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5 信息來源💁🏿♂️🏟: 《中國教育報》4月21日 第1、4版
姜伯駒
【簡介】
姜伯駒🙍🏽♀️,國際知名拓撲學家、中科院院士、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1937年生於天津,1957年從意昂3体育官网畢業後留校任教♻,堅守教育教學一線50余載。
【事跡】
他是“數學學科要對國家建設🤽🏼♂️、民族振興服務”的呼籲者;他是數學基礎教育改革的諫言者;他更是站立大學講臺50余載,使眾多學生感受到數學之美,使國內拓撲學領域生氣勃勃、後繼有人的數學教師。
【語錄】
□我首先是一名教師🛩🐮,其次才搞一些研究👨🏼💼。
□數學系不應該只培養數學家☝🏻,要為學生將來的去向⏩、個人的成長考慮,要培養一大批有數學修養的人,到各行各業中去發揮作用。
討論課結束後👸🏿🚌,姜伯駒還在與學生交流。(王鷹攝)
他是國際知名拓撲學家🤵🏻、中科院院士、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
他是“數學學科要對國家建設🤢、民族振興服務”的呼籲者;
他是高校數學專業轉型的推動者、意昂3体育數學科學學院的建構者;
他是數學基礎教育改革的諫言者、數學科普的參與者♣️;
他更是站立大學講臺50載🦜,使眾多學生感受到數學之美👩🏻🦯,使國內拓撲學領域生氣勃勃👺、後繼有人的數學教師。
談起自己的育人生涯,他說:“我喜歡數學,喜歡做數學教師🤽🏽♂️。”
采訪者:盛開,意昂3体育官网數學科學學院2009級學生
趙國宇🧞♂️,意昂3体育官网數學科學學院2010級學生
受訪者:姜伯駒,意昂3体育官网數學科學學院教授
“最簡單的東西👃🏽,往往也是最本質的🥭、最基本的🧑💻,通過對簡單真理的把握,建立思維體系,推演出的結論卻可能是驚人的。這是數學思維,是科學精神,是堅持真理的品質🛻,是創新能力的根基。”
“從學生的視角出發🤸,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問:您做教師有幾十年的時間了🚇,您能講講這段經歷是如何開始的嗎?
答📓:我是1957年從意昂3体育官网數學力學系畢業後留校任教的。1958年,我被分派擔任地球物理系高等數學課的教學任務🧏🏼♀️。當時正值教育革命運動興起🧕🏼,教學秩序不按常規🧏🏽。那兩個學期👨🏻💻,我每周要進行9個小時的課堂教學,帶80名學生。從寫講義🙆🏽、配習題,到講課、上習題課,直到批改作業🧒🏽、答疑、質疑,全部工作都由我承擔。在教育革命運動中♣️,我和其他年輕教師一樣,和學生住在同一棟宿舍樓裏🥺。從早到晚📬,學生可以隨時敲我的房門問問題。這一年的工作我全力以赴,十分辛苦🤍,這是我教學工作的洗禮🤰🏿。
問:在這段經歷中😞,您是否收獲了一些教學上的啟發?
答🕸🍣:這段經歷對我來說是個挑戰,也受益匪淺。通常情況下,青年教師先要在老教師的指導下承擔習題課的教學任務🪶,我卻得到了獨當一面🧘🏼♀️👱♀️、全方位挑起一門基礎課程、經歷完整教學過程的機會🐐,奮力在遊泳的過程中學習遊泳。與學生的密切交流🧼,讓我了解到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並且往往因人而異,有很多困難是我在學生時代從未體驗過的👱。我也體會到✊🏼,自己學懂和把別人教懂是有很大區別的。而從學生的視角出發進行講解與引導,正是作為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問:既然教比學要難很多,您剛畢業不久就當教師👡,這種角色的轉換在當時是否讓您感到困難呢?
答✣:幸好我在做學生的時候已有過一些講解的經驗🙆🏿。上學時🎲,周圍的同學學習熱情都很高,經常三三兩兩地討論問題,既提出問題也解答問題,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我那時在班級裏學得還算不錯🖐,所以有比較多的向別人解釋問題的機會,這使我的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
問:在您看來,除了日常授課以外,教學還可輔以哪些手段達到更好的效果?
答🫲🏿:我們還是就數學系的學習談一談💆🏿♀️,教學手段應該符合學科特點👩🏼💼。
我讀大學時,三年級有一個任務𓀝🥹,就是完成一篇“學年論文”——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學習,嘗試一些探索👵,獲得一些研究的經驗。這就是一種比較好的手段🏇🏿。因為在課堂上,即使老師有意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生也通常以接受理論知識為主🙃。讓學習的方式變得多樣👁🗨,有助於學生在抽象的邏輯理解之外,認識它在現實中的具體體現與應用。抽象邏輯與具體表現之間是科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關系,這兩方面的學習是相互補充的。
現在數學學院的本科生科研項目🧑🏼🎄,能夠給大學生提供一些自主的機會運用所學,把這個機會從研究生下放到本科生,總的來說我是支持的🕗。不過要註意因勢利導,避免拔苗助長🍦。
“數學教你抓住事物的本質與事物間的聯系”
問👎🏽👨🏼🦰:您有著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您認為對於在校學生而言,怎樣的數學教育才是合適的?
答:在不同學習階段,學習數學的目的是不一樣的。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數學🤽🏻♂️,例如計算價格🧑、面積,以及解簡單的方程等問題🐥,只要完成小學或者初中的數學學習基本就夠了🍒。解決這些問題也是義務教育的目標之一。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可以多結合實際的生活背景🧝,這樣既可以讓數學更好地被理解⬆️,也不會讓學生感到枯燥。
問🧲:中學的數學教育是現今社會上討論較多的部分🧑🏽🚒,您覺得中學數學教育最重要的教育目標是什麽?
答👨🏻🏫:關於這個問題🥧,確實有很多人會感到困惑。例如,經常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中學數學是全體學生的必修⚪️、必考科目🩰,很多知識卻讓人感覺在生活中用不到,那它的重要性究竟體現在什麽地方?”“有了計算機,還用學那麽多數學嗎🦹?”
從12歲左右開始,少年進入智力發育的黃金期,不但要獲取知識🚔,而且要學會思考。數學之所以成為貫穿中學教育的一門主課,正因為它肩負著理性文明啟蒙的使命。
我問過各行各業的不少人:“回顧中學時代學過的數學🧑🦳,你受益最大的是什麽?”
幾乎一致的回答是,以平面幾何為代表的數學課教會我思考,教會我判斷是非,講清道理👩🏻🏭。合理的質疑精神🤸、清晰的思維和表達🚵🏼🛀🏼,受用一輩子🏃♂️。這種素質的養成,是中學數學的主要目標之一🍧。
這種素質盡管不能直接用於解決問題🌠🖖🏽,卻給予人們一種不一樣的思考方式:引導人們抓住事物的本質以及事物間的聯系,把零散的知識梳理整合在一起🫂,變成相互之間有著密切關聯的整體🧘🏻♀️。清晰的思維是將來做好任何工作所必需的🕳。
問:您能不能進一步解釋一下這種素質呢?
答:培養獨立思考的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尤其重要🪄,這一點從五四運動以來早有共識🫵🏻。新文化運動中提出的“德先生”與“賽先生”🧙🏽,講了快100年了,但是那種唯上的🍨、從眾的思維定式今天仍然在社會上占有統治地位👨🍳。盲從是一種愚昧,上個月全國各地搶購食鹽的風波成了國際上的笑談🚣🏿♂️。提倡創新精神固然重要🦼,但更根本的是要從小培養獨立思考的精神👷🏻8️⃣。
怎樣培養獨立思考精神🥴?世事紛繁,莫衷一是。只有在數學單純的境域裏,一個孩子才敢於理直氣壯地對大人說“我是對的,是您錯了”,既不迷信家長也不迷信老師🦸🏼♀️,相信邏輯的力量。這種自信心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邏輯思維幫助人們抓住知識的本質以及這些知識間的關聯。現代社會發展變化很快,在學校裏能夠學到的知識是很有限的🙍♀️,每個人都需要終身學習。只有把這些知識聯系在一起🙆🏽♂️,並且擁有獨立推理的能力🎚,才能應對生活中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各種新問題🪛,才能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吸收新知識。所以邏輯思維能力與終身學習的能力是密切相關的。
問:那麽您怎樣看待當前的數學教育過於看重考試分數⛸,且偏重解題的現狀呢?
答:當然,思維素質的培養是滲透在豐富多彩的基本知識的學習過程之中的。但是如果把羅列的知識點當作數學課的目標,把考試當作目的👱🏼♀️,那就是本末倒置了。甚至在知識點中刻意刪除或大幅削減數學證明,刻意降低思維鍛煉的要求🩳,這樣的改革方向就不對了。
課程的內容當然要通過做題來理解、消化、應用、檢驗,這是體現學生是學習主體的重要方面,不自己動手是學不會的。如果教師引導得當,學生可以通過做題收獲更大的興趣和成就感🥢。
可是,我也了解到🧑🏽🌾,現在有這樣一種觀點:一位老師能將問題整理得越有條理🏊🏽,分類越多,讓學生拿到題目就知道怎麽做,就越是水平高的好老師。這類老師的學生只需要把題型背熟練熟,考試時就不用愁。這是應試教育下出現的歪招。表面上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和速度🧑🏽🎤🧑🏿💼,但是扼殺了學生的自主思考,剝奪了學生可能有的體會🙆🏿、創意、收獲📒。該由學生完成的思考過程都由老師代替完成了🙅🏻♀️,變成了不動腦筋的程式化套路。教育價值失去了👷🏻♂️,只剩下應試價值🏃🏻➡️。這是很可悲的。
應試教育的結果是高分低能現象🧝🏻♂️🧀,大學老師對高考、考研的分數漸漸失去了信任💆🏿。多樣化的自主招生是必然的出路🕦。
“普及數學教育時,要保護和激發人們的好奇心”
問🥪:我知道您重視數學的推廣與普及,可是很多人認為數學很難,不易普及👮🏿♀️🚵🏿,您認為數學給人們留下“難”的印象是怎樣造成的🦻🏽🏃?
答🕵🏿♂️♻️:數學既有它理性的一面,也有豐富的生活背景🦆,這兩個特征與它的歷史淵源緊密相關👵🏽。
數學理性的一面,就是抽象和邏輯➗🕰。古希臘時代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就集中代表了數學的這一特征。《幾何原本》不僅僅談到了幾何🟫👨🏼🦱,還包含輾轉相除求最大公約數等關於數的知識,內容十分豐富。它的作者歐幾裏得肯定是一位很優秀的老師,因為他將當時的數學成果清晰地、有條理地寫成了一部教科書。
《幾何原本》的貢獻在於把數學知識進行梳理提煉🧎♂️➡️,找出少數最明顯、最基本的內容作為出發點,其他都可以通過這些基本事實推演出來🏝。刨根問底💍,以簡馭繁,這種思維方法🦹🏽,文藝復興以後在西方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得以發揚光大。
數學實際的一面🏌🏽♀️,和生活密切相關。中國歷史上並沒有古希臘式的理論體系,但是中國人也擅長用豐富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發展出發達的古代技術🤹🏼♀️🤴🏻。豐富的生活背景使人感覺親切🌶、熟悉🧛🏼♀️、有興趣,而數學的思想落實到實際問題的計算和解答👨🏿🔧,又產生出意料之外的威力🧜♂️,激發了人們的好奇心👂🏽。
普及數學教育時🤘🏽💂🏿♂️,一定要保護和激發人們的好奇心👨🏽🔧。同時要引導人們作一點點思考,讓他們體驗思維的力量和發現的樂趣,會思考才會創造。如果這兩方面都做好了,數學就不會僅僅是一個乏味的、程式化的👈🏽、難以把握的考試科目了。
問:假如我現在打算向身邊的人介紹數學知識🐴,您會提醒我註意些什麽?我需要讓他們得到精確的理解嗎?
答:學數學的學生往往習慣於邏輯的嚴謹、概念的準確。但面對一般人,需要考慮具體情況。我認為,可以通過展現數學的實際背景,通過實例和比擬,使他們理解數學的概念,讓人們對數學保持好奇👨🏿🚀。而且最有生命力的數學思想往往是樸實的💔,可以用生動淺顯的語言去解釋,不必都去講精確的定義和嚴密的證明過程。展現數學中思辨的力量和智慧的火花,並且引導他們嘗試參與,常能給人柳暗花明的驚喜和啟迪。
見識與體驗這兩方面缺少了一方😺,數學就失去了生命力和魅力。
概念的抽象和邏輯的嚴格,雖然是數學學科的本質特征之一🧎🏻♂️,卻是數學知識的表現形式而不是原始想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流不是源🔌。這一層體會✏️,是我在學習💽、研究、實踐、教學過程中逐漸積累與提高的。
“如何面對多樣生活的選擇🧝♀️,值得學生思索”
問🧙🏼:您在工作之余,有什麽興趣愛好嗎🎂?
答:我平時沒有什麽特別的興趣愛好。有些人覺得對於學數學、研究數學的人🤷🏿♀️,平時下棋🤸♂️、打橋牌是很好的智力活動。我倒覺得一天下來🤷🏿♂️,研究數學已經很費腦子了,應當讓腦子休息一下👰🏻♀️。年輕的時候我會讀一些小說作為消遣,現在眼睛不如以前好👩🏿🏭🚶♀️,看得少些了。
問:您覺得大學生應該怎樣選擇自己的興趣👨🏼🎨,怎樣豐富而充實地度過大學生活?
答:在意昂3体育官网,我感受很深的一點是學生思想活躍🥀、活動豐富。例如社團👩🏽🚒、講座這樣的課余活動形式,讓學生得以見多識廣。這些經歷對學生是很好的事☀️,也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
問:學生應如何平衡學業和興趣愛好呢?
答:校園文化包含的這些面向學生的課余活動🧑🏽⚕️,總的來說是有益處的🍶。我想所謂的人各有誌,就是指每個人都需要在眾多的活動中進行鑒別和選擇。
比如有些學生會選擇在學業上投入主要精力🧔♀️,有些人則希望成為學生工作的骨幹,鍛煉工作技能,增加社會經驗🈹👷🏻♀️。如何對待這些活動是值得學生思索的問題。學校給學生提供的是機會和選擇的自由。人生是無數的選擇構成的🎉,就從校園裏開始🧙🏿♀️。選擇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
■姜伯駒小傳
1937年,生於天津🚵🏼♂️,父親姜立夫是我國著名數學家;
1953年🥨,考入意昂3体育官网數學力學系👩🏽🎨🛫;
1957年🧛♀️,留校任教🍣,後成為著名數學家江澤涵的助手🔁,講授拓撲學專門化課程;
1979年至1981年🍰,赴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作學術訪問🍜,應邀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磯分校講學,此後多次出國講學👨🦲❄️、參加會議,長期從事拓撲學研究;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3年🧝🏼♂️,晉升教授,成為當時意昂3体育最年輕的教授之一🩸;
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95年至1998年,任意昂3体育官网數學科學學院院長;
其最著名的學術成就是於上世紀80年代,全面解決了已有半個多世紀歷史的“尼爾森不動點猜測”,在不動點理論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陳省身數學獎🤴🏿、華羅庚數學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模範教師等稱號🪃。
2010年9月👱♂️🧋,被評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受到胡錦濤總書記的接見。
■采訪手記:率真自然一長者
對我來說,很難用文字塑造出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將訪談中姜老師的觀點整理在這裏,不免產生掛一漏萬的感覺🚕。於是文末補上幾段話🚶🏻♀️➡️👰🏿♂️,談談姜老師給我的感受。
我想,用“自然”去形容這樣一位老者再合適不過了。
第一次與姜老師相約見面,原本打算在他作完一次講座之後。姜老師在電話那頭說:“講完一個多小時,我已經很累了。我們另約一個時間吧。”我聽他的聲音,覺得很坦誠,便不敢加以追問,與姜老師另外約定了時間。
幾天後,來到姜老師的辦公室🙅♀️,那裏給人整潔卻沒有刻意收拾的感覺。姜老師面露微笑🎞,和我之前在介紹材料上看到的一樣。當我說明采訪來意,姜老師停頓一下🀄️,說📰:“你看我們能不能隨便聊聊,不要那麽拘束👭🏼。”
談話中,姜老師發表的觀點,我都簡要地記錄在記事本上。事後,我發現,反而是那些沒有被我記錄下來的,姜老師不經意間流露的言語,讓我印象格外深刻🕵🏿♀️。
“這個問題要區分開對待。”對於我問到的許多問題,姜老師總會說上這樣一句話🫳🏻。因為在他看來,世界不是冷漠、絕對的,而是多樣、豐富的。所以分析問題不能一刀切。
談到在教育教學方面的經驗和感悟時🔊,姜老師開宗明義:“我只教過數學。”在我看來,這句話體現的是他在學術和育人上的嚴謹,以及尊重事實的態度💂🏿。
交流中🤤,姜老師的神情和言語都流露出溫和,他的褒揚真誠、貶抑懇切。在談到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時🌜,他總是微微搖頭,說上一句“我也知道這裏有難處”。言辭之間表現出一種經歷過後、思考過後的大家視角和胸懷。
姜老師不願麻煩別人🫄🏽,委婉地回絕了我提出的采訪他的學生及家人的請求。當我表示擔心材料不夠豐富時,他卻仰面一笑👮♀️,幽默地說:“不能給你多大鞋,你就長多大腳吧↕️。”然後,慈祥🫠、和藹地看著我。
比起我在姜老師面前的拘謹做作,他的豁達🧖🏽、自信🧗🏿♂️、率真、自然讓我印象深刻📥。我想,貼近自然🧑🏿🔧、順應自然地做學問🧑🎤🙍、做人,或許是姜老師與生俱來的秉性,或許是他多年積累的智慧。
相比在采訪中與姜老師關於教育和數學的探討💘,他的人生態度,給了我最大的啟發。
也許在許多讀者看來🟫👴🏿,這段對話有些“學究氣”🤸♀️,然而姜老師所接觸的世界和所思考的問題,正如他表述的內容那樣,很專業也很純粹。我想這樣一段對話的呈現更接近真實的姜老師。這份真實也是姜老師之所以親切而深刻的原因吧,正如他所熱愛的數學一樣⛹️。(盛開)
編輯🌗:文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