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30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張澤坤 笪文秀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按照民生優先、富民惠民的政策取向,黨的十八大繼續對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全面工作部署。這些戰略思想是基於何種現實背景提出的,民生問題產生的根源是什麽,如何破解民生困境?圍繞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馬克思主義學院魏波老師。
民生問題的實質是價值觀選擇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發展戰略的一個轉向是加強社會建設、不斷改善民生。關於國家戰略轉向背後的動因,魏老師認為,這是基於對發展目的的重新思考,即發展為了什麽、發展為了誰。在反省中人們開始放棄GDP崇拜,從片面重視“國強”轉向同時實現“民富”,於是催生了改善民生的政策轉向,體現了“以人為本”、“利為民所謀”的價值立場。
近年來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新的民生問題,十八大報告直面這些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魏老師指出,近年來中國大眾陷入了某種普遍的社會焦慮,如食品安全事故、教育質量問題、醫患矛盾、社會養老問題等等。針對國家經濟的發展為何沒有帶來國民幸福感的同步上升,魏老師認為,這不能簡單歸結於社會心態不平、人們需求的提高,應該看到現象背後的一些原因。上述民生問題都是在改革中產生的,需要深入分析。改革的思路是將教育、醫療、住房等“推向市場”,發揮市場的積極作用。但其最根本的是站在何種立場上、為誰的利益考慮?所以民生問題的實質在於價值觀選擇。
民生問題的焦點是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
十八大報告中有20處提到公平,凸顯了政府對公平的高度重視,這是在社會發展和轉型階段對公眾普遍的公平訴求的積極響應。分配不公、貧富分化是當前中國社會的尖銳矛盾。這將會阻礙中產階層的成長,降低消費能力,進而帶來社會沖突。現在重視和解決公平問題,需要政府通過各種政策予以合理調整。圍繞“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八大報告提出了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一些方針,如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等。
十八大報告提出,“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製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魏老師指出,這段話很有深意,因為當下社會分配不公的一大根源是規則、機會、權利不平等,權力與資本的結合導致了社會財富的分化,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
改革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根本出路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很強的社會共識,那麽,如何實現改善民生的目標?魏老師認為,保持經濟持續發展是基礎,改革創新則是根本出路。在現有條件下通過改革可以更好地解決民生問題,從長遠看,改革也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根本出路。因此,推進改革勢在必行。
當前改革面臨諸多問題,魏老師指出,面對現實的改革阻力需要引入新的要素,一個途徑是發揮民眾的創造精神、鼓勵民眾積極參與。改善民生是為了提高民眾的福利保障,也是民眾應得的權利。從發展模式上說,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應轉向以政府與民眾共同參與的發展模式轉變。民眾不僅參與經濟發展,更要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十八大報告提到社會管理創新,把公眾作為與政府平等的主體參與公共事務,其中就包含了民主的精神。報告中還提出推動協商民主,一個可以作為的空間是讓公眾參與和自己利益攸關的民生問題的討論與決策。這需要培育機製、創造空間、分權給社會,從而激發公眾的參與熱情,在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中實現民生的改善與社會的善治。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