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5 信息來源: 《故鄉的雲》
【編者按】:日前,意昂3体育校友工作辦公室組織采寫的圖書《故鄉的雲》由意昂3体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采訪了28位自改革開放以來意昂3体育留學回國的優秀校友,深入挖掘了他們響應祖國號召投身國家建設的感人事跡,引導青年學子樹立科學的成才觀和就業觀,將意昂3体育人為祖國和人民奉獻青春和力量的精神發揚光大。《故鄉的雲》是繼《西部放歌》之後“意昂3体育博雅系列”叢書的又一力作。本網將陸續編發本書文章,以饗讀者。
對葉潮的采訪是在她的家中進行的。和葉潮一起走進屋子,十二歲的大女兒一下子撲到葉潮身邊,而呆在外婆懷中,只有一周歲的小女兒也是不斷地朝著母親揮動小手。葉潮溫柔地問著大女兒有沒有寫完作業。很溫暖的家。若不是九點多才忙完工作的事實,讓我們很難將面前這位如此溫婉嫻靜的母親與強生全球創新中心亞太區非處方藥研發副總監這樣一個身份聯系起來。
“被藥學院錄取於我是一件很幸運的事”
父母親都是醫生,對於從小接受耳濡目染的葉潮來說,報醫學專業或許不是選擇什麽專業的問題,而是走上一條命中註定、自己期盼了許久的道路。“我從小就決定要學醫的,當時填誌願,想都沒想,第一個協和,第二個北醫,第三個二醫,然後第四個空著,因為當時北京只有三家醫學院,再沒有別的了,”葉潮很自然地向我們敘述著。
然而就在葉潮滿心期待醫學院錄取通知書的時候,等到的,卻是因為幾分之差而被藥學院錄取的事實。“一開始會覺得很不幸,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專業。但是很感謝當時負責學生工作的李玉蓮老師。”葉潮介紹說,李老師會和每一位藥學院新生談心,介紹藥學院的情況,介紹將來的職業定位等等,“我的態度很快就轉變了過來,現在想想,被藥學院錄取於我的確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因為這更適合我。年輕的時候其實並不能很確定自己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麽”。葉潮不無感慨地說。
在談起那段大學時光,葉潮的眼裏中始終泛著笑意,仿佛那段青春的歲月就在她的眼前。那時的葉潮住在一號樓,女生住樓上,男生住樓下;很有意思的是,輔導員辦公室、職工宿舍也在一號樓,因此也就多了許多的歡樂事兒,多了許多的生活氣息。在收班費和飯票這些事情上,“有時候我們就用籃子遞到樓下班長的窗口,省得班長跑上跑下”,葉潮笑著回憶,“那個時候食堂的大師傅和妻子就住在我們對面,有一天他回家晚了,他老婆便把他鎖在了外面,他在外面敲門,我們幾個女孩子偷偷在宿舍樂。那個時候很單純,常常為了這種小事情笑上半天。”
因為是選擇的藥學院的化學專業,因此學製是五年。生活上的趣事,學業上的奮鬥,共同構成了葉潮五年大學的主旋律。在整個采訪的過程中,葉潮總是不時慶幸自己在本科階段就有了進入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經歷。“因為楊明老師的幫忙,我到崔景榮教授的實驗室中做實驗,我可能是當時第一個本科生進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生,雖然一天到頭幾乎是做不完的實驗,研究不乏枯燥辛苦的時候,還經常吃不上飯,但是真的很充實,挺開心的。”,葉潮很感謝這一年的實驗室生活,“從中學到大學,從一開始連自己想做什麽都沒有想得很清楚,到大學第五年北醫給你提供了一個去了解什麽是科研、自己到底想不想做科研這些問題的機會,我覺得自己會比以前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麽。真的非常感謝楊老師、崔老師給我這個機會。那個時候的老師都非常非常敬業,老一輩的教授身上真的體現著醫學部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精神。”也正是在做實驗的過程中,讓葉潮漸漸清楚自己的興趣到底在哪裏,“我做的實驗與分子生物學相關,當時屬於前沿領域,雖然很有意思,但是我慢慢發現,這並不是我將來想發展的方向。於是,在我出國的時候,我反過來就選擇了比較實用的製藥專業”。
葉潮關於多年前的那個藥學院的回憶還有很多很多,大家一起在圖書館廢寢忘食背單詞;為了借閱一本介紹出國的書排很長的隊;參加文藝匯演時的突發的囧況;班上女生一起報名運動會等等,等等。聽著葉潮的敘述,我們仿佛也走入了那個90年代,勤奮卻不乏趣味的北醫年代。
“北醫的八字校訓對我影響很深”
問起葉潮在面試時的要求,葉潮不假思索地說,“北醫的八字校訓吧。雖然過去了這麽多年,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八個字,我從來沒有忘記過。尤其是裏面的‘求實’二字,沒有技術,沒有經驗,都可以學習,唯有誠實的品質,是學不來的”。不僅如此,在葉潮的眼裏,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有骨氣”,不能看領導臉色,不能人雲亦雲,“在科研領域只有數據是值得所有人都去尊重的。如果你做不到這個,我覺得就要謹慎選擇走科研這條路,因為這是你永遠要面對的問題。最簡單的例子,商業部門的人會對你說,我們能不能快點將這個產品推出市場,這個時候你是選擇他們催我快點我就加快進度,還是要告訴他們要按照規章製度一步一步來呢?如果你沒有經過一系列檢驗,沒有做完該做的事情,你怎麽保證你推上市的藥是安全的,怎麽面對使用這些藥物的病患呢?所以說,我覺得誠實比學習能力、知識背景更重要。北醫一直崇尚勤、嚴謹、求實,並在校訓中將這三者放在創新前面,我覺得是很有道理的。”
葉潮在面試的時候,從來不會憑借簡歷上的一切去評價一個人,在她眼裏,“什麽都會”比“什麽都不會”更可怕。“如果你不會,可以學,可是如果你說你什麽都會,那才奇怪,那樣你還學什麽。就比如,寫教科書的人,都是在學科裏摸爬滾打出來的,如果剛剛畢業的人就去寫教科書,我很難相信那本書有什麽創新,或者有什麽觀點。”葉潮又幽默地說道,“要是你剛出校門來我公司就什麽都會做了,不需要我的指導,那我肯定覺得你是隱瞞了自己的真實年齡。”所以這麽多年以來,葉潮總是在自覺與不自覺中,被八字校訓影響著。
不僅對下屬這樣要求,對自己,葉潮也是一直這樣做的。剛剛出國的葉潮,當時並沒有見過咖啡機,並沒有喝過咖啡,為此還鬧出笑話,但是她並不覺得說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有什麽丟人,“這些小事其實是反映著我們在美國文化上的不適應,但是,是覺得‘自己什麽都不會,丟人了’,還是將這些事情當做樂趣,視為在美國學習的一部分,就完全取決於你怎麽看了。一個人只要足夠自信,你不怕拿自己開玩笑。不會了學會,不知道了就問,誠實一點,這才是最重要的”,她說不知道這些事情並不丟人,“你的境遇往往取決於你把自己放在什麽位置。”
“想出去看一看,別人為什麽比我們先進”
在完成了意昂3体育的本科生課程之後,葉潮便到美國的俄亥俄州立大學攻讀製藥專業。
談到出國的原因,葉潮真誠地說道:“其實我們現在回想自己年輕的時候所做的事情,似乎總可以為這些行為找到一些很合理的緣由。但是,如果回到當時的情景中,我會考慮出國很可能首先是因為周圍很多人都在準備出國。加上當時國門剛剛打開,自然會很好奇,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麽樣子的。與現在經濟強大的情況不同,當時的中國還是比較落後的,所以就會想出去看一看,別人為什麽比我們先進,主要還是好奇心”,葉潮的父母在八十年代曾經作為訪問學者到過美國,因此父母的支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一點不得不提的原因便是“受益於最後一年做課題的機會,它讓我明白到自己到底想要做的事情,並且為這件想做的事情付出很大的努力”。
回想起為出國作地準備,獎學金、托福、GRE,葉潮感慨道,“或許是無知便無畏吧,在那個沒有互聯網的年代,做什麽都要靠自己去詢問。那個時候更需要的是主觀能動性,就是‘我想要這麽做’,然後努力去做到,而不是別人告訴你應該怎麽做”。
而讓回國的葉潮很自豪的一件事情就是“沒有英文名字”。在很多人眼裏,作為一位出國多年的“海歸”,沒有英文名字是很囧的一件事情,葉潮卻不這麽認為,她笑著對記者說,“回國後公司大部分都有英文名字,部下問我要不要取一個,但是我在美國生活了十三年都能不用英文名字,為什麽我回到了祖國還需要一個英文名字呢?我們用了很多的時間去學習英語,為什麽我們不能讓外國人學習用中文的發音叫我們的名字呢?我們並不是強人所難,要讓他們學中文學到精通,只是,學會用普通話說清楚中國人的名字。”
“我的人生哲學,或許有點與眾不同”
采訪伊始,葉潮就對我們說,“采訪我,你會發現,我的人生哲學,或許有點與眾不同”。而隨著采訪的深入,我們也發現,葉潮的確是在以她的方式、她的理解,詮釋著通往成功的一種不一樣的道路。
“或許很多人都不相信,但我的確是所有的工作都是一個面試、一個offer(錄用通知),我就去了,不管是博士畢業之後到雅培,還是去紐約的輝瑞,還是回國在上海的強生。有的時候有選擇是很好的,但有時候也挺煩的,我的經歷比較簡單。這可能跟我的性格有關吧,我不喜歡將自己逼得很緊,不喜歡先用很高的目標將自己鎖起來。”在這個很多人都喜歡首先給自己設定目標然後努力爭取的年代,葉潮卻從來不給自己設定過高的目標,也不喜歡面對同時有幾個選擇的情況,葉潮說,“我必須要看到這個目標是我的能力能夠完成的,比如如果現在有人願意出高薪讓我去擔任CEO我肯定不去,因為我覺得我還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
在對下屬的培訓方面,葉潮同樣也有著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在對他們進行藥學知識的培訓的同時,葉潮更註重的是強調對他們的溝通能力、領導能力、文化包容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因為在一個國際化的科研團隊裏,這是很重要的。葉潮說,“在我手下的年輕人一股腦的說要重新學英文的時候,我會打消他們的念頭,告訴他們,其實過了四六級,讀到研究生,你們的英語水平就可以的,或許可以通過與同事交流熟悉一下印度和澳大利亞英語的聽力,但真正應該加強的,是你們在表達的時候那種思路邏輯,沒有後者,即使你發音再標準,別人也沒辦法弄明白你想表達的東西。另外,中國人比較委婉,我會建議他們要直接、簡介地表達,不過要註意禮貌。我們也會註意優秀中國人才的培養,希望為中國市場做點事情。”
在談到職業生涯的時候葉潮這樣表示,“我覺得已經到了大家應該平衡好自己的期望值的時候了,我們在鼓勵人們有一個遠大的理想的同時,也應該讓他們定立一個現實的目標。人家在說要定立遠大誌向的時候,強調的是一個宏觀的態度,一種人生哲學,價值觀念,但在定立宏大的之後,就要還是將大目標分成小目標,而每一個小目標都要現實可行。當你定的目標是你自己能力範圍內的,是現實可行的,你就不會有過大的壓力,因為發生的事情是你可以掌控的,雖然這可能以為這你會喪失一些機會,但於我,能夠在做好準備之後好好把握屬於我的機會,比在沒有想好沒有準備好之前浪費時間精力要好。無論是對於一個團隊,還是一個公司,如果能夠將心態放平和,理性一點想,機會給最適合的人是對大家都好的,去爭取你尚無法駕馭的機會,於己於人都不是一件好事。”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同樣如此,與目前大多數中國家長為孩子報名各種學習班,特長班的情況不同,葉潮並沒有逼著12歲地大女兒去刻意學習什麽,“她自己若是不喜歡,我讓她學她也不會快樂的。這些路,要靠她自己來走。而我現在能做的,就是幫她培養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讓她懂得與他人分享。我女兒應該是班上為數不多的自己洗自己衣服的孩子吧”,說到這裏,葉潮望著女兒的眼睛裏充滿了慈愛。
“work to live”還是“live to work”
葉潮將自己回國並在強生發展歸結為“時勢造人”。“我回國的一個很大原因是我老公想要回國發展”,沒有絲毫猶豫,葉潮這樣說道,“工作是為了生活,而不能本末倒置,讓生活成了工作的附庸”,這便是葉潮的又一個“人生哲學”,她說她是一個把家庭生活放在第一位的人;另外一個原因便是想讓女兒接受更為基礎紮實的國內教育。談起這些的時候,小女兒正幸福地躺在媽媽懷裏,大女兒在旁邊坐著,那麽和諧的一幅畫面。
除非遇上很忙很特殊的情況,葉潮說自己通常不會加班,每天基本上在下午六點之前就要回家,要“監督女兒寫作業,要陪陪小女兒”。葉潮並不為工作所累,但是對工作,始終也是抱著一種嚴謹的態度,“我會要求自己提高效率,能在八個小時工作時間做完的事情不會拖沓。要把工作和生活分開,工作的時候要嚴謹認真,因為畢竟我現在管理的團隊與以前相比,大了很多,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是不能因此而影響自己的家庭。我們要想明白人活著到底什麽才是最重要的。是‘work to live’還是‘live to work’。”
雖然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卻也從未因此而耽誤工作。因為負責整個亞太區的非處方藥的研發,管理的團隊比原來大了很多,對於喜歡“簡單生活”的葉潮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是自己會盡量平衡好工作與家庭的關系。”不會輕易承諾什麽,但是一旦承諾,即使困難,葉潮也會努力做好。她說最近接的一個案子就是這樣,當時沒有想到會有這麽困難,“但是既然接手了,就會堅持下去。”我想,這也許同樣是北醫的八字校訓給葉潮的影響吧。
一份簡單,一份執著;一絲自信,一絲誠實。這便是葉潮。簡單的生活,卻透露著不簡單的人生哲學。或許像葉潮所形容的那樣,是“獨特的人生哲學”,但是我們在這獨特的人生哲學中,看到的是她對工作的認真,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的誠懇。葉潮對我們說,“雖然愛國這句話讓人感覺很大很空,可是我的確是想為中國做些什麽。”我們相信,並且期待。
編輯:落泱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