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56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s10hwd.cn/cache/1a/0be03/5348c.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44
【故鄉的雲·校友訪談錄之十二】李國傑:科研為國分憂,創新與民造福 - 意昂3体育

【故鄉的雲·校友訪談錄之十二】李國傑:科研為國分憂,創新與民造福

【編者按】:日前,意昂3体育校友工作辦公室組織采寫的圖書《故鄉的雲》由意昂3体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采訪了27位自改革開放以來意昂3体育留學回國的優秀校友,深入挖掘了他們響應祖國號召投身國家建設的感人事跡,引導青年學子樹立科學的成才觀和就業觀,將意昂3体育人為祖國和人民奉獻青春和力量的精神發揚光大。《故鄉的雲》是繼《西部放歌》之後“意昂3体育博雅系列”叢書的又一力作。本網將陸續編發本書文章,以饗讀者。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跟一般人的經歷不太一樣,我考過兩次大學”,回憶起上意昂3体育的經歷,李國傑笑著說。

“那時候大學招生和現在不一樣,不是憑考試成績好就能考上大學的”,早在上高中的時候,班上的學生就按家庭出身分為三類,分在第三類的學生成績再好也只能上大專, 而李國傑正屬於出身最差的第三類。

1960年,他第一次參加高考。全省高分的他卻被分配到了正在籌辦中的湖南農業機械化學院,當時這座學校還沒有校址、沒有老師。作為未來的師資力量,李國傑在湖南大學代培一年。一年之後,由於湖南農業機械化學院停辦,李國傑被“掃地出門”,提前分配到一個工廠裏當工人。

1962年,已經當了一年工人的李國傑第二次參加高考。當他著手準備高考復習時,距考試已只有一個禮拜的時間。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於當年采取“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錄取政策, 他一舉考上意昂3体育物理系,從湘江之濱來到了未名湖畔。

“我到意昂3体育的時候有一種與別人不一樣的心情”,談到在意昂3体育求學的感受時,李國傑表示,“我特別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

兩次高考的經歷,使李國傑加倍努力發奮讀書。“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是李國傑意昂3体育床頭貼了六年的一張小紙條。這句座右銘的旁邊還畫了一盞小油燈,以堅定他挑燈夜戰的決心。

無論酷暑或是嚴寒,李國傑中午的時候幾乎從來不回宿舍午休,抓緊這寶貴的時間在閱覽室裏看書。雖然當時從北京到湖南火車票只要20多塊錢,但是在意昂3体育求學的6年中,李國傑只回過兩次家。

當時,家境貧寒的李國傑連做作業打草稿的稿紙都很少,有時只好把晚餐的菜費退了,用節省下來的錢來買稿紙文具。

“一頁紙我先用鉛筆打稿子,正反面,再用鋼筆寫,一張紙要用四次”,李國傑笑稱,自己在當時最不喜歡線性代數課,“因為矩陣運算很占紙,一個本子一下就用完了,特可惜,特‘恨’這門課”。

沒有錢買稿紙,就更別提買參考書了。除了去圖書館看書外,那時的李國傑經常中午在意昂3体育裏面的一個小書店裏找書看,“很多書都是當時站著在書店裏看完的”。

勤勉的學習生活使李國傑形成了比較豐富的知識積澱,這為他在日後接觸新領域時表現出的超凡的接受能力奠定了基礎。

李國傑是帶著一腔做理論研究的熱情來到意昂3体育的,而意昂3体育教師身上散發出的人格魅力更是堅定了他從事理論科研工作的誌向。

當時意昂3体育物理系的課程是由理論課、習題課、實驗課三個部分組成的。李國傑至今仍能如數家珍地回憶出高崇壽、郭敦仁老師在講座中談的治學觀點;蔡伯濂老師在習題課上“用一個問題把全班同學所有知識理解上的問題全部調出來”的高超水平;實驗課老師一眼看出實驗報告數據作假痕跡的犀利眼光……

“你做出了是什麽就是什麽,你可以分析你的誤差,但是做出來的數據絕對不能改”,李國傑對意昂3体育的實驗課印象尤為深刻,“這種嚴謹學風的培養,不是別的課可以替代的”。

“意昂3体育的基礎課培養了一個人搞科學的素質和嚴謹做學問的態度”,李國傑強調,“進別的學校和進意昂3体育有什麽區別,就在這個地方”。

“那時不是關起門來只管自己的一點事,對學校的事情和社會上的活動參加的還是比較多的”,除了緊張嚴謹的學習生活外,李國傑還曾在校學生會擔任生活委員,積極參加各種學生服務工作。

李國傑笑稱自己喜歡看“雜書”。在當時,學理科的人一般很少光顧貝公樓大圖書館和人文社科閱覽室,而李國傑則與眾不同。“我當時很另類,我經常跑到那裏去借書。這些‘雜書’使我擴大了知識面,增強了求知欲。”

“一個人讀大學時候關註的事情,培養起來的素質,與你以後的成長,包括找科研方向和鉆研的問題,都是有一定聯系的。”意昂3体育求學時廣泛的閱讀興趣培養了李國傑一種相對宏觀的眼光和較為寬闊的思維,“如果你只關註一個很窄的領域,就很難做一種戰略性、全局性的研究”。

這種廣泛的閱讀興趣沿承至今,李國傑書櫃中並非都是計算機專業書籍,經濟學、社會學類圖書比比皆是。

回想起那一代“老意昂3体育”人的情懷,李國傑表示:“在意昂3体育期間我體會更多的是,一種年輕人關心國家大事,關註國家前途,從內心來講想把國家建設得更好的情懷。”

大學期間,李國傑與10余名同學一起,花費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從北京步行走到延安。為了鍛煉自己,他們走最偏遠的鄉村,晚上就睡在老鄉家,一天最多能趕一百三四十裏路。

“就是年輕人的豪情壯誌,也並不是為了做出什麽出彩的事情”,被問起為什麽要遠行,李國傑坦言。

正是在此次遠行的一路上,當時農村的落後面貌和群眾生活的困苦狀況深深觸動了李國傑。這種感觸激勵著他幾十年來不斷關註中國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方向,如今,“對老百姓和中國窮苦大眾的關註,是我非常基本的感情”。

“意昂3体育人把個人和大眾、整個社會聯系在一起,這是意昂3体育之所以為意昂3体育的特征。如果意昂3体育人都只關心自己的利益,那整個中國社會也就希望渺茫了。”李國傑說。

意昂3体育人遇新不怵

1968年底,李國傑從意昂3体育畢業,被分配到貴州黃平縣舊州軍墾農場進行勞動鍛煉。

“無奈啊,我是兩次被掃地出門”,他至今唏噓不已。

對於知識分子而言那是最為黑暗的時候,“失望、沮喪、情緒低到了極點”。在當時工宣隊的宣傳內容中,大學是“修正主義大染缸”。“大學的六年就意味著倒退的六年”,“那時真是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真不該上大學”,李國傑說。

當時大學生畢業後的工作並不按照所學專業進行科學調配,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分配或專業對口之說,“物理系、生物系的畢業生分配方案都是可以對調的”。於是,貴州的一個軍墾農場成為了李國傑的安身之地,那曾經是一個關押罪犯的勞改農場。

“我們當時穿得破破爛爛的,的確有點像勞改犯.。一隊衣著不整的年輕大學生從舊州街上走過,旁邊走著一個穿軍裝的解放軍幹部,當地的老百姓指著我們說,‘這批勞改犯怎麽這麽年輕’”。

對他而言,軍墾農場的生活並不算是多麽艱苦,除了每天例行的耕種勞動之外,常有籃球、排球等豐富的體育娛樂活動。“我們當時管的很松,生活上還是挺愉快的”,他表示。

在那樣的生活中,他“看不到前途”,學生時期“到意昂3体育就想當物理學家”的理想蕩然無存。“能分到哪個縣的廣播臺就好了”,意昂3体育文革期間當了多年廣播臺臺長的李國傑那時就是這麽認為的。“那已經是最高理想了”,他說。

由於地處偏遠,貴州當時較為落後,全省內還沒有一個晶體管廠。1969年,意昂3体育物理系畢業的李國傑被分配到新建的貴州省晶體管廠。

“貴州省的第一個晶體管是我做出來的”,他不無自豪。為了做出收音機上用的晶體管,他連續58個小時沒有休息,當實驗成功同事要他參加報喜的時候,他說他現在只想睡覺了。

李國傑在大學期間沒有接觸過晶體管製作,研製晶體管完全靠其個人的自習與鉆研。“有信心面對新的挑戰,這就跟意昂3体育的培養有關,這是我的深刻體會。”在他看來,意昂3体育畢業的學生基礎紮實,鉆研能力強,接觸非專業的知識不怵。1971年,晶體管廠派他去上海學習環氧樹脂封裝技術以降低晶體管成本,其技術內容涉及的均是高分子化學的知識,與其所學根本無關,而他愣是靠著自學掌握了這門技術。

“一個學生的本事不在於學到了多少知識,而在於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和膽量”,他很感激意昂3体育賦予他這種素質。

1973年,李國傑調回家鄉湖南,進入當地的一家無線電廠,該廠後來轉變為計算機廠,廠裏有多名來自全國各個名校的計算機專業學生。

在該廠的第一年中,他在電鍍車間工作,電鍍工作毒性高但工作量相對小,可以上午工作,下午學習,使他有較多的自學時間。在廠裏的一次針對集成電路計算機的培訓講座中,全無計算機專業背景的李國傑脫穎而出,成為了廠裏最先掌握講座所授內容的技術員,自此與計算機結緣。從最底層的焊板,電源等零部件製作,到整機調試,他一步一步、紮紮實實地學習、實踐,成為了該計算機廠水平最高的技術人員。

1975年,國家電子工業部啟動研製“DJS-140計算機”。李國傑作為被抽調至清華大學進行140計算機聯合設計,這又是一個他從未接觸過的領域。由於計算機研究需要接觸大量的英文說明書,學俄語出身、對英文幾無基礎的李國傑再次踏上了自學之途,在研製過程中讀懂了NOVA機技術說明書,這點專業英文知識在他的研究生復試中幫了大忙。

1978年,李國傑考入中國科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79年轉到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代培。

國有難事可問誰

和很多人不同,出國並不是李國傑最初的打算。他的出國像是一種機緣巧合,歷史環境與個人才華意外交集的結果。

改革開放後,國外學者來華講學、交流的情況愈來愈常見,美籍華人學者黃鎧教授是當時眾多來華交流的國外學者之一,他希望在國內選拔一名研究生到美國繼續深造。他找到了李國傑的導師、國內頂尖的計算機專家夏培肅教授,夏教授向黃鎧教授推薦了當時仍在攻讀碩士學位的李國傑到普渡大學攻讀計算機博士學位。

當時出國都是公派的,由單位決定誰能夠出國。像李國傑這樣自己與國外大學直接聯系出國的學生還沒有先例,當他把申請遞到學校後就一直杳無音信。隨著開學日期日益臨近,李國傑無奈之下找到學校教務長,“幸而教務長比較開明,他當時問我國外一個月給我多少補助,我回答說一個月500元。教務長哈哈一笑說,有些知名科學家出國也才600元一個月的補助,你這麽好的機會還不讓你出國?於是他就破例批準了我的出國請求。”

出國的生活遠非想像中那麽簡單。

500元一個月的補助雖能糊口,卻仍顯捉襟見肘。“我們那個時候不像現在的留學生,一過去就能買輛汽車。那時候連自行車都很少買,我剛去時買菜都是拉著一個小推車去,過了一年才好歹撿了一輛廢棄的自行車來代步。”

“當時出國就等於發了大財”。李國傑解釋說,在美國拿四五百元生活費只是當地最低生活標準,但是與國內當時的收入相比,仍然是一筆不少的錢。當時訪問學者和留學生經常討論的問題是,到哪可以買到便宜的電視機,錄音機、照相機等八大件。

英語基礎薄弱也給他帶來了諸多問題。“開始幾個月經常聽不懂課”,他說,“當時沒有托福考試,普渡大學對我這樣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的要求是,要到英語系學一門英語課(口語或寫作),英語成績必須及格”

雖然當時美國已經不存在整體意識形態上對中國人的強烈敵視,但是個別美國人仍然對中國和中國人誤解頗深。李國傑所在的普渡大學的系主任是其中一例,這位參加過朝鮮戰爭的美國老兵,身體上還帶有戰爭留下的傷疤,對中國學生的偏見嚴重。

事隔多年,他回憶道:“我在美國沒有太多時間感受他們的風土人情,只是覺得那是個寫論文的好地方。對我來說,出國就像出差,我無法把美國看成自己的家。”

求學期間,李國傑的父親去世。“作為兒子,我沒能見到父親最後一面,十分對不起父親。”傷心之余,他決定早日歸國。

“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長期在美國生活,”李國傑如是表示。一個現實的問題是當時李國傑的子女都到了入學年齡,子女的教育問題應當怎樣解決?如果只在美國就讀幾年,回國之後轉學就會出現脫節。“當時給我的選擇是兩個極端,要麽長期待在美國,要麽就早日回國,沒有中間選項。” 他從未考慮過前者。

“我從來不覺得為什麽回國是一個問題,你要是問我為什麽留在美國這反倒是個問題。”對他而言,學成歸國順理成章。“國家這個概念很抽象,很多人總覺得想自己和國家沒什麽關系,出國之後也沒想過要回來”,在他看來,國家之愛、民族之情“不僅僅是通過政治報告或思想教育形成的,需要對國家的歷史、地理的了解,潛移默化”。

在他看來,現在許多年輕人從不在乎“國往何處去”的問題,雙目所視唯有“自己”。如果整個一代年輕人都是這樣的話,“國有難事可問誰”?

對於如今的出國熱潮,他認為:“出國是件好事,無可非難。但國外與國內的差距在日漸縮小,尤其隨著因特網的發展。”

“中國學生在國外發揮空間小,我看到許多天資聰明的中國學生,在國外都埋沒在人群中”,他不無惋惜。

“在國內做不好,在國外也做不好”,他強調。

1987年初,李國傑從大洋彼岸攜眷歸國,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歸國之初住宿條件緊張,計算所領導只好把李國傑及其家人安排到中科院第二招待所暫住。“說是招待所,其實就是一個大地下室,我們全家在那裏一住就是八個月,不能自己做飯吃。”

那時國內的研究條件也比較落後,幾乎沒有什麽科研設備。他當時還特意自己花錢從美國買了一臺微機帶回國用於研究。當時的辦公條件也比較差,開始幾個月,留美歸來的李國傑只好擠在他的導師夏先生的辦公室上班。

李國傑沒有怨言。他說:“我覺得個人沒有必要計較小的得失。”

他也沒有因為自己有留美經歷而感覺高人一等。李國傑歸國後便是副研究員,工作幾年後,做出了較好的業績,所裏打算評他為研究員,但他沒有申報。所領導問他為什麽還不申報研究員職稱,他表示計算所還有不少老同誌貢獻比他大、年齡比他大,自己回國時間還不長,晚一點評沒關系。

80年代中期科學院職工幾乎家家都有了煤氣罐,李國傑回國後兩三年,整棟樓只有他家沒有煤氣罐,全樓的人都看著他一家人去拉蜂窩煤塊,他也沒有覺得有什麽好抱怨,“我來得比人家晚,沒有煤氣罐也很正常”。

1990年國家組建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在美國從事過智能計算機研究歸來的李國傑被選聘為中心主任。“我在美國學習過相關理論知識,在美國核心期刊和會議上發表了不少論文,還出版了智能計算機方面的書,算是小有名氣。在美國的留學經歷給了我接觸到前沿科學的機會,國家則給了我施展才華的平臺。”

“我在美國想的很多的一個問題就是美國建國200多年就那麽發達?中國發展了五千年,人民勤奮、聰明,為什麽發展不起來?”

“不論是鴉片戰爭還是抗日戰爭,人家打過來的人不過幾千幾萬人,中國幾億人卻抵擋不住。如果我們這代人還是這樣,後代人是會罵我們的。”

“我們是研究計算機技術的,在國家需要計算機來增強國力時,應當有責任去分擔,讓老百姓生活得更好一點。我在所裏反復提的就是,不應該去只看個人發了多少文章、做了多少成果,而要看研究成果的影響和作用。如果計算所對國家安全和計算機產業的發展沒有實質性的貢獻,計算所就沒有辦的必要。”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墻上寫著十二個大字,“科研為國分憂,創新與民造福”。這是李國傑對全所員工的寄語,在午後的陽光下顯得熠熠生輝。(文: 王文浩 肖軼 彭雪松)

 

編輯:焱悠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