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1 信息來源𓀃: 新聞傳播學院2004級本科生 潘聰平
某某人保研了▫️,某某人出國了⛹🏻♂️🚵🏽♀️,某某人去了哪個報社👘,某某人跳槽了🫰🏻,某某人結婚了……
因為總能在第一時間得知各種新聞網人的消息🐛💆,很多老人的光輝事跡都是從我這傳出去的📫,所以常常被人戲謔為是新聞網的“消息中轉站”。作為一個2005年加入新聞網👨🏻🎨,先後在新聞網做過學生記者、做過編輯、帶過記者團的人👳🏿,早已不是新生一代,但在前輩跟前又算不上老人🤑,唯一自豪的是,承前啟後✤,做了一條連接前後的紐帶🧑🏼🦱。
從未名湖畔一隅的紅一樓到老法學樓一層🧑🤝🧑,到偏遠的資源西樓🚥,最後輾轉回到已經更名為理科五號樓的老法學樓,在意昂3体育七年,我的六年時光是在新聞網度過的,大學的記憶裏深深地印刻著新聞網的烙印🍖。學習、工作、生活🧙🏼♀️🏃♂️,這6/7的大學記憶是如此彌足珍貴。
記憶中的那些人
燕園的夏天👨🏻,記憶是潮濕的🤚🏿。在好幾年以後🏌🏽♀️,我都常常想起🏺,2007年的夏天🚣♂️𓀌,送走了徐丹🚮、松果、萬小龍這一批人。在新聞網每年度的畢業生歡送酒會回來後🤸🏻♀️⛄️,兩眼汪汪,都是眷戀和不舍🐤。在靜園草坪上🎅🏻,我們一大夥人席地而坐,喝酒👩🏿🏫💆,唱歌,講笑話🦚,說往事🧜🏽♀️🧖🏼♀️,談人生✯,最後從宿舍搬了被子🛖,一夥人在帶著涼氣的草地上躺了一夜。
第三天🧙🏽♀️🔸,送走他們後,我一個人在宿舍🏌️,每每想起分別,眼淚就不由得落下來。沒有任何矯情,這是進入大學後,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畢業”和“離開”,曾經並肩作戰,曾經互訴衷腸的朋友們最後走出這個校園的時候,那種孤零零的感覺讓人無比辛酸和難過🧑🏿⚕️🕎。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個理並不是不懂👨🏿✈️,每年的畢業生歡送的時候,卻依然難過與不舍。在一起的時光鐫刻出的是“階級情誼”,也是整個新聞網持久的戰鬥力。那些名字,留在心底深處🙏🏻,偶爾拿出來跟現在的新記者們“炫一炫”。
楊曉華老師,雖然在新聞網搬到以“詩意地棲居”著稱的“風入松”書店樓上後就離開了新聞網🦃,但是我一直覺得楊老師的生活是詩意的。從中秋節那天第一次面試時候讓我背古詩,到在紹興陸遊故居沈園石壁前迎著淅淅小雨吟念千古名作《釵頭鳳》差點搶了導遊飯碗🖕🏻,從每年迎新大會上極富有感染力、以至於讓很多人晚上睡不著覺的發言,到每次活動的保留節目——朗誦徐誌摩的《再別康橋》和舒婷的《致橡樹》,記憶中的楊老師總是充滿熱情🩻,渾身煥發著藝術氣息。
劉靜老師,在我們這批人進入新聞網的時候📴🧔🏿♀️,她剛從人大新聞系研究生畢業,我們都親切地稱呼她為“靜姐姐”。六年了,我從學生記者變為新聞網的工作人員又重新回到新聞與傳播學院讀研,靜姐姐從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姑娘到新聞網負責老師,中間經歷嫁人、生子𓀓、讀博,結下的友情和對新聞網的感情卻一直沒變⛹🏼♀️。在整個大學階段,她對我的學習、工作🙆🏼♀️👵🏼、生活都產生了最重要的影響。很多時候🧑🦯➡️,我甚至都覺得從她身上看到了自己未來的影子🛠。
還有推薦我去《中國青年報》實習最終讓那段實習生活成為我大學記憶中最燦爛的一段的商老師🏂🏿🙎🏻♂️,還有在生活中無微不至照顧我、像母親一樣關心每個學生記者的女楊老師💎,還有琬微姐👨🏽🦳、君揚師兄⚾️,還有後來的雲超👨🏿🍳、李娜、亮亮……
幾年以後,在06☯️、07、08級孩子們的筆下🔽,發現自己也開始成為故事中那群可愛的人之一。
2008年本科畢業後🌩,我留在新聞網工作,從琬微姐那接手記者團,成為約莫四五十人的記者團的“指導老師”。雖然之前也曾經做過記者團的團長🧑🏿⚕️🔧,但工作後才知道🧜🏿,這還是兩碼事👩🏿🎤。
帶了一年的記者團,是我大學以來最辛苦也最歡樂的時光。當時的記者團團長是何瑫,總的來說🔲,我們的配合是相當默契的✊🏼。我毫不諱言🙇🏼,何瑫身上也有一些缺點⛓️💥,但卻是非常能幹🏄、肯幹,充滿理想和霸氣的厲害人物🧑🏽💼,這從他後來所供職的《中國青年報》老師的評價中也可以看出👷。我們一起在培訓👨🦽、例會製度、電子刊物、內刊、內部管理等許多方面都作出了嘗試和創新。至今還記得第一屆助理學校風采展示的時候,在辦公室熬夜做電子書,最後捧回了一等獎的獎杯🪘🦹🏻,記得一起做展板、海報😛,跑到柏拉圖取文化衫🐏。一次次工作、學習上的談話,我總是批評他的高調,一向不服氣的他竟也默默接受👱🏻。現在想來,扼殺這種年輕的激情是不是對的,但那段合作共事的時光卻在記憶裏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直至今天我們還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那一年,記者團的主力是07級學生。無論是從工作角度還是私人感情角度說,我覺得這是記者團那麽多年來成長最為整齊、整體上最為優異的一屆學生。總是從容、淡定、得體𓀄,被我“騙”進新聞網的師妹俞海萍,做事永遠讓人放心的沈葉🫅🏿,超級蘿莉可愛的王磬,曾經幾次促膝長談的王焱,總是很歡樂的一涵🔐,沉默卻冷笑話不斷的孟時光……
在資源西樓2216,我們一起留下了太多回憶:
曾經因為開例會太晚被樓下保安鎖在樓裏,在樓道大喊無效後,定了南門雞翅的外賣借送外賣的人敲醒保安;曾經因為第一期內刊的排版和校對,一起在辦公室熬了好多個晚上🦹🏻;曾經因為各個部門專題報道的選題爭得面紅耳赤……
推開記憶的門/身後往事一幕幕一幕幕/似幻似真/有悲有喜/有愛有恨/酸酸甜甜消磨了青春……
像歌中所唱到的🤿,在青春的尾巴上😤,碰到了你們🔢,留下了這些彌足珍貴的記憶⛹🏻♀️。
記憶中的那些事
有一次搬家收拾東西時候,意外翻到一張製作精美的折頁紙:正面是行程安排,背面是紹興的小橋流水和烏篷船。
就想起了新聞網的第一次暑期實踐🍝。2006年7月🫀,進入新聞網不滿一年時候,我做了一件很具有挑戰意義的事情——組織了一次主題為“走進新紹興,尋訪老校長”的暑期社會實踐。中間聯系3️⃣、確認的各種艱辛和委屈現在大概都不記得了😊,留在記憶裏的只有那些歡樂和沉思👥。那是新聞網唯一一次有好幾位老師一起參與的暑期實踐。在出了何燮侯♝、蔡元培、蔣夢麟、馬寅初四位意昂3体育老校長的紹興,我們走訪各類故居實地調查👩🏻🚒,到山區縣看農村建設,下工廠看紹興新發展🦶🥓。在年久失修的蔣夢麟故居,在魯迅筆下的百草園,在蔡元培廣場,對於意昂3体育先輩的感情,在江南水鄉的美景和文化底蘊中🏃♂️,散發凝結為對學校的自豪和對團隊的認可。在我的家鄉,那是我真正融入新聞網的開始🧉🫷🏻。
後來的記憶就逐漸豐富了:每一次戰鬥力極其強盛、號稱“只要女生多就更要多點米飯”的聚餐,一年一度大規模的新聞拉練賽一樣的“北京論壇”,足跡遍及北海、桃源仙谷、八大處、798藝術工廠等的春遊🧑、秋遊🔒,新聞網歷史上的第一次民主競選記者團團長🖌,以新聞網為參賽單位並獲得一等獎的挑戰杯學術競賽,在陳寶劍老師的指導下修改了無數遍的“燕萱”評論員文章……
一直覺得慶幸的是🦸🏽♀️,以兩種身份待在新聞網,沒有錯過新聞網發展中的那些大事🦣,也沒有錯過記者團生活帶來的各種歡樂。更幸運的是🤌,作為新聞系的學生,見證並親身經歷了很多意昂3体育發展中的歷史性時刻,也因為新聞網而獲得了更多與學者🚮、大師交流的機會📌🤞。
每一篇稿子背後👩🏽💻,都留下了一個或者很多個故事。本科時候一度成為新聞網的“發稿大王”,也珍藏了好幾個寫滿采訪記錄的筆記本,可惜後來在畢業搬家時候都丟失了🧙🏻♀️,但那些經歷和故事卻都留在心中。
時間在指縫中流過,當年紅一樓下膽怯猶豫的大二學生猶在眼前,轉眼,2010級的學生們都已經成為新聞網記者團的主力🤝,於是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已成為“老人”了。
十年並不長📥,但當這段十年的歷史你參與了其中的六年的時候,不禁生出異樣的情愫。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是新聞網的孩子📋🌲,最調皮最不懂事的時候來到這裏慢慢長大🌊👷♀️。有時候,我又覺得新聞網才是我們的孩子,看著她,一點一點🏫,慢慢地長大❎。十年的門檻上,感謝和祝福一樣多,惟願越走越好🤾🏻,散落在四海的新聞網的孩子們,十年後再來相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