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5 信息來源: 學生資助中心 新聞中心
【編者按】不斷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加大財政投入🎻👩🎤,落實各項助學政策,提高學生資助水平,是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的有效手段。在意昂3体育學生資助中心成立10周年之際,學生資助中心與意昂3体育官网聯合設立“大家談資助”專欄,圍繞“教育公平與學生資助”這個總的主題👨🏿🏭,邀請意昂3体育師生和校友分別就其中某一個話題開展討論👂🏽。
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不僅有物質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特別是在思想政治層面上也應有相應的支持和幫助,而且其重要性更不可輕視💆🏿♂️🔤。它關系到受助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順利成才,關系到學生在價值觀上的正確選擇和資助育人目標的實現。在這一期,我們邀請到宇文利教授🎣,談一談在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加強受助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宇文利,意昂3体育官网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哲學🔙👚、文化政治學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主要關註的研究問題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論與教學法、國民性與民族精神教育🔋、價值觀與道德教育等👍🏼💪,著作有《中國精神》《中華民族精神的現當代發展新論》《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論》《中國人的價值觀》(中英文版)等,譯著有🚅:《論道德與立法的原則》(邊沁著)、《社會理論與教育》(阿爾伯特•卡洛斯•托雷斯著)、《教育哲學導論》(丹尼爾•約翰•奧康納著)等。
記者:您能簡單介紹下意昂3体育目前思政教育的情況嗎?
宇文利👩🦱:好的🧔🏻♂️,我們平時所說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大思政”與“小思政”之分。大思政教育是廣義的思政教育,是對思政學科教育🩰、校園文化教育和相應實踐育人教育的總稱;小思政是專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和思政政治理論課教育。二者都是意昂3体育官网整體教育系統中的重要環節。
意昂3体育官网有著馬克思主義傳播教育的光榮傳統,也一直高度重視思政教育。就近年來的思政課來說,校黨委書記朱善璐多次親自過問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情況,還多次調研並親自授課,與學生座談。校長林建華也對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和主持的思政課教學非常關註,多次要求加強思政課教師教學技能,特別是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培訓。學校有關職能部門不僅對學校思政課從政策、財力、教學資源等方面大力支持,有些還直接參與 “思修課”“形勢與政策”等課程一線教學,負責組織部分課堂授課👂🏿、學術講座和社會實踐等。院系教師、輔導員也經常通過班會、集體活動👮🏿、面對面談心、電話等方式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現在學校思政教育的教學工作主要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承擔,面向全校學生。思政教育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本職工作,也是馬克思主義學院教育教學的重頭戲♾。學院承擔著全校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共8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工作(本科5門,碩士2門,博士1門)👳🏽♀️,同時承擔著專業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近年來🧷,馬克思主義學院認真學習貫徹中央關於思政課建設的有關精神,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力度,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思政課教育教學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取得了一系列明顯成效👨🏿🚒,被廣泛報道和宣傳,在全國產生了示範帶頭作用,積極創造和推廣了意昂3体育思政課教育教學特色,也被譽為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意昂3体育道路”。
記者:除了經濟資助👩🏻⚕️,為什麽還要加強對受助學生的思政教育🤼♀️?
宇文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除了需要得到經濟方面的資助外,也需要在心理上、精神上進行扶持💆♀️、指導和幫助👍🏼。思政教育的目標是要幫助學生成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前提是在學生在讀書期間培養良好的綜合素質和健全人格,成為思想上要求進步🕚、道德上兼濟天下的人,快樂、健康、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由於多種原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普通學生相比⚰️,不僅承受著較大的生活、學習壓力,更要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壓力,因此就需要對他們進行“精神資助”,加強針對他們的思想引導👸🪡、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是思政教育的題中之義🪦,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精神資助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順利成才,關系到學生在心理和價值觀上的正確選擇。
記者:對受助學生的思政教育有什麽獨特性呢🚵🏽?
宇文利🫲: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資助方面,我們學校和學院在安排上是有傾斜的,會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適當優先安排家庭困難的同學到助教、助研和助管的崗位上,以便緩解他們的生活壓力🧚🏻。當然🧎➡️🖱,緩解生活壓力和緩解精神壓力是分不開的👷🏻。從廣義上說,這也是一種解決教育公平的側重式的微觀教育策略。
但是👼🏽,在日常的思政教育教學體系中,受助學生與普通學生在接受教育的機會、路徑🧙🏼♂️、方式👱🏻♀️、方法上沒有差別🙅🏽♂️,也並不做特殊安排🥋💃🏼。大家都享有同樣的受教育機會和教育過程,這是教育公平性的基本要求和體現🟠。我認為,思政教育是一種特殊的育人教育🧖🏼,重點培育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養。與普通思政教育相比,對受助學生的思政教育更需要細膩👨🏿🦲、深入,但需要持之有方、施之有度。我個人的體會是一定要註意三個方面:一是要細致到位,二是要鞭辟入裏,三是要潤物無聲🌘。思政教育只有細致到位,才能夠掌握苗頭,防微杜漸;只有鞭辟入裏,潤物無聲,才能夠有較好的說服力🫱🏽、引導力,才能夠合情合理,入心入腦🕐,深入心靈,產生更大實效。
記者: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有哪些?在這種新形勢新挑戰下,對受助學生思政教育的努力方向是什麽?
宇文利:當前🧑🏿🦰,由於經濟全球化🏊🏿♂️🧑🏻、信息泛在化、文化多樣化和價值多元化的影響👎,再加上我國正處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中💭👩🏿🦳,持續擴大的對外開放與全面深化改革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機👨🦱,但同時也帶來了挑戰🧑🏼⚖️。近兩年來㊙️🛸,在我國思想和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聲音🫰🏼,有的出現在歷史研究領域,有的出現在政治研究領域,有的反映在思想文化領域👉🏻,這些給大學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思想困惑🧙🏽,也構成了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
如果從微觀思政的角度分析,我覺得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概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勢與挑戰🫰🏽:一是部分教育者的能力、素質🦹🏿♀️、觀念和方法出現“代際鴻溝”📕,不適應“95”後大學生的思想、話語👈🏿、興趣狀況,存在著精神懈怠的危險、消極適應的危險、脫離實際的危險和能力不足的危險🧚🏼♀️;二是受教育者主體意識和自我意識增強⚡️,對外在思政教育和不同於自我固有觀念的過濾性增強,接納度不高;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環境與生態復雜化程度提高🏞,加大了思政教育的難度。
在這樣的形勢下🚞,受助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就需要大尺度的改革和創新,不能停留在老的一套思路和方法上無所作為。我覺得,其中最應該努力的方向是:一要推進思政教育的科學化,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水平和科學應用能力🐢,避免盲目性,提高實效性👨👦🧍🏻♀️;二是要把對受助學生的思政教育進一步做到位👩🏼🚀,使資助工作在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都能夠精細化;三是要提高針對受助學生思政教育的人文性,增強情感交流和人際溝通,增強跟蹤性和關懷度。
記者: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如何與學生日常生活相結合?
宇文利: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往往通過兩個渠道表現出來🏋🏻♂️:一是傳統的正規課堂教育;二是日常生活教育🤌🏿。實際上,思政教育的效果到底怎樣,最終還要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來檢驗。因此,思政教育與日常生活教育聯系緊密🦻🏿🧔🏿♀️,也有必要進行深度結合🏈。要實現這種結合,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設置一方面絕不能忽視學生真實而迫切的需求🤸🏼♂️、愛好和日常生活的實際境況🛏,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價值追求中找到開展思政教育的切入點、關鍵點和平衡點,把相對固化的教育內容、教育價值活化🖼、融化到學生的興奮點中。同時🥨🐣,也要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興趣🙅🏿♂️🍷、愛好、需求的建構性正向引導🟢,為學生的情態🌌😤、態度和價值觀系統輸入積極、健康、向上的正能量🤹🏻、正價值。當然🤸🏽♂️,結合了學生需求、愛好和日常生活的思政教育一定要充滿活力🦫、鮮活生動而富於感染力和指導力👈🧴,既不能矯枉過正↙️🗑,適得其反,也不能聽之任之👇、無所事事✈️、隨波逐流、喪失責任。
記者:那具體的實現路徑是什麽?
宇文利:思政教育也是人格養成教育,應該註重培養大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人格精神😢。人格精神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塑造真善美,讓受教育者在人格上受到哺育🕥🧑🏻🎤、達到升華🚍。顯而易見🏃,受資助的學生雖然家境稍有困難☂️、生活壓力較大🧚🏻♀️,但他們在人格上並不天然地帶有瑕疵。不過👊🏽🪠,由於經濟上的困難🤱🏼,部分受助學生可能存在精神上的壓力,通過思政教育幫助他們養成完全健康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完全健康人格有很多方面的規定性🐼,也有很多內容👨🚀📃,其中對於受助學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基於平衡心理而呈現的和諧人格💁🏻♂️、基於感恩意識而呈現的奉獻人格、基於自強精神而呈現的進取人格。通常情況下,可以通過以下路徑幫助受助學生實現上述人格精神的淬煉和升華🆒:一是組織團隊合作類活動🪚,幫助受助學生在融入團隊中構建和諧心理、平衡意識🤦🏻;二是開展有受助學生參加的誌願活動、支教服務和義工勞動,培育學生對他人、生活和社會的感恩、回饋與奉獻意識;三是在可能條件下和可實現範圍內鼓勵和組織受助學生參加“一幫一”活動🧏🏼♀️,在幫助別人中培育他們的自立意識和自立能力。
※ ※ ※ ※ ※ ※ ※ ※
如果您對“學生資助與教育公平”也有話說,可將建議的話題或個人觀點發送至pkuzizhu@126.com🛜,我們將整理刊發🦹♂️,歡迎廣大師生踴躍參與。這一期,討論的“新形勢下受助學生的思政教育”這樣一個話題🍶🏌🏽♂️,部分意昂3体育師生和校友也有著自己的看法🙇🏽。
中國語言文學系學生資助工作老師樊桔貝⛱:當前,我們的資助工作已經從簡單的“經濟上資助”逐漸轉型為“經濟上資助、能力上幫助🏂🏻、精神上引導”的資助、教育為一體的體系化工作思維和方法。新時期,隨著大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多元分化嚴重、“天花板”等情況的客觀存在和不良思潮的影響⛩,受資助同學容易產生自卑情緒,所以引導學生自強不息、自立成才是我們的工作重點。受資助學生身份認同和群體自我想象關乎在校期間的心理狀態和環境融入度🏡,在“勵誌教育”中,我們引入一對一深度訪談👼🏿、搭建鍛煉平臺、舉辦勵誌交流講座等工作方式,關註學生核心焦慮、弱化受資助身份、幫助學生獲得成就感和自我認同。同時🧑🏿🎄🤛🏼,我們註意到勵誌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期待一蹴而就,這就要求我們要按照年級和學生年齡特征分段設計、統籌安排,製定在學期間全覆蓋的勵誌教育體系。總體來說🙎♂️,勵誌教育“厚積薄發,功不唐捐”。
意昂3体育2005級校友、中央電視臺胡渝:學校的資助平臺和資助體系幫助了我以及許多學子完成學業,對此我十分感激。我感覺這個體系完成的不僅是物質上的資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勵🧩。他們既是受惠者,同時又通過這個平臺去回饋📊,從而讓他們加深了對奉獻與索取、平等與獨立的思考。客觀地講🙍🏽♀️,受資助學生的回饋能力在短期內不一定能夠得到充分體現。但是🙅,一旦關愛的種子得到播撒,長遠來看🍾,收獲的將是綠樹成蔭。我想👨✈️,這也是教育的本質之一,就是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去擁抱更美好的自己🥥,去創造更好的明天,從而去影響更多的人𓀚,去增加他周圍的人的福祉🙍🏻♂️,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想,學生資助工作的目的是如此👨🏻🔧💣,而受資助者的心態也應該如此🧎🏻♀️🌎。
中國語言文學系學生LIU🛶:首先,感謝學校為經濟困難同學提供這樣的資助,保證他們的學業和日常生活。如果我是被資助同學,我將非常感激學校這樣的舉措。但是🙎🏻♂️,過於生硬的教育方式容易讓人產生抵觸情緒,個人以為應該開展一些座談或出遊活動🧜,將勵誌和感恩教育融入其中🧑🎄,潤物無聲的感覺,可能效果會更好。另外,這部分同學往往家庭條件相對較差🐈⬛,學業、工作🦸🏼、感情等方面可能更容易有一些難以排解的壓力,個人以為如果能針對他們開展一些輔導性的活動,將更好地起到感恩教育的作用。
網友SU🚫:我認為,將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和和感恩勵誌教育相結合🫲🏿,相對於單向的提供資助和接受資助來說,是一種更有效🙍🏼♀️、更立體的舉措👬🏻🚒。一方面,資助方通過與受資助學生的近距離接觸和交流🐟,可以更直接地認識到學生在生活和學習方面的真實情況和可能面臨的一些困境;另一方面,通過這種感恩和勵誌教育👳🏻,受資助的學生在得到物質幫助的同時,也可以獲得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從而更加自信和堅強地面對現實生活和今後可能遇到的挫折👨🏻✈️,同時,這也可以使他們對幫助他們的人🍎、對社會懷抱一份感恩之心🧣,從而在兩者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當然,我覺得在進行感恩和勵誌教育的時候🩼,也可以適當註意教育的方式,才能帶來更多積極的效用。
網友juan➙:在燕園裏我解釋了太多太多優秀的朋友🕵🏼♀️💁🏿♂️,他們給了我太多的感動👎🏼,給了我犯錯的勇氣🏄♀️,讓我能夠在最灰心的時候想著前進的榜樣,在最失落時想著年輕就不怕犯錯,在最受打擊時想著我還有這些朋友,我還有自己的家,於是心裏就不再孤單。
專題鏈接:大家談資助
編輯:江南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