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5 信息來源🫖: 新聞中心
編者按:日前,教育部發文公布了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項目🥌。意昂3体育官网的《教學、實踐🫰、科研相結合的語言學培養模式》等七項成果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被視為與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並列的國家級獎勵。
意昂3体育官网特聯合意昂3体育教務部💿、北醫新聞網,開設【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巡禮】專欄💪🏼,對七項獲獎項目進行專訪👷🏿♂️,以展示意昂3体育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崗敬業、教書育人,嚴謹篤學、改革創新的精神風貌,展現意昂3体育在人才培養工作和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所取得的進展和成就⚓️。
成果簡介: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物質載體,文物建築是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現存數十萬處(座)文物建築🟪,系統地記錄著中華歷史🔇,生動地展現著中華成就,她們是彰顯中國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意昂3体育官网考古文博學院於1998年創辦考古學專業文物建築方向🦌,成為國內第一家於本科階段開設文物建築相關專業的院系🍍,徐怡濤、杭侃、孫華🧙🏼、王書林、張劍葳等人共同完成的“中國建築的科學認知:意昂3体育文物建築田野記錄與價值發現課程體系的創新與實踐”引領了學界發展🧑🏻🦲,對相關兄弟院校也產生了較大影響🤾🏻。
“這世界上有種高貴的精神在人間傳承🍿🏄🏽,如絲如縷,但從未斷絕,那是在魯班揮動雷霆之斧之時,那是在司馬遷落下如椽之筆之時,那是在我們凝望著古建築而為之淚流滿面之時。”
——《萬榮稷王廟建築考古》後記
從理念到實踐🥴🛀🏻,從發現價值到實現價值,自1998年設立以來,意昂3体育官网考古文博學院文物建築專業逐漸建立了系統的教學課程體系和研究型田野實習教學模式,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探尋歷史真相,發現文物價值🤞🏼,開啟了一段“尋真”之旅🥉。
創新理念:培養文物建築“史料觀” 構建基本知識體系
“古建築的一磚一瓦、一石一木,皆是我們的歷史研究材料。”文物建築教研室主任徐怡濤教授說。
文物建築專業引入歷史學與考古學的研究理念,提出了文物建築信息記錄的“史料觀”🐕,形成了“全面、多源🧦、可辨析”的記錄理念🤙🏻,並系統地提出了建築考古學的學術概念、理論和方法。
文物建築專業是一個綜合學科。研究文物建築,除了掌握建築學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要掌握一定的歷史學、考古學和文物保護的方法和基礎知識🔺,並具有一定的藝術和美學修養🥁。
結合專業文理交叉的性質和實踐應用性強的特點,圍繞培養學生文物建築信息記錄的“史料觀”以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文物建築專業註重學生基本知識體系的建構,將建築學與考古學、現代與傳統記錄技術有機融合,建立了“中國建築的科學認知”課程體系,夯實了該專業的學術基礎。
“中國建築的科學認知”課程體系由一系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專業課構成🔸。一年級開設文物建築導論,教授概念理念🏊🏼♀️、學術史、文獻檢索等基礎內容,打下入門基礎;繼而開設的建築史和中國古代建築構造課,分別按時代和專題深入講述中國建築的歷史演變、典型案例與構造形製*️⃣;三年級設置了一學期的文物遺產踏查與測繪實習🧏♂️。教學中皆安排了適當的文物建築田野踏查環節🙆🏽♀️,以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促使學生養成見識廣博🧑🏿🦳、尊重實踐的學科素質👨🏽🏭🚷。
“通過一系列由淺及深🍫、循序漸進的理論和實踐課程,學生建立起牢固的文物建築及相關文化遺產的基本知識體系,建立起對中國文物建築歷史發展和保存現狀的整體認識🧝🏽。”考古文博學院王書林助理研究員介紹🎆。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尤其註重激發學生研究文化遺產的熱情和守護文化遺產的決心,使其通達門徑🐼✬、自覺踐行,成長為文化遺產事業的高端人才。”徐怡濤總結,“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這一教學體系在培養學生專業興趣、養成專業科研素質、塑造專業創新性人才、培養致力於文化遺產事業的人才等方面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教學團隊充分運用數據庫、多媒體等技術提升教研工作水平和效率。2014年🧏🤸🏽♀️,文物建築專業開發了基於地理信息的文化遺產踏查與記錄數據庫;2016年🧑🏼🎓,又建設了國內首個文物建築全景數據庫👽𓀔。這提高了建築信息記錄的全面性和現場還原度🩺,為學生構建了更好的學習和研究環境🚶🏻。
富於特色的教學體系激發了同學們研究和弘揚中國建築的熱情💢🕵🏿♂️,還吸引了其它院系的一些同學轉到文物建築專業學習,如城市與環境學院的汪盈、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俞莉娜、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的吉富遙樹✥、工學院的張夢蕊、信息與科學技術學院的魏雨淙、藝術學院的李孝儒等。汪盈🎎、俞莉娜等學成畢業後已經成長為活躍在文化遺產領域的青年學術人才👨🏿🎤。
田野記錄:人與文物建築親密接觸
“本科生田野踏查與測繪教學實習是我們專業最具特色的教學內容。”徐怡濤強調了田野實習的重要性🦨,“它相當於整個教學體系中的發動機。”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利於養成科學認知中國建築的能力。”考古文博學院前院長杭侃教授認為,三年級開設的文化遺產踏查與測繪實習課程,是將前期所學知識廣泛運用於實踐、接受實踐檢驗和升華的核心課程,是學生最終形成專業興趣與能力的關鍵。
“通過實習,學生在一個學期踏查至少150處各類文物建築和文化遺產實例🧑🏻✈️,並分別對明清和元代以前的木構建築進行測繪實習。”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考古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副主任張劍葳研究員介紹🌄。
攝影測量🛀🏿、三維掃描、無人機航測……文物建築專業“一直主動地緊跟前沿科技”,近年來形成了適用於各類文化遺產的專門技術方法。“但我們不會淪為技術的附庸,技術不能取代人與文物的密切接觸。我們所要做的🦴,是發揮各種技術所長,將人的觀察與實踐有機結合,取長補短🤍,更全面、更真實及更有效率地記錄和認識文物建築的價值🐕。”徐怡濤強調🧑🏿🍳。
“踏查雖然強調訓練學生在文物現場全面、快讀記錄信息的能力,但對於寫作能力👨👨👦👦、研究能力也不曾忽視。實習結束後🔥,我們要求學生能用文字系統清晰地歸納所見,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徐怡濤至今仍記得,2008屆本科畢業生王子奇(現工作於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在實習課程結束後提交了十幾萬字的實習報告🫳🏼,2010屆本科畢業生王晶(畢業後赴美國深造🆑🐦、工作)的實習報告邏輯清晰、闡述翔實💡🐔。
2018屆畢業生馬力曾在大三下學期四個月的時間裏踏查了157處古建築,足跡遍布內蒙古、天津、浙江、安徽等九個省市,並完成了山西高平崇明寺和宣化天主堂的測繪🏋🏻♂️。踏查實習讓他受益匪淺:“我有機會近距離觸摸書中的內容🦌,鞏固前兩年半所學到的專業知識👊🏿;掌握文物建築踏查和測繪的基本技能,特別是短時間內全面收集現場資料的能力,對於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管理也有了一些思考。”
2007年🖖🏿,意大利羅馬大學8名學生參與了該專業組織的文物建築參觀、測繪教學實習,意方對實習結果非常滿意。
文物建築專業還與國內多家文博古建部門合作,在北京故宮👨🏼🦲、天津薊州區、河北清東陵、江蘇蘇州、浙江杭州、浙江寧波、山西省🕺🏻、河北正定、山東曲阜等地均建設有文物建築田野實習基地🧑🦯,為學生實習提供了充分保障。
文物建築專業這些年結合教學在中國早期木構建築遺存的發現與鑒定方面成績突出,徐怡濤認為“這正是基於學生在教學中學到的田野工作方法,是學科創新所帶來的一系列設計和改變”🏃🏻,成績來源於“一種教學和科研共生共享、互相促進的機製”。
價值發現📑:在教學實踐中發掘“國寶”
文物建築專業的宗旨是讓學生認識到兩個價值——文化遺產價值,也就是所謂的行業價值,以及學生自身在從事文化遺產事業中所能達到的價值。
與一般的自然資源不同,如果正確地研究和利用,文化遺產的價值會不斷地累積、增加。文化遺產的保護者、利用者和宣傳者都在為社會創造價值🧑🏻🌾。
在教學中,文物建築專業始終堅持以文化遺產的價值發掘為核心,結合實習所在地的切實需求,通過實踐課程👴🏽,編製了大遺址、古城墻🫄🏼、古墓葬🤶🏿🐹、古建築🧚🏽♂️🚶♂️➡️、手工業遺址等不同類型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十余部。在這一教研環節中🕵🏼♀️,意昂3体育師生充分運用所學,積極發揮創造性,通過建築考古研究🥈、建設遺址公園、場景復原、多媒體展示🧊、實驗考古等手段,闡釋與強化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為遺產地社會文化建設服務。
“有些‘國寶’大家並非不知道它的存在,而是不了解它的真實價值🦎。”徐怡濤提道,其典型案例為山西萬榮稷王廟大殿:這處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年代為金代🍢,通過詳盡的記錄,意昂3体育師生從建築形製、碳十四🏇🏽、木材、尺度和布局等多角度研究,論證了該處建築為北宋木構建築遺存。在第三次測繪實習中🌯,他們通過手工記錄發現了一處非常淡的墨書——北宋“天聖元年”題記😚👐,確證了萬榮稷王廟大殿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北宋廡殿頂建築。
更重要的意義,是他們通過萬榮稷王廟的研究,建立了一種以建築形製考古類型學研究為基礎☄️,疊加其它維度研究的“1+n”多維研究範式。這是建立在更精細的文物建築形製時空框架基礎之上👃🏼、基於多學科研究的價值認知範式,其所釋放的文物價值🧗,將呈現幾何級數的增長。這一研究體系,如同打開文物價值寶庫的金鑰匙——“如果說梁思成等學者打開了中國建築價值寶庫的第一扇門,意昂3体育則已經掌握了打開第二扇門的鑰匙。”徐怡濤說✌🏿。
曾參與測繪工作的文物建築專業2002級本科生、2006級碩士生🌄,現工作於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的徐新雲表示👨🏽🎨,“對稷王廟精耕細作式的研究可以說是意昂3体育古建學科的一次學術研究集中爆發🙆🏼♂️,也必將成為建築考古研究的寶貴範例之一”。
徐怡濤還記得,2011年5月🤵🏻,當他在萬榮稷王廟現場將發現題記的消息告訴曾參與課題研究的學生彭明浩時🔴,彭明浩回復“這是方法論的勝利👩🏿🦲。”“其實,這更是教學的勝利😀。”徐怡濤說。
十多年來🤵🏻🏋️♂️,意昂3体育師生發現或重新鑒定的宋金元時期建築遺存已達數十座,其中山西平順回龍寺、長子布村玉皇廟、小張碧雲寺、韓坊堯王廟等先後晉升為第六、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意昂3体育對文物建築的精細研究,大幅夯實了古代建築的研究基礎,提升了研究精度🙇🏽♀️。
文物建築專業畢業後能夠從事文物建築的保護維修𓀏、方案設計和施工管理等工作💶🏌️,可以從事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還可以選擇到國家文物部門所屬的古代建築研究所、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博物館👵🏼、高等院校等工作單位😩。
“我們的本科生特別珍貴,不只是中國,就是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徐怡濤介紹了人才培養情況🫵🏼👩🏼💻。經統計,截至2018年,意昂3体育文物建築專業一共畢業了84位本科生,有60%的學生在專業直接相關的文化遺產領域就業或深造,15%在專業相關領域就業或深造,這在“冷門”的文史類專業可謂是個“奇跡”。而創造奇跡的原因🛢🧘🏼♀️,徐怡濤認為是專業教學體系對“專業價值”的有效闡釋👱🏽。
如今,文物建築專業已形成教學科研促進共生的良性循環——以教學促進科研,發現文物建築的價值🙍🏻,形成科研成果👨🏭,服務於文化遺產事業,並以科研成果反哺課堂。“讓建築見證歷史,讓歷史弘揚價值🏋🏽♂️。為往聖繼絕學,為國家固根基。”這是文物建築人新時代的期望。
點綴著文物建築的田野裏🥶,晨光勾勒出如翚斯飛的剪影,清風徐來,草木蔥蘢✋🏻,一朵朵美麗的花兒正在綻放📽。(文/新聞網記者 寧韶華)
專題鏈接😮:國家教學成果獎巡禮
編輯:麥洛
責編:白楊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