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3 信息來源: 社會學系
作為一個青年時代深受“五四”愛國運動影響的學者🧑🏽🍳,科學與民主可以說是雷潔瓊教授畢生的追求,她正是在這種信念的鼓舞下最終選擇了社會學作為自己未來職業的專業基礎。如果追溯她做出這樣的選擇的原因✋🏼,那就是她認為社會學有經世致用的功效,是一門在整體性的理論指導下通過經驗研究在實際中發現通往真理路徑的學科🧑🏽🚀,符合她通過科學和教育去救國📳、興國和利民的理想。因此,社會學是和她一生崇尚的價值相一致的,她的社會學思想也是建立在這樣的價值之基礎上的💆🏿。而我們探尋她社會學思想的內在理路和學術實踐的目的也正是為了以她這方面思想的發展歷程為著眼點,彰顯她作為一個“元老級”的社會學家對社會學學科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由於她工作繁忙👭🥎,即使作為她的學生我們也很少有就她的社會學思想進行長時間訪談的機會👩🏼🦲🥬,所以探尋的根據只能是平時她與我們接觸時的言談以及對她在已經發表的文稿中體現的思想所做的梳理。
一、方法論基礎
堅持思想來源於實踐可以說是雷潔瓊教授的社會學思想的方法論基礎。正是因為她對科學的追求😷🐦🔥,所以當雷潔瓊教授步入社會學領域的時候,她在方法論上很自然地趨向於在美國居於主導地位的崇尚經驗的實證主義🌘。實證主義這個詞在這裏的意思是指對知識的經驗性探求方法,根據這種方法🪖,人們的一切知識最終都是從他們的感覺體驗或經驗資料中獲得的。而且🦚🤛🏽,按照實證主義者的觀點,社會是自然的一部分🧺🖱,獲得有關社會的知識要運用其他自然科學的經驗調查方法(D.P. 約翰遜🤷🏻♀️:《社會學理論》第98頁)。除此之外👮🏽♀️,這種方法還有一個顯著的特征是承認知識的相對性🧐。按照社會學創始人法國學者奧古斯德·孔德的看法,永遠有效的教條式的真理是不存在的。他堅持認為人的認識是個連續發展的過程🐶🗼,科學事業具有自我修正的性質🪤,所以應該不斷接受新的事實(參見劉易斯·科瑟:《社會學思想名家》第3頁)🛁。因此🌊,從實證主義的立場出發,社會學理論來源於研究者的實踐(更具體點說是來自研究者的經驗研究👰🏻♀️,來自研究者對種種社會現象的深入考察),也要接受實踐的檢驗並隨著實踐的發展、新的事實的發現而發展🐩。
從在美國求學期間確立這樣的觀念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雷潔瓊教授始終不改這一初衷,堅持研究必須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定義出發📭👢,並一直對探索周圍的世界、探索種種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保持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專業興趣🏊🏿。早年在美國學習時,她將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的第二代華人移民(即在美國出生的那一代)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堅持采用面對面訪談的方法收集自己經驗研究所需要的資料⤴️。從調查開始👩🏻🔬👨🏻🌾,她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完成了自己的碩士學位論文。上一世紀30年代初她回國之後在燕京大學社會學系任教,就堅持自己講授的課程必須以實地調查研究為基礎。她曾參與燕京大學社會學系設在昌平清河的試驗區的建設✤,每年帶學生去實習;她的“平綏沿線天主教會概況”一文(載《雷潔瓊文集》(上))就是應謝冰心之約,在參加了1934年的平綏沿線(即現京包線)社會調查之後完成的。讀她的文章我們也會發現🛥,她所做的判斷或結論都是有她自己的經驗資料的支持或者是可以為我們讀者自己的經驗所肯定的。可以說👩🏻🏫,她的嚴謹的學風正是在這樣的方法論基礎上養成的。
她的社會學方法論思想之另一重要內涵是一種整體的社會觀🥸。在1983年的一次講話中她對此做了清楚的表述:(社會學)的特點是“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運用整體的觀點來分析問題”(《雷潔瓊文集》第428頁)⛅️,應該說這種整體的社會觀同樣也可以追溯到孔德。孔德認為:“如果把社會分割為若幹部分而分別進行研究⌚️👝,就不可能對社會的條件和社會的運動進行科學的研究。”孔德還指出,在社會學中只有一個正確的途徑,那就是“借助於整體的系統去觀察各個成分”(劉易斯·科瑟🤹🏻♂️:《社會學思想名家》第9頁)。在孔德這一觀點的背後是社會各組成部分之間存在著內在的有機聯系這樣的見解。正是在這樣的整體社會觀的基礎上,她認為:“一個社會是一個整體,各方面是要協調的🛼,一方面進步了🥘,別的方面追不上去,就出現了失調現象🏌🏿♂️,就成為問題”(《雷潔瓊文集》第434頁)✷。在她70余年的學術實踐中🧜🏽♂️♗,社會失調一直是她考察社會問題的一個著眼點。
這樣的整體社會觀的另一個側面就是用一種變動的觀點去分析社會現象,社會因某種因素或多種因素的作用發生的變化或者社會中某一個組成部分的變化都會引起社會的組成成分或其他組成成分的變化,這在社會學理論中就是“社會變遷”的理論🏄🏼♀️。變遷自然是動態的🧔🏼♀️,是一種變化和發展的觀點✡️。早在上一世紀30年代🕥,她就用這樣的觀點來考察社會製度之間的關系,指出“蓋社會組織之形成,由於各種社會製度的一貫與調適🕟,故一種社會製度改變⇨🧏,其他社會製度因之而改變”(《雷潔瓊文集》第23-24頁)👨👨👧👦。1949年後🏃♂️➡️🧓🏻,她接受了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就更自覺地運用唯物辯證法來研究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在上世紀90年代初,當她看到由於經濟的迅速發展導致經濟和社會、教育🧢、文化和科技等各方面發展不協調時就明確提出:經濟和社會必須協調發展,並對此做了深入的討論(《雷潔瓊文集》第849頁)👨👨👦。
二🛌🏽、應用社會學
從理論必須來自實際以及理論必須聯系實際這一方法論立場出發,雷潔瓊教授對應用社會學給予了強烈的關註。她認為🧛🏻♀️,社會學大概可以分為理論社會學和應用社會學兩個部分🤹🏻♂️。“理論社會學研究整個社會的發展過程💐、規律💁🏿♂️,社會結構和變遷的因素,這就是理論方面的研究。應用社會學是用社會學的原則、原理來了解社會,發現社會問題,分析社會問題,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這是應用社會學的內容”(《雷潔瓊文集》第428-429頁)。
因此,按她的設想,研究社會問題,解決社會問題是應用社會學的第一位的任務,也是貫徹她“學以致用”意旨的一個主要入手點。雷潔瓊教授對社會問題的基本看法是“社會失調”理論。她認為,社會問題就是有些社會現象影響到人們共同生活的協調或對社會進步發生障礙👂🏼,在社會發展中個人不適應社會發展🏄,或社會發展中各部門不協調,都會成為問題(同上,第433頁)。這就是說,社會問題是由於社會各部分之間關系不協調或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不協調造成的,這些不協調就是社會失調。社會失調並不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學理論,而是關於社會現象的某種界定和解釋🦻🏿。在社會學發展史上,社會失調理論是同早期的社會有機論🖐🏼、功能理論和社會病理學聯系在一起的。雖然這些理論在對於社會的解釋上有不同🌡,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認為社會應該是一個內部有復雜結構、但彼此之間又相互協調的系統🔹。相互協調應該是社會系統的理想狀態,而關系失調則是社會系統發生了問題,這就是社會問題。在美國社會學中,早期的芝加哥學派也註重調適的概念♿️。雷潔瓊教授學習社會學是在20世紀20年代,這正是社會學的整體論在美國占統治地位的時期,她受到上述理論的深刻影響因而也是理所當然的,進而用社會失調來解釋社會問題也就成為必然。
當然🧛🏻♀️,她並不是簡單地用社會失調來解釋社會問題,因為僅僅停留於此無助於實際問題的解決,這樣🧜🏽♀️,何種原因導致社會失調就是必須要回答的問題。雖然她認為在有些情況下由於個人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而可能導致問題的產生🚬,但是在總體上她更傾向於用製度失調解釋問題,即具體的社會製度上的缺陷導致社會問題的產生🔢。這可以稱為製度失調論或製度缺陷論。如前所述,當她在討論經濟發展和社會其他部分的發展出現某種不協調的時候🙎♂️,她也是首先著眼於製度問題的(《雷潔瓊文集》第849頁)。在社會問題的實際處理方面🚤,她傾向於將“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入手點。這也是她為什麽在確定了以社會學作為自己畢生從事的學術事業之後仍為中國社會工作事業的發展傾註了那麽多心血的原因(關於雷潔瓊教授在社會工作領域的貢獻將另文專述)。
但是🛬🫴🏿,雷潔瓊教授並沒有將應用社會學僅僅看作是“用社會學的原則、原理來了解社會🧍🏻♀️,發現社會問題,分析社會問題,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在她的眼中,應用社會學是包容了研究實踐的💁🏼。如前所述☸️,她認為社會學是一門以經驗研究為其理論和知識的基礎🙇🏽♂️,同時又是以通過社會調查獲知解決現實中重大社會問題的途徑和措施,從而達致這些問題的解決為其任務的學科🧜🏿♀️,即它以“認識社會👧,改造社會”為目的。因此,她也將通過社會調查獲得經驗資料並進一步達到對社會發展過程👨🦲🚘、社會各組成成分之間的內在聯系的規律性認識🤹🏼♀️,以求社會的協調發展,發展和豐富社會學的理論作為應用社會學的重要任務。從上一世紀30年代在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執教開始,雷潔瓊教授就積極投入經驗研究,參與了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多項社會調查🧑🏻🏭。1980年後,她作為主持人,指導了國家“六五”🕝、“七五”哲學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中國城市婚姻🤘🏿、家庭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經濟體製改革以來農村婚姻家庭的變化”這兩個經驗研究的課題2️⃣🐁,並在家庭社會學理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1982年中國社會學研究會年會閉幕詞中🫂🎛,她強調要把調查分析的成果上升到理論水平,建立中國社會主義社會學的理論體系🤦🏿♀️🆎。她深感社會學在1979年恢復後在運用社會學的理論、方法去研究中國的現實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概括形成中國自己的社會學理論方面的差距,因此在1991年中國社會學研究國際討論會上的講話中她呼籲廣大社會學工作者介入中國的實際社會生活,在深入了解中國國情的基礎上進行理論上的概括和總結(《雷潔瓊文集》第776頁)。
三、致力於社會學“中國化”
社會學“中國化”(用現在更普遍的說法是“本土化”)是中國老一輩社會學家的心願,他們中的不少人甚至為此投入了畢生的精力🌸。雷潔瓊教授在回國執教後曾經與他們一起共同致力於這一事業🧖🏿♀️。在“紀念吳景超教授”這篇文章中她滿懷感情地提到了這一點(《雷潔瓊文集》第675頁)。等到上一世紀80年代社會學在中國恢復後🧑🏻🎓,她將此視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1988年〰️,她在已故燕京大學和西南聯大社會學教授學術成就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社會學中國化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而不是盲目地抄襲外國的學說🤯。要使社會學中國化就必須研究中國社會👃,就要註重調查研究。她還提到,老一輩社會學家雖然由於時代的製約在那個時代不能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和觀點講學,但是他們從事社會調查是非常重視方法論的,也是具有科學性的。對西方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也是有選擇、有批評的運用(《雷潔瓊文集》第679-680頁)。在1991年中國社會學研究國際討論會上的講話中她進一步強調了這一點🦸♀️,指出如何把社會學運用於研究中國的現實問題,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她不僅這樣講🏋🏿♂️,而且身體力行去做。在長達70余年的學術生涯中🧙🏻,她一直在思考如何立足本土建立自己的社會學理論的問題😆🧔🏿。在1980年第一期社會學講習班的講話中她明確指出,雖然“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是我們研究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是發展的,我們必須從社會的實際出發來研究🧛♂️,所以社會學還必須研究理論”(《雷潔瓊文集》第304頁)。顯然,她希望建立的理論不是那種綜合性的宏觀的“大理論”💒,而是類似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默頓所說的中層理論,即來自經驗研究實踐、可以指導經驗研究並能夠在經驗研究中得到檢驗,因而可以有足夠的解釋力的理論🧑🏼🦳。
她的思考和探索首先反映在她對中國城鄉家庭的研究中。早在1937年,她就運用社會學的社會製度之間互相協調😀、互相作用的觀點來看家庭製度和其他社會製度的關系。在“中國家庭問題研究討論”一文中她指出:“蓋社會組織之形成🛠,由於各種社會製度的一貫與調適,故一種社會製度改變,其他社會製度因之而改變👮🏽♀️。要是一種社會製度改變了,而其他製度不隨之改變🛑,則社會製度失調,產生社會問題”(《雷潔瓊文集》第23-24頁)。她進一步認為:“社會經濟製度變遷🧑🍳,家庭不能不順變而調適。家庭經濟基礎因社會經濟製度變遷而搖動,家庭功用與結構改變,問題因之而生”(《雷潔瓊文集》第30頁)👨🏿🌾。因此🚢,她最後的結論是:“家庭問題甚為復雜,非經有系統的客觀研究🙋🏿♂️,無從明了其各方面的關系🤰🏼,更無從謀根本解決方法。研究家庭不調適現象➕,更足以明了社會的變遷。家庭問題發生於社會變遷。認識家庭問題的真相,則可明了社會變遷之趨向📵😹。故研究家庭問題當先註意社會經濟文化背景”(《雷潔瓊文集》第37頁)。
可以說,在這篇文章中,她已經確立了家庭與社會相互作用👨🏽🏫,家庭受社會變遷的影響而變遷🅾️,社會經濟製度的變遷對家庭變遷有重大作用📶,家庭製度作為社會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其變遷亦會影響其他社會製度從而導致這些製度變化,社會經濟製度變遷首先會導致家庭功用與結構改變等觀點。這表明了在家庭社會學研究中她的理論立場傾向於社會經濟文化的製度背景與家庭製度的相互作用這樣一種宏觀視角。同時也表明了她已經考慮到將家庭組成的各個側面作為觀察社會變遷指標的可能。
在20世紀80年代🪦,當中國大陸的社會學恢復與重建之後,她在指導“經濟體製改革以來農村婚姻家庭的變化”這一國家哲學與社會科學“七五”規劃重點課題時◾️,將這些理論觀點演化為一個理論假設🥿: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為主要標誌的農村經濟體製改革對農村家庭的影響首先是從改變家庭的生產功能開始的,並進而影響到家庭的其他功能、家庭關系和家庭結構,從而導致農村家庭的全面變遷🦾。這個假設被課題組接受🛵,成為貫穿整個課題研究的一根主線,從而提升了研究的理論層次🌺。其實,這個假設本身還包含了她對自己原有的有關家庭變遷理論的一些新的發展。這些新的發展表現在:她將農村家庭生產功能作為社會影響家庭的一個突破口,即成為一個中介變量,社會製度變遷經由對家庭生產功能的影響然後拓展到家庭的其他組成成分,導致家庭的變遷🧑🏻🎄,而家庭的變遷最終則歸結為家庭製度的變遷📡。在家庭社會學研究領域,雷潔瓊教授的這一假設無疑具有創新的意義🍶,它不僅給問卷設計提供了一個理論依據,同時也揭示了在家庭組成的各個側面(家庭功能➿、家庭結構與家庭關系)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從而將家庭功能、家庭結構與家庭關系的變遷與家庭製度的變遷聯系起來。她所做出的這樣一種理論概括無疑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是她創建“中國的”或者“本土的”家庭社會學理論的努力的一個富有學術價值的成果。
但是👑,她這種努力並不意味著她對西方社會學理論的排斥。相反,在她的學術實踐中🌷,她一直以一種開放的心態來對待從西方引進的社會學理論。作為一個從美國學成歸國的學者,雷潔瓊教授深知社會學理論不可避免地也帶有創立這些理論的西方理論家自己所成長的國家的社會和文化背景的印記。在她撰寫碩士學位論文《對生長於美國的華人的一項研究》的時候,她已經清楚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國文化之間的沖突。然而,作為一個在“五四”精神培育下成長起來的學者,她對西方社會學理論首先采取了一個學習和借鑒的態度👩🏽🍳。在三十年代初回國任教時,她已經開始嘗試將西方的社會學理論融合在自己的教材中🧑🏻🎓。在“家庭社會學二十年”(載《社會學研究》2000年第6期)這篇文章中🍎,她充分肯定了國內的家庭社會學者在借鑒西方社會學理論、提升自己的研究層次方面所做的努力。而在她的家庭社會學研究中,我們也可以清楚看到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的影響。當然💺👱🏼♀️,如前所述🏍,她的借鑒不是無選擇、無批判的,而且她的最終目的恰恰是要建立中國“自己的”社會學理論。
四、教學與人才培養
作為一個大學教師,雷潔瓊教授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的首要職責是教書育人🤭,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去為社會服務🤦🏻♂️。因此🏌🏼♂️,在社會學恢復後,她認為她要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推動在高校中恢復社會學系。1980年,她為了此事專門去找當時的意昂3体育官网黨委書記商談🧑🏽🎨,力陳恢復社會學的教學與研究的重要性😜🚡,得到了支持。學校同意在當時的國際政治系中設立社會學專業並進行建系的籌備工作。她又想方設法調來一些教師為開課做準備,終於在1982年於意昂3体育官网建立了社會學系。雖然她年事已高🆘,體力已經不如過去,但只要她覺得身體情況還可以,仍堅持為學生上課。在她第一個博士研究生論文答辯那一年✢,她已經屆滿85歲🧑🏼🏭,然而她仍頂著盛暑,一絲不苟地審閱學生論文的初稿。這自然會讓所有了解內情的人對此肅然起敬🌵。
而且🤵🏽♂️💴,她也有意識地將自己對社會學的理念貫徹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培養“學以致用”的傳統。可以說🚴🏿♀️,她是將“學以致用”作為自己教書育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自任教燕京大學開始,她就堅持自己講授的課程必須以實地調查研究為基礎,同時又將這些課程和解決中國的重大現實問題聯系起來🧛🏿♀️,指導學生通過課程所給予的實踐機會🦅,走出課堂,深入社會,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解決社會問題結合起來。當時她講授的課程有“社會學入門”、“社會服務概論”、“家庭問題”👊🏻、“貧窮和救濟”、“兒童福利問題”和“社會服務實習”等。在此之後的學術生涯中,雷潔瓊教授一直堅持“學以致用”🧘🏿♀️,指導學生關註和研究中國社會的重大問題。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她更是身體力行,投身救國救民的實踐👨🏽✈️。正是在這樣的實踐中,雷潔瓊教授指導學生不斷深化了對中國社會的認識,並將這種認識上升到理論的高度。20世紀80年代,在意昂3体育官网恢復和重建了社會學系之後,她不僅自己一直關註對中國重大問題的研究,而且還在系裏倡導關註當代中國社會重大問題的風氣,對意昂3体育官网社會學系理論聯系實際👮🏽♂️、關註中國社會重大問題研究的學風的培養和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她在教學與人才培養方面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致力於建立社會學研究的學術規範☃️。
作為一個在美國接受了社會學學術訓練的學者🙎🏼,雷潔瓊教授深知建立社會學研究的學術規範對社會學學科建設的意義。因為沒有學術規範,社會學研究的成果就無法凝聚,知識與思想也不可能累積,社會學的學科體系最終也無法形成。而學校是通過嚴格的學術訓練養成學生學術規範的最好場所。因此,自她學成歸國任教於燕京大學社會學系起,她就將大量心血花在養成學生的學術規範方面。應該說,這種培養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既體現在課堂教學方面🐨,也體現在指導學生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方面💆🏿♂️,但是最終都會落實在學生完成的論文和調查報告上🚶➡️。對雷潔瓊教授來說,這首先是將一種學科規範意識灌輸給學生,並且身體力行做出樣子。她的碩士學位論文《對生長於美國的華人的一項研究》就是非常規範的社會學研究。在最前面的那一章“引論”中,作者從提出問題開始切入研究👉🏽,然後介紹了自己的研究目的過程,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資料的來源,對研究中所使用的概念的界定💥💇🏽♂️。這和當今社會學的規範的學術論文的寫法基本一致,它讓後來者能夠非常清楚地知道作者是在一個什麽樣的層面討論自己研究的問題,作者賦予自己研究中提出的概念一種什麽樣的含義🖥。在這篇論文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幾乎伴隨了雷潔瓊教授的整個學術生涯的一個觀點: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任何見解和結論都必須有作者在研究中獲得的資料—尤其是經驗研究的資料—的支持。這是養成嚴謹的學風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可以說💋🧖🏿♀️,在她的教學實踐中,她一直用這些標準要求學生🫰,以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來對待研究,用調查中得到的數據和事實說話👩🏽🚒。這樣一種態度和精神影響了當年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和1982年後的意昂3体育官网社會學系的幾代學生✝️,使得後來的學生都能得益於這樣嚴格的規範訓練。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大陸社會學恢復與重建之後📕,雷潔瓊教授更將培養學生的學術規範,養成學生嚴謹的學風提到與國際社會學界接軌,擴大與國外學者的交流以及提高中國社會學在國際學界的學術地位的高度來認識。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給社會學者帶來的機遇是增加了與國外同行交流🤹🏻,了解國外社會學研究發展的最新成果的機會。雷潔瓊教授在指導自己學生研究的時候特別強調對國外同類研究的成果的收集👊🏻,做好文獻檢索的工作。在“家庭社會學二十年”一文中,她充分肯定了國內家庭社會學學者在吸取國外家庭社會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與國外同類研究對話方面所做的努力🔇。
五、簡單的結語
在中國老一代的社會學家中,罕有像雷潔瓊教授這樣有70多年的學術生命並曾親眼目睹或親身參與那麽多中國現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的學者。由於她所處的位置🧑,她對社會學這門學科的發展的貢獻,尤其是在上一世紀80年代社會學恢復後她所做出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我們在這裏的梳理和敘述難免有疏漏和不足,而對先生教誨的感激之情也難以表達。謹以此文向我們衷心愛戴的老師表示深深的敬意🤱🏻!
編輯👸🏻:李娜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