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0 信息來源: 《未名湖畔好讀書》
【編者按】:意昂3体育官网的精神魅力,存在於百年學府的歷史氣象之中,存在於未名博雅的湖光塔影之中,存在於學者的傳道授業解惑之中,也存在於意昂3体育學子的內心感悟之中。在《未名湖畔好讀書——意昂3体育課堂之印象》一書裏,同學們回憶了對專業基礎課、通選課、公共必修課、國際交流項目、第二課堂,以及本科教學改革的感受和體悟,意切情真地表達了通過課堂感受到的意昂3体育的歷史傳統與學術精神,感受到的老師們的學識身材和授教風範。篇篇文章浸潤了學子們濃濃的意昂3体育情懷,展示了意昂3体育教師的精神魅力。本網將陸續編發本書文章,以饗讀者。
“憲法學是理念、方法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必須承認,我們的理念和實際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距,但我希望你們既不要為了理念而逃避現實,也不要因為現實而放棄理念。”
“請不要問中國能為你做什麽,問問你能為自己的國家做什麽;請不要問中國的憲政能為你做什麽,問問我們如何在一起用智慧和勇氣創造出中國自己的憲政文明……”
記得兩年多前,在“憲法學導論”課接近尾聲時,張千帆老師這樣平靜地談著他對憲政的理解,談著他對我們這些剛進大學、剛接觸法學、對自己將要走的道路還懵懂無知的學生的希望。沒有慷慨激昂,沒有振臂呼號,但當“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實現”的話語聲落,因沉思而陷入寂靜的200多人的大教室爆發出持久而熱烈的掌聲,我的眼眶竟莫名地濕潤了。
對缺乏邏輯頭腦、法學內存尚小的我來說,剛開始聽張老師的憲法課並不是一個愉快而享受的過程,簡直就是一種大腦轉速的考驗。深受西方教學文化影響的他,講課像演講,時不時閃過睿智的言語。他思維嚴密清晰,絲絲入扣,連貫甚至迅捷。聽課時腦子的運轉稍有遲滯,漏過老師某一句話,自己整個思維的網絡就像被撕開一道口子,隨著課程的進行,裂縫越來越大,結果一瀉千裏,不可收拾。真可謂失之毫厘,謬以千裏。於是向同學借錄音,或者課後狂看筆記和教材,然而錄音和課本同樣是充滿矛盾辯證和不可知的因素,每句話都仿佛暗藏玄機,得繞過好幾個彎才能窺知一二。
曾經有段時間,說到憲法課,大家無不叫苦連天。但是,苦雖苦,卻沒有怨聲。張老師的課仿佛有一股魔術般的魅力,越是難以窺測,越是“佶屈聱牙”,越是引人入勝、樂此不疲。憲法課間,講臺上總是圍滿了提問的同學,小個子的張老師便幾乎被淹沒了,時隱時現的只是他略顯蒼白的鬢發和皺紋淡淡的額頭。問張老師任何問題——不管是不是他的研究領域,他都會耐心回答,從來沒有見他不耐煩過。跟張老師的交流,即使一知半解,也是一種享受,享受他的智慧,享受他的知無不言、平和耐心。
同時受聘於政府管理學院和法學院,張老師無疑是繁忙的。但他卻很少拒絕我們學生的請求。他會參加同學組織的午餐沙龍,捧著飯盒和同學們討論學習生活;他會在500人的大教室的講臺上,侃侃而談我們的憲政出路;他也會在只容下幾十個人的學生活動中心,坐在學生中間談對高考製度的看法。
張老師熱情地關註中國的憲政製度,他也真誠地關註學生的健康發展,“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他跟我們講他的大學生活,談他的切身體會,“大學時期當然要把功課學好,但不要做井底之蛙,目光宜放得遠一些、興趣廣一點。節假日可以讀一些自己有興趣的其他方面的東西。在這方面,我在大學階段做得也很不夠。”他說他是我們的一位學長,告誡我們“大學生活是邁向獨立生活的第一步,應該懂得珍惜自己、愛護自己,首先從適當的飲食、休息、鍛煉開始。大家中學時期都住在家裏,有家長監督,現在一下子獨立了,要善於調整自己的生活。大學只是第一步,以後的路還很長,但第一步走不好,以後的路就很難走下去”。
張老師是一位慈祥的父親,在他的著作《憲法學導論》的扉頁上,我驚喜地看到他和他一周歲的兒子在公園嬉戲的照片,黑黑瘦瘦的父親俯著身子撐開小家夥的胳膊,對著鏡頭露出笑容。白白胖胖的小家夥卻仿佛不配合,若無其事地低著頭,端詳著自己圓滾滾的小腿。兩年過去了,偶爾談到老師的這本書,我們首先說的往往不是書的內容,卻是“他和他兒子的照片”,真可愛哪!他慈愛地呵護自己的兒子,也呵護著我們這些學生。
張老師給我們上課時,我們只是從他著作的介紹中、他課堂講授的只言片語裏了解到他曾在美國很“牛”的大學學物理,後來才學法學。直到看見《中國青年報》的報道後,我才知道,張老師從大學到博士畢業,從事自然科學近十年,從原來的固體物理進入到後來的生物物理。他一直以來享受著自然科學的美,體驗著自然的奧秘。他在美國的課程和研究都很優秀,得到導師們的高度評價。他本可以沿著這樣一條坦途走下去,在美國順利拿到博士學位,擁有一份自足和驕人的工作。
但在做博士論文的最後階段,他面對中國的現實,陷入了沉重的思考,對以前工作的價值從根本上改變了看法。“我發現以前的工作與成功只是一種自我陶醉,它和中國的現實離得太遠了。中國目前最需要的或許不是這些傳統的科學知識(盡管我從來沒有否定過它們的重要性),而是一種新思想、新知識,至少對於像我這樣身在國外的留學生是如此。因為中國從來鼓勵自然科學研究,中國人也很聰明,不會缺乏這類人才;社會科學卻很不一樣……”
他懷著使國家富強的希望,首先進行了一次痛苦卻堅決的“自強運動”。“我並沒有像釋迦牟尼那樣坐在菩提樹下一夜頓悟,我是一個覺悟很慢的人,是一個只有在走了許多彎路之後才能真正找到自己歸屬的人。”張老師謙虛地提到自己的轉向,淡然地提到:“因為美國大學對論文發表的壓力很大,研究自然科學本身是一項很艱苦的工作,要求全力投入,因此‘腳踏兩只船’是不現實的。除了徹底‘改行’之外,別無選擇。”
知易行難,張老師原來“順”得令人羨慕,現在一下子幾乎變成了一個“落魄文人”,似乎難以令人理解。面對學科轉換、思維方式的不適應,他相信只要堅持下去,總會變得越來越容易,做得越來越好;面對失去科研經費而產生的經濟上的壓力,他即使不註冊學分,也堅持旁聽,為省時間從不打工。
張老師的經歷,對我的影響很大。大三上學期末,對自己的未來、對是否轉專業考研,我也面臨了痛苦的選擇。盡管學了三年的法學,我還是發現自己不得其門而入,盡管我覺得自己更喜歡文學,但要我放棄自己當年的選擇,堅定地跨入那條跨專業考研、充滿更多未知和艱辛的道路,我不由猶豫和徘徊了。
自從看了關於張老師的報道,突然感到自己的選擇相對張老師曾經有過的是那麽微不足道。張老師在原來物理研究將有所成之時,尚且幾乎放棄了一切——“第三年結束,我的同學們一個個熬出了頭,興高采烈地參加畢業典禮。我則默默地帶上書的草稿,開始了新的起點。”我無法想象張老師是以怎樣的語氣說出這句話的,抑或傷感、抑或感慨,但沒有懷疑和動搖。較之當時的張老師,我還年輕,畢竟少了很多放不下的東西,從法學到中文的專業變化更沒有從物理到法學那般艱難。我不用擔心經濟危機,不是身處異國他鄉,我只不過要走一條或許艱難但是喜歡的路罷了,又有什麽好踟躕不前呢?
“從我的經歷,我想奉勸大家不要害怕逆境。人生都有不那麽順利的時候,千萬不要知難而退。只要你所追求的事業是正當的,那就用你的努力、勇氣和智慧去實現它。孟子曾經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是沒有道理的。‘順境’可能反而會耽誤你,‘逆境’卻可能會逼迫你思考,發現真實的自我。”在張老師那裏,學業的壓力,經濟的壓力,甚至死亡的恐懼都成為財富,充滿價值。
不能說是張老師的選擇決定了我的選擇,但每每想起大二教師節給張老師寫過的明信片、表達過的敬仰,我會暗暗對自己說對老師的尊敬不應該只在嘴上和筆頭上,老師更希望我們從其言行中汲取關於人生和選擇的經驗和力量。
“只有當中國人成為偉大的人,中國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而不是反過來);要完成中國的轉變,只有靠每一個中國人的努力。我真的希望能通過我個人的轉變,來促成中國的轉變。”從“作繭自縛”到“破繭化蝶”張老師痛苦而快樂地走向自己堅信的事業,並在中國痛苦的轉型期毅然回國。我也可以痛苦並快樂地走自己的考研之路,進入我夢想的學術領域、知識海洋。
寫到這,眼前仿佛又浮現出最後一節憲法課後,同學們拿著《憲法學導論》黑壓壓地擠了一堆請張老師簽名的景象。或許張老師永遠都不會知道有過我這樣一個學生,但我想我會永遠記得這位有著強烈的責任心、篤定不違的信念,孜孜不倦進行學術研究的老師。
(文/梁蒼泱 法學院04級學生)
編輯:落泱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