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2 信息來源: 教務部
2015年12月11日下午,第九期通識教育沙龍舉行,此次沙龍的嘉賓是Thomas Rendall教授。沙龍采取答疑形式於二教教室舉辦。同學們與老師的探討主要集中於文學經典的閱讀以及“歐洲文學選讀”課程中所涉及的文本解讀。
首先,一位同學就《神曲》中的異教徒提出了問題。為何但丁將利弗斯(Ripheus)這個特洛伊人置於基督教的天堂,而維吉爾只能待在地獄中的煉獄(Limbo)?這是否體現出但丁對待異教徒問題上的不一致?Rendall教授認為但丁在詩中對異教徒的處理反映出他對古典文化的復雜態度。《神曲》中有三位異教徒被置於煉獄和天堂:利弗斯、加圖和圖拉真皇帝。其中又以利弗斯在天堂的出現最令主人公感到驚訝。詩人維吉爾曾在《埃涅阿斯紀》第二卷中稱利弗斯乃特洛伊城最正直之人,對他的死表達了惋惜而又無可奈何之情緒,因而但丁此舉的一個可能解釋是他認為需要對這位義士之死進行彌補,因此讓他進入《神曲》的天堂。總之,Rendall教授總結道,但丁非常推崇古典文化,但同時又認為它是有缺陷的,這也是為何比阿特麗斯(Beatrice)必須作為基督教的代表代替維吉爾陪伴但丁進入天堂。
Thomas Rendall教授與學生合影
第二位同學提到一則關於維吉爾的軼事:他臨死前曾讓人們燒掉他的詩作《埃涅阿斯紀》的手稿,那麽這件事情會不會和奧古斯都後期行事作風越發極端有關?Rendall教授認為,首先這則軼事並不一定屬實,其次如果是真的,那麽維吉爾可能是認為詩作還不夠完善,因為詩中確有前後不一致或韻律不完善之處。當然,詩人也有可能是因為一些政治上的考量而不願他的詩作流傳,尤其是史詩結尾時主人公埃涅阿斯的形象似乎有所貶低,羅馬的光輝前景也有陰影籠罩。
第三位同學的問題與文學的誤讀或誤導作用有關,她提到《神曲·地獄篇》中著名的保羅與弗蘭切斯卡的故事,弗蘭切斯卡在自述中說到他們的相愛和最後墮入地獄與共同閱讀騎士傳奇有關,而《神曲》的讀者在讀到這個片段時也有可能受弗蘭切斯卡的誤導而陷入對他們(毫無保留的)深切同情。那麽我們該如何看待誤讀或誤用文學這一問題呢?Rendall教授認為對文學的誤導作用的討論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城邦中不應有詩歌的位置,正是因為詩歌可能引領人們走向歧途。就《神曲》而言,Rendall教授認為詩人常在詩中故意引導讀者走向錯誤的理解,並因此成為詩中罪人的共謀。就像弗蘭切斯卡,她雄辯滔滔,講述的故事也使聞者傷心。但我們在閱讀時不能被她牽著鼻子走,必須記住她畢竟身處地獄。
緊接著有同學就閱讀經典提出問題:作為當代讀者我們應如何解讀文學,尤其是古典文學作品,這些古代作品又能如何與我們自身產生聯系?Rendall教授覺得,人們如今常會有此問:我們為什麽還要閱讀經典?一個理工科學生為何要讀文學或哲學作品?他的答案是,很多經典文本所著眼面對的正是關涉人性或人類社會的基本問題,是那些與生活息息相關,但平常又易被忽略的大問題。文學作品因而給了人們一個全面考量這些問題的機會:一本關於戰爭的專業論述固然能提供許多深刻洞見,但讀《埃涅阿斯紀》能讓人有如親身經歷了一場戰爭及其帶來的諸種後果,以一種更全面而又深切的方式思考戰爭。
最後,有同學問到關於文學批評的基本方式,有人認為應將文本置於它所產生的歷史環境以作解讀,應盡可能地還原作者的真實意圖,但也有人認為解讀文本時不用在意語境或作者意圖。Rendall教授對此的態度是:我們應當首先盡己所能去了解文本在它自己所處時代的含義,再去考慮它對我、對當下而言有何意味。他認為所有經典作品都是基於歷史,但又同時能與我們對話,這也是它們之所以被稱為經典的原因。
專題鏈接:通識教育
編輯:安寧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