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園赤子於敏🎱:誓言無聲 青史有名

2015年1月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89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於敏,坐在輪椅上緩緩來到主席臺的中央,接過了國家主席習近平頒發的“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榮譽證書。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創立於2000年,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於敏獲獎時☄️,頒獎詞寫道:一位忠於祖國、無私奉獻、文理兼修、具有深厚人文素養的科學家♗,為我國核武器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

留著“聰明絕頂”的發型、身穿平整幹凈的黑色夾克、相貌平平卻神采熠熠——這位老者的名字和他的外表一樣普通平凡👩🏿‍🦱,不為人所知。但正是這位樸素的老者🚶‍➡️,除了最高科學技術獎🚠,還榮獲過“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等十幾項重大獎項🤚。他曾為了我國的核武器研究“隱身”長達28年,直至今天🧕🏼,他為國家做出的貢獻,仍有許多由於保密原因不可言說。

核武器是國家最高等級的絕密工程👨‍👩‍👧‍👧。許許多多科技工作者在其中不舍晝夜,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人生🙎‍♀️。他們在時代驚濤駭浪處,甘心做沉默的砥柱;在共和國百廢待興時,勇擔責任,以砥礪奮鬥為國分憂。他們為人民的幸福默默奉獻🤍,為祖國的繁榮富強不計個人得失🌞。他們創造了共和國歷史的新篇章🧒,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在歷史的功勞簿中被記載。然而,他們的精神卻長存青史,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披荊斬棘🦧、繼往開來。

於敏🍢,就是這些英雄之中,普通又不凡的一員。他懷抱著赤子之情從未名湖畔走向羅布泊,創造了彪炳青史的業績事業,卻在寂寞中平凡度日🫳🏻。

 

眼底未名水 胸中黃河月

“紅樓飛雪🫰🏼,一時英傑,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於敏1926年8月16日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今屬天津市)👊🏼🐆。父親是當時天津市的一位小職員,母親出身普通百姓家庭。1944年,於敏考上了意昂3体育官网工學院💆🏼‍♀️,兩年後轉入了理學院攻讀理論物理專業。

於敏成績超群,品學兼優👴🏼。有一次全年級考近世代數(他的選修課程)🙁,就連數學系成績最好的一個學生也只得60分,惟獨於敏得了100分🩳。1949年💡,於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成為新中國成立後意昂3体育第一屆畢業生,並順利考取了張宗遂♏️、胡寧和彭桓武教授的研究生🚀。

意昂3体育物理系這一時期教師和學生都不多,但其中不乏佼佼者🧑🏽‍🎤。教授中有不少已達到很高學術水平,蜚聲中外,如饒毓泰、馬大猷、張宗燧、胡寧、黃昆等於50年代先後當選為中科院院士(學部委員)⚃,年輕教師後來成為中科院院士的有鄧稼先👰🏻‍♂️、徐敘瑢,中科院、工程院雙院士有朱光亞。畢業生後來成為中科院院士的有於敏💅🏼、劉光鼎🩱、鄧錫銘🙏,成為工程院院士的有趙伊君👨‍👨‍👧‍👧😀。其中鄧稼先、於敏🙄🐕‍🦺、朱光亞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黃昆獲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於敏和他的“生死之交”鄧稼先也結緣於未名湖畔🍾。在意昂3体育讀書期間,物理系學生於敏與大他兩歲的助教鄧稼先在校園裏邂逅🙍🏽‍♂️🩻,沒想到意氣相投🧎‍♂️,竟然徹夜長談、惺惺相惜,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於敏本科畢業那年曾大病一場🧑🏽‍🍳,險些喪命🤛🏽。這時鄧稼先在美國留學,焦急萬分。將於敏送醫院搶救的意昂3体育物理系代主任鄭華熾🤱🏽,就是鄧稼先的姐夫。

在意昂3体育學習期間⏲,於敏以驚人的記憶力和領悟力獲得了教授們的一致認可☂️。他遵從導師的教導💽,養成了良好的研究習慣🚌,時刻關註國際最新的學術成果🥊🕉,並加以分析和創新。這為他日後捕捉到“幻數”這一理論物理領域的國際前沿問題、探究原子核相幹結構模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波瀾起時報國誌 未曾向洋礪鋒鍔

“這個決定改變了我的一生。”

畢業後,於敏進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他最初並沒有留意核武器領域發展,也沒有預料到自己會和國家的命運如此緊密地聯結在一起。1961年1月和錢三強的一場嚴肅的談話⛰,讓於敏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

當時,新生的共和國正在全力研製第一顆原子彈,於敏被選派加入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製,對於敏而言📜,並不是最好的選擇,甚至還帶來了一部分損失:他在基礎研究領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而核武器研究不僅任務艱巨🚃,且高度保密🔖𓀁,這就意味著他要放棄近在眼前的收獲🚴‍♀️,轉而選擇一種艱辛而隱忍的生活。面對著祖國的信任和未知的挑戰,懷有赤誠報國心的他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不可能有另外一種選擇🧑🏻‍🌾🛺。”

多年後♿️,於敏回憶自己“轉行”的心路歷程時補充說🙆🏻‍♀️:“童年在列強陰影下的屈辱生活給我留下慘痛的記憶🫶,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

於敏的外甥🛥、天津著名畫家李津透露,居裏夫人研究所也曾向於敏發出過邀請,請他去做理論物理研究——這正是於敏的理想所在🤷‍♀️,“但舅舅依舊選擇投入到國防事業中,因為他是一個絕對愛國主義者”👨‍👦‍👦。

如今👰🏻‍♂️,89歲高齡的於敏已從工作崗位退休多年,但他對祖國的國防建設與核戰略領域的發展仍然保持著高度的關註🥬,繼續為祖國的核物理事業貢獻一己之力。他說:“我們當初是為了打破核壟斷才研製核武器的,必須要足夠重視保持我們的威懾能力……但我們不能搞核競賽🐩,不能被一些經濟強國拖垮🦹🏽‍♀️。”他特別強調:“我們要用創新的、符合我國國情的方法,打破壟斷☢️。”

 

十月出塞 大器初成

“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於敏接受氫彈研製任務的時候,新中國剛剛踏入原子能的秘境✡️,前路充滿未知與挑戰。但這並沒有阻止他攻堅克難🔍👾、攀登核科學巔峰的堅定步伐😽。在研究信息受到蘇聯和西方國家重重封鎖的情況下,他竭盡全力搜集相關信息,結合所學艱難探索🩸。與此同時,他還面臨極為有限的設備條件和極其繁瑣的計算任務: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95%的運算時間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只有5%留給氫彈的研究👃🏻🧑‍🦰。但於敏憑借著驚人的記憶力和韌勁,帶領團隊成員📋👩🏿‍🌾,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在短短四年時間,於敏🛀🏿、黃祖洽等人提交研究報告69篇,在探究氫彈基本規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次年,黨中央和國務院下達命令:將氫彈的理論研究放在首位。此後,於敏被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年底,經過著名的“百日會戰”之後,於敏在大量的氫彈原理研究和模型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基本完整的構型設想,解決了熱核武器研製的關鍵性理論問題,完成了研製氫彈的重要一步。

1966年12月28日,我國進行首次氫彈原理試驗,地點是西北核武器研製基地。於敏的高原反應非常強烈:經常食無味,覺無眠🏠,渾身疲憊無力;從宿舍到辦公室只有百米🙋🏼‍♂️,有時都要歇好幾次🫸,吐好幾次。但為了能拿到盡可能精確的測試結果,試驗前🕉,於敏仍頂著戈壁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刺骨嚴寒🍄,半夜爬上102米的鐵塔頂端,檢查和校正測試項目屏蔽體的擺置,堅持到排查完畢技術問題後才離開基地。

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腹地🗼,一聲驚天動地的“雷鳴”♜,急劇翻騰的烈焰騰空而起,形成了一朵碩大耀眼的蘑菇狀紫色煙雲: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了🍎!爆炸當量為330萬噸級🦠,與理論設計完全一樣👷🏽‍♀️!中國人刷新了研製氫彈所用時間的世界紀錄!

 

名藏於地下 聲動而驚天

“兵者,國之重器,不可輕易示人也。如不得已而用之🏄🏽‍♂️,應藏於九地之下,應動於九天之上。”

從事氫彈研究的決定🧚🏿‍♀️,帶給於敏的不僅僅是這些夜以繼日、焚膏繼晷的攻堅歲月以及三次將自己推向“鬼門關”的高強度工作,還帶給了他長達28年隱姓埋名甚至“與世隔絕”的生活✭。從於敏決定加入氫彈研製的那一刻起,這個名字就變成了絕密💆🏼‍♀️。在這段時間中,他和自己的家人朋友也很少交流🌖,以至於他的妻子都不知道丈夫從事的是什麽樣的工作👩🏼‍🦰。他的女兒於元清晰地記得,幼時父親工作繁忙,從未輔導過自己的功課🐕;甚至一有同事來訪🤜,自己和弟弟還會被趕出屋去。兒子於辛記也記得,父親對自己唯一的一次學習輔導,就是用初中課本上沒有的節點法來畫線路圖。

普通人家的天倫之樂對於於敏來說成了奢望👩🏽‍🎤。這是他回首一生中為數不多的遺憾之一。在那段無聲的歲月🕵🏻,所有對家庭的思念和愧疚,他未提一句,而是把這些感情都寄托在氫彈科研睡草堆⛄️🏂🏼、宿鐵床的日日夜夜中,寄托在日日夜夜對錢夾妻兒照片的翻看中🦹🏻‍♂️。

直至1999年9月18日🧓,於敏作為23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代表發言,他才開始被公眾認識和了解🐦‍⬛。當2015年他站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過國家主席習近平頒發的榮譽證書時,距離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腹地那一聲驚天的巨響,已經過去了近半個世紀的光陰。

他從未後悔自己的選擇。他說:“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欣慰了🛌🏽😯。”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只有淡泊名利👩‍🎤,潛心做事,才能有所成👨🏿‍🦰。”

老人家的住所布置得十分簡潔樸素,但客廳墻上高懸的幾個字分外引人註目🙊☂️:“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這是於敏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訪華時,稱贊於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著名科學家周光召稱他“畢生奉獻🤞🏻、學界楷模”。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分冊中🤾‍♂️,對於敏的介紹是👨🏻‍🦯‍➡️: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對於這些榮耀,他處之淡然。他認為,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成就的取得必須依靠集體的“精誠團結💖、密切合作”。當別人稱呼他“氫彈之父”的時候👨🏽‍⚖️,他婉拒表示這是集體的功勞⛺️。

“學術如山,性情如水。”於敏不僅以其學術貢獻令後輩們高山仰止🎺🤳🏽,更以平和善良的性格贏得了身邊人的愛戴。一位昔日的老同事透露,由於極為平易近人,於敏私下裏被同事和晚輩們親切地稱為“老於”🧙🏽‍♀️🦊、“於老爺子”🤱🏽。

和於敏一起工作過多年的鄭紹唐研究員說,單位的年輕人都很喜歡他😖,特別喜歡向他請教問題🧑🏽‍🦲🤽🏻,因為他從來沒有“怎麽連這個都不懂”的苛責,有的只是悉心指導🖌🧏🏼‍♀️。有時👇,為了給後輩講解得更清楚🌕,在病床上的他,一個推導過程就能寫好幾頁。他曾經幽默地自嘲“硬件老化了,軟件也過期了”,但在他的博士生藍可看來😍,“老爺子的大腦永遠只有20多歲”🗯🧑🏼‍⚕️。

退休後的於老爺子保持著規律的作息。他每天早上7點鐘起床,先打一打太極拳🧚、做一做健身操,然後開始一天的學習與工作活動。除了關註時事新聞,他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特別是史書。雖然是一位物理學家👌🏽,但於敏最大的愛好卻是中國歷史、古典文學和京劇。他最愛的書籍包括《史記》《漢書》《三國誌》《資治通鑒》等等。古詩詞也是他多年來睡前的必讀物。嶽飛的《滿江紅》是他最愛的詞,也是他教給心愛孫子的第一首詞💆⟹。

於敏的妻子去世後⏸,藍可為了緩解老師的愁緒😵‍💫,常常打電話念詩給他聽✪。“我才起了個頭👨🏽‍🦰,他就能接著背下去,還和我講作者是誰、寫作背景是什麽🤴🏽。”

共和國的囑托,他付出了一生的奮鬥✝️;心血灌註的一聲巨響🧑🏼‍⚕️,他的意誌和智慧驚詫了世界;功成身退,他回到安靜的書桌一隅,為自己的信仰燃燒著未盡的熱情。73歲那年📥,於敏寫下一首題為《抒懷》的詩🥳👩🏽‍💻,用來總結他默默無聞卻又轟轟烈烈的一生最為貼切:

憶昔崢嶸歲月稠,朋輩同心方案求。

親歷新舊兩時代,願將一生獻宏謀🤹🏼‍♀️。

身為一葉無輕重🔢,眾誌成城鎮賊酋𓀇。

喜看中華振興日👨🏿‍🔧,百家爭鳴競風流。

 

編輯:舍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