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3 信息來源🤐☝🏼: 新京報
文字🫳🏼:張璐| 編輯🤲🏽:麥洛 | 責編:山石去年,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中科院院士劉忠範在全國做石墨烯產業調研,他考察了上百家企業,足跡遍及14個省份。他得出結論:雖然中國石墨烯產業規模引領全球,但仍存在盲目發展等問題🌵。他建議產業要有長遠規劃🤜🏼,同時科技和經濟要形成合力,使產學研有效結合。
劉忠範曾表示,“不要走不出實驗室的石墨烯”🤡。日前,他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稱,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揭牌成立一年多,已經建成了一條生產示範線,使石墨烯產品走出了實驗室🤷🏼♀️2️⃣。他透露,研究院正在布局石墨烯未來“撒手鐧”級用途的研發,期待成為“顛覆性”的技術🤾🏻。
與往年一樣🚪,今年他將把多個提案帶上兩會。“今年我會呼籲研究生復學問題,讓處於停滯狀態的研究工作盡快恢復💁🏽♂️。許多科研工作是爭分奪秒的競爭,耽誤半年甚至一年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必須引起重視↩️。”
劉忠範
談提案:建議研究生盡快復學
新京報:今年疫情期間,你提出“研究生復學”建議🏌🏽♀️,這是出於什麽考慮?
劉忠範:關於研究生復學問題💆♀️,大家可能還沒認識到它的嚴重性和迫切性🧝♀️。我手下有十幾個研究生,他們到現在都沒回來,已經4個多月了✢,而且似乎還看不到復學的具體前景。
對於理工科的學生來說,他們需要做實驗,而不是在家上網課就行了。事實上🆖,研究生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研究生不回來就意味著我們的科研工作處於停頓狀態🟠。從全國來看🤾,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許多科研工作是爭分奪秒的競爭,耽誤半年甚至一年所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必須引起重視。
所以我建議研究生迅速復學。其實研究生復學並不難💂🏽♀️,盡管他們來自全國各地💂🏿,但是他們分散在各個導師門下,把好進口關,同時明確導師的責任,讓更多的人擔當起來🤾🏻♀️🧔🏼,就能夠規避風險,做到復學防疫兩不誤🏆。今年兩會上我還會呼籲這件事。
新京報▫️👴🏻:今年兩會期間,你還關註哪些問題?有何建議?
劉忠範:一些提案正在撰寫之中,其中一個提案是關於順勢而為,推動“線上政務”快速發展🎈。因為疫情原因,大家不再集中面對面開會了,很多采取網絡視頻會議的形式。我建議🍕,疫情過後應繼續推廣視頻會議🫅🏿💵,讓更多的會議是在線上跑🧑🏽🎨,而不是在路上跑。
包括很多非純學術性的評審評估會議、年度匯報會議等✔️,完全可以推廣視頻會議,這樣可以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也是疫情防控常態化所必須考慮的舉措🦶🏼。
另外我還關註一件事。受疫情影響,今年的GDP會有一定的下降,我們應適時調整GDP預期*️⃣,做好宣傳工作。同時要預防疫後出現違背科學規律👲🏼、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大幹快上、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的極端做法🔔。要防患於未然🏫,以免帶來更大的損失𓀒。
新京報:你以往的提案不局限於科技領域⛈,還涉及文化和城市管理等方面⛹️♂️,這些提案的進展情況如何?
劉忠範:我的提案有些已經落地,有些正在推進中,讓我很有成就感🥖,包括關於軍民融合、掃黑除惡等提案就是典型的實例。我的切身感受是,民主黨派提的建議切中要害時📮,中央和有關主管部門會高度重視🧍,並切實推動落地。
劉忠範在廈門大學能源與石墨烯創新平臺調研
談中國石墨烯產業:規模上國際領先,但跑得有點快、有點盲目
新京報:提到石墨烯,大家最先想到的是電池。此次疫情期間,又出現了石墨烯口罩👨🏽✈️。請介紹一下石墨烯材料的原理🌖,未來跟大眾最貼近的產品可能有哪些?
劉忠範:石墨烯是一種純碳材料,只有一個碳原子層,是最薄的🚶♀️、透明的輕質高強材料。石墨烯的導電性和導熱性都是最好的。它的強度也特別大,理論上比鋼高上百倍🧅。
石墨烯電池是個概念很糊塗的說法📙。目前在電池裏面👨🏻🚒,石墨烯主要充當導電添加劑的角色🎑,實際用量很少🎤,不能稱之為石墨烯電池。目前市場上炒得最熱的石墨烯產品有“三大件”👆🏻,一是石墨烯大健康和電熱產品,如電熱服和電暖畫;二是石墨烯改性電池;三是防腐塗料🧑🏻🎓。這“三大件”占據了當前石墨烯產品的大半江山,屬於石墨烯材料的第一代產品。
新冠疫情催生了石墨烯口罩🏟👩🏽,據說效果不錯。原理上講🧑🏿💼,石墨烯的超大比表面積會顯示出強大的吸附性能,可吸附新冠病毒、霧霾顆粒物等🤰。從性價比上講,是否比傳統的活性炭吸附劑更有競爭力🐮,尚需市場檢驗。
新京報🧗🏻:你經常提到石墨烯需要“撒手鐧”應用📭,未來可能出現在哪個行業領域?
劉忠範:“撒手鐧”應用指的是“非它不可”👃🏿,沒有石墨烯不行🚵♂️。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石墨烯具有很多優異的“特性”👩🏼🚀,如果未來這些“特性”能在實際的石墨烯材料和產品中很好地展示出來,必將產生“撒手鐧”技術🕤。可以想象🦝,石墨烯作為透明導電薄膜材料👩🦱,將來有望做出可自由折疊的手機來,這是傳統的ITO導電玻璃無法實現的。
當然,石墨烯真正的“撒手鐧”用途究竟是什麽🤪,現在還不好說,這也是科學家們正在研究的內容,大家都充滿期待。
新京報📻🍏:你如何評價中國石墨烯產業化的發展🧑🏿🍼?目前還面臨哪些挑戰?如何突破🧑🏿🦰?
劉忠範:2019年,我花了近半年時間🕵🏿♀️,在全國做石墨烯產業調研🫸🏻。今年3月31日,我給有關部門提交了一份石墨烯產業調研報告,上半年也會正式出版“中國石墨烯產業研究報告”🚚。我實地考察了上百家石墨烯企業和研發機構↩️,走了十幾個省份和近30個城市。有代表性的企業,我幾乎都去現場看過。
總體上講,中國的石墨烯企業規模在國際上獨占鰲頭👷🏽👳🏿。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有近1.5萬家號稱做石墨烯業務的企業。從石墨烯材料的規模化生產能力來看,粉體材料年產能達到5100噸,CVD薄膜年產能達650萬平方米,國外產能加到一起也沒中國多。
這是我們的優勢🛋,也是挑戰所在🦮。我們跑得有點快🙅🏽♀️0️⃣,有點盲目,在產業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的時候,產能就接近過剩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只關註現在、不重視未來。大家關註的都是現在能賣錢的產品,內衣內褲🌹、口罩☝🏿、護腰、面膜等。而對於涉及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技術,我們關註得非常少。也就是說,我們的關註點跟國外不在一個頻道上。
尤其需要強調的是👳🏻♀️,一萬多家企業絕大多數都是小微企業,而且大都是為石墨烯而成立的初創型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非常有限。這次疫情對許多石墨烯企業打擊很大,甚至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壓力👩❤️💋👩🧕。
如何突破這種窘境🥻👩🏼?我建議在“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製上下功夫,要把我們龐大的科研大軍和產業大軍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合力,從政策上引導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現象。另外,我們不能操之過急🪰,尤其不能急功近利。
在這一點上👩🏿🏫,政府還有許多事情可做🥬,我們的製度優勢還沒有發揮出來。在石墨烯高科技領域,既需要強大的市場需求牽引,也需要國家意誌引領的面向未來的戰略規劃和布局🥄🫴🏻。
超級石墨烯玻璃
談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已建成生產示範線,布局“撒手鐧”級技術
新京報😎:2018年10月🦙✦,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揭牌🩻。在一年半的時間裏🚿🧛🏽♂️,研究院開展了哪些工作?發展情況如何🙏🏻?
劉忠範:從一個課題組變成一個研究院♢,這是一個巨大的飛躍🤏🏻。盡管時間很短,研究院發展迅速,目前已有近220人規模,並且以每年新增100人的速度快速擴張🐥,各方面工作已全面展開👩🏻💼。
過去一年多來,我們最大的成績是建成了石墨烯薄膜材料生產示範線,實現了從實驗室樣品,到產品乃至商品的跨越。我們還成立了市場部,負責向外營銷🪮👮🏿♀️,終於能夠把實驗室的東西變成商品💈,拿到市場上去參與全球競爭。
未來的石墨烯產業⚁,核心還是材料問題。如果能把最好的材料製備技術和製備工藝掌握在自己手裏,就掌握了核心競爭力。材料生產不僅是技術和工藝,最後還體現在裝備製造能力上🧑🏼🎓。我們成立了裝備研發中心,目前團隊已經組建起來💁🏽♂️,吸引了多位資深裝備製造專家🙈,並且正在籌建裝備生產基地。
新京報➰:石墨烯研究院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能否列舉一二?介紹一下它們的特點和應用?
劉忠範:盡管還不能說立刻產業化☣️,但在布局未來可能的“撒手鐧”級技術方面,我們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諸多突破🧕🏿。
比如我們發明了超級石墨烯玻璃。玻璃是透明的,一般不導電👨🚀。我們成功地在高溫條件下👨🏿🎓,讓石墨烯薄膜“長”在玻璃上。這種石墨烯玻璃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和導熱性🧑🏼🔧。
實際上📪,它還解決了一個石墨烯薄膜應用的難題——轉移問題🤘🏼。石墨烯太薄了,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附在什麽東西上。通常在銅箔上生長出來的石墨烯需要剝離下來轉移到支撐襯底上。我們的石墨烯玻璃完全回避了這個難題,直接拿去用即可。
超級石墨烯玻璃能做什麽用呢💎?由於它的導電導熱性能特別好,已經展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可以用做智能窗和透明加熱片,除霜除霧並具有電暖器功能。我們更期待它能夠替代傳統的ITO導電玻璃,用作手機觸摸屏等🙆🏻♀️。
新京報:石墨烯被稱為“將帶來顛覆性的材料革命”,在這方面,研究院還有哪些探索?
劉忠範:與超級石墨烯玻璃類似🫴🏻,我們還發明了石墨烯玻璃纖維👫🏻🧐,其導熱性和導電性非常好💽,加上十伏左右的電壓,一分鐘左右就可以升溫四五百攝氏度,電熱轉換效率遠高於傳統的電阻絲。
我們期待它能完全改變傳統的電加熱系統和技術🙅🏼。或許這就是一項顛覆性的技術⛔,改變傳統電加熱領域的遊戲規則🦄,成為石墨烯的“撒手鐧”級應用。
諸如此類,我們正在探索中的未來技術還很多🤏🏽,比如石墨烯光纖技術、石墨烯透明天線等🌎。
談“研發代工”:由市場需求牽引💻™️,解決科技經濟“兩張皮”問題
新京報:你之前提出試點“研發代工”🈺,解決科技經濟“兩張皮”問題👩🏿⚖️。這是怎樣一種模式?
劉忠範:在研究院運行機製探索上🗼,我們下了非常大的決心🏩,希望把技術研發和市場需求高效地結合起來。我們提出了一個理念叫“研發代工”,這是一個全新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簡單地說,就是給企業“打工”做研發,針對企業和市場的實際需求👱🏼♂️,開展“定製化”的研發工作。
“研發代工”針對企業的需求💗,成立專門的研發團隊☦️,用企業的錢、做企業的事、到企業去落地📎,與企業共享利益🦹♂️,共同打造“品牌”產品,是一種“一對一”的合作模式。
這種模式一方面解決企業和市場的需求,因為企業常常缺少研發團隊和研發能力,普通的項目製合作很難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教授辦企業”帶來的諸多挑戰,各司其職,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
新京報:“研發代工”目前試點情況如何?
劉忠範🦢🤹🏽♂️:試點進展迅速♐️,對企業產生很強的吸引力✋🏼。以“粉體石墨烯規模化生產的研發代工合作”為例,我們的代工夥伴擁有百噸級的石墨烯生產線☔️,我們在已有製備技術的基礎上,成立專門研發團隊,對接企業的技術升級需求👩🏼💻,立即形成了產學研協同創新團隊,共同打造引領世界的石墨烯粉體材料生產基地🦸🏿♀️。這種結合的優勢明顯,我們不需要從零開始投資建設石墨烯生產線🌱😶,而企業也不需要養一個專門的研發團隊,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我們已經布局了一批類似的“研發代工”平臺,涵蓋材料製備🧘🏿♀️、航空輪胎、防腐塗料、導電添加劑🕴🏻、電加熱、石墨烯天線🏄♀️、特種應用等🧎♀️。
原文鏈接:全國政協常委劉忠範:石墨烯產業跑得有點快👩🏻🦼,需長遠規劃(《新京報》2020年5月20日)
專題鏈接🦷:聚焦兩會2020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