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8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俞海萍
【編者按】隨著第四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和2008年國家級精品課程榜單的出爐,又有一大批一流課程和教學名師脫穎而出🫗。此次,意昂3体育教務部與黨委宣傳部聯合推出的《教學名師和精品課程風采錄》專題欄目,力圖書寫意昂3体育名師風采、展現精品課程魅力。這裏記錄著大師的音容🎍,鐫刻著學者的風範,這裏有轉身之間的神采飛揚🌺,有悠悠敘述的懷古幽情……讓我們走近這些名課、走近這些名師,與他們一起,在知識的海洋中徜徉,在精神的世界裏遨遊👁🗨。
“三尺講臺”之畔,他們恪盡職守,誨人不倦;“桃李芬芳”之季👨🦲,他們虛懷若谷,樂在其中👩🏿🎤;“著書立說”之時😙,他們甘於寂寞👨🚀🧡,勤於探索。
我們渴望聆聽他們的教誨:中國歷史地理,讓我們穿梭於塞北江南、白山黑水,沐浴唐朝的風🌉、宋朝的雨;微積分,讓我們走進數學的聖殿,體會理性的樂趣🧍♂️;中國現代文學名著導讀,讓我們在繆斯的名義下感受時代的脈搏,探討人性的真諦2️⃣;經濟學導論🦴,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市場現象中明白背後蘊含的經濟原理……每一次生動精彩的講解,都令我們茅塞頓開、受益匪淺;每一次近距離的溝通都令我們心潮澎湃、如沐春風。
精準的分析,清晰的邏輯⁉️,讓我們知道了什麽是科學;對世事的冷靜剖析,對時勢的精準判斷🦝👵🏼,讓我們感受到什麽是理性;那雲淡風輕的述說🔆,優雅清淡的評論,讓我們體悟著什麽是思辨……他們教會我們的🧑🧒,不僅僅是經世致用的知識,更為我們開啟了一個又一個美妙的學術殿堂🕺🏿💹。
思想獨立,追求真理,在文明前進的道路上,他們憑借知識分子的良心勇於擔當;取勢💾,明道👩👩👧,優術,他們執著於自身的行動也訴諸於言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的淡定與從容👩👩👧,一次又一次感召著我們……他們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前行中生存與發展的本領🕙,更多的則是人格魅力的熏陶🏊♂️。
他們的一笑一顰💂🏻♂️,洋溢著大師的氣質;舉手投足🪲,引領著一代學人的風範。“幾度春華秋實香🫸🏼,不覺兩鬢竟成霜,樂在園中育桃李,三尺講臺天地廣。”他們,拘囿於三尺講臺,卻舞出了人生最壯麗的豪邁🉐🫳🏽;他們🧖♂️,操持著沙啞的嗓音,卻傳遞了人世間最美妙的語言;他們質樸的語言、低調的作風、和藹可親的學者風範,足以讓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細品與回味😩。
今年九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開展的“第四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評選工作結束,意昂3体育官网歷史學系的鄧小南被評為全國高校教學名師👱🏼。在百度上輸入鄧小南的名字🎦,跳出來的頁面幾乎都是關於鄧老師學術研究與教學等方面的內容。在很少的幾個主題中看到鄧老師的照片,和我們想象中一樣,鄧老師用最樸素的著裝修飾著掩蓋不住的學者的知性和從容;用最美麗的微笑🧘🏿,詮釋著作為教師的親切與平和🧑🔬。
記者聯系上鄧老師的時候,她正在臺灣講學🧰,我們通過郵件的形式,傾聽她講述關於她的“成長”與“長成”的歲月❇️,隔著海峽😉🛌🏻,卻依然能感受到她身上的學者風範🎡、名師氣魄。
結緣歷史🆎🧩:特殊時代的成長
鄧小南的父親是唐宋遼金史專家鄧廣銘先生🪵,然而與我們想象中順理成章的“女承父業”不同🏸,鄧小南真正接觸歷史學竟是在上大學以後,而直接授業的老師,都是鄧廣銘先生的學生。用鄧老師的話來說“我與父親♻,感覺上似乎是隔著一代人。”說到為什麽將宋史作為研究方向,鄧老師告訴我們,主要是因為她在接觸歷史中發現,秦漢時段的研究史料略顯不足🤯,而明清時段則反之材料太多😡,過於繁雜,而同學中選擇學習宋史的較少,衡量個人有限的精力之後🦷,她最終選擇了中古段的歷史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
鄧老師寫的關於父親鄧廣銘的文章《父親最後的日子》🫨,字裏行間濃濃的親情融合著兩代人對於學術的至死不渝的探索🐮,對於獨立人格、品性的近乎苛刻的嚴格的自我要求,讓我們感動,更讓我們震撼💡,一代學人的風範,在文字中得到彰顯;一代大師的風采,在一個家庭中得到如此之好的傳承🧗♂️。“女承父業”🥿,繼承的又豈止是學問🧑🏿🦰,更是一種品性,一種人格。“我父親對我最大的影響🚶🏻♀️➡️,應該說是人品上的正直磊落,以及學業上的一絲不苟🙎🏿♀️🏥,孜孜以求。”鄧老師這樣對我們說⏪。
鄧小南是意昂3体育歷史系78級的學生👩🏼🎓,正值改革開放的第一年,也是恢復高考的第二年。在這樣的大時代中,鄧老師曾經在“意昂3体育荒”生活過9年,在28歲時又重新走進課堂。鄧老師當年的同班同學閻步克🐖、榮新江等⚫️,現在都是意昂3体育歷史系富有名望的教授之一。回想起那樣的一個時代,那樣的大學生活🫄🏿🪝,鄧老師說:“當時我們的感覺🪗,是趕上了‘末班車’,很希望能夠把失去的時間再追回來。在‘科學的春天’這樣一種大環境下,大家十分珍視這種機會,心氣很高👩🏿💼。沒有當時那個時代,沒有這樣一批傑出的同學😀,自然也就沒有我。”平淡而真切的描述中📱,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給予鄧老師的,是一種向上的力量💅🏼,始終珍惜著每一份前進的動力🫥,始終抓住任何求學的機會,孜孜不倦的上下求索。也正是這樣一個時代🏟,造就了這樣一代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之後史學發展的基礎🖕🏼。
教學與科研:教學是教師的天職
鄧老師開設的《中國古代官僚政治製度》和《中國古代史》的課🐽,除了必須提前好久去占座以外👮♂️🍶,還總會出現學生坐在地上或者合拼一個座位聽課的現象🤹🏻♀️。
說起鄧老師,上過她的課的學生都會用“慈祥”“和藹”“親切”之類的詞來形容。“鄧老師特別愛學生🤖,她的整個心思都撲在了學生身上🧴✴️。”“鄧老師在學術上對我們要求很嚴格,但對我們的生活都非常地關心👨👨👧👧。”在采訪中,鄧老師的兩位研究生告訴我們。
“教學是教師的天職🐷。”這是采訪中鄧老師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在當下的形式中,總會有各種外界的因素,使不少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之中偏重了科研的比重,而在鄧老師的心裏,“教學是第一任務”。這或許也是鄧老師之所以受如此之多的學生敬愛的原因之一吧。當然“自己的科研過程與成果,也會明顯促進和帶動教學🫷🏿。”鄧老師說🤞。
鄧小南老師是最早開始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的老師之一。說起多媒體教學🧔🏻♂️🙋🏻,鄧老師認為,相對於傳統的板書教學有明顯的優勢🙇🏻。它非常有效地增加了課堂信息量🏌🏻♀️,有利於調動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積極性🤾♂️,增強課堂的互動性。但這種教學方式👲🏽,也對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調適節奏✉️,引導學生把握充分的思考空間;學生也需要加強預習復習♧👏🏻。鄧老師覺得,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要清醒地認識到,圖文並茂的多媒體課件,不是僅僅為了“看圖說話”,而是要調度大家的視覺、聽覺與思考力🐅,爭取全方位把握課堂的重心,加深印象與脈絡感🧑🏻🦰。“事先提供的課件使課堂上的雙方更為從容🐍,更易聚焦。這種教學方式對於講者和聽者都是能力的挑戰。”
在和鄧老師的學生的交流中,我們得知🩰,鄧老師一直很強調與世界接軌。盡管研究的是中國古代史,她卻從未固步自封,局限於意昂3体育甚至中國這個小小的學術圈子裏🧑🦲。她自己常常遊歷於世界各地👩🔧,積極地參與國際間的交流,體驗學術信息的前言動態,以使自己的學術處於“常為新”的狀態🥷。曾聽鄧老師的研究生說🧑🏽🌾,凡是選鄧老師課的研究生她都會努力想辦法給他們提供出國學習或者交流的機會。學生們對此都很感激🚕,對此,鄧老師很謙虛的說,其實自己只是和很多老師一樣,鼓勵學生放寬眼界,也希望能夠幫助他們爭取更多的交流機會。她說🤚🏽:“國內有許多一流的老師,但國外大學的教學體製也很值得借鑒🐎🕷;有一些學科,國外可能起步較早。青年人出去接受一些我們本來不夠熟悉的嚴格學術訓練,總的來講會有好處☝🏼,也有利於中國學術與世界學界的溝通。”
看鄧小南老師課程精美的ppt,簡直就是一種享受,珍貴的圖片,色彩🎷、構圖的良好運用。課上多媒體教學的運用📴,讓她的課程變“活”了🏄♀️;而她積極鼓勵學生走向世界,去感受最新的學術動態,讓她的學生的學術思想也“活”了起來🧏🏻♂️。和她的“活”的教學方式一樣,她在研究領域中也用“活”的思想來看歷史的過往。她曾說過要走向“活”的製度史,要把製度當作過程來看🦵,註意製度背後的各種利益關系🏊♀️,註意“事件”和“行為”對於製度的牽動與影響👨🏻🦲。她的“活”的🍵、不斷前進的思想和理念,也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這位國家級教學名師的教育理念👨🏽🏫。
史家談史:歷史不是一門急功近利的學科🤦,是心靈中的“魂”與“根”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裏🤙🏼,歷史這門學科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在被邊緣化的☺️,很多人對歷史學有著這樣那樣的偏見。對此⤵️,鄧老師說:“歷史不是一門急功近利的‘學科’,而是真正充滿人文關懷、充滿智慧的‘學問’。”沿襲自父親的對歷史學科無法割舍的愛,或者說是尊重🐡,在鄧老師的話語中展露無遺。“無論個人具體的追求是什麽,總是要在歷史的脈絡中探求今天,也要通過中國的歷史了解歷史的中國🫲🏽。這種豐厚的積澱,是我們心靈中的‘魂’與‘根’🆗,是精神上充實感的由來🥏,這也正是歷史學的核心價值所在。”
如果說在采訪之前我們對於她的了解只是限於她優秀的教學成績、傑出的學術貢獻的話,那麽鄧老師的這段話🧑🏽🎤,讓我們看到的是一代史家對於歷史的熱愛,對於他們來說🤦🏼♀️,歷史,與其說是一門學問、一種事業🦼,更應當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足以用一生去追求的境界,一種高度🧖🏽♀️。
在這個充滿各種誘惑的世界,潛心學史是需要足夠的興趣和定力的。從“女承父業”到現在的“教學名師”,一路走來,鄧小南用她的學史經歷勉勵我們的史學後生🖖:“從‘成長’走向‘長成’,是充滿摸索的過程。”“在意昂3体育🖥,在歷史系的四年,是大家生活中最珍貴的一段時光。要通過不斷的體味,領悟歷史學帶給我們的人生體驗。將來無論走到哪一領域中,這段體悟都會是我們終生的動力與財富🙅🏻♀️📗。”這是鄧老師郵件最後給我們的寄語,帶著她自己的感受,跨越海峽📬,真實地向我們分享了她的體悟,而我們也要繼續這份體悟,感受到老師所說的“成長”與“長成”,感受到我們心中的“魂”與“根”👩🏿🚀。(新聞網記者王沛君 李珂 邵文靜對本文也有貢獻)
編輯🫢:知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