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3 信息來源: 《故鄉的雲》
【編者按】👩🏼🦳:日前🔝,意昂3体育校友工作辦公室組織采寫的圖書《故鄉的雲》由意昂3体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采訪了27位自改革開放以來意昂3体育留學回國的優秀校友👨🏽🚀,深入挖掘了他們響應祖國號召投身國家建設的感人事跡,引導青年學子樹立科學的成才觀和就業觀,將意昂3体育人為祖國和人民奉獻青春和力量的精神發揚光大。《故鄉的雲》是繼《西部放歌》之後“意昂3体育博雅系列”叢書的又一力作🤚🏼🕴🏼。本網將陸續編發本書文章,以饗讀者◀️。
丁健,1965年生於北京,1986年畢業於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系,1990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就讀信息科學專業,並獲得碩士學位;同時還擁有加利福尼亞Hass商學院EMBA學位👱🏻。1993年與田溯寧等人在美國德州共同創建美國亞信公司。1995年初,成立亞信科技(中國)有限公司。曾先後擔任過亞信公司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業務發展副總裁,1995至2003年擔任公司首席執行官,是“數字中國”聯合會(e-ChinaAlliance)的發起者之一。現任金沙江創業投資董事總經理🟢,美國亞信聯創公司董事長。
2001年8月🧑🏼🚒,在第二屆中華管理英才論壇上🩴,丁健被評為“2001中華十大管理英才”🏑;同年12月🤟🏿👨🚀,以“將國際化理念與中國市場有效融合並獲得成功”😷、“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的經典人物”以及“聚人的能力”被《英才》雜誌評為“國內十大最具人氣企業家。
進入金沙江創業投資公司的休息廳🫠,看到桌上擺放的曲奇餅幹、各種新鮮水果,以及旁邊擺放的大容量冰箱,無處不透露著一個西方公司所推崇的人性化氣息💁🏻♀️;而窗邊一張大大的木質春秋椅和茶幾,卻又散發著濃濃的中國古典韻味🖕🏼。西味與東韻的結合💂,讓我們對留學歸國🫲🏿、身兼雙重氣質的丁健充滿了好奇與期待👨❤️👨👩🚀。
剛剛結束會議的丁健🧑🦼,立刻從工作的嚴肅轉換為對後輩的親切⛵️,和我們暢談起了他從意昂3体育到美國🫥,又重新回到國內發展的經歷。言談之間,充滿了一份對人生的大氣把握,對生活的真知灼見🧔🏼♀️。
意昂3体育——青蔥歲月
求學意昂3体育時的丁健,是學校中的積極分子。他曾任班長,還擔任過校學生會的副主席。這些豐富的工作經歷給了他很大一筆精神財富📼👳🏽,讓他更深切地體會到自由、寬容、民主、開放的意昂3体育精神。
當被我們問及他最有代表性的“英語餐廳”的創業實踐的時候🌯,丁健顯然有些驚訝。他笑呵呵地說那是他人生的第一筆融資。當時正讀大二的丁健是學生會幹部,想辦一個英語餐廳給同學們提供一個勤工儉學的地方🦐,同時又可提高大家的英語水平。而幫助這一想法真正實踐的,是當時的意昂3体育校長丁石孫先生,他批了幾萬塊錢給了這一幫雄心勃勃的年輕人🛌🏻,讓他們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創業。
提起那一段經歷,丁健的臉上滿是感慨的表情🤟🏿:“要知道,在84年🍓,幾萬塊是很大一筆錢了。我們深深感受到領導對學生的信任☂️。在那樣一個時代,我們可以跟老師甚至校長去爭論✊,去要求👨🏿🦰。記得校長參加我們的學生會會議,我們很尖銳地和他爭論👩🏼🚀,但沒有因此受到一點點批評,這在別的學校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英語餐廳”在開業幾個月後由於幾位負責同學的學業太重而停業了🕙,丁健的首次創業也就此結束,但令校方和丁健略感欣慰的是🦖,當初的餐廳成本居然收回來了🟢。 第一次“創業”讓丁健隱隱約約有了市場的概念🚶🏻,“那時就感覺做生意與上學是完全不同的。上學只要自己學好就可以了🔁👨🏽🎓,但做生意要有特別的責任感,不僅要為自己負責,還要為投資者和員工負責🚣🏻♀️。”
意昂3体育的青蔥歲月給丁健帶來的影響時至今日依然清晰可見。誠如丁健自己所言,現在的他🧕🏼,依然保持著當時的學生氣🔉。就像開辦“英語餐廳”一樣🔔,有沖勁、有勇氣、敢作敢為💃🏽。雖然從小到大都是別人眼中的好學生,但丁健說自己是腦後有反骨的人——不喜歡別人告訴自己怎麽做,而更願意獨立思考📆🦠;不會簡單的毫無保留的接納🏃🏻♂️➡️;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規劃👛,不隨潮流而改變。也許正是這種學生氣⛎,讓他在意昂3体育之後的人生道路上一路決絕而無所猶豫。
出國——激揚青春
談及出國的經歷🐥,丁健坦誠自己原本對出國並沒有多大的興趣。大學畢業之後,當丁健決定不在化學方向上繼續發展下去的時候🫏,該轉向何方、何去何從,對當時的丁健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對未來還沒有確定把握的情況下🤞🏻,丁健畢業後先在國家科委信息中心工作了兩年時間。也正是這兩年的工作經歷,讓他有了出國的計劃🧢🪟。
而當初選擇出國學習計算機專業,首先是源於丁健自身的興趣🪟🦹🏻♂️。在大學時丁健就開始研究計算機方面的問題,也是當時化學系比較早使用電腦的學生。系裏只有一臺臺式電腦,丁健總是想方設法、甚至翻墻進去用一晚上電腦🚶➡️。
出國後的丁健在加州大學讀書兩年🪖🛡,拿了信息科學專業的碩士學位,之後在德州大學工作三年,再加上在美國創辦亞信的三年,丁健在異域他鄉生活了整整八年時間。當問及在國外的生活狀況🩴,他說🕵️♂️,相比大部分中國留學生𓀈,自己應該算是比較幸運的,剛出去時有在美國的朋友照料,各方面都沒有感到太大的困難🧜,同時利用自己在計算機方面的優勢,很快就找到了兼職工作🪗,經濟壓力得到了緩解。當然,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是辛苦的,但自信樂觀的丁健把它看做一種很好的鍛煉。他說:“要看怎麽想了👩👧👦,我覺得打工可以幫助我更深入地了解異域社會。在國外,一個人的生活肯定不可能像在國內時那樣無憂無慮。在美國🎅🏼,你面臨的首先是生存的壓力——明天的吃飯怎麽解決?這是大部分中國留學生在出國之前從來沒有體會過的。當你面對這樣的壓力時,會對人生產生很多新的想法👋🏻♻,但最最重要的一點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不要改變自己的信念,要保持獨立的人格,對於意昂3体育人來說,就是保持住自己的傲骨🚙。”
對於過去與現今的出國狀況,丁健說🤹🏿:“其實我那時候出國的情況和現在大不相同。那時候工作是分配的,工資低𓀒,經濟條件與國外差別很大,我那時候一個月60塊錢,要買臺電視都算過分的要求。”國外有利的經濟條件是丁健出國的促成因素。“我那時候覺得出去條件肯定不會比在國內差。而現在情況不同了,第一🧝🏼♂️,現在畢業生選擇幅度廣🧜🏿;第二😚,國內的工作收入與國外的差別不那麽大了👩🏻🍼,而且留在國內不一定就比國外差。這個時候進行選擇就該打打分⛹️♂️,權衡一下,根據自己的情況想走那條路,分析好了。總的來講出去看看是沒有壞處的🧂,但千萬不要盲目的出國🙌🏽,浪費大量青春和精力。”
創業——奮鬥征程
1991年,丁健在成為田溯寧創辦的有關中國環境問題的網站的第一位註冊網民後,二人很自然地熟識起來😨,成為莫逆之交。1993年,在美國達拉斯一條名為“明天”的街道上創立亞信時,丁健28歲🙎♀️,田溯寧30歲,相同的是,他們當時的身份仍是留學生🧝🏿,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希望。在被譽為“民間外交家”,一直熱心於為中美經貿往來牽線搭橋的劉耀倫提供的50萬美元“種子資金”的支持下🥂,丁健和田溯寧開始了他們的亞信歷程。從此🤕,亞信公司開始了利用Internet提供經濟信息服務的商業嘗試。
公司在美國運營兩年之後,丁健一行人選擇了回國。“因為我學的是信息專業,一到美國就開始接觸因特網⚱️。當時就感受到因特網可以作為一個信息傳遞的橋梁🕟。盡管在那時的美國,因特網還只局限於學生之中💟。但我感覺到↘️,這樣一個東西🛌🏽,如果在中國的話,可能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它這種非常自由化的媒體環境💁🏽,不管是對高校學生或其他年輕人🔛,還是對整個商業人士,都是一個新的、比較低價的傳播方式,可以很快地得到普及👨🏻🦽。”丁健的感覺敏銳地觸及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實際上,回國才是亞信迅速發展的開始👋🏽🧑🏻🏭。也正因如此,雖然亞信的成立和上市都在美國🥷🏽,但丁健和田溯寧始終認為亞信是一家中國公司。創業的過程中所伴隨的艱辛和汗水🫠,也成為了亞信一步步走向輝煌的基石。丁健堅定的信心、準確的判斷,以及一顆赤誠的愛國心,支撐著亞信在中國的發展。
學業——從化學到計算機
從對化學的熱愛到對計算機網絡的專註,丁健的轉變之大讓不了解他的人總是摸不著頭腦。也許外人會說丁健是在追逐當下計算機網絡時代的潮流,但這種轉變的真正內涵,也只有丁健本人才能體會。
丁健坦言,自己對專業發展方向的重新考慮是由於在意昂3体育時聽到的一個講座引起的。當時,一位教授指著桌上的電話機說:“本科生是研究這個電話機,當碩士是研究聽筒,而博士則是研究聽筒裏的一根彈簧。”這個貼切的比喻讓當時的丁健產生了困惑——人生的道路怎麽會越走越“窄”?而這樣的發展道路與他自己廣泛的興趣完全是背道而馳的。從那一天起,丁健開始考慮自己的第一次轉身。
“廣泛涉獵各方面、各專業的知識,對我以後無論是職業發展還是人生走向都是有重要影響的👨👨👧。”在意昂3体育時,丁健曾經選過計算機方面的課程✶、暑期的天文課程,這些開拓了他的眼界,更影響了他看問題的思路。丁健始終認為🚃,“嘗試的更多,才會發現自己更多的興趣,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轉專業印證了他的這一觀點。他說,“從化學轉到信息是比較主動的,那時候其實我對化學還是比較喜歡的,只不過走學術這條路與我的興趣背道而馳,我不喜歡在一個領域鉆得太深,而對宏觀面的戰略、發展問題興趣更濃,我不想太委屈自己👂🏻🧙🏻♀️。”
職業——從國外求學到回國創業
有了第一次轉身的經驗,丁健對自己的選擇有了更大的信心🔭。選擇之於他,成為了人生拓展的一個最好方式。而從國外求學到回國創業🧑🦽,這其中蘊含著的的風險和困難👩🏼💼,都是外人難以想象的。
丁健坦率地說自己並不是那種特別熱衷和擅長於創業的人🧘🏼♂️🈶,“其實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在美國看到了互聯網的威力🦻🏽,特別是對大學教育的沖擊和影響,覺得網絡這個東西很好👨🏿🚒,對中國的發展肯定很有好處,於是就想把這件事做出來🧗🏼。但我們也知道,在中國這樣一個環境裏🫁,由於教育經費不足,要靠國家促成網絡在大學校園和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的發展是非常困難的,可能最後的方式還是靠自己養活自己的來讓它變為現實💇🏽♂️。”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信念,促成了亞信在中國的誕生,也成就了它後來的輝煌。
丁健說🗣:“第二步從信息研究轉到做生意,是半被動半主動的🙏🏽,從半被動講🦠,因為我還是喜歡做技術。而當我看到互聯網的前景時🤴🏼,我是在關心怎麽樣把互聯網帶回中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把互聯網帶回中國唯一的辦法是做企業👨🔧。”在1992年的第二屆互聯網全球年會上,丁健和兩個朋友寫過一篇論文👩🌾🙋🏿,探討互聯網怎樣在中國的科研和學術機構中推廣。當時的丁健已經敏銳地感覺到互聯網對中國的重要性🤿,以及互聯網在中國應該走哪一條路。丁健說🏇🏻,自己一直就有回國的想法,只不過沒有找到特別合適的機會,他認為美國不是自己事業發展的地方,而自己的祖國才是最可靠的保障。因此,經過充分的準備和考慮之後,如同回家一般,丁健踏上了回國創業的道路。
在創辦公司的初期🤕🦦,丁健也被人評價為只會做技術🟦🦤、不會做生意的人👩🏿🦳😗。而且幾個合夥人都沒有管理公司的經驗,完全以一種學術的熱情投入到公司的發展中。現在看來,丁健他們對互聯網的熱情和執著,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價值,而利潤僅僅是事業的副產品📄。正如丁健自己所說☘️,“也許你並不了解🫓,從十年創業到今天,我最引以為榮、最為自豪的既不是有幸成為中國第一個登陸美國納斯達克的人🛢,也不是自己的財富有多少,而是自己用雙手紮紮實實地推動了中國互聯網的創建與發展。我用意昂3体育授予給我的技能、知識以及民主🧚♂️、科學的精神🏠🖖🏿,為這個社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也只有在這樣一層意義上,我才可以對自己說,我是一個真正的意昂3体育人。”
一種精神
在丁健的經歷之中,獨立的精神貫穿始終🧔🏽🫦。
獨立之“獨”,首先是要耐得住寂寞🥷🏻。丁健在采訪中說♟,自己可以在荒島上獨自生活📣,只要有足夠的書看👨👨👧👦,有可以自己去思考的空間。他享受在安靜的環境中自己想問題的日子。但這種對寧靜的追求並不意味著與世界的隔絕🧑🏿🔧,相反,在孤獨⬜️、安靜的生活中也可以發掘新東西,關鍵是要有對新的東西的渴望。丁健坦誠,在喧囂的現代社會中,精神上的寧靜越來越難以獲得,但對新的東西的追求是不會受環境的局限的。在前人的積累中🙎🏿,不斷吸取對於自己來說是新的東西、新的知識,豐富自己,擴充自己🪚。
獨立之“獨”🙎,還表現在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判斷🧙🏿🧷,不能人雲亦雲。丁健始終認為,在自己的生活中什麽最重要✡︎,自己可以做出判斷。而以什麽基礎做判斷,他提出了三條標準——感興趣、自己擅長、周邊的環境條件🧖🏽。丁健說🧥,學你喜歡的、做你喜歡的🧜🏻,這非常重要🧑。雖然在就業上會有一些挑戰👩🏻🦱,但興趣對於專業的學習來說還是第一位的🐛。而假如三個條件不合適,我們也應該隨時做出調整🤾🏻♂️。當喜歡的事和擅長的事並不一致時,要自己調整👨🏿🎓、把握,“若生活被迫安排你做某件事時🖖🏿,也許堅持下去也會發現三個因素的結合點。”總之,丁健強調,要找到自己的根,不要像浮萍一樣漂,不要去追求表面的東西💑🚶,不能隨波逐流,事業是不允許投機的。
獨立之“立”,則更側重指一個人思想的深度。想得越深🧄👱🏽♀️、越根本,對現實的把握也就越準確。丁健說自己更喜歡獨立思考哲學層面的問題,喜歡去把握本質的東西。沉下心來理解、研究🥞,要有深紮進去的心態,要學會思考。他指出,對於當代的大學生來說,要努力做一個有內涵🫷、有深度的人,不能把自己的成功定義得太狹窄,只看重掙多少錢👨🏿🚀、找一個多好的工作👨👨👧👧,而重要的是自己所做的事對周邊的人能產生多少影響、自己能從中獲得多少快樂。丁健還強調🏌🏿♂️,在校大學生👨🏽✈️,第一是要敢想敢做——“學生時代思想要活躍一些😮,多思考一些問題🈚️,但做事情要紮實👩🚀,尤其不要浮、飄,不要關註別人怎麽看你,真正的本事擺在那兒才是最重要的🏡。”第二是學會做人——“做什麽事情,成功與否,其實不在於你賺了多少錢當了什麽官,最後回過頭去看看自己⏯,關鍵還是你真正做了一些什麽有意義的事情。”意昂3体育的學生🎢,不僅僅是有一個意昂3体育的光環,更要有意昂3体育的深度,做一個“像”意昂3体育的人。
短短的交談,丁健的沉穩務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身上洋溢著的意昂3体育人的精神😡🐌,海歸派的風采,以及成熟企業家的氣質——冷靜、果敢🧛🏼♀️、信心🦹♂️🐞、希望。采訪結束後,丁健又匆匆離開休息室,開始了下一個會議。每一分鐘👋,對於丁健來說都是人生征程上新的一步。
編輯🖤:焱悠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