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9 信息來源: 中國經濟導報
為了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流通,推動分級診療的落實,近幾年,多點執業開始推行,但不規範的醫療行為時有發生。而國外經驗表明,醫生集團是一個很好的醫生資源流動平臺。從2015年開始,我國的醫生集團開始得到行業內的關註。“醫生集團的出現,為醫生的多點執業、自由職業創造了新的平臺基礎,有望成為公立醫院、民營醫院之外的另一種醫生資源組織形式,有助於解決我國看病難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意昂3体育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霍勇說道。
在霍勇看來,醫生集團的優勢主要表現在風險把控強、平臺可幫助醫生專心在擅長領域發展、對於醫生而言時間靈活收入有保障,且有助於樹立醫生個人品牌。
不過,霍勇認為,從我國目前醫生集團發展的現狀來看,還存在一些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例如,目前我國醫生集團的性質無清晰定位,既不具備醫療機構的疾病診斷功能,也不能成為集團醫生的執業註冊主體;不具備醫療機構資質的醫生集團與合作醫院,特別是公立醫院仍然存在財務通路問題;政策壁壘依然存在,政策雖允許跨省執業,但備案手續仍相對繁瑣,各省備案手續要求不同;而且目前醫療行業對醫生集團的發展態度不明朗,有些公立醫院對醫生加入醫生集團持反對態度;現在還缺乏落實多點執業政策的操作細則等。
因此,針對以上問題,霍勇建議,首先應建立醫生集團的執業標準,就像律師執業一樣,如何執業,如何在執業過程中規範醫生的醫療行為,需要製定統一的標準。這一標準除了強調醫生和醫生集團應該如何做,更重要的是評估醫生做完之後的效果,這將直接影響服務質量。
其次,霍勇認為,應在政策上對醫生集團的定位進行明確,明確醫生集團具備醫療資質。他表示,醫生集團要具備和國家發展、社會發展、深化醫改需求一致的方向,不能僅強調醫生集團的營利性,更要強調公益性。醫生集團要助力國家的分級診療,著眼於縣域及基層醫院定位,幫助縣域醫院發揮區域醫療中心的作用。
另外,還需加強對醫生集團的監管。在國內,大部分醫生集團是在2015年以後成立的,各種醫生集團的運營模式也不盡相同。在醫生集團標準尚未確立的前提下,對醫生集團服務質量、合規合法性的監管就尤為重要。但霍勇強調,在目前的屬地管理體製下,各地的醫療監管體系是割裂而非統一的,因此,對醫生集團進行監管的同時,也是對全國統一醫療監管體製的探索。
除此之外,霍勇還建議,應製定相關政策促進發展。醫生集團仍屬新生事物,還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要簡化審批程序、加強監督管理,通過製定政策對醫生集團的發展進行指導和約束。(摘自中國經濟導報 2018年3月8日)
延伸閱讀:
醫生集團,又稱為“醫生執業團體”或者“醫生執業組織”,是由多個醫生組成的聯盟或者醫療團隊。患者要找哪位專家就診,可以直接去醫生集團預約,就診地點靈活,不用再去某一家固定的公立醫院裏排長隊。(據健康時報1253期《醫生集團給百姓帶來什麽》)
專題鏈接:聚焦兩會2018
編輯:山石
責編:江南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