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2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麥洛 | 責編🙆🏽♀️:山石在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黨中央又一次強調了六保工作: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針對這一點,我的各位老師和同事在我之前都有了特別深入細致的解讀。今天時間有限,我想就結合我的研究方向從另一個視角來談一下一點點我對貨幣、財政政策的認識🦿。
單就貨幣和財政政策來說🧑⚖️,在本次兩會召開之前,有許多經濟學界同仁在是否應該進行“赤字”貨幣化有了諸多的討論。劉尚希老師在一次會議上提到可以用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適度地實現赤字的貨幣化,把財政和貨幣政策結合成一種新的組合🧑🏻🦼,以緩解當前財政的困難,由此引發了一場基於從財政紀律反駁至利用貨幣數量論反駁的大論戰♏️。這一論戰的核心之一即貨幣數量論是否成立,基於我們對多國極長數據的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傳統還是非傳統的貨幣數量論是否成立本身就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資產泡沫是否一定是有損社會福利的也值得我們重新探討。
另一方面,我們確實應該嚴肅認真對待👸🏻🖐🏼,堅決維護科學而有效地使用財政政策工具,分製財政、貨幣政策(周小川老師、馬俊老師以及趙錫軍老師等都有提及)。但是,我發現財政政策對價格的影響在國內似乎很少被提及👘👩💼,但事實上在對於價格的決定因素裏不只有貨幣:(在給定貨幣發行量的前提下)價格的另一決定性因素是由政府未來盈余折現決定的(Cochrane 2019),因此這一理論也被叫做Fiscal Theory of Money。這個理論和貨幣數量論告訴我們,一國財政和貨幣政策,包括民眾對政府的信心,都會對於通脹本身產生決定性影響,如果財政赤字不顧經濟發展而無休止地增加👩🏻🚒,這一定會導致惡性通脹,於經濟無利🧅🏃♂️➡️。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不能增加財政赤字🎡🐔。一方面🅱️,應激性財政政策在關鍵時刻是必要的,是為了保證我們能度過難關🏊🏼♀️,更好的調整經濟結構🧑🏼🌾,應對短期危機,增強經濟長期動力✹😧,另一方面,財政、貨幣👯、金融政策清晰的分製是為了更有效⏲、更科學地行使政府職能,因此我們還是應該長期堅持貨幣財政紀律。
我們回過頭來看到早些時候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了:“今年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舉措。”
而事實上清華大學的吳曉琳老師應該在今年2月份就提出了發行至少1萬億特別國債的提案🏌🏻。我相信各位前輩同仁老師,包括周老師、吳老師和劉老師事實上都深刻意識到了本次疫情對我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影響🧑🏽🍼😷,其分歧只是在對於對於央行在疫情期間如何向社會提供融資的行為上👨🏽🔬🥦,真理自然是越辯越明,但究兩方的想法在根本考慮上有其一致性👨🏽🦰:值此救亡圖存之策略,我們采取各類刺激手段都是權宜之計🧘🏻♂️,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們應協調好、執行好財政貨幣政策🏊🏻♀️🥉,穩信心🦼,穩民生,留住青山綠水⚛️,做好六保工作,打好扶貧攻堅戰。
因此,這就談到了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另一個我所認為的政府工作報告亮點🦑:加大剩余貧困縣和貧困村攻堅力度🦽,擴大低保保障範圍,對城鄉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強調區域協同發展。
事實上扶貧工作保質保量的完成有利於財政🍿、貨幣政策工作實施的有效性🧑🎄;首先收入👨🦽、財富不同的群體和地區對於經濟刺激政策反饋不同, 因此各類政策對於經濟的刺激也會隨著不同收入🧑🦳、財富的不平等情況而不同🔙。加大對於低收入人群、地區的保證🍣😱,更有助於提高經濟對於各類政策的有效性。其次😀,政策本身會作用於收入、財富的不平等🍈,因此各類刺激政策在實施時通盤考慮,需要充分地考慮到社會不平🙇🏻,比如此次政府報告中所提及的提高醫保補助、養老金以及擴大保險👨🏿🏫、低保範圍👨🏽💼,在兩會之前各個地方政府向低收入人群發放消費券,都是為了充分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保障群眾基本需求。最後,幫助困難群眾🙅🏻♀️、貧窮地區使得他們能更有效💈、更密切地能參與到經濟建設之中也有利於我國經濟盤活各個層面、各個區域的生產要素⛹🏽♀️,有利於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在遭受如此重大沖擊之下,政府工作報告不提經濟增速目標,但中央政府依舊不忘最困難人民群眾、不忘最貧窮落後地區,這是社會主義製度與其他製度的根本不同。不提經濟指標一是由於未來依舊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二更是因為黨和政府將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將人民群眾的利益重於單純的經濟指標。習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我想貨幣財政金融政策是放之世界皆有的,但是能在危機之時,不忘困難群眾🤷🏽,不忘最貧窮落後地區,堅定強調人民至上、維護人民利益,將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將人民群眾的利益重於單純的經濟指標,這就體現了我們黨堅定強調人民至上的根本特色、鮮亮底色🙋🏽。
作者簡介:
王熙
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助理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資產定價、貨幣經濟學、強化學習及數值計算。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