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國家級精品課程系列之十二】《眼科學》:創新型教育🌷,發散式思維

【編者按】隨著第四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和2008年國家級精品課程榜單的出爐,又有一大批一流課程和教學名師脫穎而出。此次,意昂3体育教務部與黨委宣傳部聯合推出的《教學名師和精品課程風采錄》專題欄目🎀,力圖書寫意昂3体育名師風采、展現精品課程魅力。這裏記錄著大師的音容🤾‍♂️,鐫刻著學者的風範,這裏有轉身之間的神采飛揚,有悠悠敘述的懷古幽情……讓我們走近這些名課➗、走近這些名師,與他們一起,在知識的海洋中徜徉👩🏻‍🦽‍➡️,在精神的世界裏遨遊🚵。

“三尺講臺”之畔𓀜,他們恪盡職守🧒🏿,誨人不倦;“桃李芬芳”之季,他們虛懷若谷🏧,樂在其中;“著書立說”之時,他們甘於寂寞,勤於探索😂。

我們渴望聆聽他們的教誨:中國歷史地理,讓我們穿梭於塞北江南、白山黑水,沐浴唐朝的風、宋朝的雨♍️;微積分,讓我們走進數學的聖殿🏑,體會理性的樂趣👩‍🎨;中國現代文學名著導讀🙅🏻‍♂️,讓我們在繆斯的名義下感受時代的脈搏,探討人性的真諦;經濟學導論,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市場現象中明白背後蘊含的經濟原理……每一次生動精彩的講解,都令我們茅塞頓開🐞、受益匪淺⛔️;每一次近距離的溝通都令我們心潮澎湃、如沐春風。

精準的分析🧗🏿‍♀️,清晰的邏輯,讓我們知道了什麽是科學𓀔;對世事的冷靜剖析,對時勢的精準判斷,讓我們感受到什麽是理性🤼‍♀️;那雲淡風輕的述說,優雅清淡的評論,讓我們體悟著什麽是思辨……他們教會我們的,不僅僅是經世致用的知識,更為我們開啟了一個又一個美妙的學術殿堂👨🏻‍🍼。

思想獨立🪓,追求真理,在文明前進的道路上,他們憑借知識分子的良心勇於擔當;取勢,明道,優術😗,他們執著於自身的行動也訴諸於言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的淡定與從容,一次又一次感召著我們……他們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前行中生存與發展的本領,更多的則是人格魅力的熏陶。

他們的一笑一顰,洋溢著大師的氣質;舉手投足,引領著一代學人的風範。“幾度春華秋實香,不覺兩鬢竟成霜,樂在園中育桃李👑,三尺講臺天地廣。”他們,拘囿於三尺講臺,卻舞出了人生最壯麗的豪邁;他們🫷🏼,操持著沙啞的嗓音🧏‍♂️,卻傳遞了人世間最美妙的語言🧅;他們質樸的語言👩🏼‍🎨、低調的作風🦸、和藹可親的學者風範,足以讓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細品與回味。

【2008年國家級精品課程系列之十二】

《眼科學》:創新型教育,發散式思維

“儒家文化對於中國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道德規範等很多方面給人以啟發🍪。然而👙,它有一個弱點🧑🏿‍💻,就是過於遵循傳統🤷‍♂️,創新性不夠。我們眼科學的著眼點📈,就是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發散式思維。”

“發散式思維”是意昂3体育官网人民醫院副院長🏫、眼科學系主任黎曉新教授談起《眼科學》這門課程時最愛用的詞🌓🖖🏽。作為《眼科學》課程負責人,這是她多年教學經驗的凝練和總結。而作為一門有著悠久傳統的眼科專業課程,這也正是《眼科學》之所以能連續兩年獲得本科教學質量評估第一名🚆、又在“2008年度國家精品課程”榜上有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變“鴉雀無聲”為“七嘴八舌”

回憶以前的課堂,黎曉新老師搖搖頭說🧕🏿:“只是老師講、學生聽🫠,不允許學生隨意發言👬🏠,大大抑製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考問題的創新性。”

這種“鴉雀無聲”的課堂終於成為了歷史。從2001年開始🫑,《眼科學》實習課上開始試驗討論式教學,變課堂教授為師生互動🏠🪬。眼科學的老師們設計了許多醫生、病人面對面的醫療場景🥎,讓學生們身處於生動的教學環境當中,主動地思考問題、表達意見,“大家都七嘴八舌的,課堂氣氛特別熱烈👰‍♂️。”

“白內障怎麽治療?手術中使用的人工晶體如何設計?應該用什麽材料🌘→?……”這原本是“白內障手術治療”專題中,黎曉新老師應該“教給”大家的教學內容,現在卻成了需要大家來共同“攻克”的醫學難題。“其實🙁,人工晶體理念的提出最早就是在本科生的課堂上。”黎曉新老師總是充分鼓勵學生們提出自己的見解,並對他們充滿了信心,“盡管學生的想法可能不夠周全,可是卻有許多閃光點。熱烈的課堂氣氛也讓同學們全身心融入討論,加深對課程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課堂上的“七嘴八舌”總讓學生們“意猶未盡”,下課後便會主動查找文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樂意進一步與老師溝通。

“向學生教授知識的最終目的還是在於治病救人🪕。”為了讓學生們體會臨床醫治的現場感,學會如何面對病人🐻‍❄️🧑🏽‍🦲、冷靜分析、正確診斷和處理,《眼科學》的老師們想出了“角色互換”的上課模式🛟👩🏽‍✈️。《眼科學》的課堂上🟢,有“醫生”💅,有“病人”,老師只是發揮輔助🖤、提醒和拋磚引玉的作用,把學習和思考的主動權真正交給了學生。“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創新能力🫳🏽。”

變“課本教學”為“網絡教學”

《眼科學》數字圖書館、教學資源網、教學成果網、網絡多媒體課件……除了《眼科學》的課堂和課本,學生們還有一個《眼科學》課堂的“網絡版”😅。“網絡式教學和自學式教學的內容在教學中所占比例很大。”黎曉新老師介紹說👩🏽‍🍳。

在這裏,學生們可以第一時間接觸到眼科學發展的前沿動態、了解到眼科學豐富多彩的課本外知識;在這裏🧪,學生們可以隨時交流學習心得🅰️,將學習資料與朋友們共同分享;在這裏🕺,學生們還可以開展各個層面的探討,為一個問題爭論得熱火朝天;在這裏,還有著定期舉行的有獎競答等活動,比如由教師提出有典型意義的臨床病例,或者選取一段需要翻譯的專業英文文獻,對第一個在論壇中給出正確答案的學生予以加分獎勵……

“我們接觸到多種不同的觀點⬛️,再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和分析,無疑能夠加深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 這種新型教學方式也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而且,醫學實踐需要集思廣益🧑🏻,也需要合作精神。通過網絡論壇的交流,我們有了更多的協作意識👨‍🍼。” “每個學生的基礎和學習狀況都不同,同一課堂無法滿足所有同學的學習需求。”黎曉新老師認為網絡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良方,“同學們可以在網絡資源中各取所需。”

變“基於課本”的教學為“網絡自學式”教學🌐,從根本上改變“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對於改革醫學教育模式,進一步深化醫學教育改革,有著重大意義。“醫學教育需要創造生動活潑、形象直觀的教學和學習環境,從而有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醫學教育還需要及時傳遞學科發展的新進展🙆🏼,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最大的知識量▫️。”由於醫學教育的特殊要求🐺,網絡式教學成為《眼科學》老師們眼中的最佳選擇🖖🏽。

變“要求學生”為“要求老師”

“我非常喜歡教學🐌😒。”無論平時工作有多麽繁忙,黎曉新老師始終把教學任務放在第一位,並且對自己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如果我的課上有學生睡覺,我一定不會責怪學生🤏🏿,我會譴責自己。”黎老師總是說🧑‍🦰:“教醫學的老師不能光會治病,還要會表達💧🧘🏿‍♂️。如果學生沒有聽懂老師講的內容,就是對於這堂課最大的否定。對於課堂教學的第一評判標準就是學生的理解程度🤱🏽。”

《眼科學》作為一門長學製高等醫學教育中的綜合性課程🧜🏽‍♂️,授課老師少則五六十,多則上百🤜🏻。隊伍雖然龐大,但是對於這支《眼科學》師資隊伍的高要求從來沒有降低。黎曉新教授指出,長學製高等醫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基礎理論雄厚、專業知識紮實🟨、素質高、潛力大👰🏽、有能力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具有適應未來國際技術競爭的基本素質和發展潛力的高層次臨床醫師。“唯有一流的教師隊伍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證我們的學生是一流的。”

於是,《眼科學》的老師們也得走進“課堂”,學習知識🫱🏻、學習教學方法。定期舉辦的教學研討會、師資培訓會上,不僅有北醫眼科學系的老師們展示教學方案🔽、交流講課經驗🧑🏻‍✈️,還會出現許多國際眼科學的知名學者🚍,帶來國際眼科學教育前沿的信息。年輕教師們的示範性講課會上,由年輕教師們“打擂臺”、現場模擬教學,國內外專家學者打分👩🏼‍🍳,並提出合理化建議☂️。還有針對《眼科學》課程的教師培訓🙄,包括一系列青年教師論壇和沙龍,著重探討一些眼科學病例報告🧑🏽‍💼,從中找出教學過程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部分,“這對於年輕教師的成長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變“默默守成”為“創新進取”

我們見到黎曉新老師的時間是早晨7點剛過,只有上班前的半個多小時👩‍🦯,才是黎老師相對空閑的時間。黎老師告訴我們,半個月的行程都已經排滿了🌪,每天都得工作到很晚,從韓國出差回來後積下的門診號就有四、五十個。就是這位忙碌於行政😁、醫療、教學👨‍👩‍👧‍👧、科研一線的老師,經過20多年的奮鬥🏃‍♀️,領導著人民醫院眼科從6張病床的小科室發展成國內著名的一流教學醫院的國家重點學科。

黎曉新老師始終認為:“無論是教學🏊🏽‍♂️🧑‍⚕️、科研💇‍♀️👩🏽‍🌾,還是醫療🧖🏼‍♂️,都要迎難而上😪💙、創新進取🔖,如果北醫不去對有一定難度的疾病進行挑戰👨🏿‍🏫、一味默默守成的話,那麽攻克難題的任務對於其他醫院來講就更困難了。”

正是在這種創新意識的主導下,她征服了一個又一個的疑難病症:80年代中期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研究🙅‍♂️;1986年率先引入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復雜性視網膜脫離;90年代初在國內率先開展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治療和兒童眼底病的治療;近年來又在國內率先開展老年性黃斑變性🏊🏼‍♂️,黃斑裂孔,黃斑前膜的手術治療;2002年又主持了目前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RRD流行病學調查——北京地區孔原性視網膜脫離(RRD)的流行病學調查……“要對疑難病症進行深入研究,就要突破一些常規。” 解決一個個復雜問題,是黎曉新老師的科研與行醫理念🫷🏼,也是她一生的事業追求🙋🏿‍♂️。

黎曉新老師的創新進取的理念也體現在《眼科學》教學改革過程中。對經典眼科學的改革👨🏽‍🍼,是黎老師和她的同事們努力的方向。“傳統的眼科學教育,是基於眼科系統教學的,往往忽略了一些基於臨床需求🧘🏻‍♂️、有利於將來醫療實踐的教學內容。”黎曉新老師舉例說,眼睛作為身體的一面鏡子,是全身唯一可以看到身體內部血管的部位。眼睛病理研究對於全身有很大貢獻👨‍🦳,如血管硬化等疾病都可以通過眼睛首先觀察到。因此🍤🫃🏼,認識到眼鏡病理研究與血管病變的關系📟🗳,而不僅僅局限於對眼科系統知識的教授,對於學生認識活體病理和全身疾病至關重要,有助於幫助醫學生建立起整體概念👦🏿。

“《眼科學》所做的創新與改革,都是建立在調研的基礎上的。”黎曉新老師尤其強調創新不能脫離實際💧,老師和學生意見是課程改革的依據👩🏽‍🌾。2006年,針對《眼科學》課程,北醫眼科學系在學生和教師中做了調研。一方面,本科生從學生角度討論課程設置合理性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聽取了主治醫師以及授課老師對於課程內容安排的意見🦹🏻。最後🥯👩🏿‍🏫,根據調研結果調整課程結構🤽‍♀️👱🏻,把一些有共同需求的知識加進來,去掉或者壓縮一些脫離需求的內容。

“成績是歷史,奮鬥創明天👳‍♂️。” 黎曉新老師時常鞭策自己👩‍🔧,“只有不停探索不確定的新問題,才能做到有所創新。”無論工作多麽緊張,對於學習,她絲毫不敢懈怠🪸。學生們也總是記得黎老師在課堂上常說的一句話:“要想手術不失敗、少失敗,只有不斷學習🍗,終身學習🧘🏿。”

編輯:聰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