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02 信息來源: 城市與環境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新時代“三農”工作的要求下,走好因地製宜的發展道路,推進城市與鄉村的協調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步。為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5·2重要講話精神,引導和鼓勵青年學子置身時代潮頭、紮根中國大地、書寫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的人生華章。2019年1月21日至1月27日,意昂3体育官网城市與環境學院組織包括1名指導老師在內的共21名師生,赴福建省福州市與廈門市開展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20名學生的年級橫跨本碩博,專業涵蓋人文地理、城鄉規劃、自然地理、環境科學等城環學院多個方向,以期從專業視角,為福建因地製宜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建議。
實踐團在福州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總院合影
再續“福州情”:挖掘千年古鎮的建設要義
1月21日至25日,實踐團在福建省福州市及下轄的永泰縣進行調研。2018年寒假,城市與環境學院就曾組織實踐團赴福州開展實踐活動,對福州整體發展規劃積累了初步的認識。此次再赴福州,不僅是對過往實踐的延續與深化,更是與福建和福州情緣的再續。在這片東南沿海的熱土上,自1985年起,習近平同誌探索奮鬥了17年多,為福建的改革求索與經濟發展創造了極其豐碩的成果,如今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更意味著福建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書寫新的發展篇章。
座談會現場
在啟程前,實踐團成員就進行了大量的前期資料搜集工作。實踐團在福建省建築設計研究院、福建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和福州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總院與相關領導進行座談,就福建省內村莊的脫貧情況、產業融合特點、人口流動情況等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除此之外,城市與環境學院城市與經濟地理系主任曹廣忠教授還專程前往福建,圍繞“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村鎮發展”進行主題報告,通過分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歷史背景和國內外城鎮化理論,給予實踐團成員指導與建議,為後續實地調研打下基礎。
曹廣忠作主題報告
實踐團成員在座談中踴躍發言
1月23日至25日,實踐團前往位於永泰縣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嵩口鎮進行考察,並與各村村民進行調研交流。在習總書記擔任福州市委書記期間,曾經用“藏在深閨人未識,撩開面紗驚八閩”來形容永泰,充分說明永泰令人驚艷的鄉村風貌。更令人欣喜的是,這份風貌並沒有被高速推進的城市化進程湮沒與吞噬:在大喜村,大到村莊街道,小到盆栽標語,每家每戶張貼的“喜”字昭示的是一種信仰與傳承;在月洲村,依托狀元村的文化底蘊,由廢棄的發電廠改建而成的花渡圖書館宣告的是鄉村文創產業的巨大潛力;在白杜村,村民們將木柴堆砌成以“富強”“民主”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字樣,發自心底對近些年黨中央政策的感恩凸顯的是鄉村振興戰略已真正落到實處;在春光村,炊煙裊裊、茉莉花香彌漫,昔日貧困村一躍成為省級美麗鄉村的巨大變遷反映的恰恰是黨的政策似春光……
實踐團成員與大喜村村民進行交流
實踐團成員在永泰縣各鄉村進行村民調研
白杜村中木柴堆砌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字樣
最令人記憶深刻的是與嵩口鎮鎮長的座談交流。座談會自傍晚起,一直持續到夜晚十一點,大家越聊越興奮,針對自身所見所聞無話不說、無所不談,直到最後因為時間過晚而不得不中止對話,仍意猶未盡。在福建的行程中,實踐團成員遇到了太多像嵩口鎮鎮長這樣勵精圖治的基層幹部,他們是第一線的工作者,擔起的是推動政策落實的重大責任。也正是他們的奮鬥與努力,才讓人對中國鄉村未來更加美好的生活圖景充滿了信心與期望。
實踐團成員在春光村考察
情系“廈門景”:探索都市鄉村的發展路徑
作為我國的經濟特區,廈門在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有著自身獨特的目標和路徑:那就是突出都市農業、現代農村、新型農民的定位和特色,統籌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同時,作為距離臺灣最近的地區之一,廈門的鄉村裏又處處烙印著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不可割裂的歷史印記,昭示著兩岸人民期盼和平美好未來的真誠期許。
1月26日至27日,實踐團在廈門市集美區和海滄區進行調研。在海滄區青礁村,紅磚古厝的生態景觀讓大家體會到閩文化古樸的魅力,蘆塘書院院長義務為全村小學生補習的默默耕耘更讓人領悟到教育振興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在集美區城內村和田頭村,香火不斷的霞城城隍廟寄托的不僅是百姓對風調雨順的感恩,還有海峽兩岸親情永遠延續的企盼,田頭鄉村記憶館是留住農耕文化、看見美麗鄉愁的“時空隧道”,以草莓和鳳梨種植為代表的都市生態農業更是行駛在高速發展的軌道上……
通過實地調研,實踐團成員對因地製宜地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更加充滿信心:廈門的鄉村從來都不是城市化進程的犧牲品,它昭示的是一種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一條產業融合的發展路徑、一座寧靜安詳的精神家園。
在霞城城隍廟與相關負責人進行交流
在城內村對村民進行調研
調研分隊與義務為小學生補習的蘆塘書院院長合影
永遠“在路上”:城環學子青春風采綻放八閩大地
回首為期一周的調研行程,實踐團成員將自身的學術背景與鄉村發展融為一體,不僅以專業視角審視鄉村變遷,更以專業知識給予鄉村發展建議。正如2017級城鄉規劃本科生張佳琪所言,“無論是福州還是廈門的鄉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是在嵩口鎮的調研,這裏的鄉村建設沒有急功近利,而是‘慢慢走’,極大地保留了鄉村的原始的風貌。建設‘美麗鄉村’的行動中,每個村莊不是千篇一律,而是針對自己的特點來建設發展:大喜村山清水秀,令人心曠神怡;月洲村歷史悠久,人文氣息濃郁……如果沒有實地考察,很難想象鄉村可以建設得如此整潔美麗而富有特色。此次調研活動讓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充滿了信心。”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社會實踐是青年成才的必由之路,更是把“個人夢”融入“中國夢”、用“青春夢”托起“中國夢”的重要路徑。鄉村是中國人共同的根脈,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通過深入鄉村一線,走訪基層,立足行業認知和專業調研,開展具有較強專業性和學術性的調查研究,城環學子將泥濘而堅定的腳印踏在祖國的田野,紮實而深刻的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真正做到增廣見聞、慎思明辨、知行並進,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學子提出的“愛國、勵誌、求真、力行”的時代要求。青年是極富朝氣和夢想的人群,鄉村振興更離不開青年的力量,“眼底未名水,胸中黃河月”,城環學子用實際行動將青春之花綻放在了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文/彭靜楊 賀一舟)
專題鏈接:行走2019
編輯:淩薇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