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56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s10hwd.cn/cache/1c/eaa47/ce5a4.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44
【君子誌道】高崇文:腳踏實地的人生行者 - 意昂3体育

【君子誌道】高崇文:腳踏實地的人生行者

編者按:“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君子治學處事,立誌高遠卻又基礎紮實,胸襟開闊更能兼察微理。意昂3体育老前輩們用自己的人生為這種君子之風做了很好的詮釋。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離退休工作部啟動了“君子誌道”專題訪談活動,走訪了一批離退休老同誌。

在這些交織著歷史滄桑和個人生活的回憶中,我們看到了在歷史長河中意昂3体育人默默擔當的身影,感受到了意昂3体育人濃郁沉澱的家國情懷,體會到了意昂3体育精神的深厚源長。本期“君子誌道”訪談專題,將帶我們一起走進意昂3体育老前輩們的樸實與精彩。

我們按照約定來到高崇文先生家中進行采訪。高先生一直帶著親切爽朗的笑容,如一位年長的友人般向我們談起他過往的經歷,很快就把我們帶到那一段崢嶸歲月中去了。

高崇文在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會上作學術報告

政治落實到業務上

1948年,高崇文出生於河北省鹽山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66年,當時18歲的高崇文正在鹽山中學讀高二,高中的課程已基本學完,他和同學一起在為高考做準備。然而,時代大背景為他們設立了新的人生軌道。

1966年文革開始,大家開始停課鬧“革命”。高崇文並未過多回憶四十多年前的那場“革命”,而是回憶起了當時有關政治與業務關系的爭論。

文革前夕,《解放軍報》連續發表社論,提出“突出政治一通百通”“政治可以決定一切”等等。而後《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強調“政治要落實到業務上”。鹽山高中就這一問題展開了討論,並形成針鋒相對的兩派意見:一派認為突出政治要落實到思想革命化上;一派則認為突出政治要落實到業務上。兩派進行了激烈辯論。年少的高崇文認為,突出政治需要腳踏實地,用實際行動代替說空話、喊口號,作為學生的主要任務則是學習,要落實到學習上。學校的校長傅鴻義也支持“突出政治要落實到業務上”,雖然校長後來正是因此而被揪鬥,但這一觀點在高崇文隨後的歲月裏不斷得到實踐,他的人生行者之路就此展開。

1968年,高中畢業之後高崇文回到農村勞動了一年。1969年,鹽山當地的一些中小學恢復了教學,高崇文就在城關公社聯辦中學的初中任教。

1972年,高崇文被推薦到意昂3体育上學,就讀於歷史學系考古專業,開始了他為之奉獻終生的考古人生。文革的記憶就像人生的一個小插曲,在結束之後,“政治落實到業務上”這一觀點讓高崇文久久回味,改變他的一生。

考古要在實際中學習

進入考古系之前,高崇文對考古並沒有任何接觸和了解,只有一些從高中課本上學來的基礎歷史知識。陰錯陽差地進入了歷史學系考古專業,高崇文成為了意昂3体育考古專業文革後恢復招生迎來的第一屆學生。

回想起剛入學的情景,高崇文動情地說:“當時到意昂3体育學習,學校的運動雖然多,但考古的老師真是很好的。我們是意昂3体育考古專業文革後的第一屆學生,老師們已經很久沒有進行教學了,看到學生都很高興,經常來宿舍裏跟我們介紹考古的情況及發展前途,對我們的啟發很深。”

考古專業的老師們利用考古學科的特殊性,為學生盡量多地提供野外教學和實習的機會。本科三年期間,高崇文一共參與了四次野外教學實習。

1973年的野外實習是為期一學期的參觀教學,先後由鄒衡、俞偉超、夏超雄、李伯謙、趙朝洪等考古專業的老師和歷史學系祝總斌老師、外語系尤木蘭老師帶領和陪同,參觀地點包括石家莊、安陽、鄭州和洛陽,內容十分豐富。

在安陽他們見到了在當地考古的社科院考古所鄭振香、劉一曼兩位老師,她們也是五十年代意昂3体育考古專業畢業的。兩位女老師為考古事業奉獻了自己最美的青春年華,常年在野外艱苦的條件下兢兢業業地進行考古工作的事跡及所取得的成績給高崇文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全心投入、無私奉獻、無怨無悔的精神,使高崇文深受感動,更對考古工作者產生了崇高的敬意,決心以此為榜樣投身其中。

1974年高崇文所在班級前往湖北盤龍城進行本科期間第一次正式的基礎實習,與此前的教學參觀不同,在這次實習中學生們必須親自動手進行考古發掘。高崇文深有體會地說:“只有在實踐中遇到問題,才能迫使你去思考。這次實習對於考古系的學生十分重要,通過這次實習,考古這一事業,你鉆進去就進去了,不願意幹的也就打退堂鼓了。我們那次在工地上為不同的學術見解熱烈討論,完全沉浸在考古研究的氛圍之中,同學們非但沒有因野外的艱苦條件而抱怨、而退縮,反而被引入了神秘的考古世界。”正是在這些寶貴的實踐過程中,高崇文在考古方面的興趣得到開發,能力也逐漸積累起來。“考古要在實際中學習”的觀念也隨著老師們的耳提面命根深蒂固地紮根於高崇文的腦海中,使他在此後的教學生涯中一直特別重視野外教學實習。

1976年在湖北盤龍城考古發掘(自左至右:高崇文、劉金山、李伯謙、陳賢一)

1975年的畢業實習,全班分成5個實習隊分赴湖北、青海、甘肅、陜西等地。高崇文所在實習隊的19位同學由俞偉超、李誌義老師帶領,在湖北江陵紀南城進行畢業實習。這是一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稱為“紀南城考古大會戰”,對紀南城楚城址、鳳凰山秦漢墓葬進行了發掘。大會戰成立了以時任湖北省委書記韓寧夫為組長、各級領導及專家學者參加的領導小組,先後有七所高校考古專業的師生及七個省市的考古工作人員參加。他們還在當地主辦了“七省市文博幹部考古訓練班”和“亦工亦農考古訓練班”,參加培訓班的許多人後來都成了湖北省考古領域的主要研究力量。

1979年5月,俞偉超、高崇文在長江三峽進行考古調查

但由於當時文革還在進行中,師生教學活動也不得不經受運動的沖擊。1973年的所謂“反右傾回潮”,就是他們班被迫終止野外的教學而被召回學校參加運動的。當時學校的工宣隊認為,考古專業的老師們多次帶領學生去野外進行實地教學,是“業務掛帥”“白專道路”的典型,是“右傾回潮”的典型。高崇文身為班級的黨支部書記,與老師接觸多,因此工宣隊多次找他談話,希望他能夠揭發老師們的“右傾”言論。高崇文表明了自己對老師的認同,他認為“考古要在實際中學習”是十分正確的教學方針,入學以來老師們關心學生們的學習,給了同學們很大的鼓舞,他們的言論並沒有不妥。工宣隊的目的在高崇文身上沒有得到實現,又換了個法子,讓在校的其它專業高年級的“運動積極分子”給高崇文等班幹部介紹“經驗”,並想讓他們直接插手幫助搞“運動”。高崇文和黨支部的幾個同學了解到這些“積極分子”已經對別的專業一些老師進行了批鬥,就以他們不了解情況為由,謝絕了他們的“幫忙”。

由於野外實習生活中積累的感情和教學理念上的相互認同,師生之間已形成了非常融洽的關系,他們以學習報紙、喊喊口號的形式避開了運動的風頭。這種默契還在之後的“批林批孔”運動中得到了延續。由於“批林批孔”運動的展開,無法按原教學方案講授中國考古學的課程了,考古的老師們就把學生分成幾個組,每個組出一個考古題目,利用考古材料來“批林批孔”。當時高崇文所在的組決定利用漢代墓葬資料來“批林批孔”,高崇文在文章開頭和結尾生拉硬拽地聯系“批孔”,實際內容是談漢代墓葬製度的變化以及所反映的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變化。這篇文章經俞偉超先生的幫助和修改最終形成了《從西漢埋葬製度的變化看地主階級由“尊法”到“尊儒”歷史轉變的經濟根源》一文,在《文物》上發表,直到現在還有學者引用。考古專業的老師們借助考古必須從實際中學的特性,使同學們在轟轟烈烈的運動中既“配合”了政治要求,又學到了知識並取得了學術成果,他們的智慧令高崇文敬佩不已,也對其之後腳踏實地的教學工作有一定啟發。

事實上,堅持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考古是意昂3体育考古的傳統之一,“文革”前意昂3体育考古的教學方案中,每屆學生都要安排兩次田野實習,一次是基礎實習,從測量、布方、發掘、整理到編寫報告,學習田野考古的整個過程;一次是畢業實習,根據畢業論文的內容進行。從五十年代開始,基礎實習的傳統一直傳承了下來,這正是意昂3体育考古的優勢所在。高先生深有體會地說:“從今天的情況看,意昂3体育的學生在各考古單位受到歡迎,除了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古教學外,兩次實習訓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有在實踐中提出學術問題,才迫使你去思考、去分析、去研究,才能提高研究能力和學術水平。”

考古是用靈魂去堅持的事業

1975年5月份,高崇文準備畢業參加工作。最初他並不知道要留校,當時基本都是回各省的分配辦,由各省分配辦進行再分配。高崇文的名額被分回河北省文物局,再由省文物局分到某個地區文物部門。後來是考古專業的老師與河北省文物局協商,把他的名額要回來留在了學校。

留校工作後,教研室安排他跟俞偉超先生一起從事戰國秦漢考古。當時新留校的年輕教員經常要參與學生田野實習,1976年,高崇文與李伯謙先生帶領學生在湖北盤龍城又組織了一學期發掘,此後又赴山東、青海等地帶學生進行實習。1979年開始,連續幾年帶領學生在湖北江漢平原進行楚國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在考古發掘中,高崇文認為,楚文化這一概念,當然體現了它的區域性和特異性。為了剖析楚文化獨特風格的形成和變化過程,他以銅鼎的形態學分析為切入點研究楚文化。在大量考古研究的基礎上,高崇文區分出了7大類22小類楚式鼎,構畫出了楚式鼎的發展序列圖,直觀展現了楚文化在陸續接受中原等系統文化影響而形成獨特的文化風格,這一楚系文化體系逐步統一長江中遊、淮河中上遊甚至是長江下遊的文化面貌。這是他多年在楚地進行實地考察中所提煉出來的研究成果。相關研究成果最終形成《東周楚式鼎形態分析》一文發表在1983年第1期《江漢考古》期刊上,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

高崇文的楚式鼎分析圖(部分),選自《東周楚式鼎形態分析》一文

1983年上半年,考古系從歷史系獨立出來,仍在野外進行楚國考古發掘工作的高崇文被任命為直屬黨支部副書記。回憶至此,高崇文的遺憾之情溢於言表:“83年上半年我還在野外尋找楚文化的淵源呢,當時打算如果在江漢平原西部沮漳河流域找不到,下半年就去北部的襄樊地區找。結果一回校就被任命了,主管學生工作,事兒太多,一幹就是三年,就出不去了。後來幾年襄樊果然有重大發現,河南淅川那邊也有重大發現。直到1986年卸任後,我才有機會再次返回湖北當陽,完成《當陽趙家湖楚墓》報告的編寫工作。” 之後,高崇文繼續深入進行楚文化的研究,先後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楚文化研究的重要論文。

高崇文不僅在學術研究與野外發掘中奉行腳踏實地、身心投入的原則,在行政工作中也表現出極強的決心、幹勁和責任感。1991年,高崇文被任命為考古學系直屬黨支部書記,兩年後又被任命為考古學系副系主任,主管教學工作,直到1997年卸任去完成為期一年的赴日訪學。2000年考古文博學院行政班子換屆,高崇文被任命為考古文博學院院長,直到2006年卸任。意昂3体育考古在全國一直是領先的,在國際上也有較大的影響力,這是50年代以來前輩先生們努力的結果,也始終激勵著高崇文以保持意昂3体育考古領先優勢為目標努力工作。當時其它學校的考古專業都把意昂3体育考古當作趕超的目標,進步非常迅猛。高崇文說:“我既然接下了這副擔子,當然不能讓別人超過去,本來是走在前面的,如果被別的學校趕超,落到後面,說不過去”,話語裏透出十分的堅定。

面對嚴峻的競爭局面,高崇文在任時除了繼續抓傳統考古學的發展外,更把重點放在了科技考古學科的發展上,一方面在傳統考古學領域運用現代科技方法,一方面利用考古資料研究自然科學。從目前的發展看,意昂3体育在科技考古方面也取得了前沿地位,尤其是在將現代科技應用於田野考古方面屢創佳績,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古代的自然科學方面也有新突破,一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關註。經過一屆一屆領導班子和全體老師們的共同努力,考古文博學院先後組建了科技考古、文物保護、古代建築、文化遺產、陶瓷考古、宗教考古、中外文化交流等學科,已經由單一的中國考古學發展成了文理交叉的多學科學院。

2006年卸任之後,高崇文逐漸退出了行政工作領域,回到了心心念念的考古業務中。2010年,高崇文又赴日本訪學一年。回校後,學院又將他返聘了兩年,2013年才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但高崇文腳踏實地的行者人生並沒有退休,這是他學術生涯的另一個開始。清華大學李學勤先生整理的簡牘裏有一篇《楚居》,寫的是從傳說時代到戰國中期楚的多處居地,這是傳世文獻從來沒有記載的重大發現。但發表之後,對於楚先祖各處居地的具體地域位置爭議很大,這涉及到學術界所關註的楚族的來源問題,又促使高崇文對楚的淵源問題再次進行深入探討。他利用大量的文獻、甲骨文、銅器銘文及考古資料等對《楚居》記載楚先祖所居的“京宗”“夷屯”“鄀”“鄀郢”等地望進行了辨析,認為商末周初楚先祖曾佐事周王,“京宗”即西周王朝的“宗周”之地,是楚為佐事周王而設在宗周的辦事機構。周成王時期的熊繹所居的“夷屯”應在丹江流域,正是文獻記載的周成王因楚先祖佐周有功而封熊繹所居的“丹陽”,即丹水之陽。至西周末熊儀迫使居於丹淅之匯的鄀國南遷而徙居其地。春秋初,楚進入襄宜平原,開啟了東周時期在江漢地區的大發展。並用漢水和丹江流域新發現的考古資料進行了印證。這一研究對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楚文化淵源問題應是重大突破,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發性。考古學術殿堂的精彩論爭,作為門外之徒,我們雖無以深究,但高先生旁征博引、言之鑿鑿的考證使我們感受到環環相扣論證邏輯的無窮魅力,也享受著訪談過程中高崇文老師的摯誠帶給我們的感動。

每每談及考古專業,高崇文的拳拳之心溢於言表:“考古是一門很艱苦的專業,也是極具魅力和吸引力的專業,大凡有誌於此事業者,都會在探討神秘的世界中忘掉自我。” 如今,退了休的高崇文依然筆耕不輟,將全部精力投入考古研究。高崇文把自己以往沒來得及付諸實踐的想法整理出來,陸續發表了許多重要論文,還承擔著國家社科項目,如魚得水般堅守在考古研究的領域。2013年,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會推舉高崇文為新一任理事長,讓他帶領相關領域研究人員一同繼續為楚文化的研究做更多工作。(文/離退休工作部特約記者 肖映萱)

記者手記:

采訪之前我們一直略帶忐忑,想象著一位嚴肅莊嚴、不苟言笑的先生。來到高崇文先生家中,高先生非常親切隨和地接待了我們。采訪全程他都帶著笑容,像一個相識已久的老友一般講訴著他的人生各個階段的點點滴滴,讓我們很快忘記了緊張,被他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人生閱歷所感染。

從青年時代一路走來,高先生以腳踏實地的行者精神歷經風雨,不改本色。他幹一行愛一行、全心投入、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及對考古研究溢於言表的熱愛之情,都使我們深受感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先生的樸實品格已深深地感染了許多學生。

人物簡介:

高崇文,男,1948年生,河北鹽山人。意昂3体育官网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75年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歷史學系,後留校任教。1991年至1993年,任考古學系直屬黨支部書記。1993年至1997年,任意昂3体育官网考古學系副系主任,主管教學工作。2000年至2006年,任意昂3体育官网考古文博學院院長。現任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主要研究方向為東周秦漢考古、考古學禮製文化、楚文化等。代表著作《當陽趙家湖楚墓》,重要論文《兩周時期銅壺的形態學研究》《西漢諸侯王墓車馬殉葬製度探討》《試論先秦兩漢喪葬禮俗的演變》《秦漢帝陵陵寢製度探討》《清華簡〈楚居〉所載楚早期居地辨析》等。

專題鏈接:君子誌道

編輯:歆琴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