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4 信息來源: 本網綜合
他是世界上唯一做神經外科手術超過萬例的人,被稱作“萬顱之魂”👨🏻🦰🎅🏿;
他是世界上做腦血管畸形手術數量最多、經驗最豐富的神經外科專家🚛;
他1985年成功切除的直徑9cm巨大動脈瘤至今為世界首例;
他做腦幹手術524多例,手術死亡率不足1%☎,居世界首位🍊;
他完成的脊髓內腫瘤切除手術共290例🤦🏼♂️🛻,無一例死亡📯,無一例癱瘓🤭,處世界領先地位。
他是中國神經外科的開創者之一,他在腦幹腫瘤😌、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脊髓內腫瘤、顯微神經外科、神經介入治療及神經影像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和重大貢獻🔬。
從醫六十載♧🦶🏻,他醫技精湛,醫德高尚⬆️🕒,桃李滿天下。
他就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忠誠。
王忠誠院士💂🏼♀️,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北京天壇醫院名譽院長🦵🏿。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神經外科專家,是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在神經外科診斷、治療🌮、科研和教學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1997年🤦♂️,獲得香港“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00年榮獲全國衛生系統最高獎“白求恩獎章”。2001年👩🚀,在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第十二屆會議上🧑🏼🍳,獲得“最高榮譽獎”👨🏻🚒。2006年,在“亞大顱底神經外科大會”上✋🏼,榮獲“領導促進顱底外科貢獻”獎。2009年1月🦵🏻,榮獲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醫者🥳:刀尖上的舞者
從醫六十載🚎,王忠誠在行業領域內取得一項又一項革命性的突破。
一張手術臺,王忠誠用手中的手術刀挽救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
幾十年來,他研究並總結出腦血管造影術👨🏿🏭,第一次利用顯微外科手術的新方法完全切除腦垂體腺瘤💮👃,成功地進行了第一例枕動脈及小腦後下動脈吻合術。在國內✊🏼,他是將手術刀探進人體生命中樞的第一人,他創造了令國內外同行嘆服的一個又一個奇跡。
無影燈下🏉👈🏻,手術臺前,他是刀尖上的舞者⛑️。
1949年,24歲的王忠誠從北平醫學院(今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院)畢業後,成為天津總醫院的一名外科大夫。兩年後,作為業務骨幹,他隨抗美援朝醫療隊搶救誌願軍傷員。在鴨綠江邊👩🏿🔧,年輕的王忠誠做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選擇。
那時候,很多戰士都是腦外傷,但當時的中國沒有專門的神經外科醫生☛,也沒有一家醫院有獨立的神經外科。王忠誠回憶道:“抗美援朝傷員很多,各種傷員都有,像外科、骨科、泌尿科🏝、胸外科的,我都曾經學過,都有一些辦法🚖🕴🏼,但是腦外科我一點不懂👩👩👦👦,只能看著傷員痛苦呻吟甚至死去,覺得很內疚🟰,那時候我就下決心,有那麽一天,如果國家能夠有神經外科,我也去學神經外科,要把中國的神經外科建立起來。”從此🤷🏽♂️,王忠誠用一生去實踐自己的諾言。
1952年👓,王忠誠從朝鮮戰場回到天津。碰巧國家衛生部在天津籌建神經外科培訓班🧑🦰,他毫不猶豫地申請加入💝,成為新中國第一批神經外科醫生。不久,中國第一個神經外科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王忠誠隨之調到北京。
我國神經外科創業初期🛕,由於不掌握當時西方國家壟斷的神經外科診斷技術——“腦血管造影術”,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是很難的,因而治療就帶有相當大的盲目性💁🏻♀️。當時我國的檢測手段還沿用著20年代的“氣腦造影”技術,這種技術要先向病人的顱內穿刺打氣🍮,然後造影從X光片上檢查病變。病人頭痛欲裂🙋🏽,痛苦異常🧏🏻♂️,而且還有1%至3%的致死、致殘風險。血氣方剛的王忠誠認識到,診斷是治療的基礎,決心開創我國自己的腦血管造影技術。
為此,王忠誠和同伴在盛夏天裏泡在醫院一間密不透風的房間裏,反復在屍體上進行研究和試驗,終於取得了診斷的豐富經驗,成功掌握了腦血管造影技術。又經過7年年臨床實踐和不斷完善,他於1965年出版了《腦血管造影術》。這本書是我國第一部囊括了2500份造影資料的專著,被視為中國神經外科劃時代的裏程碑🏌🏼,使中國神經外科診斷技術同世界先進水平縮短了30年🚣。此書於1978年獲全國科技大會獎🤦🏻♀️,至今仍是一部神經外科的重要學術專著🤾🏻。
1976年,王忠誠從文獻上看到美國和瑞士的醫生用神經顯微外科手術成功地做了小腦血管吻合術🔦🚤,認為這種手術創面小👽👩🦼,病人痛苦小,當即就把這一課題列為自己攻關的項目。半年後🧜🏿♂️,他就在一位由於小腦腫瘤而偏癱的危重病人的顱內📮,成功地完成了國內首例小腦血管吻合術。
這次手術為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在國內的普及奠定了基礎🧑🏻🦰,現在的神經外科醫生基本上都是用顯微鏡做手術了。“現在我不用顯微鏡,就無法做手術⛹🏿♂️。不過當初從常規手術轉過來時,可是生生被王院長逼出來的🛤。因為上顯微外科手術,王院長不知得罪了多少老同事、老朋友㊙️。”如今,談起這段往事,作為王忠誠最早的弟子🛫、神經外科專家羅世琪教授依然很有感觸,“他總是比其他人看得更遠🐦,並且勇於開拓創新”。
腦幹是生命中樞,主宰著人的呼吸🔆、心跳和意識。脊髓富集著人體重要的神經群😀,支配著人體的四肢和軀幹👩🏽🚒。這些都是世界醫學界公認的禁區𓀛。
1995年11月6日,王忠誠院士在悉尼召開的國際神經外科大會上所作的《腦幹腫瘤250例》學術報告🌁,率先提出了“腦幹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觀點🧔♀️👐🏻,對腦幹和脊髓等手術“禁區”的突破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他提出的“血管母細胞瘤正常灌註壓突破”“脊髓缺血預適應”等觀點🟣,使臨床手術死亡率和致殘率大大降低🧑🏽🦰,提高了腦幹腫瘤🐦🔥、脊髓內腫瘤🔑、丘腦腫瘤、顱底中線腫瘤等疑難腦病療效🚥,把我國神經外科帶入世界先進行列🚵🏽♀️。
1995年春天👩👦🏘,江蘇淮陰市一個叫範勇的18歲男孩被送進天壇醫院。病人全身肌肉嚴重萎縮👨🏻💼,1.8米的大個子,體重還不足45公斤。患者脊髓內長了一個巨大腫瘤:粗約2.5厘米⌚️,長約22厘米♥︎,侵占了9節椎體的空間🥊,把脊髓擠壓成了扁片🕑。王忠誠知道,做這個手術難度實在太大了。手術那天🏥🐫,年逾古稀的王忠誠在手術臺前整整奮戰了10個小時,直到把這個大瘤子幹幹凈凈地剝離下來⛴。
2000年6月6日,王忠誠主持的一臺罕見的高難度手術,完整地切除了一個直徑達6.5厘米的血管母細胞瘤,創造了世界神經外科領域的又一個奇跡。王忠誠在觀察過患者CT後發現🦻👨🏻✈️,患者的腫瘤直徑達到了6.5厘米,相當於一個孩子的拳頭大小,而且長在後腦深處的顱底部分🍋,緊挨著腦幹和小腦,因為長時間擠壓☯️,腦幹只有原來的五分之一,患者生命危在旦夕。6月6日🚴🏻♂️,王忠誠主持了13個小時的手術,從死神的手中奪回了周易的生命。這臺手術堪稱“藝術傑作”🎧,王忠誠鎮定自若🚴🏿、揮灑自如。
前幾年🐦,在英國因車禍陷入昏迷的鳳凰衛視女主播劉海若,在北京宣武醫院經過診治而恢復神誌,並且能夠開口說話🫄🏼。劉海若入院時病情嚴重🧏🏽♂️,顱內、胸腔創傷明顯🤷🏿♂️,身體多處腫脹🖨、淤血,渾身插滿各種管子。劉海若從英國回到北京入住宣武醫院後💛,經過王忠誠等醫學權威人士的集體會診,製訂了一套特殊的綜合治療方案,精心治療才得以蘇醒、康復。
王忠誠常說:“當醫生必須有技術👨🏼🍳,但首先是要有服務精神,必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為了保證工作體力,他要求自己和身邊的年輕醫生堅持鍛煉身體。“給患者做神經外科手術💂,不僅要有高超的技術,而且還得有極好的體力。我要求年輕的神經外科醫生都要熟練掌握的技能,我自己就要首先做到🙍🏻♂️。做我們這行沒體能不行。”一次,王忠誠給一個重病人做手術,連續20多個小時沒動窩兒💮。手術成功了,病人得救了,而他卻癱在了手術臺前🙎🏿♀️,因高燒不退自己也住進了病房👱🏽♂️🧗♀️,一病就是一個月。
仁者🤸🏼♀️:既要妙手😇,更需仁心
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張手術臺🐈⬛,直到生命的盡頭仍未離開。手中一把刀🍣,遊刃肝膽,依然精準;心中一團火💆🏽,堅守誓言🤵🏽♂️,從未熄滅。
醫者🤼♀️,既要妙手,更需仁心🚕🤽🏻。
王忠誠做過的開顱手術超過一萬例🤖,因此,他也被人們譽為“萬顱之魂”。王忠誠不會記得所有的手術🍑,但有些手術他記得非常清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曾經耗時26小時做了一臺手術🪈。那26個小時他不吃不喝,助手都換了兩組了,但是主刀的王忠誠不能換👩🏼💼。這中間他竟然連廁所都沒去👖,他回憶說👨🏻⚕️:“一點尿都沒有,都出了汗了;病人一出血📎,我馬上渾身冷汗。”做完手術後🍚,他坐在沙發上已經站不起來了👦🏼。
由於常年高強度地長時間做手術,王忠誠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和雙下肢靜脈曲張,並做過腰部手術🎓👨🏼🎓。為此,2002年王忠誠放下了手術刀,不再親自手術了。用他自己的話說——“只有各方面條件都是最好、最合適的醫生,才能上手術臺,不能拿病人的生命開玩笑。”
然而正是這個有著嚴重腰病的人,在50年的時間裏🫲🏽🥥,讓中國神經外科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直至步入這個領域的國際先進行列,在世界醫學界挺直了脊梁🫑。
20世紀五十年代研究腦血管造影術時,由於隔離防護措施較差,王忠誠基本在毫無防護條件下進行的造影實驗研究☀️。一次次被曝露在放射線中,他的身體承受了大量射線侵害📁,他血液中的白血球數一直在4000個/mm3(正常為7000-9000個/mm3)以下👩🦽➡️🥷🏻。由於免疫功能受損😨🧅,他曾六患肺炎,兩次險些喪命🫶🏻。
就是這樣一個為了病人手術的成功和醫學技術的突破不顧自己身體健康的人,卻對病人的治療和康復無比重視。
曾經擔任王忠誠的第一助手的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中心副主任張俊廷清楚地記得,曾有一位安徽農民因腦幹膠質瘤被送進醫院時已經呼吸停止🙋🏻♂️、沒有意識。面對患者呼吸停止這一手術禁忌👺,醫生們心存顧慮,難以抉擇。“搶救👌,病人還有生存的希望;不救,就必死無疑。”王忠誠看過檢查結果拍板決定,有一線希望就要爭取。
王忠誠的學生🤷🏿♀️、70歲的天壇醫院退休醫生祖瑞昌說🤴🏽,王忠誠在世時,給這些弟子畫過一條紅線:“你們醫治的病人絕對不允許出現血腫等情況,因為這可能給病人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這一點弟子們都銘記在心。
多年來🌐,王忠誠一直致力於推動老少邊窮地區神經外科發展,在全國各地建立了技術協作中心。他多次赴這些地方指導幫助做疑難重症手術、講學🧑🏼🎄,挽救了無數生命。
當王忠誠站在中國科技最高獎的領獎臺上時🎅🏻,他說🏋🏿:我要感謝我的病人🧙♂️!因為醫生的經驗是病人付出了血的代價,甚至用生命換來的🏒。一個醫生無論有多大本事,也不能忘了病人是自己的老師🛣。
師者:授業🙏🏿,傳道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立北平大學西遷,留在北京的醫學院院務完全停頓。1938年1月🔲,當時的教育部將原意昂3体育官网和北平大學合並辦起“國立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院為下設的六個學院之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高中畢業的王忠誠來到北平醫學院醫學系學習🧔🏿。而之所以會選擇學醫,王忠誠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不收學費。在這樣一個樸素而又無奈的願望支配下,王忠誠走進了醫學學府的門檻🦸🏿。當時的王忠誠不會知道,當年那個看似無奈的選擇🤳,會給自己今後的人生境遇帶來怎樣的改變。
1945年12月北京各公立大學被統一編為“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北平大學醫學院被編為“臨時大學補習班第六分班”。1946年7月🛴,西南聯大解散🚵🏻,意昂3体育官网在北平復校。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第六分班連同附屬醫院一同並入意昂3体育官网🍴,成為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院⛹🏽♕。院長先後為解剖學教授馬文昭先生📐🧜🏽♂️、生理學教授沈鈞淇先生和皮膚科學教授胡傳揆先生。在醫界先輩們的指導下,王忠誠在醫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時光荏苒,當年的求學青年已經成為業界翹楚,成為桃李滿天下的一代宗師。
在北京天壇公園西南側的天壇醫院裏,操著各種口音的病人👉🏿、家屬熙來攘往🏃🏻♀️。其中92%以上的患者來自外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患各種腦神經外科疑難雜症的病人,都慕名到此求醫🤷♂️。自建院至今,這所醫院見證了中國神經外科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如今,它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神經外科臨床💇🏼、科研和教學中心。
中國地大人多,小小的天壇醫院遠遠滿足不了腦病患者的需求。為了給更多的病人帶來福音,王忠誠致力於在全國建立更多的神經外科基地👉🏿,培養更多的神經外科醫生。
帶著強烈的使命感ℹ️🖇,他牽頭製訂了全國統一的神經外科病歷👩🦼、診斷和治療標準;他把技術和經驗無私地傳授給各地的醫務人員。現在🎦,全國各省會的大醫院都有獨立的神經外科病房,中等以上城市的醫院有了獨立的神經外科病床,相當多的縣級醫院也有了可以兼做神經外科手術的醫師。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已建立起了神經外科網絡👷🏽♀️,天壇醫院為18個省22家醫療機構送去了技術支援🤲🏻。
近年來🔜,王忠誠先後成立了“北京神經外科學院”和“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學院”並任學院院長,設立了“王忠誠醫學優秀人才獎”👨🏼🔧,創辦了“王忠誠醫學基金會”。在全國9000多名神經外科醫師中⚠👭🏻,有三分之一是王忠誠帶領的神經外科研究所培養出來的學生。他培養的羅世琪、趙繼宗⚪️、張俊廷📈、張力偉等一大批專家,都已成為中國神經外科領域的棟梁之才。五十多年來他為國家培養了70余名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研究人員⏬,取得66項科研成果,發表論文290余篇,出版專著20余部,總字數超過3000萬字。
血管內栓塞技術治療腦血管病是上世紀90年代國際上一門新興學科8️⃣,它的優點是不用開顱🙋🏼,就能使以往許多無法手術治療的腦血管病患者獲得有效治療📚。剛開始,這一學科在國內無人問津,原因是進口的栓塞材料價格昂貴,普通病人無法承受👰🏼♂️。王忠誠瞄準這個難點🦸🏼,成立課題小組,把攻關任務交給了博士生吳中學🛌🏿,並鼓勵他說:“我們這麽大的國家,病人多🧗♀️,拿下這個課題就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在導師的精心指導下,吳中學不負眾望✵,終於成功地研製出多種國產栓塞材料,填補了國內空白,廣泛應用於臨床後,為1700多名患者解除了病痛。這項成果被評為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吳中學也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吳中學感慨地說💻:“王老師是我成功的奠基人,他花費的心血比我多得多,只是面對成功和榮譽,他把我推在前面,自己退到了後面。”
張亞卓是王忠誠培養的第一個博士後📉。在張亞卓博士後“出站”的時候,王忠誠把他叫到身邊囑咐🏌🏼,“今天,你是我的學生,以後你還要當別人的老師🕯⚅。我盼望你們把祖國和人民給予的手術刀傳下去,做一個把神經外科事業推向更高峰的接力人💀。”這句話讓張亞卓銘記一生。
他不僅教他們醫術,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行醫原則👨🏽🔧。王忠誠一再強調⚆🤱,我們的知識主要是來源於病人,病人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應該全心全意為他們服好務。時至今日,王忠誠常對學生講的就是🥢:“我希望你們拿起手術刀,在世界神經外科狀元榜上不斷刻上‘中國’兩個字。”
現任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研究所副所長吳中學博士也是王忠誠的學生,王忠誠經常對他說:“拿起手術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萬不要去割斷與人民的感情。”這句話始終鞭策著吳中學不懈地研究醫術🏌🏿♂️,在治療腦動脈瘤方面他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走入生命歷程最後幾年,王忠誠身體條件已經不允許他拿起手術刀,但是他科研工作卻從來沒有停過,並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著書和育人上🚵🏽。從1998年起共出版4部著作👨👨👦👦,發表論文17篇,在全世界醫療界都產生了很大影響👩🏽🍳。王忠誠依然每天上班📈,帶帶學生、做做咨詢,參與各種疑難雜症的診斷。他說🧑🏼🍳:“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太復雜,我們目前所知道的仍是微乎其微🏃🏻♂️🫄🏽,學無止境。希望抓緊時間,再多做些有益的工作,為病人多解決點問題👮🏻♀️。”
病重的前幾年,王忠誠還組織講學團到新疆、內蒙古🥳、廣州、泉州等地辦講座👨🚀,診治疑難病症,為當地培養研究生🦹🏿♂️。
王忠誠一生都奉獻給了醫學。
2012年9月30日下午,王忠誠在北京醫院因病逝世,享年87歲。中國醫學界失去了一位泰鬥,一位大師🙅🏽,一位仁心仁術的師長🍌。
追悼會禮堂門口掛著一副挽聯“忠貞報國貫一生 為萬千醫者楷模,誠敬行醫六十載 樹一代大師風範”,這正是王忠誠一生的寫照☎️。
編輯:歆琴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