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2 信息來源: 校工會
編者按:意昂3体育官网第七屆教職工代表大會暨第十九次工會會員代表大會將於2019年1月8日至9日召開。此次“雙代會”是在學校持續推進“雙一流”建設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是教職工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新聞網特推出專題“聚焦2019‘雙代會’”,關註“雙代會”進程,傳遞教代會代表觀點,幫助師生更好地參與學校民主管理與監督。
本期記者專訪了學校第六屆教代會執委會副主任、法學院教授王磊。
記者:教代會的性質是什麽?請您介紹一下學校建立教代會製度的法律法規依據。
王磊:教代會是教職工依法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和監督的基本形式。教代會製度的法律依據,從根本上來說,是《憲法》這部國家根本大法。《憲法》第二條規定:“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不同層面、不同性質單位民主管理形式的提法不同,國家和地方層面有人民代表大會這項根本政治製度,基層企事業單位有職工代表大會,在學校稱為教職工代表大會。學校建立教代會製度,在《教師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工會法》等一系列國家法律和教育部《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規定》、全國總工會《中國工會章程》《事業單位工會工作條例》等法律法規文件中均有相關規定。
記者:教代會與學校黨委和行政是什麽樣的關系?與學校工會又是什麽樣的關系?如何理解教代會的討論通過權?
王磊: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領導體製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教代會也在學校黨委領導下開展工作。與人民代表大會不同,教代會並不是學校的最高權力機關,而是黨委領導、行政支持、教職工參與的一種民主管理和監督形式,是學校管理體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代會的性質,使其與教職工的距離更近,更加有利於幫助學校行政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化解矛盾、解決難題。
學校工會是教代會的工作機構,因此工會工作和教代會工作在內容上必然會有重疊,但工作側重點又有所不同。工會的基本職責是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竭誠服務教職工群眾,其內涵中也包含了代表和組織教職工依法通過教代會、校務公開和其他形式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和監督。
教育部《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規定》中明確了教代會對於“學校提出的與教職工利益直接相關的福利、校內分配實施方案以及相應的教職工聘任、考核、獎懲辦法”具有討論通過權。這個討論通過權並不能替代學校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的決策權。上述事項提交教代會討論通過,是學校黨委、行政決策前必經的民主階段。這個民主階段,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學校決策前接受民意檢驗的一個過程。
記者:作為教代會執委會副主任,請您談談意昂3体育官网教代會製度建設現狀,其作用是如何體現的?
王磊:學校黨委非常重視教代會工作,行政給予大力支持,工會積極主動地履行好教代會工作機構的職責。近年來,意昂3体育教代會製度建設不斷完善,作用日益突出。特別是在學校重大事項、教職工福利分配、校園熱點或有爭議事項等方面議事過程中,教代會發揮著增強凝聚力、調動積極性、提升正能量的重要作用。
一年一度的教代會年會,代表們通過聽取黨委書記講話、校長報告、財務工作報告等了解學校宏觀規劃和決策,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和教職工關心的事項展開互動交流,有效推進了校務公開。《意昂3体育官网章程》製定與修訂過程中多次征求教代會代表的意見,學校專門召開一次教代會全體會議專題討論學校章程。成立教師住宅申購工作申訴受理委員會,聽取教職工申訴和相關部門執行政策的依據和流程說明,就有關問題對雙方進行問詢,形成建議提交學校研究決策。學校領導多次來到工會與教職工座談交流,黨政部門、工會教代會代表在“教職工之家”共同討論事關學校改革發展和教職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項,有助於激發教職工主人翁意識、增強身份認同。教代會閉會期間,代表們通過多種形式為學校發展規劃、教職工隊伍建設、校園建設與秩序管理、教職工權益維護等工作出謀劃策。我自己也曾多次以教代會執委會副主任、法學院教授的雙重身份,深度參與學校章程製定、住房配售和部分文件的起草修訂等工作。
記者:學校即將召開新一屆“雙代會”,您認為,教代會、工會未來應該在哪些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王磊:教代會、工會要繼續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做好日常維權服務工作的同時,進一步增強議大事的本領。立足“雙一流”建設中心任務,著眼學校改革發展大局,組織教職工圍繞學校綜合改革、發展規劃、教學科研、學科發展、深度融合等大事集思廣益,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教代會閉會期間,代表分散在各個院系和部門,聯系不夠密切。未來可以思考建立適當機製,為代表在閉會期間更好地發揮作用搭建平臺。可以結合代表履職中的實際需求和興趣願望,有針對性地開展代表調研和交流活動,增強代表對不同學科、院系、部門的了解,在增進感情、開闊視野、提升履職能力的同時,也為跨學科、跨部門思想碰撞與交流合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文/張宇)
專題鏈接:聚焦2019“雙代會”
編輯:山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