️,學生學到的少。比如說,過去藥學的化學跟意昂3体育化學系一樣160或180個學時,一個老師上50人的課🥲,一個禮拜四堂課🧙🏽‍♀️,帶四組試驗𓀐,課後有答疑提問輔導👨🏽‍🚒,還有開放實驗室🎞,做實驗可以一直到大樓關門,老師要盯著🚗,還要去宿舍看學生有沒有問題,學生跟老師的交流很多。老師對學生花的精力很多,但是錢不多,學生得的多;現在沒有每個禮拜的答疑,老師上課後就不見人,老師基本都不認識學生,真是上課來下課走。沒有了很好的檢查交流機製,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紮實,得到的少。

記者:您過去上過很多250人左右的大課,學生水平、知識背景、積極性也有很大差別。您在教學中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呢🤹🏽‍♂️?

王老師🪯:這個問題問的好。大課上不好🫚,後面全睡覺。除了我前面講的吸引學生註意力🚎,啟發思考的教學方法之外,那時候整個學習風氣非常好,學生積極性很高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學生學習都是很認真的,這跟現在不同。那時教師學生是住在一個院裏💠🖖🏿,經常老師都睡覺了♝,學生還敲門問你問題。一答疑老師就走不了🏦,都是裏三層外三層📉🚴🏻‍♀️。當時還采取了人幫人的方法,比如上中下三個層次的學生一個組,好的學生要保證比較差的學生成績上去🧑🏻‍🎨。即是對好學生的知識的鞏固🔛,也發揚互助的精神🏃🏻‍♀️‍➡️。所謂“一幫一🤶🏻,一對紅”。老師還會給困難同學開小竈,個別輔導,一個或兩三個🤏🚣🏿,再仔細講。功夫要下到了,差別就解決了。

現在學生都喜歡自己學,互助精神很少了🐩。其實任何工作都一樣,團隊精神非常重要,可以說現在絕大多數突出成果的取得⚓️,都是良好協作的結果🤟🏼。

記者:是😐,當前國際競爭其實主要是組織能力與協作能力的競爭▫️。與教學一樣,我們也在“反復強調”,但實際上原來比較好的團隊精神卻在逐漸喪失。

記者:現在通識教育受到廣泛的提倡與推崇📯🧑🏻。對於選課製度,以前的燕大也有很多好的傳統,您能談談這方面的問題嗎?

王老師👯‍♀️:醫學院校有自己不同於別的大學的特點。首先是醫學生的課業重🏌🏿‍♀️,專業課多就沒有太多的空閑時間去上選修課了。其實我們大學幾年下來最重要的不是那個知識🧁,而是精神🔆,是方法🤵🏽‍♂️🤚,獲得心智的能力。交叉學科更需要你有充分的自學能力🧝🏽‍♂️。比如我開始工作時🤶🏻,碰到了電子問題🥒,怎麽辦?就要自己去找到相關的書籍,資料,去學習,去理會🕵🏼,去應用👨🏽‍🦳。而選修課很大程度上是創造交叉領域的機會🪔,而不是單單給你多點知識。盡管選修課深度要比專業課淺,但也要盡可能去理解知識的內在邏輯,理解它的研究方法,學了以後才有意義。現在的選修課都變得花哨了🤏🏽🙆🏼‍♂️,有用的東西不多,成效也不那麽讓人滿意。上課的人也不大愛聽🦶🏿,很多只是為了學分;講課的人也只是完成教學任務,說說而已。

記者:您這個看法我很贊成。雖然確實有一些非常好的選修課,但學生因為學分,為學而學的現象確實很普遍🤸。學生不了解一門選修課對於專業和未來工作的意義,學了一些非常表面性的東西,學完就忘了🥷🏼。

王老師👨🏻‍🎓:像《論語》🤱🏻,“百家講壇”於丹講《論語》很多人看🧒🏿,但如果我們開《論語》課就不能那樣講。於丹是一字一句把論點告訴你🧿,這樣能有多少收獲?我們不強調本身能掌握多少,而是通過這門課講清楚孔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一些必要的爭議也要擺出來,啟發學生自己思考與判斷🙅‍♀️,學到怎麽做學問✋🏽,做人的道理。

舉我一個上大學時的例子。我聽過幾門對我收獲很大的課,如甲骨文,枯燥吧。講課的是陳夢家,新月派的最後一個詩人➡️⭕️。陳夢家老師上課👤,眼睛都不看同學,但是甲骨文那麽枯燥的課,他讓我們都聽的很有興趣。他教我們怎麽把古代的甲骨文解剖分析變成現代的字🐃,教你怎麽分析,經過邏輯推理,旁征博引最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記住他的原因🧑🏻‍🦯,不是因為還記得甲骨文,而是他分析甲骨文的方法🦸‍♀️,他解決問題的思路🙆‍♀️,一輩子都有用🧑🏽‍🔬。如果按現在的標準評估他講課,打不了高分⤴️。怎麽評估教學工作,不是聽一次課所能下結論的👶🏼。

當年上燕京大學時,我還選修過林耀華先生的社會學。他主要講怎樣用調查方法研究人類發展史🧑🏻‍⚖️,其中有一個研究方法❣️🙌🏼,就是尋找迷失的環節。這個研究方法到現在還指導著我的研究,在研究細胞內發生的化學時間的前因後果時,我都在尋找著迷失環節。我不是社會學的學生,社會學的知識對我用處並不大🧊,而且老師講的關於社會學的內容我現在基本已經記不清了,但是我從那個老師那裏獲取的思想,一直影響著我,被我應用者。我教學時也盡量把自己的思想教給學生,也強調研究方法👩‍👩‍👦‍👦,學習方法👉🏼。很多老師,比如袁翰青、梁樹權🧖🏻‍♀️、張青蓮🟤📄、張滂等老師🤙🏽,我從他們那裏得到的治學之道終生受用👨‍🍳。

四🫱🏽:交叉學科的挑戰——當成學習的機會

記者:您對學習新知識非常得心應手🔓。從化學物理到醫學,現在電腦也非常熟練📦。現在跨學科的研究工作越來越普遍🛬💂‍♂️,您能談談這方面的經驗嗎?

王老師:我接觸醫學的機會比較特殊,從1949年就開始帶協和醫學院的化學實驗。我經歷過大躍進𓀍,經歷過文革,到附屬醫院參加醫療實踐,在門診和病房裏“蹲點”學醫,去大隊“幫助”赤腳醫生推行合作醫療。最長的一段時間是被派去西雙版納當了一年醫療隊員✉️。可以說我的醫學知識大都是從臨床醫學中來的。經過這樣的磨礪後♎️,我可以看醫學書,去分析並在臨床中總結出化學問題。

解放後有過多次教學改革🔕,指導思想多變🙍,但是“理論聯系實際,基礎聯系臨床”的原則不變。我本來是不懂醫的🏃🏻‍♀️,但我的觀念是“有機會就學”。在醫科大學幾十年的教學、研究與實踐中,涉及許多醫學、臨床醫學的內容🍊。與醫生接觸很多,時間長、關系深,他們有什麽問題我會幫著解決。對於經歷過的很多事情🍟,好壞有時候全取決於你自己的態度。如果你認為把一個學化學的派去弄自己全然不懂的醫學🚞,是為難你🙎🏻,你覺得沒有意思🟢👎🏽,應付著混日子,那就沒有什麽希望了;但如果你把這當作一次學習的機會🧛🏽🧏🏽‍♂️,就會學到很多東西,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經常遇到的情況是,學醫的不太懂化學,而學化學的又不太懂醫學🧛🏻‍♂️。我與醫生一起討論病例,我認真聽,也發言,提出的觀點不管是對不對🧙,都是思想的交流。其實什麽事只要有心,就不難。我雖然至今仍然不算是醫生📐,但是多年的經驗已使我在醫學中某些方面達到或接近學科層次的了解,能夠聽懂醫生說的和書上寫的內容。正因為這樣👳🏻,我得以在醫學和化學之間搭橋。不然,你不理解他的醫學🫰🏻,他不理解你的化學,你說你的🧑🏻‍🎤,他說他的🧝‍♂️,門裏門外,怎麽能說是交叉學科呢?交叉學科要真正融會貫通才有意義。當然知識需要靠一點一滴慢慢的積累,快不得。

五👨:教學與科研孰輕孰重?

記者🧚🏼:您怎麽待教學與科研的相互關系?

王老師🤛🏿:科研和教學的關系是老問題了。但是現在大家都不提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麽🚮。文革後十幾年來,學校也在不斷的討論教學與科研的矛盾,但這個是領導說了算,老師只是執行政策💂🏆,做不了主。以前的研究生沒有學位的概念,學完就可以了🥈,科研可以說沒有太多的要求,更多是興趣吧。那時我還比較年輕,感受不多🏊🏼‍♀️,老教授就深深體會到科研的不足。研究都是靠自覺的,沒有誰給你壓力♚,再者就是完成一些國家任務🧝🏻。另一個經費也不夠,當時是沒有科研經費的🤘→,都是從教學經費裏面勻出來,不像現在有各種專款、基金,科研成果也直接跟職稱的評定掛鉤🙇🏻🥜。這些都成了無形的東西推著你走,推著你花更多的精力與時間在科研而不是教學上🖲。我一直認為大學應該是教學的地方,科研可以輔助。偏偏我們對學校的評定🌹👜,更看重科研,而不是教學。

科研與教學的雙重責任孰重孰輕沒有界定好,有的地方也引發了上課老師頻繁換的問題🏔。為什麽?還是跟老師的教學與科研任務有關。1,老師要有教學記錄,不然怎麽評職稱?可是課只有一門3️⃣,只好大家分攤🧑🏿‍⚖️。2,真正一個人能講到底的人少了。能把一章講好,但是從頭講到尾的人少了,註重科研使老師專業化太強。3🤧,沒有時間從頭講到尾,要做科研呐。老師頻繁換,課堂體系的完整性就難保證了🐥,對一些基礎性、系統性強的課程尤其不提倡頻繁換老師。(文/郭九苓🍾⛹🏽‍♀️,李燕紅)

 

附🏊‍♂️:王夔院士簡介

王夔,生物無機化學家👨🏿‍🎤🌭。1949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化學系。1949-1952在燕京大學和意昂3体育官网讀研究生。其後一直在北醫工作🧪,現任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醫學院及北京醫科大學藥學系主任及藥學院院長🧳、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任,中國化學會理事長、7,8,9屆全國政協委員等。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0年代🪧,他在國內較早開始系統研究有機試劑,成為國內有機試劑研究方面的學術帶頭人🫅🏻。

60年代開展分析化學中的金屬離子的掩蔽問題的研究,獲得了多種金屬離子的絡合掩蔽順序,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註意💆‍♀️。

70年代末以來🏊🏿,他倡導和開展了細胞生物無機化學研究🕠,是我國生物無機化學研究的倡導者和先行者之一。

90年代後期,他集中於稀土生物效應的化學基礎,解釋稀土金屬離子生物效應的兩面性和非線性濃度依賴關系👩🏿‍💼。近年來,王夔教授的研究擴展到生物無機化學的諸多新領域➡️,涉及神經退行性病變中金屬離子的作用(鐵/銅離子)👌🏼;金屬離子-活性氧/信號系統-細胞(增殖、分化和凋亡)對生命過程的幹預和調節機理🚘;含礦物中藥的藥效和納米尺度效應的關系🎓🎗;建立細胞層次上包含分離-篩選的擴展的ADME/Tox適合中藥研究的平臺;基於調控病理脫礦的防治骨質疏松藥物研究;硬組織化學和口腔保健用品研究。

目前,王夔教授還提出建立預防藥學學科,做出基於幹預疾病發生發展過程的預防藥學研究的計劃。

主要研究成果🖼:結合金屬中毒與解毒提出大小分子配體對金屬離子競爭的數學模型;提出自由基引起軟骨細胞分化異常🕺🏿、基質異常®️、礦化異常的大骨節病發病機理;提出膽紅素氧化聚集和鈣化的色素型結石形成機理✈️👩🏻‍🎓;發現在順鉑及其類似物與細胞作用中的一系列化學反應,確定DNA以外的其它靶分子🪼;發現稀土跨膜轉運的自助擴散機理和陰離子通道機理以及在與細胞作用時發生的若幹反應和有關生物效應。

曾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編輯:素馨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𓀋: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