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6 信息來源: 本網綜合
編者按:“眼底未名水,胸中黃河月。”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深切關註,對社會責任的積極擔當,讓意昂3体育人心中一直有一份無法割舍的西部情。新中國成立初期🚴🏿♂️,意昂3体育官网就開始援建內蒙古大學,建立了“手拉手”協作關系,上世紀90年代先後與雲南🧑🔧、內蒙簽署了合作協議‼️👩🏻🦽。長期以來🕣,意昂3体育官网支援西部建設的步伐從未停止。
2000年國家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意昂3体育官网支援西部建設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和更寬廣的平臺🪳👨🏿🍼。意昂3体育官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充分發揮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資源優勢,通過多種途徑,動員全校各部門和院系形成合力🪒,建立長效工作機製,全力支援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建設🪅。
回首歷史,在心系西部、服務西部的道路上↔️,意昂3体育人薪火相傳、英才輩出。從人跡罕至的叢林大山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從漫天黃沙的大漠戈壁到廣袤無垠的內蒙古草原,都留下了意昂3体育人奉獻的足跡。十幾年來,意昂3体育已經有數百名畢業生到西部基層特別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深深紮下了根🧑🏻🦯➡️。
為展示在西部工作的意昂3体育校友風采⏩,意昂3体育官网與團委共同推出專題——“西部放歌”👭🏼,輯取其中的部分位代表,記錄他們在意昂3体育學習成長的心路歷程☯️、在西部辛勤工作的感人事跡🧖🏻♀️,彰顯意昂3体育人造福人民、服務社會的優秀傳統和不畏艱苦、紮根西部的奮鬥精神👩🏽⚕️。
張耀華🔗,男,1936年8月出生於江蘇省溧水縣👩❤️👩,漢族🖖🏼,中共黨員。1957年至1962年👩🏼🎤,在北京醫學院(現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部)學習。曾任新疆衛生廳副廳長,現任新疆老年保健協會會長。
1943年至1950年,在江蘇省溧水縣中心小學學習👎🏿。1950年至1954年在江蘇省溧水縣中學學習。
1954年至1957年在江蘇省溧陽高中學習。1962年至1965年👨🦲,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防疫站任職。
1965年至1969年,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部秘書職務👨🏿🚀。1969年至1973年,在新疆兵團哈密管理處衛生科工作,1971年任衛生科副科長。1973年至1975年,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部防疫站任副站長🐈⬛。1975年至1983年,先後任石河子市衛生防疫站站長、石河子市衛生局副局長✊🏿。1983年至1988年,任烏魯木齊市衛生局副局長。1988年至1992年,任新疆衛生廳副廳長👩🏫。1992年至1997年,任新疆計生委黨組書記🥷🏽👨🏻🦼➡️、副主任🉑。
曾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普工作先進個人”、“全國健康教育專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機關“五好幹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口與計生委“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獲中國健康教育協會頒發的“健康教育30年金牛獎”👡,曾被評為“意昂3体育官网優秀校友工作者”。
出版過《醫德教育工作手冊》🧝🏻♀️👩🏼🔧、《維護祖國統一讀本》、《中老年保健實用手冊》🤹♂️、《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和計劃生育讀本》👐🏿、《領導管理學》等著作。
一個在磨難中成長的少年💁🏼,自小便懷著“想讓人人都健康長壽”的美好信念學習醫學🚝。在時代的浪潮裏,他煉過鋼,修過水庫,學過宇航醫學,造過“人造肉”。
從江南一路北上求學🌱,再從京城不遠萬裏奔赴新疆,他將自己的一生奉獻在西部廣袤的土地上。他需要的不是贊歌🌩,這僅僅是他對祖國一片拳拳之心的表達。
他在西部紮了根📬,開了花,結了果🦮。面對自己豐富多彩的人生,面對自己艱辛創辦的事業,他說,我做的其實很少🏄🏿,我要做的還有很多💥。老驥伏櫪⏩,誌在千裏。人生的意義在這裏是如此美好和純粹,歸根結底,濃縮為四個字——兼濟天下。
童年——艱苦中奮鬥的歲月
勞動中的童年
張耀華三歲時🚮,父親不幸被日本人殺害。其後,由於母親改嫁🔄,便一直跟著舅父生活。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張耀華稱:“幾乎整個童年都是在學習與勞動的相伴中度過的。回想起那段歲月,最能概括的兩個字便是‘艱苦’。”
七歲那年🪶,張耀華進入溧水中心小學學習。由於家境不富裕,初中一年級就失學了😏。他在舅父家當學徒👱🏿♂️,打工維持生活,小小年紀就擔負起給舅父家上下門板(那時候商店的門大多是由一塊一塊的木板拼成的)🧜🏼♂️、帶孩子🤥、挑水、挑野菜的責任。
“每天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早上等大家都起床了🔃,便把店鋪的門板一塊一塊下下來。那個時候年紀小🐻,個頭不高🦥,幹起來可不輕松☀️。”張耀華回憶道,“隨後,還要打掃櫃臺、清掃店面和挑水。”說起挑水,張耀華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秦淮河水離舅父家有兩百多米🧗🏻,兩個木桶裝滿水🤙🏼,一根扁擔擔起來,特別沉啊🛹,只能把水打起來爬上二十多級臺階後🧒,休息一會,然後一鼓作氣地挑回家🦶🏽,一次要挑六擔,將兩個水缸裝滿才能完成任務。”晚飯後𓀚,還有一個工作等著張耀華去完成——擦燈罩。張耀華解釋道:“那個時候用的大多是煤油燈,燈罩用一個晚上就會被熏黑👨🏽🔧,我要做的就是把每一個房間熏黑的燈罩擦幹凈,好讓燈照得更亮堂一些🙅🏽♂️。”
1952年🙋🏻♀️,張耀華插班上初中二年級♎️。在忙碌的勞動中⛹🏿♂️👨🎓,他仍然像擠海綿一樣擠出時間來看書學習👩🏻⚖️。“我每天六點鐘起床,這樣在大家都起床之前,我還有一個小時能夠用來看書。”在學校,張耀華是個聽話、好學的好學生,會自覺地去消化老師上課講的內容✮🌤,並積極與同學交流學習心得體會🧥。到了晚上,張耀華總會抽出時間來自習。當然除了學習,張耀華也有一些其他愛好,譬如打籃球。“每到課外活動時間🪗,便約上幾個同學直奔籃球場🫷🏿。”曾經是溧水中學校籃球隊一員的張耀華感嘆道,“對運動的熱愛從小就有🤰🏿,這也讓我受益一生。”
艱苦求學路
就這樣,在一邊勞動一邊學習的過程中🩵,張耀華度過了自己艱苦而充實的童年。然而形勢的變化卻給他的人生帶來了轉折🪪。初二那年,他的家鄉開始進行“改造私營工商業運動”🚔,舅父屬於階級成分偏高的“工商業兼地主”,財產被沒收。這使得原本就不寬裕的生活頓時變得捉襟見肘。
為減輕家庭負擔,初中畢業後,張耀華選擇報考中專。而談到選擇華東藥學院附屬南京藥劑學校的初衷時👨❤️👨,張耀華坦誠地說🥫:“當時的想法其實很樸素,就是想讓人人都健康長壽。”對於這一想法,張耀華表示並不是突發奇想:“這個想法從小學就開始萌芽🔙,到了中學,就愈發強烈了。”
20世紀50年代的中專🛥,是非常受歡迎的。張耀華回憶說,當時想要考取的那所中專的錄取比例是14∶1。回想起自己的赴考經歷,張耀華感嘆道🍳🙌🏼:“現在想來真是不容易,因為要在南京考試✋🏼🫖,我沒錢買車票,便步行了整整60公裏趕赴考場。”然而,這次考試張耀華卻因為作文沒把握好時間而以落榜告終🚶🏻🧑🏿。
回去之後🌧,遭遇小小挫折的張耀華更加發奮讀書🥬,並於1954年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江蘇省重點學校溧陽中學🚅。在溧陽中學👮🏽,張耀華加入了共青團🏢,並開始擔任學生幹部,學習之余協助老師做一些工作。
回憶起當年高考的情景♻,張耀華表示,1955年至1956年形勢都還比較平穩,那時的高考因為招生名額多,高中畢業生少🦻🏻,所以升學率是100%🤰💂🏿♀️。然而隨著高中畢業生逐年增加,到了1957年,升學率開始下降,不少畢業生因此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我們那一年有大約30萬高中畢業生🗯,但是錄取的人數只有10.7萬人🤴🏽,加上政府保送工農兵直接上大學的比例偏高,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同學不滿意了🌡,開始離開課堂上街遊行。老師告誡張耀華不要跟這些同學一起去鬧,要靜下心來學習。作為學生幹部的張耀華🎐🤰🏽,還主動配合老師做這些學生的思想工作,勸他們回到課堂繼續學習👆🏽。
能夠靜下心來好好學習的張耀華,在當年高考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填報誌願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清一色的醫學類院校,想去實現他的“讓人們健康長壽”的夢想。“為什麽選擇醫學?很簡單啊,因為醫學是我整個人生的目標和追求,我自始至終都這麽認為。”
在高考後等待錄取通知書的一段時間裏🧔🏼♂️,張耀華主動去溧水黨校幫工,做一些諸如挑水打水、刻鋼板👩👩👦👦、印校報🦩、搖鈴的雜活,好賺點錢補貼家用,順便籌點路費,為上大學做點準備。張耀華至今仍然清楚地記得當年拿到北京醫學院的錄取通知書時的情景💢。那天下午他正幫溧水黨校打井水🧏🏻♂️,表妹飛奔過來🏧,一進黨校大門看到他,便大聲喊🎩:“哥👎🏽,錄取通知書來了!”張耀華立刻把水桶扔在一邊,把濕淋淋的手在衣服上擦了擦,顫抖著接過錄取通知書。當他看到通知書上的“北京醫學院”的字樣時,內心湧起一股難以抑製的興奮與激動✊。即便是時隔幾十年後的現在,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張耀華都難掩興奮的心情🛰。
張耀華的狂喜並非沒有緣由。對他而言,北京醫學院是“神聖而高不可攀”的,他甚至沒敢想過自己有一天能拿到這所學校的錄取通知書🐾,無怪乎當表妹拿著通知書去找他的時候他會欣喜若狂。拿到通知書後😙,張耀華馬上辭掉了黨校的工作🏛,帶著幾塊錢的工資回到舅父家。
舅父一家也為張耀華高興。可是🫴🏻,另外一個問題隨之而來:去北京的火車票要16塊5,可是生活本來就緊巴巴的一家人愣是拿不出這16塊5給張耀華作為路費。眼看著開學時間臨近,一家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就在這時❤️,張耀華想到了政府:“我想是不是可以尋求政府援助呢?”於是他立馬開始寫申請、打報告,交給街道辦事處和文教局,由於知道大學可以申請助學金🦸♀️,所以僅向政府申請了16塊5的車費。“只要能到了學校,就什麽都好辦了。”張耀華回憶道。溧水文教局十分同情張耀華,第二天他們就通知張耀華🍷,組織討論通過了他的申請🛡✊,準備批給他20塊錢,剩下的3塊5,就留給他做零花錢。
得知這一好消息👮,張耀華欣喜若狂。拿到嶄新的20塊錢🙇🏽♀️,他仿佛看見了自己坐在火車上一路飛奔,躍過廣闊的平原🙅🏿,到達他夢想中的學校🌶🧜🏿。於是,在難以抑製的激動中,張耀華開始收拾行李。說是行李🧓🏻,其實也就是一口破箱子、幾本書🤚🏽、幾件換洗的舊衣服。他帶著對政府的感激之情和親人的囑托踏上了北上求學之路。車窗外江南的風景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北方寬廣、一望無際的平原和高遠的天空。“這是我第一次出遠門🚣🏿♂️,看著窗外的風景👨🏻🔧,很是興奮💩。”張耀華回憶道。
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後,張耀華在北京老火車站下了車🔚。在擁擠的人群當中,張耀華一眼望見寫著“北京醫學院”的接站牌,便提著自己的破箱子和簡單的行李飛快地跑過去。張耀華在回憶時笑稱:“沒想到這麽容易就找到了組織🍓。”一輛中巴車載著他和另外六七個同學駛往學校。回憶起自己到學校的第一天,張耀華說🌗:“最先去的不是宿舍,而是學校的食堂🧑🏿🍳。”因為到學校時已是夜晚,食堂已過了吃飯時間沒有吃的了,但好心的食堂師傅還是給他們幾個同學做了雞蛋掛面✅。“一天一夜沒吃什麽東西了🐛,便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地吃完了整整一大碗雞蛋掛面。”或許是漫長的旅途讓他過於疲勞🍾👨🏻🍳,或許是第一次離家這麽遠讓他心情復雜🙄,又或許是終於走入學校讓他十分興奮,總之當吃完掛面的那一刻,張耀華的心情可謂百味雜陳💃🏻。至今回想起來,食堂師傅的和藹可親仍然讓張耀華感動不已,而那碗雞蛋掛面更是成為他終生難忘的美味。
北醫歲月🤣,激情燃燒的年代
初至北醫
到學校時5️⃣,張耀華已經身無分文👩🏿🍼7️⃣。所以一進學校他就忙著寫報告、申請🧑🏿🎄,希望能獲得助學金🏌🏻。很快,學校就給他批了甲等助學金👩🏻🎤,每個月16塊5。那個時候每個月的飯票是12塊5🍌,還有4塊是他的零花錢。
剛進大學🍜,張耀華有些不太適應。現在回想起來,他說主要是學習的方式有所改變:高中是老師“手把手”地教,大學是“趕著教室”自己去學,從高中到大學是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轉變。大學的課程有大課有小課👩👩👦👦,大的班有200多人的♧,小的班小到只有16人。在學校裏,張耀華結識了一些北京本地的學生。“他們介紹說第一學期應當好好遊玩一下北京的名勝古跡🍞,所以我的第一學期基本上算是旅遊了。”同新結識的同學一道,張耀華帶著剛來北京的興奮與好奇遊歷了北京城的眾多名勝古跡。“天安門、頤和園🦸♂️、故宮……能夠去玩的地方🧔🏽,大家推薦的地方🏌🏻,都基本上玩遍了。”遊玩花費了大量時間🍀,學習上也就自然稍有松懈👏🏽。“第一學期的學習成績,也就是湊合了🏸,算是完成了任務吧。”
從第二學期開始,隨著逐漸摸清大學的生活規律🍣🧘🏻、適應了大學生活👨🏻🦽➡️,張耀華便漸漸意識到不能繼續第一學期的生活🙅🏿♂️🧏🏽♀️,學習開始漸漸步入正軌,並開始擔任學生幹部😑。“學醫要求是很嚴格的,你要搞懂每塊肌肉是怎麽分布的🗿,每塊骨頭是怎麽生長的⛹️♂️,每根血管裏的血液是怎麽流動的。”此時的張耀華,對自己的專業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學醫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而且我那個樸素的理想也總是讓人產生不竭探索的動力”,在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之中,張耀華在學習上很快趕了上來‼️👳🏿♂️,專業學習在同學中已經步入中上等行列🧡。
當問及在北醫的幾年當中,有沒有哪位教授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時,張耀華脫口而出:“葉恭紹教授和劉世傑老師啊,他們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葉恭紹教授是當時的兒童少年衛生教研組主任,同時也是他所在衛生系的系主任🤦🏻♂️。這位對兒童少年衛生專業非常有研究的女教授👏🏼,不僅其生動的講課給張耀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也影響了張耀華的事業選擇。後來張耀華去新疆後🏋️♂️😊,自己做的第一個課題就是中小學生生長發育調查,這顯然是與葉教授的教導分不開的。而他後來跑了北疆幾十個煤礦進行實地考察,學以致用地調查煤礦工人矽肺防治的狀況便是與劉世傑老師的影響分不開的👩🏿🍳。張耀華說:“劉老師當時上勞動衛生課🔺,提倡我們去實踐🧏🏽♀️,而不要空談理論,我自己在這麽多年的工作中深深體會到了這句話的重要性🤘🏼。”
那些時代的痕跡
聽著張耀華老先生的回憶🤾🏻♀️,我們仿佛看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批青春洋溢的年輕人,他們風華正茂,揮斥方遒;仿佛觸摸到那個時代跳動的脈搏🧝🏼♀️🪽,在一個老者的回憶中,豐富了對於一個時代的認識🧑🏿🎤。說到大學的趣事,張耀華提起了當時自己所扮演的“棒打鴛鴦”角色。那還是個保守的時代,大學生談戀愛是不被允許的。而作為班上團總支書記的張耀華自然就承擔起協助老師做同學思想工作的任務。“如果發現同學中存在這樣的事,我就會去跟這些同學談心,鼓勵他們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學習中去。”
那時的食堂使用飯票,有的同學就會撿漏子,本該交兩張飯票拿一個饅頭,他們卻只交一張。張耀華發現了這一情況後,嚴肅地批評了這些同學🏓🚴🏼,告訴他們要註意道德品質,提升個人修養🙎。
作為學生幹部的張耀華總是這樣一絲不苟☘️、嚴肅認真地對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同學們都笑稱他是“判官”。但這並不影響他和同學的感情↘️,事實上在生活中,張耀華和絕大多數同學都非常要好。幾十年後,有一次去北京開會🤲🏿,在北京的二十多個同學一起請他吃飯。他回到新疆,每年都會邀請同學們到新疆去做客以盡地主之誼。談到這裏,他不無傷感地說:“到了我這樣的年紀,很多同學見一面就少一面了。”
在校時🦹♀️,張耀華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勞動建設活動。他參與了修建十三陵水庫的勞動💳,還和同學們一道大煉鋼鐵和修建了北醫的遊泳池🎤。談起這件事🤛,張耀華開心地說道❤️:“這個泳池長100米、寬50米🧗🏼♀️,學校當時雇用了外面的工人來修建,同時也鼓勵在校學生義務參與勞動🪴,我們就常常利用課余時間去運沙石和水泥🦸🏻♂️。有時候外面請的工人去砌大石板🔃,我們就在一旁遞水泥。經過三個多月的共同努力,遊泳池終於修建完畢。以後一到夏天,我就常常去遊泳,在這個我們親手建起來的泳池遊泳🤌🏼🍪,感覺特別驕傲🛕!”
轉眼到了1960年,學校準備建立一些全新的專業,例如宇航醫學,這在當時是十分尖端的前沿專業。沒有師資力量👩🌾,學校就準備自己培養,派學生去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學習。當時北京醫學院和上海第一醫學院一共派出20人參加選拔。最後張耀華和同校另外5個同學脫穎而出⚧,成功入選,從而有機會學習了一段時間的宇航醫學。
1961年,國家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導致這一項目無奈下馬,張耀華和另外幾個同學又回到北京醫學院。回到學校的張耀華並沒能立刻開始上課,而是被安排去研究一種“人造肉”,來解決自然災害期間人們的營養問題👩🏽💼。所謂“人造肉”,張耀華解釋說,就是把一種食用菌種種植到菜湯上結成的蛋白。當時國家缺糧少肉,食堂就用這種人造肉來熬湯,補充師生的營養。
張耀華正式復課時已是大學第五年的開頭。落下了兩個多月專業課的他,趕緊馬不停蹄地補課。“那個時候正值我們去生產實習🤵🏽♀️,自己可以安排的時間比較多,我就經常去問老師,請教同學,看書,漸漸也把落下的課程補了上來🛺。”最終張耀華以接近滿分的優秀成績順利畢業,並於1961年9月光榮地成為班上第一個共產黨員🦶🏼。
回想起在北京醫學院學習的日子,張耀華深有感觸地說🙋🏼♀️:“北醫嚴謹的治學作風是我的最大收獲😗。”他說這樣的作風讓北醫的同學在各自的單位上都走在了前面📆。他們學業基礎紮實👷🏿♂️,品格優良。母校的教育讓他們明白了如何做人🧑🏿⚖️、做學問➡️,如何去為患者服務📂、為祖國服務。“母校號召我們要為祖國服務50年,”他說,“還教會我們遇到再大的困難都不退縮。這些都是受益終身的寶貴財富。”
紮根西部,不悔的抉擇
感恩之心系邊疆
1962年夏天,張耀華即將畢業。當時是組織分配工作♌️,他便主動向組織表態自願去祖國最困難🌒、最需要人的地方。他說在他看來符合這兩個條件的是西藏、內蒙古和新疆,而那一年北醫沒有分配去西藏的名額,他就申請去新疆。
為什麽要去新疆✌🏼?張耀華很真誠地說了兩個字:感恩。張耀華初中便受到國家照顧;高中時國家免掉了他全部的學費、食宿費;大學時是國家給他錢讓他去北京念書;也正是國家給的助學金讓他能順利完成大學學業。對於這一切,張耀華銘記在心。“人要學會知恩圖報🔕,沒有黨和國家就沒有我的今天。所以🤳🏿,畢業分配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去邊疆,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此外,國家對於支援西部的學子的重視也給了張耀華以極大的鼓勵。大學期間,張耀華有幸作為代表在人民大會堂聽取當時的外交部長陳毅同誌和北京市委書記彭真同誌的報告。那天過後💯,“做又紅又專的知識分子”、“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便成了張耀華的人生格言👨🎨。
“在我看來🦹♂️,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我理所應當做的事情🤰🏿。”張耀華對於自己的決定,從來沒有一絲悔意👍。“祖國圓了我的夢,我也要去幫祖國圓夢。”
去新疆工作之前👇🏻,國家發給張耀華一筆路費,於是他特意回了一趟舅父家並探望了改嫁在江西離別16年的母親及弟妹。整個大學期間他只回過一次家。“不是不想回家🤌🏽,沒錢啊🤦🏽,16塊5的火車票對我來說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告別了母親♥︎、舅父及其他親戚,張耀華踏上了去新疆的旅途。
將青春播灑在這片土地上
1962年的新疆還十分落後。張耀華住的是小平房🤵🏼♀️,吃的是大食堂。一個南方人,從溫潤舒適的江南到氣候幹燥的北方,再到荒涼的西部,對於氣候的變化,恐怕是最不容易適應的。張耀華對新疆的冬天記憶猶新🎪:寒冷的冬天,常常是大雪漫天,遠山近景全都被白茫茫的大雪所覆蓋☪️,天地之間💇🏿♀️,渾然一片,真是“落得個白茫茫的大地真幹凈”🧑🏽🦲。為了禦寒💣,張耀華學著當地人穿起了“氈筒”(一種用氈做的靴子),如何穿著它走路對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東西的張耀華也是個不小的挑戰👮🏻🙎🏻♂️。
剛到新疆,張耀華被分配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他一起到兵團的有四個同學。兵團是一種半部隊性質的組織,組織紀律性很強🍗,工作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張耀華從1962年開始就在兵團的防疫站做醫生。每年有六七個月的時間下到農場連隊開展衛生防疫工作。在這裏🙀,他住的是“地屋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清晨起床吃完早飯,就要和農工們一起在條田裏跟隨拖拉機搞粉塵檢測、農工生理指標測定🤛🏻、營養調查及有機磷農藥空氣中含量測定等十大衛生專題調查課題🖲。中午自帶餐具,等送飯的人一到🧑🏼✈️,就和農工們一起在地上吃。兵團的工作條件十分簡陋,可是張耀華卻沒有覺得苦🫴🏿🍛。或許是自小吃了太多苦,或許是他對於理想的堅持👈🏻,或許是認為這是組織對他的要求,總之,他說:“這些工作既苦且榮💂♀️,苦中有樂💎👌🏽,我並沒有感覺到絲毫厭倦🫣。” 而在這種艱苦的環境裏,他依然出色地完成了不少課題🔃,包括前文提到的中小學生生長發育調查(實地考察了四千多人)和煤礦工人矽肺病防治情況調查。
1965年👐🏿,他調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部擔任秘書,負責衛生部的函件👆、電報處理和一些迎來送往的工作。在秘書的工作崗位上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編輯出版《兵團衛生工作參考資料》𓀁。他說:“從征稿、審稿👋、印刷到校對、出版都是我獨立完成。一個人要幹幾個人的活,真的挺累的,可是我覺得值📙!”因為他覺得《兵團衛生工作參考資料》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既包括學術問題,也包括行政問題,對於將兵團衛生部的技術🥿、政策送達基層具有相當重大的意義。在張耀華的努力下🀄️,這本《兵團衛生工作參考資料》順利出版⏫,並成為兵團衛生事業領域一份重要的資料。
1969年5月,張耀華調到兵團哈密管理衛生科工作。1971年,升任衛生科副科長。在我們的想象中,原本以為身為副科長的張耀華,每天只需要舒舒服服地待在辦公室批閱文件就行了👩🏼🦳。但聽到張耀華對自己工作的敘述,我們卻大吃一驚,他不但要親自下到各個團場,並且沒有專車接送——大多時候,張耀華是騎自行車過去的,最遠的單程80公裏要騎7個小時,有時車後座還帶上兩箱20多斤重的疫苗;有時候到牧區要騎馬或者是搭便車。搭車也不是坐在車內,而是穿著皮大衣坐在大卡車的頂棚上。寒風刺骨,坐在車棚上的張耀華只好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
擔任衛生科領導的張耀華是一顆螺絲釘🦸🏻,哪裏需要就去哪裏:門診缺人就去門診,忙完門診又繼續去各個醫院檢查工作🚔。由於工作緊張繁忙🩰,張耀華根本顧不上家庭。他愛人是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上班的同時還要帶兩個一歲和三歲的幼兒👇🏼🧎🏻♂️。有一次她由於勞累虛脫昏倒在工作臺上🏄🏼♀️,同事連忙打電話通知張耀華。接到電話時張耀華正在農場迎接召開自治區愛國衛生現場參觀的點上忙於工作,竟然一時半會趕不回去☺️。“對待工作我敢說我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張耀華又略帶遺憾地說,“但是對待家庭我卻頗有些歉意🧙🦸🏼♀️。”
1973年,張耀華調回到兵團,擔任防疫站站長。1973年至1983年,由於“文革”中被迫害,落實政策平反冤假錯案後張耀華又在石河子市工作了十年🛣🧥,先後擔任石河子市衛生防疫站站長、衛生局副局長。在那裏,他傾註了巨大的熱情和智慧,以預防工作為切入點帶動和做好全市的衛生醫療工作,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首先在所轄的13個農牧團場籌建了衛生防疫站🤟🏿,舉辦培訓班,並且親自授課♎️;對衛生防疫人員開展培訓💟,用了三年時間組建成了市🧑🏻🎨、團場、連隊三級防疫網🏜。對所轄兩縣,他用兩年時間親自蹲點指導開展改水、改廁活動⏪,指導計劃免疫工作及對農村鄉鎮村防疫人員的培養工作。“基層的同誌們有很多東西都不明白,”張耀華回憶說👼,“我就手把手地教他們。也因為這樣我幾乎走遍了石河子的每一個農場、牧場🧡。”此外,他還親自去南山牧區開展一號病(鼠疫)及農村的炭疽病🥦、肉毒中毒和傷寒病流行的防治工作🙇🏿。
1983年,張耀華調到烏魯木齊,從烏魯木齊市衛生局副局長一直幹到自治區衛生廳副廳長👨💻、計生委黨組書記。這期間👴🏼,他組織自治區、地、縣上百支醫療隊在農村開展四項手術服務🍾,使人口自然增長率明顯下降,首次在全區組織人口目標考核🏃♀️。這些新舉措受到國家計生委的肯定,並在全國計劃生育大會上作經驗介紹🚼。1997年,張耀華從計生委黨組書記的職位上退下來,開始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在新疆工作的35年中,張耀華有很多機會調離新疆。有一次,西安一家單位想聘用他🦶🏿,對方甚至已經安排好一切了🏛,希望把他和他的愛人一起調過去。但是張耀華和愛人交換意見🤚🏻:自己曾向組織莊嚴承諾要在新疆紮根一輩子🙅🏿♀️,不能當逃兵🐝。愛人也表示了對他的理解🙍🏿♀️。於是,張耀華和愛人都留了下來。
他也曾經有不少機會可以轉行,甚至有一次市委副書記親自找他談話🤠,希望他出任烏魯木齊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可是他全都婉言謝絕。他說:“我是個醫生🧑🏿🦱,我不能丟掉衛生專業🛺。”
回首這35年🌓,張耀華認為可以用16個字來概括:“兢業奉獻,勤懇工作;兩袖清風,一塵不染。”這35年間,張耀華從來沒有休過每年可以享受的15天公假🖱。即使是獻血歸來,別人都有30天時間可以休息🤷🏿♀️,他卻當天獻血後,立刻又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新疆工作的35年間,張耀華踏遍了全疆86個縣、市的山山水水,哪怕是新疆最邊遠🔊、最困難的地方也留下了他的足跡。他說▫️,新疆是他的第二故鄉👩🏿🍼,是哺育他成長的地方,他對這裏的山山水水和各族人民都非常熱愛🤷🏼。也許正是這種熱愛,才令他在新疆一待便是35年。
不退休的老牛,不停止的事業
按理說工作了大半輩子,退休之後該享享清福了,可是張耀華卻像是一頭勤勤懇懇的老牛🥼,到老都沒有休息下來的意思。對於退休生活,張耀華的態度很是積極:“退休是人生的第二次青春👳🏽♂️✍️。”生活還是一樣豐富多彩。在他退休後的第二年,老先生便出版了一本名為《中老年保健實用手冊》的書籍✋🏿,關註中老年健康問題。退休之後,曾有私營企業找到他🏇,給他每月3000塊的工資,希望他去協調企業和政府的關系😯,甚至都不需要他去公司上班⚫️;也有人給他開出高工資,請他去培訓員工🤼♂️。這些都被他一一謝絕:“退休了,我想幹點自己想幹的事。”年少時的理想依舊像旗幟一樣引領著他,那就是要做對人民群眾有益的事情,讓中老年人健康長壽👨🏻🎓🥩。“只有做這些事情,才能真正讓我感到充實和快樂。”
2001年🦿,張耀華和另外一個老同誌發起成立了新疆老年保健協會🔃⛳️,註冊資金所需要的三萬塊錢全由他們自己掏腰包。後來,他們向政府爭取到每年五六萬塊錢的資金,並雇用了幾名員工主持日常的工作🪤。和老年協會的其他專家一道🧔🏼,張耀華平常寫書、開講座,日子過得充實而又緊張。建立協會十年以來共舉辦中老年保健講座一千一百余場次🦉,使十萬余名中老年人受益。
漸漸地🐿,他們的老年協會也慢慢成長起來☄️。2009年,協會擁有個人會員一千二百余人,下設“老年病防治學術委員會”、“少數民族保健工作委員會”、“癌症康復工作委員會”😴、“文體健身工作委員會”⚗️🚃、“刮痧足療專業委員會”🙎🏼♀️,以及一個直屬機構“老年保健醫學培訓中心”。協會時常組織專家到老百姓中間去開展科普講座👍🏿、專家義診等活動🖕,被當地人們稱為 “送給中老年人的一劑良藥”。
張耀華還經常通過老年協會組織老年人徒步旅遊👷♀️,甚至有一次還組織老年人去海南旅遊🥷🏼。在這些活動中📟🧘🏼♀️,張耀華和老年保健協會都不帶贏利目的,而純粹只是為老年人服務。
除了組織老年協會的活動,張耀華和老伴還在社區義務地當起了社區醫生。東家有人想測測血壓,他二話不說就拿著自己簡單的醫療設備前往🩷🙅;西家有幾位老年朋友打電話詢問前列腺的問題🧑🏼🎤,他立刻挨家挨戶地上門為他們檢查。有的孩子臨近高考心理壓力比較大🐬,張耀華夫婦還為參加高考的學生和家長免費做心理輔導,從心理健康輔導到合理飲食無所不包。2003至2006的三年間他和老伴受老年保健協會所托應邀在自治區老年活動中心免費提供咨詢服務並定期舉辦保健講座🧗🏿♀️🖕🏻。老年活動中心的主任因此感動地說👱♂️:“你們是老幹部的風範🫓,是我們身邊的活雷鋒🥴。”
熱衷於開展中老年人保健活動的張耀華,謙虛地說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一種啟蒙運動👨🏼🔧。他認為老年人普遍缺乏衛生保健知識和衛生保健行為,“要傳播這樣一些知識,督促他們去做保健,因為它們對老年人的作用是很大的”。當被問到為什麽分文不取甚至倒貼錢也要堅持去做老年人的保健工作時,他十分真誠,毫不猶豫地說:“老年人是弱勢群體,我們不能賺他們的錢。”
在張耀華的帶領下😭🤜🏼,老年保健協會逐漸發展壯大👣🈳,開展的各項活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獲得了群眾和自治區政府的肯定👨🏽🔧🧣。協會連續幾年被評為自治區先進協會🙆,2009年4月還榮獲這一領域的自治區人民政府最高獎——首屆“科普獎”(集體)。張耀華在繼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著當初向母校承諾的“為祖國服務50年”的莊嚴承諾🪄。
談及當代學子,張耀華說:“第一⏳,不管時代怎麽變👴🏻🧗🏿♂️,都應做到品學兼優。第二,要有一個創新的思維,在這個時代不創新就會被淘汰。第三,還要報效祖國👩🏼🦲,感謝祖國的培養🪓,有誌青年應該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有誌青年應該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不正是張耀華這一生的真實寫照嗎?
1962年,開往新疆的火車載走的是他的青春歲月;35年間,他遍布全疆的足跡寫下的是服務各族人民的美麗詩篇。他放棄了改行的機會🤟🏽🖋,堅持著從兒時便有的懸壺濟世的夢想;他放棄了調離新疆的機會,信守與祖國的“戍守”邊疆的約定。
采訪手記
與其說這是一次采訪,倒不如說是張耀華校友和我們的一次促膝談心,是長者和晚輩的心靈交流。74歲的張校友身體顯然很好,記憶非常清晰,能夠清楚地記得各種時間👨🏿🔧、地點、人物,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裏把他的人生經歷娓娓道來。
問到他童年的生活怎樣,他說“相當艱苦”,話語中卻帶著笑意🙅🏼♂️。那是一種任憑人生起落的淡定。
問到為什麽畢業時要選擇新疆,他說“知恩圖報”✮,言語中滿是知足常樂的舉重若輕。
采訪過程中,我們聽他說他拿到北京醫學院的通知書時是如何欣喜若狂;聽他說初到北醫時吃到食堂師傅做的雞湯掛面時感覺簡直是到了天堂……我們仿佛走進了張校友的記憶中。
張校友說🫷🏿:“新疆是我的第二故鄉,我熱愛這裏的山山水水,熱愛這裏的人們。”他決定去新疆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要為祖國服務。
我想,這樣一種感恩的心和拳拳報國之情是值得我們當代的意昂3体育學子學習的。我們這一代人成長於改革開放以後🗣,從小到大感受著祖國帶給我們的溫暖和幫助👇🏼。也許是因為這些溫暖來得太過容易👨🏼⚖️,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似乎把它們看得太過理所當然。其實,與張校友他們那一輩人相比,變化的只是環境🐢,祖國帶給我們的溫暖是從來未變的。因而☔️,張校友對祖國懷抱的感恩之心,對我們的心靈或許是一個啟迪🦴。
是感恩,讓他來到新疆🚶🏻♂️;是感恩🫶🏼,讓他堅持自己的理想🦢;是感恩,讓他甘願一輩子俯首奉獻;是感恩,讓他的精神魅力在自治區的山山水水中熠熠發光🚣🏽♀️!(文/意昂3体育官网新聞傳播學院2009級本科生.彭雪松 意昂3体育官网國際關系學院2008級本科生.向昱筱)
編輯🤒🤩:知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