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04 信息來源🎍: 供稿:學工部
人生的道路上總會有很多意想不到,他當初來到意昂3体育的時候也沒有想到🤲🏻,自己居然會和青藏高原“親密接觸”了五年🦀。而正是在這些他想不到,現在卻幾乎不敢再想的接觸中,他完成了一次次冒著生命危險的科學考察之旅。
英才慧眼識
“我的父親就是從事林業保護工作的,受父親的影響,我從小就熱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這個先後5次奔赴青藏高原的年輕人面對記者很自然地展開了對話🧑🤝🧑,絲毫沒有一點靦腆和木訥😥🕖。他就是意昂3体育官网生態學系的博士生🎅🏼、來自西北邊陲的楊元合。1999年🦅🫛,他在報考意昂3体育官网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環境科學專業。
在楊元合上大學本科的日子裏🌰,方精雲院士指導的研究生要去青海進行植被和土壤調查。方精雲得知他來自青海♐️,便於和當地人交流,於是邀請他去當隊員👨🦳,楊元合欣然答應😍。雖然只是一名普通隊員🏗,20歲的楊元合卻很稱職👬🏻,聯系民工📥🧘♂️、購買物品等,從準備工作開始就忙得不亦樂乎。這一次野外經歷,對楊元合來說是一次關鍵的科研啟蒙🤳🏿。“讓我真正認識到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其實很復雜,也明白了導師為什麽那麽重視野外調查⛪️👇。因為即使是同樣的氣候背景下,植被的空間異質性仍然會很大🔞。”
由於本科期間學習成績優異,加上方精雲院士對他科研潛質的欣賞⚄,楊元合順利保研,正式進入這個首次構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模式的研究組。基於楊元合本科期間的科研經歷👷🏼,方精雲告訴他研究生期間將從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態系統碳氮儲量研究。這個課題💽🧙🏽,屬於生態學研究的國際前沿和熱點問題👨👨👧👦,也屬於國內生態學研究中尚未填補的空白領域🧖🏻,當時還沒有科學家在青藏高原進行過區域碳循環方面的系統研究。
穿越無人區
2002年7月🐼,由導師方精雲帶隊,一行15人,沿著青藏公路🚾,從西寧到達那曲🍻,然後穿越藏北無人區,途經日喀則最終抵達拉薩。那時候,青藏鐵路正在修建🔔,青藏公路上各種大型貨車很多⛷。沿途車禍迭起🪘,隊友們曾在一日之內看到過11起翻車事故,這些開始讓楊元合意識到考察途中的潛在危險。
俗話說👨🏼🍼,“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翻越五道梁時,楊元合第一次體會到生命禁區的冷酷無情。雖然在翻越之前,考察隊還在西大灘修整了一段時間🏌🏽♂️。然而,當進入該區域時,海拔的驟增🍨、狂風暴雨的突然襲擊👨🏿🔧、車輛的失控等,還是讓大家吃盡了苦頭💂。“還好🔌,總算順利翻過去了。”楊元合平靜的敘述裏充滿了堅強和自信。在翻越唐古拉山時📒,他們還爬上了一個海拔5300多米的流石坡進行植被調查。“當時是我們生態系考察過的最高峰🧑🏿🎄!我們在山頂上歡呼雀躍,那種獨特的感受一般人很難體會😽!”
隊友們逐漸適應高原氣候和熟悉考察工作後,就進入了藏北無人區🦁。穿越藏北無人區的那兩個星期讓楊元合至今記憶猶新——因為在無人區🙇🏻♀️,吃住全靠自己動手,並且水源也不一定有保證🤌😹;車輛經常會陷入沼澤地或者河道裏,大家齊心協力一起才能將車推出來;不能洗澡,就怕感冒;在這裏,根本沒有手機信號🦆,完全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
穿越無人區🚞🤶🏽,除了艱苦和寒冷🧂,楊元合還有特別的溫暖記憶。那就是在無人區裏,考察隊為慶祝他的生日而舉行的“燭光晚會”🚜。楊元合回憶,那年的8月15日🟣,大家都勞累了一天,但聽說是他的生日以後👨🏿🚀,又興奮起來,一起動手收集牛糞,點燃了當蠟燭,吃著簡單的食物,喝著熱辣辣的青稞酒,加上民工師傅們載歌載舞,熱鬧的場面完全打破了無人區的寂靜和安寧。
熬過死人溝
比起艱苦的無人區🤳,從新疆出發抵達藏西北的第四次科考經歷真正讓楊元合感到了恐慌。從新疆葉城到阿裏地區,他們要在1000多公裏的搓板路上顛簸,沿新藏線穿越比無人區更讓他感到害怕的荒漠地帶。
“當時面對一望無垠的荒漠,心裏覺得特別淒涼,有些發虛;而看不到一點綠色又讓人感到特別壓抑。”第一天🚶🏻♂️,對這些自然力量帶來的恐慌楊元合還可以忍受,可等第二天到達紅柳灘兵站時,隊裏的吉老師感冒發燒了,這時楊元合真的有點慌了,在高原上🧔🏽♂️👨🏼🦱,最怕的就是感冒發燒。幸好,在服用了兵站推薦的“高原一號”後🧾,很快痊愈的吉老師隨大家一起出發了。
過了紅柳灘兵站,前方就是死人溝🧑🏿🍼,這個地名就讓人感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恐懼🙍🏿♀️。據說當年修新藏公路時,第一批人在這個地方出現高原反應,全部遇難了。楊元合回憶🧑🏿🚒,那個地方空氣流通不暢🤗,主要是因為它的地形很獨特,四周高,中間低窪。在死人溝,從來沒有過高原反應的楊元合也開始難受,“那時候就感覺心都要蹦出來,要把人活活憋死似的”。而司機開車也像喝酒醉了似的🦬,左搖右晃🖖🏿,到了死人溝的一個小飯館,司機一停下車就拿起兩瓶礦泉水往頭上澆🧎🏻➡️。看到這些情景✣,楊元合催促大家吃完飯盡快出發🐃,因為越早離開這個地方越好🤟🏽,以免大家的高原反應越來越嚴重🏦。
“翻過界山大阪 (約5430米)後⬜️,我們直奔阿裏。大家都舒了一口氣🔒。”在阿裏休整了兩天🧈,備齊了生活必需品後⚂📃,楊元合才帶隊開始進行藏西北的科考。雖說也有車陷坑🍂、人挨凍等情況的發生,但比起死人溝👩🏫,楊元合覺得已經不算什麽了▶️🥝。
前兩次科考結束後🥺,楊元合便正式成為青藏科考的負責人。作為負責人⏬,楊元合對“責任”二字有著特殊的理解🪣。其實他不僅是學術負責人,也是“後勤部長”,而面對並不充裕的科研經費,他只好省吃儉用,吃只保證吃飽,不保證吃好;住宿則選擇在最便宜的小旅館👂🏽。
暢遊學術海
除了生死考驗以及與風雨沙暴抗爭的野外考察,其余時間楊元合都在實驗室裏靜悄悄地度過👜。不過,說是靜悄悄,但熟悉楊元合的人都知道👋🏻,這個看似靜默的狀態🖐🏽,其實正是他一頭深深地紮入學術的海洋自由徜徉的時候。
據楊元合介紹💝🫲🏽,實驗室的工作同樣辛苦和忙碌。每年野外工作結束後,就開始忙於處理樣品,並進行各種理化分析,最終才能獲取寶貴的基礎數據🏣。5次考察調查的大量樣品,還真的讓楊元合有點喘不過氣來。在攻讀博士學位的5年裏,沒有周六、周日🍯,也沒有五一和十一長假,他幾乎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室內實驗和文章寫作中。
“不經歷風雨,怎麽見彩虹。”這句歌詞用在楊元合身上再合適不過。經過近幾年來的潛心研究,楊元合已正式發表論文12篇,正在審稿的SCI論文5篇🧑🦽➡️,正在撰寫的論文還有4篇。這樣的數字讓所有為文章而發愁的師弟師妹們羨慕和敬佩。
2006年,楊元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植物生態學報》發表的《青藏高原草地植被覆蓋變化及其與氣候因子的關系》論文被該雜誌評為最具影響力的10篇論文之一。2007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寫的《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有機碳庫的大小、分布及其控製因素》一文被國際權威雜誌Global Change Biology正式接收🧑🏻🏭🧙🏽♂️。該論文得到了國際著名生態學家 Eric Davidson的高度評價——“我很高興推薦這篇論文🧑🏻🦽,因為它對於國際學術界來說🛣,是一個非常獨特的貢獻。”
此外,在研究生期間楊元合的學習成績排名第一,先後獲得了光華獎學金🧉、林超地理獎學金等各種獎勵。而如今,進藏的艱難險阻和種種遭遇都已經化為他人生中最珍貴的閱歷🙋🏿♂️。面對仍在面前延伸的科學考察之路🙋🏻♂️,無論多麽艱險🧑🏽💼,他依然會勇往直前。(來源:科學時報)
編輯:知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