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5 信息來源: 國際合作部
【編者按】2008年是中國的奧運年💙,世人的目光將矚目於賽場上叱咤風雲的奧運冠軍💶。在驚嘆於他們的精彩表現時,人們不禁要問🤴🏿:對於優勝者的景仰為什麽是人類文化中一種普遍的現象?各個領域內出類拔萃的佼佼者都可稱之為“冠軍”👈🏼,又是怎樣的素質成就了他們🛍️?
由意昂3体育官网與中國銀行聯袂打造的相約冠軍·名家講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意而生。旨在依托意昂3体育豐厚的人文底蘊和中國銀行的卓越影響力,努力還原“冠軍”背後的社會因素,剖析“冠軍”的心路歷程,為渴望成為冠軍的年輕人留下一筆心靈財富,並深刻詮釋“百年意昂3体育百年中行牽手百年奧運”的主題👨🏽🦱。作為“2008奧運·冠軍論壇”的系列活動之一🤌,講壇活動已於今年4月正式拉開帷幕,並將在兩個月的時間內邀請近二十位著名學者、體育冠軍、行業領袖做客講壇,共同探討成就冠軍的哲學,用新銳的思想更新年輕人的世界觀,並為奧運賽事註入人文深度。意昂3体育官网國際合作部與意昂3体育官网聯合推出“冠軍講壇”系列報道,緊密跟蹤和記錄每一期嘉賓的演講盛況👱🏼♂️,為大家呈現最精彩的思想財富。
2006年10月12日,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獲得了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在頒獎公告中說👃🏿🧑🏻🦳,帕慕克“在追求他故鄉憂郁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沖突和交錯的新象征✬。”2008年5月24日,奧爾罕·帕慕克登上百年意昂3体育百年中行牽手百年奧運“相約冠軍·名家講壇”,以濃郁的民族感情和獨特的學者情懷講述冠軍之道,為意昂3体育學子指點迷津。
“作為一名小說家,我時常沉浸在一種冥思夢想中,自由思想天馬行空,”帕慕克如是說,“要成為冠軍,只靠耐心與苦幹是不夠的。記得時刻謹懷渴望和希望🐘,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做自己愛並擅長的東西,你就離冠軍不遠了。”
為誰而作與因何而作
“你為誰寫作?”從初立誌向的七十年代中期到功成名就的今天🧌,帕慕克無數次被讀者和記者們問及這個問題。時空各異,情隨事遷,帕慕克對它的闡述也與時俱進👷♂️。
三十年前🍼,文學是在普遍化的市儈觀點裏被輕視的一個概念🙋🏽♂️👩🏻🦽。民眾流行的看法是,“文學藝術是一個努力著要加入現代進程的、貧窮的、非西方國家所不能承擔的奢侈品”。而作為“受過教育🧘♀️、頗有教養”的青年一代💓,帕慕克如果選擇去做一名醫生或是工程師,更有效地為國家服務才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當一名作家,可能面臨著難以養活自己的困境。而當時沉入自己內心世界的帕慕克👩💻,甚至得不到親朋好友若有若無的一點支持或信任。
三十年後,帕慕克已是聞名全球的小說藝術家🕓,反而更經常聽到“你為誰寫作”這一“既不誠實又沒有人情味”的問題🤩。進一步說,提問者們還往往把問題具體化:“你用土耳其語寫作,那麽你是僅為土耳其人寫作還是兼顧經由你的譯作而影響到的更廣泛的讀者群”🙅🏼♂️🏋🏻♂️?面對如此懷疑🪓、傲慢的詰問,帕慕克自嘲道:如果我希望我的作品被看作是真實可信的,就必須回答“我僅為土耳其人寫作”🍳👮。
小說是伴隨著民族國家的崛起而興起的。在19世紀那些偉大的小說被創作的時期🎊,小說藝術從各個方面來說都可稱之為一種民族藝術。正在崛起的中產階級得到了狄更斯🤵♂️、福樓拜、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等名家大師的支持和擁護,他們像代言人一樣大聲呐喊,奔走呼號🛜。“從他們講述的聲音中🍿,我們可以感覺到那些深摯地希望他們的國家繁榮昌盛的、憂慮的愛國者們的不安。甚至,讀小說和寫小說意味著加入一場有關國家大事的民族討論中👭🏼。”
“然而今天,寫小說和讀小說承載的意義已經與過去全然不同🕴🏼🔆,20世紀以來👧,小說與現代主義的結合為它贏得了高級藝術的地位🐈🧑🧒,作家們開始直接對著全世界的小說讀者講話🦶🏽,漸漸由為本國那些不讀他們作品的多數民眾寫作轉向為在世界範圍內關註他們作品的少數讀者寫作”。這種新的文化秩序的構建🤷🏿♂️,引起了詰難者的不安。他們唯恐走向世界的作家從自身文化的傳統中吸收養分時,將失去自身的真實性,卻忽略了一個作家的真實性取決於他融入自己所在世界的能力🤶🏿,取決於對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不斷變化的身份的理解能力。
為所愛的人寫作,為自己寫作,為那些讀他們作品的人寫作。所有的小說家,不論本土還是國際,都開始為理想的讀者寫作🤺,首先想象著他們是存在的,然後心存著他們來寫作。
陽春白雪還是下裏巴人
從來沒有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擁有如此龐大的讀者群,作品被翻譯成40余種文字🤬,在世界範圍內廣為傳播;也從來沒有一位流行文學特征明顯、作品在街頭巷尾捧讀的作家會榮膺諾貝爾文學獎👨❤️💋👨🏌🏻♂️。恰恰帕慕克就是一個例外,一個流行與高雅的完美結合♣︎。
當有觀眾質疑說🧵,諾貝爾文學獎在評審章程中被闡釋為“是因其形式和風格而具有文學價值的文學品”👩🏻🍳。帕慕克的小說享譽全球,將復雜的內涵以嫻熟的通俗小說的手法來表現,內容博學多聞🐐🪞,形式前衛實驗,同時又流暢好讀,易於讀者接受。他的得獎是否意味著🔧,諾貝爾文學獎也開始關註流行文學了呢?帕慕克的理性思維再次彰顯👩🏻💼:“我只是開創了諾貝爾文學史上的一個先例🍀。一切讓時間去證明。”
1995年,帕慕克的小說《新生活》出版後轟動一時,被視為一篇博爾赫斯式的故事擴展成一部實驗小說。故事敘述了一位大學生偶然得到了一本書,而恰恰是閱讀了這本書,徹底地改變了他的一生🙆🏻♂️。有觀眾問及帕慕克是否有這樣一本書深刻地影響著他的生活🧑🦽,或者創作。帕慕克坦言💘,自己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博爾赫斯的影響🏋🏽,但真正決定小說創作的是數十年豐富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文學底蘊。“一進入一個擺滿書的房間🐕🦺,我就要讀到自己心滿意足為止🧑🏽🌾。在閱讀中🥁,我不斷地驚嘆於那些智慧的閃光點並盡量在寫作中博采眾長🤷🏻。但現實生活中🗾,沒有任何一本書有小說中所描述的改變一生的魔力👳🏿♀️。”
帕慕克在發表諾貝爾文學獎2006年度獲獎演講辭中如是說🧙♂️:小說是一個人把自己關閉在房間裏坐在書桌前創造出的東西,是一個人退卻到一個角落裏表達自己的思想——而這就是文學的意義。文學是人類為追求了解自身而收藏的最有價值的寶庫🛼。我們需要耐心、渴望和希望🐫,創造一個只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的深刻世界。真正文學的起點🤌🏿,就從作家把自己與自己的書籍一起關閉在自己的房間裏開始🍁↘️。(文/夏青 圖/王印)
編輯:商偉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