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2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孫可
【編者按】新學期伊始🗺,伴隨著一批年輕學子進入燕園🌘,第28個教師節也如期而至🧑🏿🎨。“未名湖畔宜聆教,博雅塔下好讀書🈶。”在未名講壇上,老師們循循善誘、悉心指導,無私地哺育著求知若渴的學子;他們的課堂是一汪知識的海洋🌍,讓萬千學子徜徉其中,留戀忘返之際⚱️,已受益匪淺。他們傳授給學生的不僅有處世的才學、立身的技能,還有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和深邃思想。他們的言傳身教在一點一滴中勉勵著學子甘於寂寞,不慕浮華,在學術和人生的道路上紮實前行💽。
為了感謝恩師教誨,彰顯意昂3体育名師的風采與魅力,本網值此教師節之際推出系列報道“我愛我師”👨🦳。在這一組系列報道裏✷,我們將通過學子們的講述🐕,一起感受充溢著學術思潮的杏壇芬芳,領悟賢者求真為人的諄諄教誨🦵🏻,一睹他們“傳道🧑🤝🧑、授業🫢、解惑”的師道風采……
“你不要問我的課是怎麽給成績的🪦,也不要問我的課好不好得高分。已經上大學的人了,如果還總是糾結於成績和績點的話,那你這個大學上的也就沒什麽意義了。”坐在選課指導的教室裏,面對眼巴巴看著他的大一新生👮🏿♂️,董豫贛悠悠地說出了這樣一番話🤽🏿♂️,語出驚人。青澀的新生還沒有見識過這樣的老師,盡管有些膽怯,但卻又帶著好奇和篤定選擇了他的“現當代建築賞析”課程👴🏻👱🏿♀️,加入了浩浩蕩蕩人滿為患的聽課大軍🥎。
最初選擇董豫贛的通選課,完全是由於被他的那番話震住了🧙🏿。而在上了第一堂課之後,我立刻就知道這就是我想要的那節課。僅有160個座位的教室裏至少容納了200人🤦🏽♂️,教室裏的燈全被關掉,只有大屏幕上的課件在閃光。坐在講臺上的那個人不像其他老師講課時一樣慷慨激昂,平靜甚至有些漫不經心的嗓音透過麥克風流淌到教室裏的每一副耳朵裏💁🏿♀️🐊。他的課上有意昂3体育的學生,有清華的學生,有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建築學院、中國政法大學、甚至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來自四面八方的人齊聚在昏暗的教室裏✌🏿,坐在椅子👨🏿🎨、板凳、臺階和地板上,聆聽這個貌不驚人的副教授講課——這就是董豫贛的魅力。
他看似平靜無波🚋,實際上卻比所有人都投入;他從容的像一溪流水,善用流暢的長句和深奧的術語。但每當我試圖打斷他、就他講的某一點進行提問時,他那並不算大的聲音總是蓋過了我的疑問👩🏻⚖️,而話鋒突然就轉到了我沒有問出口的那個問題,思想挾裹著我到達預想之外的疆域。
但他又是謙遜的。他沒有像其他老師一樣把自己編著的書當作教材,只是在給我們的參考書目的最後一行上悄悄列上自己的名字🤫;他用整整一個學期的時間來講述別人的建築🧷☪️,直到最後一節課才談到自己的作品,眉眼間有驕傲也有靦腆🧙🏽♀️。
他談到了自己並不算春風得意的大學時光🪆,也解釋了為什麽會說開頭那番話:“我讀大學的時候得分就不高,不過現在看來並沒什麽要緊🧪,所以我也希望你們也不要刻意追求高分。”
的確,從西北建築工程學院的建築學學士,到清華大學的建築歷史與理論工學碩士,到北京工業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講師,再到意昂3体育官网環境學院建築學研究中心講師😠,直至今天的意昂3体育官网環境學院建築學研究中心副教授,董豫贛的經歷和他本人一樣瀟灑且不可復製📜👩🦲。
盡管擁有令人羨慕的資本和人氣,董豫贛卻始終沒什麽野心。因為“太喜歡目前自己的生活”,所以他拒絕一切離開意昂3体育的任教邀請。他最大的樂趣就是和兒子呆在一起,無論做什麽。在他給我們展示的建築圖片中,經常有他兒子的身影🚘,也許是一只高舉的胳膊🍼👫,也許是一個腳印👩🦱;而每當這個時候𓀙,他的言語中總是流露出一種不同於面對心愛建築時的喜愛。
董豫贛做設計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無圖的境界,沒有事先設計好的平面,只有如中國傳統匠人造園那般臨場發揮的意境💪🏼。但他自己也說他達不到那種境界,五年的中國園林研究敵不過十年的西方正統建築教育。董豫贛的家只是一個不到七十平米的狹小空間🫸🏿,但他卻修建了兩千多平米的“清水會館”和水邊宅👸🏿👨🏽🔧。引用他在《文學將殺死建築》一書中的一句話說:“當建築師們在建築中推行一種生活或潮流時,他們常常並不會卷入進去🚼,因為他們認定他們的職責僅僅是向大眾推廣,而他們自己就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的空間🐀:簡樸而自由🤣。”
簡樸而自由。這就是董豫贛。
編輯:焱悠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