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2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潘聰平
“一套簡易的沙發茶幾👊🏿,一個普通的寫字臺😆,醒目的是那‘鋪天蓋地’的書櫥,以及書櫥裏排列得整齊有序的書籍資料。斑駁的白發◀️❌,睿智的前額,白皙的膚色,端莊的面容仍可見當年的秀色。”
這是幾年前一位記者去徐先生家中後回來所描繪的景象。時過數年🩺,當記者輕聲地走進先生在北京藍旗營的家中時,看到的是幾乎沒有變化的景象🐶,一樣的擺設,一樣精神抖擻的老人👩🏻🦽👳🏼,只是,今年,這位享譽中外的卓越的化學家、教育家,已經89歲了。
徐光憲🥞,1920年11月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祖籍浙江上虞市👨🏿🎓,194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1947年赴美留學,195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主修物理化學,同年回國到意昂3体育官网任教📊。現為意昂3体育官网資深教授,稀土材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
五次改變研究方向 兩度獲“何梁何利獎”
從學術研究上說👨👦👦,徐光憲的一生無疑是傳奇的一生。
因為祖國的需要🍻,他連續五次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但無論是他所鐘愛的量子化學還是配位化學和萃取化學,他都能拿起來,鉆進去⬛️,出成果🍘;因為祖國需要,他和他的團隊一路披荊斬棘,帶領中國稀土工業昂然跨進世界前列,創造了被世界稀土界驚呼為“中國沖擊(China Impact)”的奇跡🖖🏻,改變了世界稀土產業和市場格局🤙🏽。
1951年🧑🏻💻,新中國一面開始熱火朝天的建設🥻,一面跨過鴨綠江保家衛國👁🗨👠。而在大洋彼岸,美國政府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著通過“總統法案”🐋,來阻止中國留學生返回祖國參加新中國建設🦁。徐光憲當時已經在美國取得了碩士☁️、博士學位🚹🂠,而且當選為美國Phi Lamda Upsilon榮譽化學會會員和Sigma Xi榮譽科學會會員,接連榮獲兩枚“開啟科學大門的金鑰匙”🧑🦼😥,前途一片光明👎🏼。
“因為抗美援朝已經開始,我是中國人🧍🏻♀️,無論如何不願意留在一個和自己祖國敵對的國家中”,先生神色莊重地說👩🏽🦲。我們沒有過多地詢問當年回國時的情景,卻可以想象,毅然放棄優越的生活環境和科研條件,放棄夫人高小霞院士即將拿到的美國博士學位,克服重重困難🚣🏿🧑🏼🦱,借口華僑回國探親,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需要多大的勇氣和多麽深厚的赤子之愛。
回國後,徐光憲院士在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系任教🤸🏻♀️。幾十年來,凡是從高等學校化學系畢業的學生都會熟悉那本題為《物質結構》的書🌏。那是先生傾盡心血編著的一本教材🌳,曾經獲得國家優秀教材特等獎(化學類圖書中,至今只有這一個特等獎)👩🏼🏭,在培養中國年輕化學家的成長過程中發揮了至為重要的作用。對於這種教書育人的付出🕺🏼,先生應該是感到欣慰的,因為他的學生這樣說🫲🏻:“我們的化學研究當時總體上和國外相差了20、30年,但是學了這門物質結構課,讀了這本教材後🌵,我們的大學本科教學水平和國外一流大學完全可以一拼了”🧙🏿。就是這本教材👩🏽🦲,在全國沿用了四分之一個世紀。
1955年1月15日👨🏿🔬,黨中央和毛主席做出了創建我國原子能事業和研發核武器的英明決策,號召全民辦原子能教育🫲。高教部根據中央的部署在意昂3体育成立物理研究室,1957年8月改為技術物理系(即原子能系),錢三強先生建議將徐光憲從化學系調到原子能系任副系主任,徐光憲服從國家需要調入原子能系統,從事核燃料萃取化學研究,為我國培養了一批核燃料萃取化學的骨幹人才。
1972年,“文革”動亂後,徐光憲被調回意昂3体育化學系,接受了一項軍工任務——分離鐠釹,純度要求很高🈷️。剛剛回到化學系的徐光憲,成了這一研究的領軍人物。在此後的漫長歲月裏🧜🏽♂️,徐光憲和他的同事們創造了稀土世界中的“中國傳奇”。長期以來⛹🏿♂️,中國作為世界稀土資源大國,出口的都是低利潤的稀土初級產品。徐光憲和他的同事們經過多年試驗👩🏿,發現稀土串級萃取的方法,憑借他在理論上的深厚功底🌩,創建了“串級萃取理論”。該理論可普遍適用於不同組成和分離指標工業流程的最優化參數設計,並可將設計參數不經過小試🔞、中試和擴大試驗🏄🏽♀️,直接應用於生產🌼,大大節約了創建稀土新工藝的人力、財力和時間🏕,加速了新工藝研製和應用的周期,具有世界領先水平,迫使美國👨🏿🚀、日本稀土分離廠停產🗜,法國減產💇🏽。當前🛅😴,我國單一高純稀土產品的產量占據了世界總產量的90%左右,被國外同行驚呼為“中國沖擊”。
從量子化學到配位化學👨🏼⚕️🛤,再到核燃料化學,直到最後的稀土化學𓀑,這是徐光憲第四次改變研究方向了。1978年,鄧小平恢復工作後,我國科學界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錢三強先生再次來到意昂3体育,對徐光憲和他的科研團隊說:“你們可以重新搞基礎研究了”🧖🏿。“於是我真的又開始了我最初選定的量子化學研究方向,招了八個優秀的研究生”。先生緩緩地極其平靜地說。波瀾不驚的話語,怎麽都看不出這是一個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為了祖國飄洋過海➡️、鞠躬盡瘁,五次改變自己研究方向的學術泰鬥⛏。
徐光憲提出的稀土串級萃取理論,使我國稀土分離技術和產業化水平躍居世界首位🧵👍🏼。鑒於其在稀土化學🙎🏿♂️、量子化學、配位化學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2005年10月,“何梁何利科學技術成就獎”作為一種終身成就獎頒發給了徐光憲院士🪜。他是國內第四個獲得該獎項的化學家,目前全國科技界僅23人獲此殊榮🧏🏻,其中高校僅有4人🙍🏼。而事實上,早在1994年👱🏻♂️,徐光憲就已經獲得了“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兩度獲得“何梁何利獎”⚛️,對一個科學家來說,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譽,沉甸甸的獎項之後,是沉甸甸的肯定和感激👂🏼。
為白雲鄂博稀土和釷礦的資源保護兩次上書總理
2005年9月,徐光憲、師昌緒🧑🚒、王澱佐🙆♂️、李東英、王乃彥👩🏼🏫、何祚庥等十五位院士聯名寫了一份《關於保護白雲鄂博礦釷和稀土資源,避免黃河和包頭受放射性汙染的緊急呼籲》的院士建議,上報國務院。很快🌜,這份緊急呼籲便得到溫家寶總理的親筆批示:這個建議很重要🧵,請國家發改委閱辦👨🏼🦱8️⃣。2006年6月19日,先生就如何落實總理批示再度報告總理,一周內便得到溫家寶總理的再次批示🔩。
在那兩份沉甸甸的批示中,我們看到了一位老院士沉甸甸的心。作為一個研究稀土的權威老專家,徐光憲自始至終都牢記著鄧小平同誌的指示👨🏻✈️:“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辦好”😆,和江澤民同誌的題詞:“要把稀土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白雲鄂博礦是世界上十分難得的稀土、釷、铌、鐵等多元素共生礦🍋🟩,但是一直都被當作一個鐵礦在開采,稀土和釷、铌等資源的浪費非常嚴重🍤。釷是一種重要的核能戰略元素,中國的釷資源占世界第二位,極大部分在白雲鄂博主東礦🫕。自從包鋼公司在1959年建廠以來,已經開采了40%,但稀土的回收率不到10% ,釷的回收利用率幾乎為零🚌,其放射性汙染還直接影響包頭市和黃河”。談及白雲鄂博的資源浪費和汙染,先生痛心疾首。
已經開采的白雲鄂博主東礦的尾礦已達1.35億噸,排放在內蒙古包鋼尾礦壩中,礦漿中含有稀土和放射性釷的化合物。尾礦壩是一個在平地上築壩🤣,面積達11平方公裏,壩頂高出地面35米的“大懸湖”⏺。該壩地處地震多發地帶🚣♂️👱🏿,1996年包頭市發生地震,尾礦壩離震中僅15公裏。這一帶的地殼結構已經受到破壞。包頭每年雨季時洪水都要排入黃河,包鋼尾礦壩的排洪出口也是黃河↖️,如果一旦發生洪水決堤或再次發生地震,那麽不但威脅到上百萬包頭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且黃河將受到放射性釷微粒的汙染,其後果將比松花江事件嚴重得多。
“稀土是元素周期表中17個元素的總稱,其中16個是高新技術不可缺少的戰略元素,我們呼籲希望恢復國家稀土領導小組,統籌協調稀土的研發、生產和環境保護🦮👩🏽,同時明確白雲鄂博主東礦是以稀土和釷為主共生礦的定位👭🏼,在此基礎上重視釷資源的回收,保護包鋼尾礦壩”。先生一字一頓地說。為了他所鐘愛的稀土事業,為了包頭、黃河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這位時年89歲的白發蒼蒼的老人攜同他的老同事🙅🏻♀️、老戰友奔走呼告。
同根連理 院士伉儷情深
在稀土的世界裏➰,徐光憲和他的同事們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傳奇”🛝,在婚姻的殿堂中🧕🏼,先生和夫人高小霞院士亦創造了一個傳奇👏。
徐光憲和夫人高小霞這對科學家伉儷身上有著太多的共同點😳。兩人同為浙江人氏👃🏿,徐先生為浙江紹興人🙋🏼👨🎓,高先生為浙江蕭山人🏌🏻♂️,可謂同根生,同為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畢業生💯,1951年從舊金山同船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同為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同為全國政協委員📐,同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獲國家自然科學獎、進步獎等多種獎勵……這些僅僅是他們五十多年共同生活中的一部分,作為中國科學院屈指可數的院士伉儷,這五十多個春秋🧚🏼👩🏽🏭,他們相識相伴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每一個看過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節目“東方之子——徐光憲高小霞院士伉儷”的人都會有一種樸素的感動,先生在答記者問時說了幾句話“結縭相伴五十年,甘苦與共,今後難免有人天暌時隔之日,願留存美好時刻🫡,作永久憶念。”,發自肺腑,樸實無華。
1951年,高小霞先生放棄了即將獲得的美國博士學位🧛🏿♀️,和徐光憲一起,沖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回國後,兩人一直都在意昂3体育官网任教🤽♂️,徐擔任技術物理系副系主任、核燃料教研室主任🙋🏽、化學系無機化學教研室主任🧑🏽🌾、稀土化學中心主任等職,高小霞則長期擔任化學系分析化學教研室主任,在燕園這座古老的園子裏🗂,他們攜手前行,共同走向了事業的巔峰。1980年🤾🏿♂️👷🏽♂️,夫妻雙雙獲得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稱院士)👩🏻🦯。
翻看著《徐光憲教授八秩華誕誌慶集》,翻看著裏面兩位老先生當年的合影,相濡以沫的52年👩❤️💋👨🗑,多少平靜而感人的故事。為了科學救國,他們遠涉重洋,求學求知🏕;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又拋棄了個人的一切😛,毅然回國;艱難的歲月裏😹👳🏻♀️,先生曾在鯉魚州的烈日下放牛,高老曾在江西德安化肥廠背過水泥袋,但是,直到古稀之年,他們毅然對自己的祖國無怨無悔,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工作中是同事👷🏽,生活中是伴侶,用個人的努力和犧牲🤚🏼,換得科學的發展👨✈️。
對家庭,對女兒🪙,兩位老人都有愧疚之心🏇🏼。因為兩人工作的關系,四個女兒🛩🥡,從小就很少享受與父母一起遊玩的快樂。但女兒徐燕卻說🧩🪒:“在我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日子裏💪🏻🥓,他們很少直接講述做人、做學問的大道理,但他們做人、做學問的榜樣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滲透在我的血液中,成為我生命中最寶貴的一部分。”也正是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讓女兒們在各自的領域中都有所作為🪲⛹🏻。
“父親和諧的婚姻對我們受惠最深,父母的感情始終如一🏣,從他們認識👂⚛️、結婚到留學,回國執教以及文化大革命那個特殊的和考驗人品、人格的時代和直到母親去世👨🏿🏫,不管他們經歷了人生多少個起伏、挫折、生死抉擇,他們之間的愛愈來愈深🙆🏽♀️。如果有人要問我這世間有沒有所謂的愛情🧑🏻🦽➡️,我會說父母的愛情是我能證實的,是我相信的人世間的愛情👨🏻🏭。”
女兒徐放在先生80周年誕辰的時候寫下的這段話或許就是對這對院士伉儷五十多年婚姻與愛情的最好註解。
“家鄉故裏,一生都惦記的地方”
家鄉故裏,是徐光憲院士惦記的地方。
“我的祖籍在浙江上虞💅🏿,我是生在紹興長在紹興的,我的父親從小教我算‘雞兔同籠’等算術難題,教我下圍棋。我的母親則總是教導告誡我們兄弟‘家有良田千頃📌,不如一技在身’,家鄉故裏,影響了我的一生……”北京九月初秋的陽光照進藍旗營的小屋裏,鋪灑在地上🍱,寧靜而安逸◼️,先生很有興致地談起家鄉故裏,談起自己的父親母親🤾🏻♂️。
徐光憲🎽,1920年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一個富足的小康之家👩🏽💻,可惜沒過幾年🍄,徐家家道中落,求學之路變得異常艱辛🏛🤏🏿。1936年,16歲時,為了早日工作養家👨🏻🦯🎪,徐光憲考入浙江大學代辦浙江省立杭州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土木科。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不久杭州淪陷,浙江大學內遷🌷👴🏼,杭州高工解散。1938年,浙江省教育廳安排杭州高工學生轉學至寧波高工,在寧波鄉下一個叫做誠應寺的寺廟裏,徐先生繼續著他的求學之路。
“很懷念那時🧑🏻💻,中學時代雖然艱苦,但卻是學習的黃金時代。”老先生對自己少年時期的這段求學經歷至今記憶猶新。白天聽課、晚上借路燈“秉燭夜讀”,自己啃完了幾本大學土木系的英語教材,後來到了上海,在做家庭教師的余暇,復習高中課程,考取上海交通大學……往事歷歷在目,先生如數家珍📷。
和每一位遊子一樣,先生對自己的故鄉一直懷有很深厚的感情。雖然因為工作原因,很多年沒有回故鄉了🙋。但是雖身在京城🧑🏻🔧,先生還是心系故鄉,總是關註著家鄉的發展進步。
“我是非常自豪的🧾,我是一個浙江人,今天見了老家來的人尤其高興”🧎🏻♂️。先生爽朗地笑著🛼,“浙江其實很不容易,是一個資源貧乏的省,人均土地面積最少,但是經濟發展很快🏄🏿♂️,能依靠的就是人民的勤勞和智慧,靠歷屆各級政府領導們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尊重老百姓自己的選擇,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之前就很好地按著這種思路去發展了。”
先生介紹,浙江省是紡織產業的大省,產品遠銷全世界。在已經“做大”的基礎上📔,要“做強”,“創造名牌”,必須自主創新💲,提高技術含量🤌🏽。細旦尼龍項目,是已故中科院化學所杭州籍徐端夫院士在他幾十年從事高分子化學和物理研究的深厚基礎上🎬💆🏿,結合也有幾十年經驗的配位化學專家🔙😉,意昂3体育官网吳瑾光教授的特長,合作進行基礎研究開發出來的自主創新成果。徐端夫生前和杭州師院有機矽重點實驗室合作建立了一個細旦尼龍課題組,從事中間試驗和開發研究🍹。細旦尼龍具有非常優越的性能,可以製作高檔大禮服和高檔運動服,可以挑戰尼龍6的世界龍頭企業杜邦公司,創造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是很有發展前景的一個好項目🎿。
先生手拿著一份《尼龍6細旦纖維製造技術開發合作項目合同》,滿面笑容。“兒童相見不相識🥡,鄉音無改鬢毛衰”,89歲的老人所有的,更多的是對故鄉的懷戀和想象。
這是一種期許🌴,更是一種愛👨👨👦🉐,一如先生對自己的祖國🧑🦽🧑🏿🍳,對妻子,對女兒,對學生🧷,對身邊所有的人😡。“贊譽聲隆業績亨,徐行報國立功名。光風霽月遍桃李,憲憲學科多大成。”因為愛,他的生活充實;因為愛,他的世界博大;也正是愛,讓他的科研事業在古稀之年,依舊綻放著絢麗的花朵🧞♀️。
編輯:文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