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6 信息來源: 教務部
2015年11月7日晚上,意昂3体育官网舉辦第一期“通識教育講座”,主講人為意昂3体育社會學系渠敬東老師,主題為“大觀天下:宋元山水畫中的士人世界”。
渠老師首先談了“觀”與“看”,他認為中國的山水畫不同於西方畫,沒有一個焦點透視,不是一種寫生、紀實、素描(盡管西方畫在19世紀也有了變化),而是一種審視,是一種經歷之後的展現。本次講座選擇的中古時期,士大夫以佛道的方式關註內心世界,一種“新的自然觀”的出現,才有了山水畫這樣的藝術表達,這是士人的心態歷程。
渠敬東老師作講座
渠老師先從郭熙的《早春圖》入手,他講解道:人們在看《早春圖》的時候,並不能準確地說出觀者到底是在山腳、山頂、山中或是山外。事實上,這幅圖並不是焦點透視,要畫出此畫必須要“遊”遍此山,沒有“遊”便不會有“觀”。對山的理解不再是從一個角度對山的一個刻畫,而是在心中糅合了山的各個細節,再把內心的山表達出來。渠老師又提醒大家:山水畫要看一個“動”字,無動則無勢,扭曲的高峰是一種升勢狀態,而畫的另一個勢則是流水的下勢。山的升勢與水的下勢構成了一個如太極一般的均衡狀態。此外,如果大家再仔細看圖可以發現,真正使得山水相勾連的是在山間行走的行人。行人沿著路一層層往上走,一步步地“遊”,再有山間樓宇,使整幅畫有了生動的氣勢。山峰在雲霧上無限的高,泉水無限的遠,畫雖有邊界,但是意蘊沒有邊界。
郭熙《早春圖》
渠老師又說,山水畫可謂“一家一山水”,每一幅畫都有作者的性格。範寬《溪山行旅圖》讓一座山就這樣突兀地立在你的面前,把範寬的性格表現得尤為明顯。北宋又分北派山水與南派山水。北派山水如關仝《秋山晚翠圖》,以中鋒穩健、緩慢、持重的用筆,力透了山的骨氣,把那種結構和力氣展現得淋漓盡致。南派山水和北派山水相比沒有清晰的骨架表達,沒有鐵線般的力道。如同董源的《寒林重汀圖》用水一層層地染過畫面,這種用力被“染”的筆法掩蓋了,極淡極柔。李成的《讀碑窠石圖》更是被渠老師看作是士人心境與山水畫的關系的完美表達。畫中碑是無字碑,周圍的枯木慢慢生長,碑在蕭索之中無人問津。李成是李唐宗室,流落民間而流連山水,從不賣畫。這幅畫是他對自身那曾經燦爛無比的文化血脈的無奈和留戀。司馬光的詩句和這幅畫是完美的呼應:“茫茫野田平極目,歷歷古墳如夏屋。碑版無文荊棘深,石獸沈淪松柏禿。問人雖不知姓名,昔皆高官仍厚祿。子孫流落何所之,兇吉當年非不蔔。我來正值寒食天,祭膰不設無人哭。”
李成《讀碑窠石圖》
時至南宋,北宋造就的蒼茫與雍華不再,全景的山水構圖風格在南宋消失了,南宋士人多用一個特定的角度來畫,也便有了“馬一角”(馬遠)、“夏半邊”(夏圭)這樣的畫家。宋元之變,元朝把南宋風格揚棄,開始對北宋風格復興,士人成為繪畫群體的主體。趙孟頫可謂這時的集大成者。趙孟頫的畫極具多樣性,幾乎包含所有的繪畫傳統,無一不通。趙孟頫是宋宗室後人,但在元為官,他有詩雲:“在山為遠誌,出山為小草。古語已雲然,見事苦不早。平生獨往願,丘壑寄懷抱。圖書時自娛,野性期自保。誰令墮塵網,婉轉受纏繞。昔為海上鷗,今如籠中鳥。哀鳴誰復顧,毛羽日催槁。” 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雖然前面有村落樹木,但尖山的周圍是蕭索的樹木,讓人感受到一種冷氣。這正如他外表在世,生活蕭索,但是內心如尖山。他所畫的《二羊圖》,一只圓融以染色筆法顯昂頭入世,一只方正以枯筆表低頭倔強,正是他的內心二重性。此時山水畫已經完全是人格畫了。
趙孟頫《二羊圖》
匆匆兩個小時,渠老師有時間不夠、無法講全之感,但“觀”整場講座,渠老師有時用力著筆,細細述來,有時又輕輕染過,數句之內已有百年之變,仿佛山水畫留白之處遙遠的距離,言有盡而意無窮。(文/方凱成)
專題鏈接:通識教育
編輯;安寧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