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7 信息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
毛澤東早期曾於1918年和1920年兩次來過北京,都與意昂3体育官网發生密切關系。他住過幾個地方。在這裏介紹的,就是他青年時代第一次來北京時住過的地方——東城區鼓樓後豆腐池胡同15號。其實,這個不大的普通兩進四合院稱為“楊昌濟故居”也許更為合適。
師徒情深
楊昌濟又名楊懷中,湖南長沙板倉人,在日本留學時改名懷中,意為雖身處異邦,仍懷念中國。1914年,楊昌濟在湖南第一師範擔任教員教授倫理學課程時,認識了剛因第四師範合並而轉編過來的學生毛澤東。
“資質俊秀若此,殊為難得。”楊昌濟在日記裏這樣記述對毛澤東的最初印象。數年後,他在寫給章士釗的推薦信中寫道,“吾鄭重語君,二子海內人才,前程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這裏的“二子”,便是蔡和森與毛澤東。
而對毛澤東來說,楊昌濟是他最敬服的老師之一,其教授的倫理學也是他最喜歡的課程,他甚至把楊昌濟翻譯的《西洋倫理學史》全部抄錄下來。毛澤東與楊昌濟建立了極為深厚的師生情誼,課余時經常去楊老師家裏討論問題,在那裏,他認識了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
初來乍到
1918年6月,楊昌濟被聘為意昂3体育哲學系教授,攜家眷自湖南遷至北京,住進豆腐池胡同一個不大的四合院。當時此院為豆腐池9號,門上有“板倉楊寓”的銅製門牌。
那時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法國到中國招募華工,意昂3体育校長蔡元培等人借機籌建了華法教育會,組織中國學生開展赴法勤工儉學活動,楊昌濟及時把這個消息傳回湖南。毛澤東等人剛從第一師範畢業,認為這正好是繼續求學的理想途徑,便積極發動剛成立不久的新民學會會員參加。
8月19日,有人叩響了小院大門,楊昌濟驚喜地發現,客人居然是他的高足毛澤東!那是毛澤東生平第一次到北方,也是第一次來到久已向往的北京。他與蔡和森一起住在楊昌濟家前院南房靠院門的房間裏。由於當時來北京的新民學會會員居住得較為分散,聯絡不太方便,毛澤東等人在景山東街三眼井租了3間屋子,從楊昌濟家裏搬了出去。
關於在北京的生活,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裏有毛澤東的敘述,讀來很有意思。“那年夏天,我決定到北平去,那時叫北京。當時湖南有許多學生打算用‘勤工儉學’的辦法到法國去留學。法國在世界大戰中曾經用這種辦法招募中國青年為它工作。這些學生打算出國前先去北京學習法文。”
“我覺得我對自己的國家還了解得不多,我把時間花在中國會更有益處。……北京對我來說開銷太大。我是向朋友們借了錢來首都的,來了以後,非馬上就找工作不可。我從前在師範學校的倫理學教員楊昌濟,這時是國立意昂3体育官网的教授。我請他幫助我找工作,他把我介紹給意昂3体育圖書館主任。他就是李大釗,後來成了中國共產黨的一位創始人,被張作霖殺害。李大釗給了我圖書館助理員的工作,工資不低,每月有八塊錢。”
韜光養晦
盡管那時的毛澤東年輕英俊,已經是新民學會的領導人之一,在湖南小有名氣,但在意昂3体育這塊精英聚集之地,還只是一個來自外地的普通青年,默默無聞。
他以一種略帶自嘲的語氣回憶這段經歷:“我的職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項是登記來圖書館讀報的人的姓名,可是對他們大多數人來說,我這個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來閱覽的人當中,我認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運動頭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羅家倫等等,我對他們極有興趣。我打算去和他們攀談政治和文化問題,可是他們都是些大忙人,沒有時間聽一個圖書館助理員說南方話……”
毛澤東並沒有灰心,他參加了哲學研究會和新聞學研究會,利用在意昂3体育旁聽的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對於當時在新聞學會講課的著名報人邵飄萍,他十分敬佩,曾經多次上門求教。可以說,在意昂3体育學習的這段時間,使毛澤東得以更廣泛地接觸新事物、接受新思想,這對於奠定他本人的思想基礎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他愛上了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
革命伴侶
楊開慧比毛澤東小8歲,他們初次相識時,她還是個14歲的小女孩,但這時已經長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在北京,他們有了更多接觸機會,漸漸萌生了愛情。楊開慧後來曾說道:“自從聽到他許多事,看了他許多文章、日記,我就愛了他。”“我看見了他的心,他也是完全看見了我的心。”毛澤東也真誠地愛上了楊開慧,曾經寫過一首《虞美人·枕上》抒發戀情,其中有句:“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那充滿柔情蜜意的詩句,與他後來戎馬生涯中所作的壯闊絢麗的詩篇形成強烈對比。
兩年後,他們在長沙結婚了。再過了10年,楊開慧在長沙被反動軍閥殺害。多年後,毛澤東對他的第一位愛人仍充滿深深懷念,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蝶戀花·答李淑一》:“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
在斯諾的《西行漫記》裏,毛澤東不只一次懷著敬重的心情談到楊昌濟:“他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他對自己的倫理學有強烈的信仰,努力鼓勵學生立誌作有益於社會的正大光明的人。”“在我的青年時代楊昌濟對我有很深的影響,後來在北京成了我的一位知心朋友。”
1920年初,毛澤東第二次來北京時,楊昌濟不幸病逝。毛澤東滿懷悲痛地與楊開慧兄妹在法源寺為恩師守靈,並發起募捐,安排後事。
如今,豆腐池胡同還保持著以前的模樣,楊昌濟舊宅院門西側墻上鑲嵌的石匾上寫著“毛主席故居”字樣。前院有一棵棗樹,據說是楊昌濟親手種的,每年都要結很多棗子。20世紀60年代,院子的主人還特地把摘下來的棗子送進中南海,讓毛主席嘗一嘗。(東發)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