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56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s10hwd.cn/cache/bb/4067e/45d42.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44
【通識教育】高峰楓老師沙龍:文本的內與外 - 意昂3体育

【通識教育】高峰楓老師沙龍:文本的內與外

2015年11月20日,第六期通識教育沙龍舉行。到場的同學雖然不多,但和老師的交流非常活躍。同學們踴躍地提出自己在閱讀《聖經》以及將《聖經》置於歷史之中和與其它思想進行比較之時產生的問題,高峰楓老師則針對這些問題娓娓道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第一位同學提出了將盧梭等人的社會契約論與《聖經》中上帝和以色列人立約相比較的可能性,認為後人的契約思想與《聖經》中的立約都是出於人性中自我保存這一根本動機。

針對這一問題,高老師首先指出“人性最根本的東西”這一說法可能存在問題,認為人性本來就受時代的約束,不存在所謂“最根本”。高老師進而提到,用後世理論解釋前代文本是一個很常見的做法(比如用20世紀的新興理論解讀古老的文本),但是具體如何操作需要仔細掂量。古代文本中有時潛藏著與現代關懷相呼應的問題,這種情況下,經過一定的調試就可以用現代理論去研究古代文本。比如女性主義理論興起之後,就被用來解讀很多文學或宗教文本,這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能性。比如《聖經》中確實有女性人物,並且有幾篇是以女性為主人公。在女性主義興起之前,人們不曾想到從這一角度進行審視。女性主義興起之後,人們有可能具備新的眼光,就能夠看到前人所看不到或不願看到的東西,這說明有些文本中隱含著女性主義解釋的潛能。

但是並非所有後期理論都能夠用於解釋古代文本。如果選擇不當,就容易將現代思想強加在古代文本上;不是去挖掘古代文本當中潛隱的與現在相通的問題,而是在古代文本中刻意找出甚至造出現代問題。這種解讀不能貼近文本,實際上是用流行的話語來說自己想說的話,古代文本則成了借口,理論和文本之間缺乏有效的對話。高老師指出,不少用新理論解讀舊文本的實踐,都存在這一問題。因此,從方法論上說,以晚近理論解釋古代文本,必須先要論證這樣做的合理性,證明文本確實存在做此種解釋的潛力。人們應該警惕“比較的任意性”或者運用某種特定理論的任意性,需要彌合新理論和老文本之間巨大的縫隙,而這種先期的準備會耗費不少精力。

第二位同學提出兩種對待《聖經》的方式,一種是將之當作生死攸關的文本進行嚴肅的研究;另一種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不計這種態度可能導致的政治、神學後果,學術地、客觀中立地對待。以第二種態度對待《聖經》這樣的神聖文本時,會歷史地看待人性,但是有學者認為人性的歷史性也來源於基督教傳統。那麽人性的歷史性這個命題能不能納入理性檢驗?在說人性的歷時性時,人們是不是已經以未經批判的基督教神學為前提?當人們在說人性最根本的東西是受歷史條件約束時,這個問題在多大程度上是個信仰?

高老師說,對於沒有特定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信仰或者信念只能說是個working assumption,也可以說是working hypothesis。人性受歷史製約這個說法,在人們掌握的眾多assumptions當中,可能是比較能夠接受的一種。人們可以質疑這個問題,但是在不進行質疑而必須進行正面思考時,或許可以以此為底線。但這個底線是開放的,不必人人都必須接受。若考慮比較實際的方面,我們不一定總要質問根本命題是否成立,否則會無暇正常思考;在思考具體問題時,可以采用一個基本命題或立場。在我們共同討論一個具體問題時,最好能有共識,有大家都能夠證實或證偽的基本點,否則很難討論出一個問題的對錯,討論就可能變成玄想。

有同學提出《聖經》中“義”的標準前後不一致、無法統一的問題。在《約伯記》中,上帝一開始就說約伯是個公義的人,但是從其後約伯的言行並不能看出約伯的正直公義。如果根據上帝在前文中的言行尋找正義的標準會令人困惑。上帝在《創世紀》中對待該隱、雅各的態度,與《十誡》中的“不可殺人”和對復仇的態度,以及雅各替兄長接受祝福這一作法,之間存在不一致,所以《聖經》中“義”的標準令人困惑。該同學說:“假設先接受約伯就是一個正直公義的人,我在對比的時候,會覺得爭論焦點很像《理想國》中格勞孔的焦點——為什麽人們要遵守“義”?是不是因為會獲得榮耀、福利,或者因為懼怕更高的權威?”

高峰楓老師與學生交流

高老師回答說,其實在讀《聖經》時,所有重要的長篇敘述都會有前後不一致這個問題。如果按照從19世紀初開始到現代的《聖經》考據方法,要對每個文本進行拆解,因為它們都是不同時代的文本片段拼合而成的。我們可以拆解得很細致。這種分解,好的方面是可以將文本內部結構看得清清楚楚,如同照X光片;但是不利的地方也有,比如,我們到底是應該註重片段的歷史性,還是更應註重片段拼合之後的整體性。畢竟兩千年來的宗教人士和普通信眾,大都不是以這種分解的方式來讀《聖經》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尊重這種時間更長、讀者人數更多、對宗教生活產生更大影響的解讀,而不是近200年來才發展起來、僅僅在學界內部進行的、只為部分公眾所接受的“智力遊戲”。這個問題不好解答。如果我們進行拆解,可以說文本之間的重復或沖突是由於不同材料的拼接。這樣解答可以將文本分析得很清楚,但是把一切問題都歸因於拼接,會讓人覺得在逃避問題。上個世紀曾有學者認為,對待《聖經》最“體貼”的方式不是高度學術化、專門化的研究,而應當更註重《聖經》被正典化之後的整體格局。如果人們世世代代都傾向於以某種方式讀《聖經》,且這種讀法對世界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那麽也可能這種讀法才是比較恰當的。無窮的碎片化之後就失去了統合的感覺,所以很多學者認為,我們還是要更註重《聖經》文本的內部聯系,註重《新約》和《舊約》之間的聯系。但是反過來說,也不能完全采用這種方式,只註重經文不同篇章之間的聯系和統一性,而忽視底層的碎片化。所以現在我們最好對這兩種方式都要了解,我們要知道文本構成的過程和破碎的狀態,以此來解釋沒有太多深意的重復和矛盾;但是有一些矛盾和重復極有可能是有意義的,是編者故意設置以傳達一定含義,比如《創世紀》中兩次造人,恐怕就不是普通的拼接,很可能是有意為之。如果我們掌握了《聖經》考據的基本發現,就可以區分哪些可以輕易解釋,哪些又值得深入探討。最好能夠先接受歷史考據的基本結論,同時也別忘了《聖經》畢竟是一個宗教文本,應該統合這兩種方式,形成更公允、穩健的解讀。其實,我們需要具體文本具體分析。如果一篇文本的宗教意味非常強烈,那麽我們的焦點就應該更偏宗教;而面對比較機械的重復、矛盾時,我們就應該在解讀時更偏重技術性考據。最好能收放自如、動態處理,不要使用僵死的觀點無差別解讀所有文本。《約伯記》不像柏拉圖的對話那樣有單一的作者,其中包含的議論嚴格說也不具有柏拉圖對話那樣的連貫性,而是由不同來源的材料編輯而成的,所以內在會出現一定的沖突和不一致。所以,我們就不必像解讀柏拉圖對話那樣去解讀《聖經》。面對這樣的composite work(其實《約伯記》還不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要先澄清不同的材料來源。理清之後,可能有些問題會自動消失。比如有同學問如何在《聖經》中找到關於正義的連貫統一的觀念,那麽我們先要對所處理的材料來源做一個區分。在不同時代的傳統之間,有可能找到相對貫通的有關正義的概念。但也不要忘記,我們往往依據的是《聖經》內部相對更強勢的文本,來建構我們的理論,很難找到太多真的能籠罩全書的、一以貫之的觀念。

接下來同學們提出了關於怎樣提高英文閱讀能力的問題。高老師建議大家挑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來讀英文文獻,把英文閱讀和自己的專業結合在一起,讀一些跟自己手頭研究相關的英文著作。把英文作為提高專業知識的有效手段,這樣既學了英文,又學了專業。高老師對英語系同學的要求(同時也是英文好的一個標準)是能夠自如放松地閱讀英文研究著作。如果英文還不夠好,那在閱讀之前可能需要刻意做些準備,需要先端起架式,才可以進行閱讀。如果無論坐臥行走都能輕松閱讀,那說明英文真的很好了。

同學們同樣關心如何提高英文寫作的問題,因為總感覺詞不達意、寫作吃力。高老師指出,學外文寫作首先要模仿,不要自己生造用法,要按照標準的方式寫。這需要逐步建立自己的詞匯和表達法的庫藏。寫學術文章時,總有每次都要寫的、格式化的句子,比如“這些細節告訴我們……”“這顯示出……”等等。詞匯量小的同學,可能只能想到動詞show,但其實有很多方式(show、tell、indicate、suggest、demonstrate……)可以表達這個意思。有了表達法的庫存以後,就可以根據行文需要選擇恰當的表達法。如果想要適應輕快的文章風格,就可以選擇短小的詞語,而在結尾這種比較重要的部分,就可以挑選“大詞”。在閱讀英文著作的時候,建立語料庫,把地道的表達法抄下來、背下來,在自己寫作的時候加以靈活運用,慢慢就可以比較地道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了。有些學術論文可以多看幾遍,第一遍看觀點和論述,第二遍可以專註文章的行文,積累有用的詞匯和表達方法。

專題鏈接:通識教育

編輯:安寧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