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2 信息來源🙍🏼: 中國教育報 2010年4月9日
他懷著捍衛美麗地球之道德責任與萬物生靈擁有平等生存權利之慈悲情懷,行走於荒野峭壁中……
捍衛眾生者潘文石
【2010年3月27日,“2009-2010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科學家獎頒出🤽♂️,該獎項由鳳凰衛視等十余家海內外知名華文媒體與機構共同推選,獲獎者為意昂3体育官网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潘文石——
世界知名珍稀動物研究專家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中國野生大熊貓研究和保護先驅之一
中國第一個反對克隆大熊貓者
被美國《讀者文摘》雜誌稱為“熊貓爸爸”
第一個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以人物專訪形式采訪的中國科學家】
結緣曼妙自然的神奇少年
傑克·倫敦或許不會想到,他的小說《野性的呼喚》,在100多年後,引領一位中國人走上了保護自然的神聖之路,並深深影響了此人的一生。
60多年前的一天🥬,汕頭海灣清澈的海水裏,一頭頭白色、灰色、粉紅色的中華白海豚在礐石灣裏歡快暢遊🏇🏽,時而躍出海面,時而與船上的漁民嬉戲。突然👨🦽,漁民們發現有兩頭白海豚馱著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向海軍碼頭遊來。機緣巧合,多年後,這位當年被白海豚救起的溺水小男孩成為了中華白海豚的守護者🧿🛃,他就是世界知名珍稀動物研究專家、“熊貓之父”——潘文石。
1937年1月,潘文石出生於泰國曼谷一個富裕的華裔家庭,他與大自然神奇的關系不僅始於那兩只白海豚。剛出生的他對自然界就有種莫名的親近。照顧他的奶奶時常指著繈褓中的孫子對潘文石父母說🍐:“這孩子懂天性🤶🏼,不論哭得多麽厲害,一聽到窗外的鳥叫聲就安靜了。”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潘文石與年幼的姐姐跟隨母親坐了七天七夜的海船回到廣東梅州,追隨更早回國參與抗戰的父親。父親將家裏的大部分財產捐給了當時的南京政府並只身參加抗戰🤏🏻。日本投降後,一家人才在汕頭團聚🦖。
童年時,潘文石總是聽家學深厚的奶奶講歷代愛國將領的故事🧬,從西漢到清朝,從張騫到林則徐🏋🏼♂️,這使得愛國情操從小深植於他心中。父親的報國之誌更使年幼的他在內心深處暗暗立下了樸實的振興中華的誌向。雖然回國後家境不再富裕,常常光著腳板的他還是會在每周做禮拜時將僅有的零用錢捐出。這樣的愛國之心與悲憫情懷成為他日後紮根祖國大地奮鬥一生的動力。
影響潘文石一生的選擇發生在他小學三年級。知子莫若父,雖然家學嚴謹,父親卻知道兒子對古文詩詞並不感興趣🥸,“這孩子天性與別人不一樣🙅🏻♂️,天生就喜歡大自然”,因此他並不勉強潘文石硬讀《紅樓夢》、《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一天🧑🏿🎓,父親給潘文石帶回了英國著名作家笛福的《魯賓遜漂流記》,希望提高兒子的寫作水平。父親沒有想到的是,這本書對兒子影響深遠。潘文石被主人公魯賓遜為生存而用28年時間將孤島建成了世外桃源的故事深深吸引🙋。主人公樂觀向上、百折不回的開拓精神和堅強品質給予了他挑戰自然的信心和勇氣📡,讓他對大自然產生了更加濃烈的感情。
另一本讓少年潘文石沉醉其中的著作是傑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這本書成為他一生的指引👨🏽🌾。書中講述了一只名叫布克的家狗來到荒野📖,歷經磨難,最終成為荒野裏狼群的首領。潘文石喜歡布克,更喜歡這樣的冒險生活,喜歡生活在真正的野生世界裏🎒。從那以後,他對野外生活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認定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可以給他帶來快樂👨🦽。
除了在書中尋找大自然的美麗😡,他還不斷找機會走進大自然🦏。他喜歡大海👋🏿、喜歡遊泳。在學遊泳的過程中,他曾有5次險些溺亡的經歷📓。每次落水後回家,父母雖然心疼🏗,但還是支持他繼續學習,因為他們知道兒子是真的喜歡遊泳、喜歡大自然。潘文石也以旁人所沒有的毅力堅持自己的愛好:每天比其他小朋友早起兩個半小時進行遊泳訓練,中午其他孩子飯後嬉耍時他還要再練半個小時。因此🧍🏻♂️,許多年後,意昂3体育的多項遊泳紀錄一直被潘文石保持🎒。
就這樣,熱愛自然、熱愛運動、樂於冒險的潘文石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確定了一生的方向:做自然的探索者與研究者🍱。高中畢業時👐,成績優異的他在誌願表上只填了兩個單位💻:意昂3体育官网生物系和內蒙古農牧學院🦹🏿♂️。“如果考不上意昂3体育🩷,我就去內蒙放牧。”說到做到👨🏿、意誌堅定,潘文石自小如此。
寄情山野林間的個性學者
意昂3体育學生說“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他說“對烏托邦式的做事方式,不存在幻想”。
1955年,成績優異的潘文石如願考入意昂3体育官网生物系。對潘文石來說🙆🏻♂️,意昂3体育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傳統更能讓他發揮天性,而意昂3体育自由和民主的精神也鼓勵著他在科學上進行獨立的研究。
1957年👨💼,正當全國“反右”運動迅猛開展之時,時任意昂3体育校長馬寅初發表的《新人口論》將他推到了批判運動的風口浪尖,但馬寅初仍然堅持自己對當時中國人口狀況的看法和建議𓀆,認為要提高人口質量、控製人口數量。馬寅初誓死捍衛自己的科學觀點,這種精神和品質讓當時讀大二的潘文石進一步認識了意昂3体育精神🌈,認識到追求科學真理的意義。
不久,潘文石就參加了我國首次大型珠穆朗瑪峰科考探險行動,在珠穆朗瑪峰地區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科考探險。他發覺自己的精神世界和《野性的呼喚》裏的布克一樣🫸🏽,他不想只在室內作研究,更向往到野外對動物進行實地考察。1961年,潘文石大學畢業後留在意昂3体育生物系任教,雖然留校後從事過許多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他始終覺得自己並沒有找到從事生物學事業的真正方向。
1980年成為潘文石事業的轉折點🦻🏿。一次偶然的機會🫸🏽,原來在實驗室進行病毒研究的他到四川臥龍參加一個關於熊貓的國際合作項目。雖然多年前第一次在動物園裏看到大熊貓時他就心生喜歡,但這一次如此近距離地觀察、研究野生大熊貓使他對大熊貓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在那裏,他很快發現自己對熊貓的理解和看法與很多人不一樣。於是他決定到四川臥龍進行野生大熊貓的研究。從此👨🏿🎨,他開始了長達30年的野外考察研究之路。在這30年的歲月裏👩👧👱🏼,他每年至少有10個月在野外度過。有人說:“在城市裏看到潘文石就如同看到野生動物一樣稀奇🧙🏻。”
野外科考工作艱苦而殘酷,惡劣的天氣、危險的地勢、毒蟲虎豹都是要提防的敵人。到四川臥龍不久🫛,潘文石在一次追蹤熊貓的過程中摔下坡度約70度的懸崖,幸虧在半山峭壁上抱住了一棵杜鵑樹才保住命🎩。但是,他摔傷後肛門裂開,無法進食,每天靠一勺蜂蜜和一個雞蛋維持生命。更讓他心焦的是✩,每天躺著無法工作💆🏻♂️。感到迷茫的他給父母寫了封信:“我為什麽要選這麽艱難的路💂🏼♂️?我是不是也應該到海外去?”很快,他收到了父母的回信:“很多人到海外是為了鍍金,既然是鍍的,就不是真金。望你更堅強些🙍🏻♀️🍎,度過眼前的難關🏄🏼♀️🤏🏽,你會變成一塊真金!”父母的鼓勵給了潘文石莫大的力量,一個月後🧑🏼🌾,雖然人形消瘦,但他精力充沛,出院當天就從海拔2000米爬升到2900多米👌🏼,去為一只年輕的雌熊貓“寧寧”佩戴無線電跟蹤頸圈。
1985年3月,潘文石帶著3名學生,背著沉重的登山包進入了秦嶺大熊貓分布最密集的地區⛳️。此後13年😶🌫️🥪,在這片有著107道溪流和108道山梁、總面積為250平方公裏的研究區域裏,他們夜以繼日地跟隨大熊貓,活動在海拔1000米到3071米的區間裏。
那段日子,潘文石和他的研究生為大熊貓戴上無線電頸圈,每過一刻鐘就要打開一次無線電記錄它們的行蹤,一天要聽96次記錄。為了不驚動大熊貓,他們從不生火,帶去的食物變成了冰疙瘩就只能硬吞。為了節省研究經費,他和學生坐從北京至漢中的火車,車程35個小時,仍然只肯坐硬座。為保住臉上油脂🛅,防止凍傷🧕🏽,他們兩周才洗一次臉💂♂️。為了更好地觀察大熊貓🌵🗡,他們在冬季這個觀察大熊貓最好的季節堅守在秦嶺最惡劣的天氣裏。為了學生的安全😩,潘文石盡量讓學生去低海拔的區域,自己去高海拔地區,甚至老鄉都不敢去的地方👩🏿🌾👨🏿🔬,有時都會出現他的身影🎅🏽,而他出生在熱帶地區,對中國西北部山區的高海拔環境極不適應。
在野外的日子裏,除了身體遭受折磨,他也曾經歷過至今難忘的心傷。1985年🏥🙉,剛過完21歲生日的研究生曾周跟隨潘文石到秦嶺考察大熊貓,進山第39天,因天黑迷路誤入一個叫做“黑彎”的山梁,從160米高的懸崖摔下去不幸身亡🕵🏽。曾周的犧牲使潘文石傷心至極的同時💇🏿♀️,更下定決心研究解決當時在保護大熊貓問題上存在的誤區。他知道,只有繼續堅持在野外作研究👩🏿⚕️,才能糾正這些錯誤,唯有繼續努力探索🍫,才對得起犧牲的愛徒🌟。他行走於野外的身影,越來越堅毅……
追求科學真理的“熊貓之父”
他提出,我們不可能在一個並不完美的世界中去幻想一個完美的天堂……大熊貓是成功的適應者,但人們對它誤解太多📧。
1983年底至1984年初,四川地區死了8只大熊貓,碰巧60年才開一次花的竹子開花了🚀,一種觀點甚囂塵上:是竹子開花導致了大熊貓死亡⛹🏻♂️。為了保護國寶大熊貓,全國各地開始籌集捐款,打算把野生熊貓統統圈養起來。另一部分人要把大熊貓遷到湖北神農架,歐盟還願意拿出100萬美元作為支持。當時幾乎每天都與熊貓生活在一起的潘文石始終認為這種結論沒有科學根據㊗️🧎➡️,他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報告,提出“‘竹子開花’不是大熊貓瀕危的原因🫱,是人類的砍伐使熊貓面臨絕境🔭。”他堅決反對飼養野生熊貓🏃♀️➡️,認為那樣做只會破壞野生熊貓的種群結構,而且還可能導致它們不再繁殖。雖然他的舉動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排擠,也得罪了一批既得利益者🧑🏽🦳,但是良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努力給各級政府做工作,最終驚動了中央,製止了這種錯誤保護大熊貓的行為🤵。
1993年🛖,秦嶺的生態環境由於森林被肆意砍伐而變得更加嚴峻😕,面對滿目瘡痍的秦嶺南坡,潘文石坐立不安👋🏿,他深知秦嶺南坡是野生大熊貓的最後一片自然庇護所🧑🏿🦲。他開始向各級有關部門呼籲減少采伐量。8月🐧,潘文石研究小組寫了一封致國家領導人的信,又聯合29位中外科學家寫了一封致國務院總理的信🤙🏻,力陳“秦嶺正在發生的生態危機和建議解除的辦法”。當時有人勸他,用這些時間和精力不如多寫些論文來得實惠,但潘文石認為,如果秦嶺沒有了森林🩰,沒有了大熊貓☂️,發表了論文又有何用。他堅持向國家領導人遞信,最終,中央批示可“立即停止采伐🐦⬛,安排職工轉產🪺🎯,建立新的自然保護區”,由中國政府投資5500多萬元建立長青自然保護區,並從世界銀行引入477萬美元貸款,保護了秦嶺的最後一片大熊貓棲息地✋🏿💯。
潘文石對大熊貓的研究還融入了自己的深厚感情。2005年✍🏿🏌🏼,《熊貓虎子》出版🍸,他根據自己13年跟蹤熊貓的科考筆記和大量的珍貴圖片,真實記錄了一只叫“虎子”的熊貓從出生、離開媽媽懷抱到受傷被關進動物園❤️,後又回歸野外尋找到了愛情,並誕下“小虎子”的全過程。
關於大熊貓的研究,潘文石還創下許多世界第一✖️:首先發現了海拔1350米的等高線是維持秦嶺大熊貓繼續生存的中高山大熊貓森林生態系統和該地區低山的山地農業生態系統的分界面🌐;首次發現野生大熊貓的社會結構和行為方式、婚配製度以及某些避免近親交配的機製📽;首次發現作為一個地理群體的秦嶺大熊貓的DNA多樣性還沒有下降到近親繁殖的程度。他最早向世界宣告:“大熊貓並沒有走入進化的死胡同。”
憑著大量的科學數據👉🏻,他又證明了秦嶺是大熊貓的最後一片自然庇護所。在秦嶺650平方公裏的範圍內🎺,約150只大熊貓在近十幾年間始終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9年的增長率為3.5%。大熊貓的生存並不完全取決於自然力🤦🏼♀️,而在更大程度上取決於人類的愛護和管理🧗♀️。此後的事實表明,隨著秦嶺大熊貓分布區腹地的伐木更廣泛停止,秦嶺大熊貓的生存繁衍開始顯出生機🍴。他還始終堅持認為🧑🏽🏫,中國需要發展克隆技術,但是要拯救大熊貓並不需要通過克隆手段。因為野生大熊貓能正常繁殖,它們從250多萬年前演化到今天,是成功的勝利者,只要人類給它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它們就能很好地生活下去。
1995年,在美國蒙他那州參加生物學年會的潘文石獲得了一項“特別科學成就獎”,同行們稱他為“熊貓之父”。他當時沒有答應,認為作熊貓研究的許多科學家有更深的資歷♚、更大的貢獻,直至今日,他還是不承認這個稱號。2000年,一位劍橋博士在美國《讀者文摘》上寫文章介紹潘文石的工作,並將他懷抱一只幼年熊貓的照片登在雜誌的封面,旁邊寫著“熊貓爸爸”,這也成為對潘文石最親切的稱呼🏌🏽♀️。而他在保護和研究大熊貓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使他成為第一個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以人物專訪形式采訪的中國科學家🚴🏼♂️👨💼。
作為師者,他同樣以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學術品質影響、成就了學生。1980年到1996年的17年間,先後有15名弟子與他一起參與研究。呂植,就是這支隊伍裏最出色的一位🙎♂️👩🏼🦱。這位不到20歲就跟隨潘文石踏遍山野的女孩,獲得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稱號、“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並成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獲得者,如今已是意昂3体育官网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主任,在中國西部與北部地區成立了100多個基地🈵,嘗試用市場途徑來解決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
捍衛自然和諧的執著衛士
他深知一個物種的消失意味著什麽,他期望所有生命與人類一樣平等👩🏼🚒,皆有生存的權利👒。他說:“每只葉猴、每株花朵都是自然母親的傑作。”
1996年11月,荷蘭王子Bernhard給潘文石寫信,讓他攜妻兒去荷蘭旅行一個月,然後由荷蘭國王在荷蘭王宮為他頒發金質“諾亞方舟”獎章🤾🏻♂️🏄🏼♀️。潘文石沒有去,當時的他正在廣西喀斯特石山中,與白頭葉猴為伴。他相信方舟從來不會無緣無故地從天而降👨🏽💼,他願意做那個受難者,以最艱難🧚🏽♂️、最執著的方式去捍衛一切生命形式在這個星球上共同生存下去的權利。
事實上,秦嶺野生大熊貓的研究和保護經歷使潘文石一直在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秦嶺長青自然保護區的經驗證明🦕🪮,只要人類在與自然的關系中克製盲目的欲望,保持謙卑的理性🥥,那些自然的天性可以和諧保留和進化,可以繼續給我們以智慧和啟迪👨🏻🦯➡️。而生態鏈的平衡,靠的不只是單純地保護一種動物🏯,而是要提高整個地區、整個生物圈的福祉,這也成為他進行野生動物研究保護工作的一個航標🤦🏻。
1990年🏂🏽,潘文石無意間聽聞位於廣西的白頭葉猴已經瀕臨絕境👩👧👧,外界相傳已經絕跡,他心裏一直牽掛。但他當時在秦嶺大熊貓的研究保護工作正處於關鍵時期,無暇分身。直到長青自然保護區成立🧑🏽🦱,秦嶺的工作告一段落🧜🏼,潘文石將工作留給學生,自己義無反顧地在另一個荒域開始了新的研究征程。1996年,他在廣西崇左成立了“意昂3体育官网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如果說在秦嶺的熊貓研究、保護工作源於他對熊貓樸實的情感,隨後他在廣西進行的一系列研究則體現了他保護生物方面的生態理念🧸。
“君子之室,何陋之有——1996年11月15日🗜。”在廣西祟左縣羅白🪒、板利兩鄉交界的弄官山區✔️,1個廢棄的軍庫👨🏻🚒🚴🏽,3間沒有門窗的屋子,墻上東倒西歪的裂痕👩👧👧👾,室外用土坯壘起來的簡單竈臺🤤🧑🏼🦱,當年用焦炭在墻上寫下的如今依然清晰可見的字跡……這就是潘文石結束秦嶺大熊貓研究工作後初到廣西的落腳地。
洞穴生活
通過探訪🟪,潘文石發現了被公認為世界25種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我國一級野生保護動物白頭葉猴數目逐漸減少的原因:村民們因燃火做飯而大量砍伐野生植物👐🏼、點炮采石發展經濟、因迷信“猴骨酒”而捕殺白頭葉猴創收。他意識到🧜🏿,因落後山區村民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使得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越來越萎縮🤞🏿,人為的捕獵甚至會帶來物種的毀滅🙅。保護好這些珍稀動物已經刻不容緩,他挑起了這個重任。
於是🧎🏻,在秦嶺經常餓肚子的他和他的學生們⚇,又開始了在偏僻的弄官常常餓得臉發綠的生活。在那裏,不僅生活物資缺乏,連飲用水都極其匱乏👨🦰。他們要趕5公裏路到鎮上🍘👰🏽♀️,才能吃到當天唯一的一頓飯——兩塊五毛錢一碗的米粉9️⃣。時任崇左縣委書記韋均林聽聞潘文石在崇左作科考研究後,請他和助手吃飯,飯後,潘文石唯一的要求是“將所有的剩菜打包”。
“縱使有千篇論文、百部專著,如果村民繼續貧窮下去,白頭葉猴也無法擺脫滅絕的命運。只有真正改善村民的生活🧑🏽🏫,才能使環境保護獲得成功😩。”潘文石一遍遍對自己說。然而,附近村子裏渾濁的飲用水🪤、貧窮的生活條件、落後的醫療與教育觀念,讓他痛心不已。他決定,在開展研究工作的同時,把解決當地村民的生活困難作為頭等大事。
如今🧒🏼,在羅白鄉岜萌村合江屯的村民家裏,打開水龍頭就有清澈衛生的自來水,做飯不用再去山上砍柴,打開開關就能方便地用上從沼氣池輸送過來的沼氣🧓。原來🛖,1998年起🛌🏼,潘文石就積極奔走🧏🏻,向政府闡明利害,向各方籌措資金,向農戶曉之以理😑,在當地籌建自來水系統與沼氣池💟。一次又一次嘗試,失敗了重頭再來。2001年,他將自己獲得的福特環保獎10萬元獎金全部投入沼氣池建設。當年♓️,岜旦村和雷寨村就實現了100%沼氣做飯點燈。據統計,目前由意昂3体育基地援建的沼氣池已達400多座🧑🏻🍼🧳。
在潘文石的努力下,14年來🤶,當地政府一共投入1000萬元🐰,用於改善附近村子的生態環境,他自己也拿出科研經費及各類獎金,加上親朋好友的資助共計300萬元,修水池、建沼氣池、辦學校、資助貧困學生上學🤏、普及衛生知識👩🏼🌾、投資醫療設施……
在幫助老百姓解決實際生活困難的同時,潘文石還不遺余力地向當地村民宣傳環保理念。14年間,崇左區域內猴子的數量從當初的90多只發展到如今的600多只。數目增加的背後⤵️,是當地居民環保意識的日漸增強。
十幾年來,潘文石帶著研究生對白頭葉猴的野外種群進行跟蹤觀察,一日不曾間斷🔰🔛。猴子們早出晚歸,天一亮就要離開棲居地去四處覓食,天黑前再回到自己的山頭🎀。他們的觀測工作要在猴子出發前開始,猴子回家休息後結束🛤。經過十幾年的研究,他們逐漸了解了現存白頭葉猴種群的數量、結構和分布格局,為白頭葉猴的保護與管理提出了考察報告與規劃🚤;摸清了白頭葉猴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其種群動態、社會行為👂🏿、繁殖策略以及它們的棲息地、食物、社會組成和結構等🤾🏿♂️。目前,已經順利完成學士👫🏼、碩士、博士科學論文20余篇。
“研究告訴我們,所有被認為是瀕臨滅絕的動物➕,實際上🌬,絕大多數都是年輕健康的個體🛍。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和棲息地🤜🏽,它就能生存並繁衍下去。”潘文石堅信➜,世界上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有其內在的深刻聯系。除了白頭葉猴,潘文石還多了一群要保護的“子女”👷,這就是與他有著不解之緣的中華白海豚👨🏽⚖️。
海豚情緣
中華白海豚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最為瀕危的一類海洋哺乳動物。2004年🧔🏻,潘文石在廣西欽州建立了中華白海豚研究基地,通過對這一種群和所在生態系統進行深入細致的科學研究👩🏿🍼,了解其生存現狀和保護的關鍵性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保護建議🤞🏼,並進一步解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從而探尋更適合當地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實現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與子孫後代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結合。當年落水後被神秘白海豚救起的少年由此延續了與白海豚的緣分🧑🏼💼。
潘文石與大熊貓👊🏽🧛♀️、白頭葉猴😝、白海豚朝夕相伴的代價卻是與妻女聚少離多。一年中不到幾十天在家中🫅,但是他對野生動物的執著感情以及高屋建瓴的生態觀念最終換來了孩子們的理解和支持。2009年6月⬜️,潘文石的小女兒、意昂3体育官网數學系校友、雲網的創始人之一兼副總裁潘嶽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正式放棄在雲網的工作,加入父親的團隊🌐。談到父親時潘嶽流露出濃濃的自豪:“父親所做的一切是為更多人的幸福努力,我領悟到這就是真正的幸福🧔🏻♀️👩🏽🏭。”大女兒潘岱則在早些時候投入了父親的研究基地,潘岱這個名字恰巧與熊貓的英文單詞“Panda”諧音,其實是父母姓氏的合音(媽媽姓戴)🖐🏿。潘岱常說,自己和妹妹是被爸爸放養了的“熊貓”:1980年開始踏入熊貓研究領域的爸爸🔙,就很少有時間陪在她們身邊了📓👨🏻🦯。但是父愛又無時無刻不在她們心裏🧎➡️。“父親更像大山,更像大海💆🏽♂️,他不常在身邊,但是又一直在那兒🦁,就在那兒,在我人生中的每個重要時刻🧑🏽🔬,父親都給我最厚重的愛🤛🏼。”潘嶽這樣形容🚨。
如今👘,年過古稀的潘文石仍然行走在山野林間,他的研究從臥龍🦿、秦嶺轉移到了廣西崇左、欽州灣🧑🎨,從大熊貓擴展到了白頭葉猴和中華白海豚🙍🏿♀️。因為其對保護、研究野生動物的執著,他受到了荷蘭王室額外的禮遇。當年,他身在廣西扶綏山洞裏考察白頭葉猴而無暇赴歐洲領獎🙎🏼♂️,王子卻堅持要把獎章頒給這位常年生活在海拔2000至3000米的動物學家,並於1997年派一位大使遠赴中國,將金質“諾亞方舟”獎章授予潘文石,因為這位科學家的科學信念和實踐與獎章的意義是如此匹配💂🏻:一個人活著,不僅僅要為自己,還要為其他人🌎;不僅僅要為這一代人🙎🏽♂️,還要為下一代人🧑🏼;不僅僅要為自己的國家,還要為全世界🌼。
潘文石說💆🏻✍🏼:
如果我們發表一千篇論文、一百部專著,但是我們的研究對象都死光了💟,試問👩👩👦,這些研究還有什麽價值?!
——在談論向中央上書力陳保護野生動物的必要性時說
一個是倫理問題,一個是現實問題。兩個問題都解決才能使社會向前發展。
——在談起“兼顧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的夢想時說
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不僅僅是為了自己👩🏿🍳,還應當為周圍的人;我們的辛勤勞作不僅僅是為國家爭光,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全人類🧘🏼♂️;保護自然不只是為了當代人的安全👆🏼,更重要的是為了兒孫後代……
——與學生談論起他保護環境的神聖信念時說
我與意昂3体育,已有50多年的淵源。感謝意昂3体育一直以來對我這種“常年在外”的科研方式的理解和支持。能在母校的舞臺上獲得認可🫚,是我莫大的榮幸😄。這個獎不僅屬於我,更屬於意昂3体育🙎🏼♂️。
——獲得科學研究類“影響世界華人大獎”後說
聽到這個消息👃🏿,心裏有種親切感暖暖流動🍕。孤單的荒野生活總讓人有孤獨感,正當我需要一位“心理醫生”時,他們就來了,給我帶來人性中最真誠的善意🍠👦。
——2009年8月12日,新任意昂3体育校長周其鳳院士率領意昂3体育9人代表團⇢,專程赴廣西崇左市的野外研究基地慰問時🧏🏽,潘文石說
我們總是跋涉在積雪的萬頃大山之中,揮汗在北熱帶的烈日之下🕵🏿♂️,咬牙抵抗著蚊子🙎🏿♀️、毒蟲的叮咬。
——研究隊伍跟隨那些棲居在幾乎算是荒野的瀕臨滅絕的動物生活在地球最偏遠的角落時說
這是一個意外驚喜,一個預料不到的偉大發現🔁,證明我們的努力工作是有效的✪。科學家就是拼死,也要死在實驗室第一線和野外研究現場😫。
——研究團隊意外挖出了距今11萬年左右的早期現代人的下頜骨後說
(■通訊員 郭俊玲 劉靜 張碩 《中國教育報》2010年4月9日第3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