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0 信息來源: 《未名湖畔好讀書》
【編者按】:意昂3体育官网的精神魅力,存在於百年學府的歷史氣象之中,存在於未名博雅的湖光塔影之中,存在於學者的傳道授業解惑之中,也存在於意昂3体育學子的內心感悟之中。在《未名湖畔好讀書——意昂3体育課堂之印象》一書裏,同學們回憶了對專業基礎課、通選課、公共必修課、國際交流項目、第二課堂,以及本科教學改革的感受和體悟,意切情真地表達了通過課堂感受到的意昂3体育的歷史傳統與學術精神,感受到的老師們的學識身材和授教風範。篇篇文章浸潤了學子們濃濃的意昂3体育情懷,展示了意昂3体育教師的精神魅力。本網將陸續編發本書文章,以饗讀者。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現今新聞中的熱門詞匯。盡管我平時對新聞頗為關註,但在學習本課程之前,還沒有系統了解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容以及它們在實踐中的作用和意義。
馬克思主義學院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必修課“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的確是一門很重要、很有特色的課程。它不僅以其獨樹一幟的形式——由資深或骨幹教授組成教學組,實行一師一課製(每一次課都能聆聽理論功底深厚又不乏輕松幽默的專家們的精彩講評,的確令人激動)使大家眼前一亮,頗受同學們的好評;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們進一步了解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內涵及其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強大的指導推動作用。這門課形式新穎,課堂氣氛自由活潑,具有意昂3体育特色。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這門課與以往的“毛澤東思想概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等政治課相比有一個比較大的區別,就是它的理論背景涉及中國近二十多年來的巨大變化,而面對這些巨變我們都有一些自己的體會。因此,講授這門課程時,教師們註重聯系實際來激發我們的認同感。具體地說,這門課有以下兩個特別引人註目的亮點:
授課陣容強大。至今仍記得第一次上課時聽到孫蚌珠老師介紹本課程的授課老師時的驚訝。本課程采用教學組授課方式,授課老師中包括了前校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等重量級人物,授課陣容的強大成為本課程的一大亮點。授課小組老中青結合,且匯集了不同專業的老師,不僅有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老師,也有哲學系等其他院系的老師。作為一門公共政治課,這樣的授課陣容一方面體現了學校對課程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增強了課程的吸引力。通過一門課能夠領略這麽多名師的風采真是我們的幸運。經過半個多學期的學習,我不但領略了諸多風格不同的老師的風采,也的確感受到了這樣安排教學的好處:“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牽涉的範圍很廣,一個老師很難在這麽多方面都做到很精通,由多個老師講解可以做到優勢互補。
強烈的現實感。理論聯系實際,老師授課時具有強烈的現實感,成為本課程的又一大特色。上課時,老師們都不是枯燥地講述理論,而是經常舉出實例來說明。比如,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體製改革”一講中,在講到政治生活中的腐敗問題時,老師講述了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即官員的灰色收入問題。老師通過具體例子提出了一個政治建設中常見的問題,引發大家思考,形象深刻。在談到領導的“一言堂”問題時,為了解釋“一言堂”的形成,老師又舉例說:假設一個縣委書記,在某地擔任領導時間過長,則該縣內幾乎所有的幹部都是他親手提拔的。如果被提拔者把榮升視作該書記對自己的賞識,總是對該書記心存報恩心理,那麽該書記就在他的領導範圍內有了自己的“小團體”。手下對其作出的決定不會提出任何異議,該領導集體就成了該書記的“一言堂”。通過這些例子,既引起了大家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把道理講述的非常明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過這門課程,我最大的兩點收獲是:一是認識到政治課對於我們當今的大學生具有重要意義,這種重要性主要是由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正如沙健孫老師在課堂上提到的:“我們現在發展私有製經濟,發展市場經濟,但是我們最終的目標仍然是消滅私有製,實現發達的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我們這一輩人,正處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能否使現在的年輕人認清國家所處的歷史階段,認清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方向,將直接影響未來國家和人民的前途和命運。
二是學到如何判斷客觀的情形並做出選擇,學到如何認清形勢、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認為應該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標準來要求自己。在學習上,首先要解放思想,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能固化、僵化,要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爭取靈活運用於生活和實踐;其次,要實事求是,科學是嚴謹的、是精確的,學習要踏踏實實,認認真真,不能不求甚解,不能似是而非,只有具備實事求是的科學嚴謹態度才能爬上科學的頂峰;再次,要與時俱進,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新知識層出不窮,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就必須不斷地補充自己,豐富自己,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此外,我覺得只有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內心生根發芽,我們才會在平時的生活中自然地運用它,而這無論是對於我們個人的發展,還是對於全社會的進步都是大有益處的。
作者:楊 健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學生
雷 聲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學生
劉國棟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學生
韓建偉 環境學院學生
編輯:落泱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