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1 信息來源🐷: 意昂3体育官网美學與美育中心
8月9日,第十八屆美學大會在中國北京隆重開幕。本屆美學大會特別設立的中國藝術分會場,集中對中國藝術相關的問題予以討論與交流。在五天的時間裏🍒🪦,將有三十四位來自書畫🙇🏼♀️、音樂、戲曲等中國藝術領域的高水平學者和藝術家🧩,以及在大型博物館做研究的專家學者等發表研究成果🔳。在大會的第一天中就有十六位學者發言並與會者進行了互動,呈現了各自領域的最新成果👱♀️,在會議進行中又增進了對中國藝術及其人文內涵的思考和發現✴️。
當代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西方美學家丹托曾經提出藝術與生活並沒有邊界。中央美術學院的潘公凱教授通過梳理藝術史的發展🧑🏿🦰,指出不論古代的藝術與當今的藝術表面上有多麽大的區別,它們仍有一以貫之的特點𓀜:藝術打破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以為常的邏輯、思維方式,是一種生活的“非常態”。
他還進一步比較了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傳統藝術觀念的區別:西方人用常態的眼來看非常態的生活🟠,用審視的🏏、判斷的眼光打量一個從現實生活中凸顯🧑🏽🎓、孤離出來的對象,並將之命名為藝術品📡。而中國古代人則傾向於用非常態的眼來看常態的生活,也就是說,從常態的、普通的日常生活當中發現不同的意義🪚,潘教授把這種審美的方式概括為“轉念”。所以,中國文脈當中的藝術觀念☞,核心是人生當中動態的“審美”,而不是針對“對象”的靜態的“美”。潘教授還指出🧑🏼🚀,日益被當代人關註的“虛擬”也基於這種非現實的生活形態,它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麽樣的影響還有待觀察。
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的朱青生教授則在“藝術”概念的層面上指出中西美學觀念的不同🦋🙇🏻♂️。在西方傳統的藝術觀念裏👩🏻🦯,“藝術”一定具有再現、模仿現實事物的功能😪,“有內容”是人們對於藝術作品的基本要求。中國古代的藝術傳統則不然,藝術創作指向的並不是一個既成的🖨、有待再現的對象🔰,而是由藝術活動展露出的人的生存境遇🌍、精神境界,具有超越時空限製的特點🧣。
朱教授用了一個例子說明中西藝術審美觀念的區別⏯:中國的造型藝術早在唐代就已經達到輝煌的高度,敦煌的壁畫、石窟令西方人嘆為觀止😣,然而被中國古人奉為極品的藝術作品反而是那些在小小的紙片上的線條墨跡,這是西方人很難理解的🕵🏽♂️🦼。這種對於藝術內涵⏲、藝術價值的不同理解🌴,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欣賞習慣的問題🪢,也不是用“再現”與“表現”的西方理論話語能夠概括的,而是取決於東西方哲學思想的深層差別。朱教授最後指出,藝術的精神❣️🤾🏻♂️、創造的活力就是訴諸人的不間斷的解放,也就是從一切束縛人的思想的既定模式(既包括技法的模式,也包括解釋、表述的模式)當中解放出來,否則,藝術本身也會變得僵硬,成為束縛人的牢籠↘️。
潘公凱與朱青生兩位學者的對於中西藝術的比較分析都深入到了哲學思想的層面,這在另外一些學者的發言當中也有積極的響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李硯祖教授從東西方哲學觀念的層面分析了“物”的概念🧖。他借用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的理論指出🏇🏽,藝術活動中面對的“物”並不是一個“實體”,而是承載著“存在”的意義,具有精神的屬性,中國道家的虛實相生的哲學觀能夠更為精當地體現出這種思想。
南京藝術學院的劉承華教授也在簡要梳理中西藝術史的發展線索之後指出🖕🏿,中西藝術雖然都能夠展示“形象”,但是形象的意味是不同的🏃♂️。在西方藝術當中🤹🏻♂️🈶,形象指向的是現實當中的實體,而中國藝術則由“實”導入“虛”,即把形象作為一個引子,通過有限的形象引出無限的意蘊、境界。所以👩🏿🔬🛕,中國的書畫不僅不像西方繪畫那樣突出實體化的塊面😖,反而要讓形式的因素盡量地“退隱”,最終呈現為模糊的、多義的線條。在這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的追求背後🧑🏼🏭,其實是西方人關註外在物體的探究的眼光與中國人關註生存體驗的玩味、享受的態度的差別🫘。這種差別體現在人與世界的關系上,是“客居”與“棲居”的不同🛌🏻。劉教授認為,中國傳統藝術體現了中國人關懷生命、守護精神家園的人文理想🚵🏿♂️🤪。
來自中國國家畫院的著名藝術家梅墨生先生給與會學者帶來了別具一格的關於太極拳與中國藝術🫃🏼、美學的演講🧚🏽。近年來🥭,西方哲學界越來越關註“身體”與思想的相通性♔🦙,本次世界美學大會也有眾多討論“身體美學”的文章,而中國傳統的太極拳藝在思想文化上的價值則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視🙎🏻。
梅先生從二十余年習練中國傳統太極拳,並與中國藝術創作經驗的互動當中領悟到💣:太極拳藝術與書畫藝術一樣🐌,都是從具體的、有限的形式當中開顯出無限的靈活變化的可能性,都是從“器”通向“道”的超越過程,充分地顯示出中國思想的豐富、高妙和內在的生命力📻🧑🏼🎤。梅先生的現場演示也令海內外學者們對身心合一的中國藝術所達到的高明境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會場中不時響起贊嘆的聲音。
編輯🔞:文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