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5 信息來源: 《故鄉的雲》
【編者按】:日前,意昂3体育校友工作辦公室組織采寫的圖書《故鄉的雲》由意昂3体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采訪了28位自改革開放以來意昂3体育留學回國的優秀校友,深入挖掘了他們響應祖國號召投身國家建設的感人事跡,引導青年學子樹立科學的成才觀和就業觀,將意昂3体育人為祖國和人民奉獻青春和力量的精神發揚光大。《故鄉的雲》是繼《西部放歌》之後“意昂3体育博雅系列”叢書的又一力作。本網將陸續編發本書文章,以饗讀者。
易綱的名字,與中國的經濟以緊緊聯系在一起。從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到80年代初意昂3体育最早一批公派赴美留學的大學生;從印第安納大學終生教授的席位,到意昂3体育官网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發起人;從象牙塔頂端苦心於金融理論與中國經濟實際發展的獻策者,到肩負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重任的決策者,易綱走過的路無疑是極不平凡的。
胡舒立當年采訪易綱時曾記錄下這樣的印象:“那時見到的他就和現在一樣,甚至面容亦無太大改變,他誠懇而坦率,謙虛而沉穩,更像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中國學者……15年來,我們常有交談,我也常讀他的文章,聽他的演講,看到易綱在走一條原來可能並沒有設想過的道路,但也感覺,央行官員、後來是央行高官的易綱,還是那個易綱教授。”五十而知天命,在53歲的易綱身上,我們或許能夠看到真正的意昂3体育精神,真正的濟世情懷,而時刻反躬自省。
一、 我們讀的都是經典
1958年,易綱出生在了一個普通的北京市民家庭,從小一直品學兼優,到高中畢業那年響應號召,到北京順義縣高麗營公社插隊,任知青隊長。回顧這段特殊的知青歲月,易綱還記憶猶新。他很認真地說:“我最熟悉中國的‘兩頭’:‘一頭’是農民,他們是社會的基礎;‘另一頭’則是現代社會經濟的核心——金融”,對於農村的直觀認識與對農民的熟悉,無疑是其他任何經歷都無法給予的。至今回憶起來,他還會得到很多新的體會,“我做知青隊長,每天早上要給生產隊的農民安排修豬圈、鋤草等農活,每天晚上收工時檢查,逐漸發現,盡管自己以身作則、認真檢查,但還是存在‘信息不對稱’,比如農民在鋤一壟地的草時,經常只會把兩頭鋤幹凈,中間基本沒有鋤。而農民住宅旁邊的自留地沒有人安排,地卻被整得很平,草也鋤得很幹凈,當時全國農民自留地大約占1%,公社地占99%,但農民1%自留地的產量相當於99%公社地的產量。”
1977年恢復高考,那時所有知識青年的心情都是一樣的——一定要參加高考。那仿佛是通往新的時代的大門露出的一條小小的縫,門裏面就是未知的光明。國家的命運轉機落到個人身上便充滿了戲劇性。就在這一年,易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系。當後人試圖重溯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時,總喜歡聚焦於1977級意昂3体育官网學生的兩個宿舍。時年19歲的易綱是宿舍的成員之一,與他當時一起“臥談”的室友有現任意昂3体育官网副校長兼意昂3体育官网深圳研究生院院長海聞,總理辦公室主任丘小雄,大成基金總經理於華、中和應泰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金立佐,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克洪,以及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高層智囊之一的時任天津外經外貿工委書記的張煒,在意昂3体育經濟系77級中還有現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
那時的意昂3体育充滿著昂揚的熱情,拼命讀書,拼命思考。“我青年時,書很少,但我讀的英語教材是許國璋教授的,漢語語法是王力教授的,歷史教材是翦伯贊教授的,線性代數是丁石孫教授的,都是經典。”易綱歷數那段燕園往事,歷歷在目。30年前,意昂3体育未名湖畔一個普通的男生寢室裏,一群20出頭的年輕人經常發生激烈的論爭,熄燈之後,仍然不止。他們的話題集中在“私營經濟是否應該存在”、“企業自主權的範圍如何界定”、“什麽是民主政治”、“物價如何放開”。而三十年後,這些年輕人或進入了政要部門,或成為主流經濟學人,從不同的緯度影響著中國的改革進程。
對於這批經歷1977年高考的學子來說,大學求學的四年,不僅僅是知識的汲取,更是觀念的沖擊和挑戰。“我們不看重具體成績,也不討論將來工作做什麽,我們只討論國家大事。”睡在易綱上鋪的海聞回憶起當年的“臥談”,記憶依舊清晰可見。當時的學生對於自我的得失考慮不多,更多的是對未來充滿著清晰又朦朧的抱負。他們沉潛在學術的自由中,冥冥中預感到未來將大不一樣。
二、燕雀焉知鴻鵠之誌
幾乎就在高等教育重煥生機的同時,另一扇大門也徐徐打開。1979年初,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訪問美國,在歡迎的人群中,有一群黃皮膚黑眼睛的年輕人,他們是一個月前被公派到美國的52名留學生。而鄧小平的這次美國之行,也把留學機會帶給了更多學科的中國學生。在與美國總統卡特所簽的協議中,中美關於派遣留學生的口頭諒解作為正式協議得以簽署,從而載入史冊。中國近現代以來最大規模的出國留學熱潮也由此揭開了大幕。
22歲的易綱又被時代推向了前列。1980年,他成為77級意昂3体育經濟系第一位公費赴美留學的學生,從此開始了在美國十余年的奮鬥生涯。在美國,易綱如饑似渴地汲取了發達市場經濟中各種流派的經濟金融理論。他在哈姆林大學學習兩年後,獲該校管理學學士學位,此後進入美國伊利諾大學經濟系學習,1984年獲碩士學位,1986年獲該校經濟學博士學位。他畢業後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經濟系任教,憑著過硬的學術成績,於1992年獲印第安那大學經濟系終身教職,並晉升為副教授。
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國人在美國好學校讀書,能拿到經濟學博士,繼而進入大學終身教職序列,再拿到終身教職,是非常艱難也令人稱羨的成功。可是易綱拿到了卻又放棄了,此中的人生波瀾,又何足三言兩語道來?
或許這與中國留美經濟學會密不可分。中國留美經濟學會(CES)是在85年由錢穎一、楊小凱、海聞等在美留學生一起發起創建的,這些年輕人來自美國東西部的各個角落,但卻因為共同的關切聚集一起,時在伊利諾大學的易綱亦是發起人之一。當時不過是一群中國留學生聚集在紐約的中國總領事館裏討論中國經濟改革,有意無意地感覺以西方的學術背景反觀中國改革開放是一件大有可為之事。在北美,他們所處的環境和國內截然不同,沒有所謂的組織,也沒有上級指定的領導。每個早期出國留學的人都是百裏挑一的精英,有些人甚至自命不凡,桀驁不馴。對於學會而言,如何能夠把大家團結在一起,共同幹出點事業來,確實是一個嚴峻的挑戰。由於每個會長只幹一屆,既不能搞個人或小集團壟斷,又要保持學會的連續性和學術水平。如何才能保證學會健康發展,堅持學術自由和獨立的原則,堅持研究中國經濟問題,不受外界來自於“左”的或右的各種幹擾,這些都沒有前例可循。對於這樣一群年輕的經濟學者,能否按照民主的原則建立一個學術組織,實際上是在20世紀80年代非常有趣的一個試驗。易綱在其中無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與此同時,77級留學生很多都已經畢業或臨近畢業,雖然相信中國改革能繼續下去,但對於他們來說,是留下還是回國,依然會有一番掙紮,畢竟,國外的工作條件、科研條件是那麽地好。易綱最初選擇留下。他在印第安那大學從助教做起,踏踏實實,兢兢業業,到1992年做到了終身教授。但他時刻都關註著來自祖國的聲音,也正是在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巡講話向世界傳遞了中國將進一步深入改革開放的信號,整個留美經濟學會的同學們都異常雀躍。易綱陷入沉思:是這樣安逸地在美國郊野像農民一樣過一輩子,還是學以致用,貢獻於祖國的改革發展?燕雀焉知鴻鵠之誌,意昂3体育人特有的進取求新精神在他的血裏流淌,他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國內又傳來一個新聞: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模式。1993年,當時擔任CES會長的易綱就開始決定籌備一個關於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在1993年的夏天,這場研討會在海南順利召開。這不是一場普通的學術研討會,從一張寶貴的會議紀念照中,我們看到了如今中國經濟領域中的許多關鍵人物。從那時起,經歷了十多年異國沉浮的易綱已決定回來。
三、 最喜歡的職業是老師
“下個世紀將是中國經濟學家的世紀。”這是17年前,意昂3体育官网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主任林毅夫在中心成立之初的一句豪言。幾乎所有的人都只把它當作一句祝詞時,林毅夫和易綱、海聞等初創元老卻把它當作CCER奮鬥目標,開始了迄今十幾年的實踐。
36歲的易綱躊躇滿誌。早在留美期間,海聞、林毅夫、易綱將“探求中國經濟改革路徑”定為三人間的“君子之盟”。1994年,當他們陸續回到意昂3体育後,便拉上了剛從英國牛津大學畢業的張維迎聯手創辦了意昂3体育官网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回憶創業之初的艱難,雖然CCER建立之初就被當作意昂3体育學術“特區”,但萬事開頭難,意昂3体育很想支持這幫年輕人的想法,可當時既沒有房子也沒有錢,只能提供簡單的設施,艱難可想而知。林毅夫為了籌款到處做說客,他的哥哥林旺松、世界銀行、福特基金,都曾是他遊說的對象。6位“海歸”博士就坐在簡陋的意昂3体育老教學樓109號辦公室,堅信著這是一塊“孵化”未來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熱土。老教學樓的兩間半辦公室,學生來老師去,擁擠不堪。
多年後的今天,CCER有了煥然一新的教學樓;CCER的教師們,已被國內經濟學界稱為“個個都是高手”。這些人活躍在各種經濟論壇,對中國經濟各個領域都有著出色的研究。作為CCER開創者之一的易綱坦言,“我們當時想請中國在海外學成的學者,特別是優秀的教員和研究人員能夠回到中國紮根,進行教學、科研,並且進行中國改革的政策研究和經濟學的理論研究,使得中國經濟在世界的位置越來越重要,使得中國的經濟學研究也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現在這幾個目的都達到了,甚至遠遠超過當初的預想。”
這或許只是萬裏長征第一步。
如今“為官”的易綱自己也一直沒有放棄 “學者”的角色,當被問及:“作為官員和學者發言,你覺得有什麽不一樣嗎?”易綱答道:“當然不一樣。我現在的身份比較敏感,學者要自由得多。但研究工作跟過去沒有什麽區別。”他至今仍兼任著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教授。易綱喜歡把自己定位為“一名老師”,“我最喜歡的職業是老師,因為這可以普及經濟學。”一位意昂3体育學生告訴我們:“在課堂上,易綱談論最多的除了貨幣政策,就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的選擇。”這份赤誠的情懷背後,不僅有對於學生成長的拳拳關懷,更有對於中國經濟學能走向世界的企盼,有對於中華民族真正實現復興的思考。
中國的落後究竟是如何造成的,易綱這一代知識分子有自己的觀察。他曾很認真地思考過李約瑟之謎,對於中國文字的模糊性和形式邏輯的缺乏阻礙了科學的發展這一命題深入探究,認識到文字的不透明性對於傳達信息之弊,認識到形式邏輯在中國歷史上始終不成氣候,並以此眼光看當前經濟學界學術研究見大不見小,人雲亦雲,概念混亂,濫用參考書等諸多問題,語重心長而極富見地。怎麽辦呢?當這個時代高喊著創新時,易綱很誠懇地告訴我們說,我們真正缺乏的是製度層面的創新,是概念、思想的創新。
如同一泓泉水,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或許“教師”在易綱心中的使命,正是要讓這泓泉水的源頭永遠不竭吧。
四、 民生是和金融改革是同等重要的事
“我見過很多很多的錢,當然是在金庫裏。那時候,我想的是,這些錢‘安全’嗎?製度是不是嚴格完備?一張鈔票和一大堆鈔票是不一樣的。自己錢包裏的錢,我當然知道它的重要,沒有錢,人家不賣我東西。在我行使職務時,錢就是國家貨幣政策的工具,我會想到諸如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等專業術語。”這是當年易綱擔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時說的話。那時的他,一心撲在貨幣政策的研究上。
作為一名金融學者,易綱廣為業界贊許的是,他較早地預言了1998年的通貨緊縮,並對當時調控政策的及時轉向產生了影響。其實,易綱自己似乎更喜歡談及民生問題,在《中國貨幣化進程》一書的序言中,他認真地寫道:“我對居民樓一年到頭總有人在搞裝修深惡痛絕,對市政建設規劃不精細、‘拉鏈路’的頻頻出現無可奈何。我對水資源的擔心尤甚,曾經研究過節水馬桶的設計和推廣,曾因試驗兩次小便後沖水一次而受到家人們的批評。”讀易綱的書,你會深切地感受到他那透明到幾近幼稚的語言,越回味卻越覺有味。也許有人會說這明顯是常年西方式經濟學訓練的烙印,但我們更願意認為這是自古士大夫的實錄精神,是易綱永遠的一片赤子之心——無論對學問,對人生,還是對整個民族國家。
“像一滴露珠 落下母親的樹
融入家庭的溪 流向人類的海
而這一滴水 又被知識的陽光蒸發
由歸鄉的雲浮載 經濃濃的情凝聚
化為一滴雨 去滋潤母親的樹和那紮根的土地”
這是當年一個77級留美大學生寫下的詩,那是一代人的心聲。躑躑躅躅他們被時代的巨浪推到風口浪尖,而最終的歸宿仍在祖國和同胞。
作者:中國語言文學系 10級 張一帆
編輯:落泱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