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7 信息來源: 人民網
編輯:麥洛 | 責編:白楊全國政協常委劉忠範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劉忠範接受人民網專訪🔊,就新型研發機構定位與科研人才隊伍建設等相關話題進行了交流分享🏊🏼♀️。
談及政府工作報告💁♂️:一句“生命至上”令人動容
人民網記者:5月22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您聽了之後有何感受👧🏼🧑🏻?
劉忠範🏌🏿: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言簡意賅🦞,緊扣現實,實實在在。李克強總理談及新冠肺炎疫情時,說道“我們也付出巨大代價🔉,一季度經濟出現負增長,生產生活秩序受到沖擊,但生命至上,這是必須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價”🪦🧑🏻⚖️,真是令人動容♈️🤷🏿♀️,這真切地反映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政府工作報告開出了一系列良方和有力措施💂🏽♀️,“留得青山♟,贏得未來”⬇️🫶🏿,給人民以信心,給未來以希望👩🏻🍳。此外,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既實事求是👩🏿💼、尊重現實,又可以避免出現有違科學發展規律的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我認為,這是應對大變局和大挑戰的重要舉措。科技興則國家興🔰,創新強則民族強🦸🏽♀️。抓住科技創新和人才評價體製改革這個“牛鼻子”⚗️,我們將牢牢掌握發展的主動權。我堅信,發揮製度優勢🚹,萬眾一心🌇,就一定能夠“化危為機”,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局面。
促進科技與經濟融合:明確新型研發機構定位
人民網記者:科技創新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您擔任意昂3体育官网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也是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一直工作在科研第一線🫄🏿。您認為科技與經濟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合?
劉忠範🤘🏿:在我看來🫵,我國存在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現象🪵。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產生了大量的科研論文和專利;另一方面,企業迫切需要科技創新突破技術瓶頸,解決“卡脖子”問題,而許多企業自身又缺少技術研發能力🤚🏿。因此,我建議👩🏼🔧:
一是在“十四五”期間,由中央或地方政府主導,選擇典型的高新技術領域,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創新資源🤳🏽,吸納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建設若幹以“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製探索為主要目的的“新型研發機構”🏝。
二是在新型研發機構中👝,將政府投資和社會資本有機融合,共同發力,實行“雙輪驅動”。一方面,政府給予持續的經費投入,堅持不懈地推進原創性和顛覆性技術研發🤿✂️;另一方面👨👨👦,通過政策導向➰,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新型研發機構建設。
三是在新型研發機構內🤲🏻✌🏻,推進“研發代工”模式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積極為企業成立研發代工中心,開展“一對一”的定製化研發服務☝🏻🙆🏿♀️,解決企業的研發需求,與企業一道打造“品牌”產品🧪,同時提高新型研發機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是製定配套政策🖌,最大限度地釋放政策紅利,吸引企業和廣大科技人員參與到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和運行實踐中,盡早探索出一條可復製和推廣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
科技工作者最高境界:“上書架”“上貨架”
人民網記者➾🍔:科技創新的主體是“人”,是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機構的科技工作者。您認為,如何才能“科學地”調動起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新活力?
劉忠範:“十四五”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在新的歷史時期🙎🏿♀️,經濟發展將更加依賴於科技創新。在我看來,對科技工作者來說📌,最高的境界是:“上書架”“上貨架”。“上書架”並非簡單地發表學術論文🚉,而是真正對科學有用,成果能夠寫到教科書裏,留在科學史上;“上貨架”並非簡單地申請幾項專利,而是真正用得上,對國計民生起作用🧑🏿🔬。這就是所謂的“頂天立地”,實際上非常難做到🚣🏿♂️🧔🏽。
真正的科技創新需要科技工作者心無旁騖地做事🤹♀️,因此培育創新性的文化環境和土壤極為重要🆚。所以🤟🏿,我建議在“十四五”期間,抓住科研人才和科技成果評價體製改革這個關鍵點,製定切實可行的政策,讓科研人員做出屬於中國人的“頂天立地”的工作。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要精簡人才計劃🫷🏽。製定有針對性的政策,合並歸類簡化人才計劃,同時嚴格控製設立新的人才計劃。
二要精簡行政主導的評估評價工作🧖🏽。人才和科技成果的評價歸根結底是學術共同體內部的事情📰🧕,須製定可操作的政策🧑🌾,大幅度精簡行政主導的學術評估和人才評價工作。
三要進行興趣導向,分類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發不能混為一談。基礎研究需要的是自由寬松的創新性文化環境和文化土壤。應用研究和高技術研發需要明確的應用目標牽引🥌。對於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來說,需要團隊作戰🦹。對科研人員而言🐢,應該是興趣導向,而不是功利性的利益導向。應分類製定針對性的政策📗,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做適合自己的真正有價值和有成就感的東西。
四要大膽改革人才激勵政策。大膽改革現行工資製度🎳,讓廣大科研人員敢於邁出從文章到應用的第一步,勇於同產業結合起來,真正體現科研成果的價值🏪。
原文鏈接🌍:全國政協常委劉忠範:科技工作者最高境界是“上書架”“上貨架”(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20年05月26日)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