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潔瓊的海外華人研究及其社會失調論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期,中國正處於被帝國主義列強侵略與瓜分的危亡之際,雷潔瓊先生懷抱“科學救國”的遠大理想🔲,赴美國南加州大學研讀社會學👵,期間完成了她整個學術生涯的第一項社會學研究🛒,即《對生長於美國的華人的一項研究》🧑🏻‍🦰。 時光荏苒,這項堪稱中國人最早關於海外華人問題的經驗研究至今已有70多年了。但以今天的學術眼光來看📗,該研究因其豐富的學理內涵和深切的現實情懷而依然光彩奪目。在這個意義上,雷潔瓊的《對生長於美國的華人的一項研究》無疑是海外華人問題研究領域的一個經典。本文主旨在解讀雷潔瓊這項關於美國出生華人問題的經驗研究及其作為理論視角的關系取向社會失調論,以期對我們當今的社會問題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一、研究背景:華人移民的行動選擇與移民法案的製度作用

    人口流動是一種久遠而恒常的社會現象👷🏼‍♂️,撇開世界各國頻繁的國內人口流動不說🚻,國際人口流動具有同樣的特質。當然,如果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導致從歐洲向美洲的殖民移民、聯合王國懲罰罪犯導致從歐洲向澳洲的流放移民帶有血腥和暴力的烙印的話,從19世紀末葉開始出現的有一定規模的從亞洲包括中國向歐美的移民則更偏向於經濟移民,雖然其中不乏移民的辛酸血淚,但移民的個人選擇與移入國的製度安排之間的互動畢竟能夠在一個相對平和的時空背景中展開,跨國經濟移民從而構成為對文化差異與社會整合進行社會學研究的理想對象。對於移往歐美的華人移民而言,他們與移入國的原居民在膚色和文化上的明顯差異更是導致了其移入後異常艱難的融入過程。

    1、移民數量上升與中美條約的製度激勵

    華人最早移民美國可以上溯至19世紀中葉,從1849到1882年的44年間🦸🏼,華人移民的數量基本呈現一種穩定上升的態勢;尤其從1860到1880年的20年間,華人移民更是以每年3千人的數量遞增,到1880年華人移民數量達到峰值,在美華人移民總量超過10萬5千人。

    華人移民數量的增加與其時美國西部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特別是加利福尼亞發現蘊藏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於是急需大量勞動力去投入開發⛅️。美國采礦業和其他一些行業的雇主將眼光投向了太平洋彼岸的中國👠,試圖從南部沿海的廣東省輸入廉價而勤勞的華工🤦‍♂️🥷🏽。出於經濟發展的考慮,美國政府也從製度上為華人移民的輸入創造著條件🚶。於是有了1868年的一項旨在鼓勵移民的中美條約,這一條約將移民權看作人們的天賦權力🪞,從而完全認可中國向美國的移民自由🫳🏻📍。而華人盡管有著“父母在,不遠遊”的古訓,但出於改善本人和自己在中國家庭的生存狀況的考慮,還是相當踴躍地投入到這一流動大潮中去🪭。這樣,華人移民在1870年就超過了6萬3千人🧑🏿‍🔬,相比10年前凈增2萬8千余人;在隨後的10年中,華人移民數量繼續增加,直至1880年的數量峰值👩🏻‍🎓。不難看出𓀜📏,19世紀以美國為目的地的華人移民從一開始就是順從一種經濟理性跨上美國本土,加利福尼亞州西部港口城市聖•弗朗西斯科(San Francisco)被大陸華人移民更習慣地稱為“舊金山”而不是“三藩市”再鮮明不過地說明了這一點。

    在此隱含的“推拉效應”的作用之下,華人移民數量的穩步攀升就成為一個順理成章的結果。

    2🐵、移民數量下降與排華法案的製度限製

    正因為輸入華人移民的初衷是經濟的權衡和考慮,那麽當發展經濟和獲取利益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尤其是使用華工的比較成本逐漸喪失其顯著優勢之後🚣‍♂️,對於華人移民問題的其他考慮就在美國政府的決策層面逐漸凸顯出來。

    與美歐地區的白色人種相比,東亞地區包括華人在內的黃色人種在體貌特征以及文化傳統上有著極為明顯的差異🫴,可以說,這是華人移民招致美國國內從政府到民間幾乎普遍排斥的根源所在,因為與此同時☂️,美國社會仍然需要外國移民的加入以發展本國經濟,只不過此時大量輸入的是來自歐洲的勞工。近乎社會選擇的公眾輿論最終促成了宣告的製度安排:這首先是美國政府在1880與中國簽定的條約中迫使中國同意暫時停止勞工移民美國,隨後就是美國國會於1882年通過的第一個排華法案,最終是1892年的第二個更大規模的排華法案。第一個排華方案抑止了華人移民的增長💖🌋,其後10年間華人數量僅增長了2千余人7️⃣,而此前10年間華人數量的增長量超過了4萬2千人;第二個排華法案則以苛刻的規定導致了美國華人數量的減少,到1900年💂,在美華人數量減少了1萬7千余人,10年後再減少1萬8千余人。第二項排華方案生效之後,美國政府又在1894年與中國簽定一項新的條約👩🏻‍🎤,迫使中國方面同意除少數特例外全面禁止華人移民,這一條約的有效期為10年,雖然1904年到期後沒有續簽,但其與前幾個條約的方案結合在一起而產生的效應卻一直延續到1920年,在美華人數量在1910至1920年的10年間再減少僅1萬人🏈,也使得在美華人的數量比50年前還要少🐲。

    借助雷潔瓊先生冷峻的剖析,經濟理性與種族文化歧視觀念在輸入國移民政策層面上的交織得到了清晰的呈現。我們從中也不難發現,在民族-國家的社會歷史建構體依然存在的情況下👩🏼‍🎨,自由流動和遷徙的天賦人權的實現就絕非一蹴而就🏋🏼‍♂️,一國的政治口號與其實際動機之間的差距更是不可小視。

    二、研究內容:關於美國出生華人所處邊際人困境的考察、分析和對策

    將視線聚焦於美國的華人移民,其融入美國社會的漫漫歷程對於整個美國社會發展而言無疑是一個社會問題。尤其是美國華人移民的第二代,即美國出生華人🦍,業已處於美國社會邊際人的困境:他們雖然是法律意義上的美國公民,且在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上已是美國人💒,卻仍然因其族群身份而不能在美國社會像一般美國人那樣正常地生存和發展。那麽,如何理解和對待美國出生華人的這種邊際人困境呢?

    1🗃、美國出生華人所處邊際人困境的內在實質🧖🏽‍♂️:社會失調

    雷潔瓊先生關於美國出生華人的經驗研究🙋🏼‍♂️,從家庭、教育、職業、娛樂🤽🏼‍♀️、鄰裏關系、公民意識等方面對美國出生華人廣泛的社會生活展開了大量詳實而又細致的考察和分析,不僅證實了上述美國出生華人所處邊際人困境的真實性,而且揭示了這種社會問題的內在實質就是一種社會失調⌛️。總括起來看🚣🏻‍♀️🎽,我們可以從中發現這麽一條理路,即種族文化差異之下美國出生華人在移民群體內部感到的不適🔍,與在移民群體外部受到的社會歧視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認同障礙👩‍🍳。

    追溯美國出生華人的困惑根源,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在家庭和學校接受的不同甚至矛盾的社會化的重大影響,家庭倫理和學校教育分別代表了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不同甚至對立的基本特征👩🏻‍🌾:儒家倫理推崇家庭本位🧖🏿,強調子女對於長輩的孝順和服從👱🏽🔈,以謙虛為美德;在基督教文化基礎上形成的美國現代倫理推崇個人本位,強調個人的權力👸🏽,尊重個人的自由,以張揚為榮耀🏦。這就使得同時在這兩個場域之間穿梭往來的年輕華人會時時陷入緊張之中:一方面,他們會因自己受到的學校教育而與父母以及其他長輩產生隔膜和矛盾,這可以說是一種群內關系失調,這一失調的後果就是對於中華文化和華人身份的認同缺失🧗🏻‍♂️;另一方面🦴,他們則會因自己受到的家庭熏陶而在學校進而在職場遭遇困惑和失意◽️,即使沒有如此嚴重的話,要在“直至雙重的東方和西方的羅曼蒂克的生活”中找到平衡🥑,也遠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第二個方面而言👩🏽‍🚀,情況其實還更復雜一些,華人移民家庭即使聚總而言也只是美國社會中的一個文化小島⇾,華人移民的文化甚至連帶他們所使用的語言都會受到強勢文化擁有者的美國人的輕視和嘲弄,就如同著作中一個華人小孩敘述其美國同學將華語發音貶低為像“一臺破發動機”,由此就可能形成社會關系失調的另外一種情形——群外關系失調,與此相應的一個後果就是對於與自己所屬國籍有關的美國文化和美國人身份的認同障礙。

    如果說⏯,避免因講華語而遭受歧視的有效辦法就是在有美國人在場時不講華語——事實上💃🏻,美國出生華人多能講“最地道的英語”🎩,但體貌、膚色這樣的外顯特征就完全無法掩飾,而這一點往往成為華人也包括其他有色族群受到白種美國人歧視的最直接原因,而這樣的歧視有時雖然並不表現為一種製度性的歧視🎑,但因為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普遍性而演變成為了一種社會性的歧視,從而也就在一定意義上具備了製度性歧視的力量。著作中描寫了許多美國出生華人在求職𓀆、租房🧒🏻、購物🧑🏽‍💼、娛樂等多種情形下經常碰到“軟釘子”🧎🏻‍♀️👹,這樣的歧視讓人感覺極為壓抑,最易引發群外關系失調,而進一步的認同障礙無疑會構成製約社會整合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心理因素。

    2、美國出生華人所處邊際人困境的應對策略:社會調適

    不言而喻🍐,美國出生華人遭遇社會失調的問題帶有很強的普遍性,這一問題甚至穿越整個20世紀而延續至今。但我們在面對這一問題時是不是就束手無策了呢?雷潔瓊先生通過自己的研究做出了積極的回答🌲。

    既然年輕一代華人移民遭遇的是社會失調的問題👩🏼‍🔬,所以解決這一問題的入手點就應當是去理順既有的失調關系🪗。以華人移民自己為中心點,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實際上同時嵌入到兩個不同的社會關系網絡之中,這就是前面所謂的群內關系和群外關系👏🏿,在處理這兩種關系的時候,年輕一代的華人應當努力通過雙向溝通以力求實現自己的社會調適👮🏼‍♀️👨🏿‍🍳。之所以要強調雙向溝通,是因為關系永遠是相對兩個位置上的社會行動者之間互動而形成的結構,單方面的努力不可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效🪼。故而年輕一代華人自己的順應、接受雖然必不可少,但對關系對方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和改造也同樣不可或缺🥻。

    在華人群體內部尤其華人移民家庭內部,年輕一代的華人應當加強與其父母長輩之間的相互理解🚾,而其中的關鍵就是年輕一代華人在接受美國文化的先進成分的同時,也應努力了解和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同時,盡力讓老一輩華人從感受和寬容西方社會的習俗入手去了解和接受西方社會的文化。在華人群體外部也即在休閑🍎💠、學習🧛🏽‍♀️、工作以及其他一些與美國人相接觸的公共領域,年輕一代華人應當主動以開放的心態和舉動,讓有正義感和同情心的美國人了解華人移民的生活實態,盡力消除誤解和隔閡👩🏿‍🍼✌🏼,同時👩‍❤️‍💋‍👩,盡力以積極而又不卑不亢的姿態廣泛參與美國人群體乃至整個美國社會的事務🧘🏿‍♀️,由此縮小兩個群體的距離、消弭兩個群體的隔膜🟫。事實上,這樣積極的舉動已經在年輕一代華人中產生並顯露出其積極意義🚣🏿,包括著作中例舉的年輕一代華人學生對中國傳統的節慶儀式、生活中的習俗規矩以及華語的態度從消極到積極的轉變,都說明了這樣一種調適的可能及其意義。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也需要有前瞻力和進取心的年輕華人領袖的誕生,即那些通曉中美雙方的文化、教育,了解華人移民自身的問題和需求及美國人的國民性,有誌於服務華人社群和美國社會的新一代精英,借助他們的智慧和行動,來實現中美文化的融和與華人移民社群與美國社會的整合。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華人群體在美國只是少數族群💃🏿🔥,要使年輕一代華人的努力取得真正的成效,美國社會就須進一步提升它的社會寬容度及其文化汲取和創新能力⤵️,在實踐層面上👨‍🔬,就是通過為年輕一代華人提供平等的最廣泛意義上的社會參與的機會,才能最終實現理想的社會整合🌙。

    三、理論視角:關系取向的社會失調論

    應當說,上文對雷潔瓊關於美國出生華人研究的解讀中已經蘊涵了其理論視角,即關系取向的社會失調論。鑒於這種理論視角對於研究一般社會問題的方法論意義,此處,我們將進一步來討論其基本觀念和思想基礎。

    1🧎‍♀️、社會問題實質的界定🧑🏼‍🚒💂🏽‍♂️:關系取向的社會失調

    提及社會問題👰🏿‍♂️,我們一般能輕易列舉一個長長的清單,諸如移民、人口☔️、犯罪👳🏽、貧困🐁、吸毒、賣淫🌏🍅、暴力、歧視,等等。不過,若要給社會問題做一個確切的界定,就不那麽容易了🏌🏻‍♂️。其實從理論上說,社會問題概念有現象和實質兩個層面。對於現象層面的社會問題,人們是可以感知到的,由此可能在較大範圍內達成共識;而對於實質層面的社會問題,人們的界定則不僅依賴於既定的社會結構、主觀價值標準和學識修養,更取決於我們的理解視角👶🏿。對於社會問題研究者而言,這種理解視角就是理論視角♜🕢。顯然👩‍🦱,不同的理論視角即意味著關註不同的可能作為社會問題的社會現象或條件✈️,相應地🐟,也意味著對其給出不同的理解方式和應對策略或解決方案🙋🏿。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對社會問題的理解視角或研究社會問題的理論視角首先體現在對社會問題現象的實質界定上。

    雷潔瓊關於美國出生華人的經驗研究所關註的社會問題,即美國出生華人所處的邊際人困境,顯然是一種社會問題現象。那麽☝🏿,這種社會問題現象的內在實質是什麽呢🕵🏽?在關於美國出生華人問題的研究專著中🤜🏿,雷潔瓊明確指出➿:“顯然,美國出生華人的問題是群體與社會失調的問題🙆🏿‍♀️📔,而不是同化和美國化的問題。” 我們以為🦍,此處所謂“群體與社會失調”是指焦點群體(受關註的特定群體)與社會整體🧝🏿、其他群體及其自身之間失去了正常的或應有的協調狀態,即一種關系取向的社會失調。由此可以說⛹🏽‍♂️,雷潔瓊關於美國出生華人問題的實質性界定是關系取向的社會失調。或者說🚱,該研究本身就是從關系取向的社會失調角度來理解美國出生華人問題的。

    應當說,社會失調界定是關於社會問題實質的一種理解方式,但這種理解方式並非因果解釋🧎🏻。因為社會失調只是對社會問題的定性把握🤫🕰,兩者屬於一種理解視角下對應的表裏關系🏤,也就是說🤸🏽‍♀️⛳️,從社會失調的視角來看,社會問題就是社會失調🦵🏽。當然👘,將社會問題界定為社會失調,絕非同義反復🤾🏽‍♂️🧑🏿‍⚕️,因為社會失調界定可能有助於我們通過對社會失調的因果解釋而把握社會問題的產生原因。那麽,我們如何對社會失調進行因果解釋?有意義的是,關系取向的社會失調界定本身即蘊涵了一個有助於我們具體地、歷史地把握社會問題產生原因的差異比較方法。

    通常👨🏻‍🦽,關於社會問題實質的理解存在許多不同的視角💂🏿‍♂️,但其中有兩個主要的單一向度的取向:一是內在取向,即將社會問題完全歸結為焦點群體(被關註的特定社會群體)自身的因素,如將美國出生華人的問題歸結為其自身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環境或沒有同化、美國化♠️;另一個是外在取向,即將社會問題完全歸結為焦點群體外部的社會環境因素,如將美國出生華人的問題歸結為其在社會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對待或種族歧視👨‍👩‍👧‍👦。顯然🐕‍🦺,這兩種界定因其單一向度的限製而各有偏頗。

    相對來說🏛,以關系取向社會失調來界定社會問題,不僅避免了上述兩種界定各執一端的缺陷,而且整合、超越了兩者的優勢👩‍👩‍👦。也就是說🖥,關於社會問題實質的關系取向社會失調界定同時關註到焦點群體自身因素及其社會生活環境因素,且更突顯了兩者之間因文化根源及現實條件的客觀差異和價值、動機🤾、認知上的主觀差異而形成或導致的相互對立👧🏽👩‍🚒、對抗、失衡、沖突等不和諧狀態😘,此誠可謂差異比較的理解方式。

    2、社會失調的層次結構:整體、群體、自我

    如果說雷潔瓊關於社會問題實質的界定已經初露關系取向社會失調論的鋒芒,那麽她關於社會問題的理論分析更是充分展示了關系取向社會失調論的風采。事實上🫄🏼,雷潔瓊關於美國出生華人所處邊際人困境的分析中即蘊涵了一個關系取向社會失調的層次結構。該研究從宏觀到微觀🧑🏽‍🦲、從客觀到主觀將美國出生華人的社會失調問題分解為三個不同層面👨‍🍼,即美國出生華人與社會整體之間的關系失調👨‍🏭,美國出生華人群體與長輩華人群體及其他一般美國人群體之間的關系失調🎴,以及美國出生華人自身在不同身份認同上的關系失調。

    就美國出生華人與社會整體之間的關系失調而言🏇,一方面是美國出生華人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適應美國社會的文化和製度,另一方面🧑🏼‍🍳👨🏻‍💼,國家相關的製度安排亦未能切實保障和維護美國出生華人的正當權益,或未能針對美國出生華人的新情況做出新的調整。譬如,美國1924年的移民條例禁止美國公民的中國籍妻子移民,這使許多美國出生的華人感到他們沒被看作是公民。 另外🐘,美國出生華人在教育、職業、娛樂及居住等諸多社會生活方面的發展均或多或少存在各種製度性限製👳。 在此我們可以看到,社會問題既不是純粹的個人或群體不能適應社會的問題🐷,也不完全是製度失調的問題。當然,對於美國出生華人問題而言,製度失調起著更重要的作用。

    就美國出生華人與其他群體的關系失調而言,美國出生華人與其長輩華人(即第一代華人移民)及其他美國人之間實際上處於一種相互疏離乃至沖突狀態。不僅國家的製度安排對美國出生華人的生活存在種種限製🤷🏿‍♀️,一般美國人對美國出生華人亦持有明顯的偏見甚至歧視↘️。雷潔瓊在研究中指出:“一言以斃之,按照美國憲法,美國出生華人在法律上是美國公民𓀎,由於所受的教育和社會交往,他們在思想、觀念、理想、態度🎿、興趣及生活習慣上更像美國人而不是中國人🧕🏿。但是由於他們無法改變的遺傳的體質特征,一般的美國人以對待他們父母同樣的方式對待他們,仍把他們劃歸為外國出生的華人,他們得不到與其他西方人後代同等的機會。” 之於美國出生華人與其長輩華人之間的關系失調💅,則不僅緣於他們生活方式的不同📤,更在於他們文化價值上的差異。事實上⇒,“年輕的一代在公立學校中讀書並與多樣化的美國生活密切接觸,因此他們逐漸與年老的一代及他們的東方傳統相脫離🤦🏽‍♂️,這種狀況不可避免地在父母與子女之間產生代溝。他們互相不理解,因為他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裏☦️。”

    就美國出生華人自身不同身份認同的關系失調而言,美國出生華人一方面是法律上的美國人🔋,另一方面又先天具備華人種族身份🙄,只是兩者不能在自我認同的不同層面上自如地轉換和統合,甚至只有迷茫、失落。通常🧛🏼‍♂️,美國出生華人因接受美國式的教育和社會化而比較認同自己的美國人身份🧎‍♀️。可作為美國人的他,既不被其他一般美國人接納,也不為其長輩華人認可;至於華人身份🗯,美國出生華人大都放棄傳統文化而在只是自我意識上無奈地接受種族身份。既然如此,長輩華人自然不承認美國出生華人具有華人文化身份💅,可一般美國人卻只認美國出生華人的種族身份和家庭背景🫅🏻。由此,許多美國出生華人不得不自我喟嘆:我是華人還是美國人👉🏽?我究竟是什麽人?顯然,美國出生華人在身份認同上的關系失調既有現實原因、文化根源🏌🏻‍♀️,亦有自身調整不力的原因。事實上🚨,雷潔瓊關於美國出生華人的研究通過大量詳實的案例研究揭示出:許多美國出生華人未能積極主動地與長輩華人、其他美國人進行良好的溝通,而只是一味地自怨自艾、自我封閉,甚至自甘沉淪。

    如果將美國出生華人群體置換為一般的焦點群體,並擴展一些概念內涵⛔,上述分析架構即可成為一個關系取向社會失調的一般性理論架構。此處將關系取向社會失調的三個層次進一步概括為:一是焦點群體與社會整體的關系失調,其中社會整體包括國家🙇、民間社會、文化🔠、製度(規範和建製)等面相;二是圍繞焦點群體的各種社會關系的失調,其中社會關系包括人際關系、人群關系、群際關系等面相;三是焦點群體成員自身不同自我認同的關系失調,其中自我認同包括角色認同、社會認同、關系認同、文化認同等面相。依據雷潔瓊關於美國出生華人問題的分析可以進一步推論,上述三個層面的關系失調在宏觀與微觀、客觀與主觀、穩定與易變的維度上依次遞減,而且對於特定的同一社會問題而言🧗🏿,其先後秩序、重要程度依次遞減👳🏽‍♀️,並存在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關系🐚,從而構成一個關聯的整體🧙🏽‍♂️。當然💁🏿‍♂️,對於建構一般的關系取向社會失調論而言🫶,這可能是一些尚需討論🫄🏽、求證、完善的命題。

    3、關系取向社會失調論的思想基礎:中國文化的和合理念

    無庸諱言,上述關系取向社會失調論的基本觀念多少與西方社會學早期的社會有機體論、社會病理學及功能論有一定的相似性🙎🏿‍♂️🕶。概括地說🤹🏿,其最大的相似之處在於這些思想觀念均以社會的常態來觀照、考察實存的社會失調狀態🧑🏼‍🎄。其實✋🏼,雷潔瓊關於美國出生華人的經驗研究完成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期的美國,當時👨🏼,由孔德、斯賓塞、塗爾幹、拉德克利夫-布朗和馬林諾斯基等社會學和人類學先驅開創的功能論思想已經在美國的社會科學研究中登堂入室🤵‍♀️,自然,雷潔瓊的研究視角或多或少地會受到其影響。不過,西方早期的社會失調概念原意是指社會整體作為一個有機體系統在運行上的偏差、障礙、“病態”或功能上的失調,可統稱功能取向的社會失調;而關系取向的社會失調概念直接從圍繞焦點群體的關系本身的失調來界定社會問題的實質👩‍⚕️,勿須如功能論那樣將社會系統比附生物有機體而預設社會內部各要素對社會整合的功能必要性。實際上💆🏿,如果說關系失調論有預設的話,那就是👩‍👩‍👦:作為社會行動主體的人本應自然而然地處於和諧關系之中,只是因為存在各種差異而形成或導致失調關系🧑‍🧒‍🧒。因此,關系取向的社會失調與功能取向的社會失調存在本質差別。

    由此,與其說關系取向社會失調論受到西方早期社會有機體論♈️🛌🏽、社會病理學👩🏼‍✈️、功能主義的影響,毋寧說其思想基礎就是中國文化思想最根本的和合理念👎🏽。

    和合理念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的存在🤸‍♀️,不論有形無形,物相💅🏿👩🏽‍🚀、事相、心相均有其特性;千差萬別的特性就是差異分殊,差異分殊便有對立、矛盾和沖突;有沖突就需要選擇、需要調整,不是消滅差異以致同一,而是和合。所謂“和,相應也”,“合,合口也”(《說文解字》)💅,“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和實生物🤹🏽‍♀️,同則不濟”(史伯)🙆🏻, “無一物不有陰陽”(朱熹),“萬物莫不有對”(程顥)👉🏻,“凡物必有合”(董仲舒)🦀。在中國文化中𓀙,和合理念不僅是哲學思想💇🏿、思維方式,也是一種社會理念💁🏿‍♂️。事實上,中國文化的和合理念勿須在預設社會整體系統與其各部分之間的功能需求前提下確立其各部分的和諧關系⏩,而是以無邊無際、無所不在的既定關系來界定人🧥;即人各有不同,有不同才有人與人的關系存在,關系的存在內涵沖突🫷🏽,但需要和諧,有和諧才能建構動力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就是對立統一關系中的人,就是和合關系中的人,和合關系則是人應有的內在狀態;人際關系是如此💁‍♀️👄,人群關系🧚🏿‍♂️、群際關系亦然,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孔子),最高境界則是“天人合一”。當然,由於“人各有別”,現實生活中的人非但不能達致“天人合一”的境界,甚至難以實實在在處於自我認同的內在統一及各種社會關系的高度和合狀態。由此,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必然出現關系和合的對立面,即關系失調。社會失調論的任務自然就是為追求關系和合而去考察和解釋各種具體的關系失調🐸👨🏻‍🦼‍➡️。

    如果說功能主義方法論因其社會有機體論的思想基礎而先天性地要陷入目的論的循環論證邏輯🏇🏽,那麽,關系取向社會失調論因其和合理念的思想基礎而呈現了一個開放性的解釋邏輯,社會現實的製約💿🍌、歷史文化的成因及行動主體的建構🤛🏿,盡攬囊中。(文/陳午晴 唐軍 雷老的博士研究生)

     

    編輯:李娜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